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薩戒修學法要》講記 第二卷▪P2

  ..續本文上一頁。那麼感性的菩薩,他要生起菩提心,基本上從《瑜伽師地論》來說,他生起的因緣是悲衆生苦跟哀聖教衰。第一個,他心中所緣的是一個苦惱的衆生,他看到衆生墮落到一種卑賤的果報,而他也不知道爲什麼他會這樣子,他活在顛倒當中,他不知道如何讓自己的生命來離苦得樂、來趨吉避凶。這個時候菩薩想念到衆生跟自己是一個母子的關系。就是說,菩薩思維在過去生有無量的生命,而每一個生命都必須有一個母親,所以每一個衆生都做過我的母親。因爲這樣子我應該對我過去的母親、她對我的生育、養育之恩産生一種報答的心情。所以他就對過去的母親産生悲愍的心情,那我應該怎麼辦呢?我要趕快成佛,我才有這樣的一種資糧力、方便力來救拔這些顛倒衆生。所以他爲什麼會成佛呢?他是因爲衆生的緣故而成佛。所以這種人一般來說,他的四宏誓願是以衆生無邊誓願度來作引導。因爲要衆生無邊誓願度,所以我只好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個是屬于悲增上菩薩的思想模式。

  第二個哀聖教衰,這一般是出家衆,他想到正法的衰微,到了末法時代,邪知邪見的衆生福報都很大,正知正見的人都沒什麼福報,所以整個正法慢慢地衰微了。所以爲了護持正法的原因,開始發起菩提心。他要好好地用功,他要讓自己趕快增上,才能夠護持正法。那麼你所緣的是衆生,或者所緣的是正法,所産生的效果,我們叫作悲增上菩薩,這種人是大悲心比較重的。

  第二種人是比較理性的,他的修學是以自利爲主的。那麼他的菩提心是怎麼生起呢?也有兩種情況,第一個是見佛功德。他讀誦大乘經典的時候,看到佛陀産生很多的神通、叁昧、依報正報的莊嚴,他就這樣想,佛陀的本性是清淨的,我的本性也是清淨的。爲什麼他能生起這個功德,我卻生不起來?所以他自己對佛的功德産生好樂的心,所以他應該努力地修學種種的善法。所以看到佛的功德而生起好樂,由好樂當中産生願望而開始努力用功,而發起菩提心。所以一般來說,智增上的菩薩在發四宏誓願的時候,他第一個目標是要佛道無上誓願成。他爲了要成佛,所以他不得已只好去度衆生,因爲他必須要有衆生才能夠成就資糧,但是他的動機是以佛道無上誓願成來當作他的起發點。

  第四個是聞法歡喜,他聽聞大乘佛法,前面是看到佛,看到一個人,這個是看到法。他從大乘佛法當中了解到,達妄本空,知真本有,我們的內心是真妄的和合體。但是妄想是一個生滅的因緣,它是後來才有的,我們最初的本來面目是清淨的本性。所以他對這樣的一種何其自性本自清淨,原來所有的惡法是可以斷除的,所有的善法是可以成就的,他産生一種強烈的歡喜、強烈的信心,而産生菩提心,因爲他從法義的體會而産生一種歡喜好樂的心,然後要求自己不斷地增上。那麼一般來說,看到佛的功德,聽聞佛法産生法喜而發心的,我們叫作智增上菩薩。

  理論上來說,我們在行菩薩道,都必須有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願望,是缺一不可的。但是實際上來說,當我們每一個人受了菩薩戒,你産生的行動是不一樣的。有些人受了菩薩戒,他大部分的時間都在自己用功,在充實自己。這種人多分來說是屬于智增上菩薩,他會先成就自己的功德,然後才去幫助別人。這個沒有對錯,我們只是把每一個人的成佛因緣講出來。第二種人,他會花很多的時間去幫助別人,可能自己做功課的時間很少,他覺得利他是比較重要,他從利他當中覺得自己不足,然後才會去充實自己。

  那麼這個就構成了有些人在菩薩道是先完成上求佛道,再完成下化衆生。有些人是先完成下化衆生,然後再完成上求佛道。也就是有些人會先成就聖道,再成就福報;有些人是福報很大,但是還是生死凡夫,先成就福報,再成就聖道。就構成了成佛之道有兩種因緣。但是,你采取什麼行動不重要,但是你的願望兩個都要具足。即便你是一個智增上菩薩,你暫時沒有采取行動,但是你心中不能有一種拒絕衆生、放棄衆生的願望,因爲你一放棄你就完了。所以我們要知道,心中的願望跟外表的行動不一定要劃等號的。因爲人生短暫,你覺得你應該先充實自己,但是你是先充實自己,你再來度化衆生這是可以的。所以我們在菩提心的生起是有兩種選擇的,但這兩個都要具足,你可以有所偏重,但是不能夠放棄其中一個。放棄一個你就不是菩薩了。那麼這是我們生起菩提心的兩種方法,一個是以大悲來啓動大智,一個是以大智來啓動大悲,都可以。

