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萨戒修学法要》讲记 第二卷▪P2

  ..续本文上一页。那么感性的菩萨,他要生起菩提心,基本上从《瑜伽师地论》来说,他生起的因缘是悲众生苦跟哀圣教衰。第一个,他心中所缘的是一个苦恼的众生,他看到众生堕落到一种卑贱的果报,而他也不知道为什么他会这样子,他活在颠倒当中,他不知道如何让自己的生命来离苦得乐、来趋吉避凶。这个时候菩萨想念到众生跟自己是一个母子的关系。就是说,菩萨思维在过去生有无量的生命,而每一个生命都必须有一个母亲,所以每一个众生都做过我的母亲。因为这样子我应该对我过去的母亲、她对我的生育、养育之恩产生一种报答的心情。所以他就对过去的母亲产生悲愍的心情,那我应该怎么办呢?我要赶快成佛,我才有这样的一种资粮力、方便力来救拔这些颠倒众生。所以他为什么会成佛呢?他是因为众生的缘故而成佛。所以这种人一般来说,他的四宏誓愿是以众生无边誓愿度来作引导。因为要众生无边誓愿度,所以我只好佛道无上誓愿成。这个是属于悲增上菩萨的思想模式。

  第二个哀圣教衰,这一般是出家众,他想到正法的衰微,到了末法时代,邪知邪见的众生福报都很大,正知正见的人都没什么福报,所以整个正法慢慢地衰微了。所以为了护持正法的原因,开始发起菩提心。他要好好地用功,他要让自己赶快增上,才能够护持正法。那么你所缘的是众生,或者所缘的是正法,所产生的效果,我们叫作悲增上菩萨,这种人是大悲心比较重的。

  第二种人是比较理性的,他的修学是以自利为主的。那么他的菩提心是怎么生起呢?也有两种情况,第一个是见佛功德。他读诵大乘经典的时候,看到佛陀产生很多的神通、三昧、依报正报的庄严,他就这样想,佛陀的本性是清净的,我的本性也是清净的。为什么他能生起这个功德,我却生不起来?所以他自己对佛的功德产生好乐的心,所以他应该努力地修学种种的善法。所以看到佛的功德而生起好乐,由好乐当中产生愿望而开始努力用功,而发起菩提心。所以一般来说,智增上的菩萨在发四宏誓愿的时候,他第一个目标是要佛道无上誓愿成。他为了要成佛,所以他不得已只好去度众生,因为他必须要有众生才能够成就资粮,但是他的动机是以佛道无上誓愿成来当作他的起发点。

  第四个是闻法欢喜,他听闻大乘佛法,前面是看到佛,看到一个人,这个是看到法。他从大乘佛法当中了解到,达妄本空,知真本有,我们的内心是真妄的和合体。但是妄想是一个生灭的因缘,它是后来才有的,我们最初的本来面目是清净的本性。所以他对这样的一种何其自性本自清净,原来所有的恶法是可以断除的,所有的善法是可以成就的,他产生一种强烈的欢喜、强烈的信心,而产生菩提心,因为他从法义的体会而产生一种欢喜好乐的心,然后要求自己不断地增上。那么一般来说,看到佛的功德,听闻佛法产生法喜而发心的,我们叫作智增上菩萨。

  理论上来说,我们在行菩萨道,都必须有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愿望,是缺一不可的。但是实际上来说,当我们每一个人受了菩萨戒,你产生的行动是不一样的。有些人受了菩萨戒,他大部分的时间都在自己用功,在充实自己。这种人多分来说是属于智增上菩萨,他会先成就自己的功德,然后才去帮助别人。这个没有对错,我们只是把每一个人的成佛因缘讲出来。第二种人,他会花很多的时间去帮助别人,可能自己做功课的时间很少,他觉得利他是比较重要,他从利他当中觉得自己不足,然后才会去充实自己。

  那么这个就构成了有些人在菩萨道是先完成上求佛道,再完成下化众生。有些人是先完成下化众生,然后再完成上求佛道。也就是有些人会先成就圣道,再成就福报;有些人是福报很大,但是还是生死凡夫,先成就福报,再成就圣道。就构成了成佛之道有两种因缘。但是,你采取什么行动不重要,但是你的愿望两个都要具足。即便你是一个智增上菩萨,你暂时没有采取行动,但是你心中不能有一种拒绝众生、放弃众生的愿望,因为你一放弃你就完了。所以我们要知道,心中的愿望跟外表的行动不一定要划等号的。因为人生短暂,你觉得你应该先充实自己,但是你是先充实自己,你再来度化众生这是可以的。所以我们在菩提心的生起是有两种选择的,但这两个都要具足,你可以有所偏重,但是不能够放弃其中一个。放弃一个你就不是菩萨了。那么这是我们生起菩提心的两种方法,一个是以大悲来启动大智,一个是以大智来启动大悲,都可以。

  那么菩提心是不够的,因为你大乘的根本还有一个空正见。为什么发了菩提心还要有空正见呢?西藏的上师说,因为你没有空正见,你就不能保护你的菩提心,你的菩提心会受到伤害,乃至于消失掉。所以空正见是在保护菩提心的。那么为什么它可以保护菩提心呢?我们看下面的说明。身为空正见就是他在观察生命的时候,是把生命分成三块,三种体性。第一个依他起性,第二个遍计所执性,第三个圆成实性,他面对生命的时候分成三块,我们加以说明。

  什么叫依他起性呢?“从自熏习种子所生,依他缘起故,名依他起性。”依他起性就是这个法的生起是从自类的种子熏习所生的,色法有色法的种子,心法有心法的种子。也就是说,它整个生起的过程是依托“他”,这个“他”就是众多的因缘而生起的。那么依他起性简单地讲就是由业力所变现的诸法,由业力。比如说这个讲堂是众生的共业所变现出来,你看到这个桌子也是依他起性,跟你的想法没有关系。你喜欢这个讲堂,它也存在;你不喜欢这个讲堂,它还是存在。就是没有牵涉我们个人的感觉,没有牵涉我们的喜好,完全是从业力变现出来的因缘法,这个叫依他起性。这一部分要保留,要保留。

  第二个遍计所执性,就是我们心中的妄想,它是“无量行相意识遍计,颠倒生相故,名遍计所执性。”那么什么叫遍计所执性呢?它是依止无量无边的第六意识的一种普遍计度,从我们一种错误的颠倒的内心当中产生一种相似的状态,这个叫作遍计所执性。比方说一个榴莲,榴莲的产生,这个是依他起性,榴莲没有错,它是业力。我们过去有这样的善业,所以变现这个水果让我们受用。你说我把榴莲拿去丢掉!你丢掉它干什么?它没有错嘛!错在于当我们的心跟榴莲接触的时候,我们产生一种对立的思考。遍计执在唯识学就是一种对立的思考。有些人认为榴莲的味道很香美,有些人认为榴莲的味道很臭秽,这个想法就是遍计所执。因为榴莲没有所谓的香,也没有所谓的臭,它那样就是那样,它只是如实地把它的本质表达出来。那么我们给它安立这是很香、这是很臭,就产生不同的想法,对我们生命产生错误的引导。那么当这种对立的思考产生的时候,我们叫作遍计所执性。就是我们一种错误的想法,妄想。这个是对我们的菩提心会产生伤害的。

  第三个是圆成实性,前面的依他起性是显现诸法的差别相,你看桌子、椅子、车子、房子等等。那么这些圆成实性是表示诸法的总相,每一个差别的法都是“由清净所缘性故,一切善法最胜性故,由最胜义,名圆成实性。”依他起性是表现在外面的差别跟作用,圆成实性是它内在的本质,是一种我空法空的真理,是一种清净的智慧所攀缘的一种清净的体性,它是一切善法当中最殊胜的,因为只有你悟到圆成实性,才能够产生解脱。所以它是最殊胜的义理,叫作圆满成就真实的体性。

  基本上我们在培养空正见的时候,我们所要破坏的是心中的妄想,而不是破坏外在的因缘。你看有些人他这个手喜欢偷人家东西,这个手没有错,因为它是依他起性。你把手砍断了,你现在把右手砍断了,他用左手去偷;你把左手砍断,他用脚去偷。所以我们今天要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不是因缘法有错。你说,我从现在开始我眼睛不看东西了,耳朵也不听东西了。眼睛也没有错,耳朵也没有错,外境也没有错。我们常讲一句话,世间上不是风在动,也不是幡在动,只有一个东西在动,是仁者心动,就是我们的妄想在动。我们一个人要行菩萨道,你最好不要有太多感觉,不要有太多感觉。因为它会误导你,一个情绪太强烈的人,你的菩提心很容易受伤,你说诶,我不行菩萨道啦!因为你很容挫折嘛!所以我们在修空观,很多人修空观,什么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好像把所有的东西都拒绝掉了。你错了,空是空掉你心中的妄想,不是空掉外境,你空掉外境就是断灭见。你空掉外境干什么?外境没有错嘛!不是风在动,也不是幡在动,所以你身为一个菩萨,你要知道问题出在哪里,问题在哪里,你才不会挫损菩提。所以空正见,我们再讲一次,空掉遍计执,保留依他起。

  我们再看丁二的大乘空观。所以我们除了一种菩提心的愿望以外,你要能够如实地观察生命。什么叫生命?遍计本空,依他如幻。就是说,我们要知道,妄想的本质是空的,因缘法的果报是如梦如幻地存在,这个我们不能忽略的。我们必须要借假修真,这样才能够悟入中道的圆成实性,达到真空妙有。

  遍计本空这一段我们讲一下。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有两种状态,一个叫作生灭心,一个叫作不生灭心。什么叫生灭心?就是你这种感觉是外境给你的,外境的刺激,你才产生这样的想法。你说诶,你这样子讲我我很高兴,这个就是生灭心,是你要破坏的,遍计执嘛!只要这个想法是外面给你的,你都要拒绝,都要空掉。这个想法是发自你内心的愿望,你一定要这样做,跟外境没关系,你要保留的,你要依止的。所以我们在《楞严经》,一个菩萨在修学的时候,第一个你要知道什么是主人,什么只是一时的客人,你要先分别真妄。所以《楞严经》佛陀说,当你产生一个想法,到底这个想法我要遵循它,还是我要拒绝它?你要先把这个想法的真妄分别出来。那么怎么分别呢?你要问它一句话,你从什么地方来?你说诶,我这个想法是因为他跟我讲这个话…

《《菩萨戒修学法要》讲记 第二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