  那麼菩提心是不夠的,因爲你大乘的根本還有一個空正見。爲什麼發了菩提心還要有空正見呢?西藏的上師說,因爲你沒有空正見,你就不能保護你的菩提心,你的菩提心會受到傷害,乃至于消失掉。所以空正見是在保護菩提心的。那麼爲什麼它可以保護菩提心呢?我們看下面的說明。身爲空正見就是他在觀察生命的時候,是把生命分成叁塊,叁種體性。第一個依他起性,第二個遍計所執性,第叁個圓成實性,他面對生命的時候分成叁塊,我們加以說明。

  什麼叫依他起性呢?“從自熏習種子所生,依他緣起故,名依他起性。”依他起性就是這個法的生起是從自類的種子熏習所生的,色法有色法的種子,心法有心法的種子。也就是說,它整個生起的過程是依托“他”,這個“他”就是衆多的因緣而生起的。那麼依他起性簡單地講就是由業力所變現的諸法,由業力。比如說這個講堂是衆生的共業所變現出來,你看到這個桌子也是依他起性,跟你的想法沒有關系。你喜歡這個講堂,它也存在;你不喜歡這個講堂,它還是存在。就是沒有牽涉我們個人的感覺,沒有牽涉我們的喜好,完全是從業力變現出來的因緣法,這個叫依他起性。這一部分要保留,要保留。

  第二個遍計所執性,就是我們心中的妄想,它是“無量行相意識遍計,顛倒生相故,名遍計所執性。”那麼什麼叫遍計所執性呢?它是依止無量無邊的第六意識的一種普遍計度,從我們一種錯誤的顛倒的內心當中産生一種相似的狀態,這個叫作遍計所執性。比方說一個榴蓮,榴蓮的産生,這個是依他起性,榴蓮沒有錯,它是業力。我們過去有這樣的善業,所以變現這個水果讓我們受用。你說我把榴蓮拿去丟掉!你丟掉它幹什麼?它沒有錯嘛!錯在于當我們的心跟榴蓮接觸的時候,我們産生一種對立的思考。遍計執在唯識學就是一種對立的思考。有些人認爲榴蓮的味道很香美,有些人認爲榴蓮的味道很臭穢,這個想法就是遍計所執。因爲榴蓮沒有所謂的香,也沒有所謂的臭,它那樣就是那樣,它只是如實地把它的本質表達出來。那麼我們給它安立這是很香、這是很臭,就産生不同的想法,對我們生命産生錯誤的引導。那麼當這種對立的思考産生的時候,我們叫作遍計所執性。就是我們一種錯誤的想法,妄想。這個是對我們的菩提心會産生傷害的。

  第叁個是圓成實性,前面的依他起性是顯現諸法的差別相,你看桌子、椅子、車子、房子等等。那麼這些圓成實性是表示諸法的總相,每一個差別的法都是“由清淨所緣性故,一切善法最勝性故,由最勝義,名圓成實性。”依他起性是表現在外面的差別跟作用,圓成實性是它內在的本質,是一種我空法空的真理,是一種清淨的智慧所攀緣的一種清淨的體性,它是一切善法當中最殊勝的,因爲只有你悟到圓成實性,才能夠産生解脫。所以它是最殊勝的義理,叫作圓滿成就真實的體性。

  基本上我們在培養空正見的時候,我們所要破壞的是心中的妄想,而不是破壞外在的因緣。你看有些人他這個手喜歡偷人家東西,這個手沒有錯,因爲它是依他起性。你把手砍斷了,你現在把右手砍斷了,他用左手去偷;你把左手砍斷,他用腳去偷。所以我們今天要知道問題出在哪裏,不是因緣法有錯。你說,我從現在開始我眼睛不看東西了,耳朵也不聽東西了。眼睛也沒有錯,耳朵也沒有錯,外境也沒有錯。我們常講一句話,世間上不是風在動,也不是幡在動,只有一個東西在動,是仁者心動,就是我們的妄想在動。我們一個人要行菩薩道,你最好不要有太多感覺,不要有太多感覺。因爲它會誤導你,一個情緒太強烈的人,你的菩提心很容易受傷,你說诶,我不行菩薩道啦!因爲你很容挫折嘛!所以我們在修空觀,很多人修空觀,什麼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好像把所有的東西都拒絕掉了。你錯了,空是空掉你心中的妄想,不是空掉外境,你空掉外境就是斷滅見。你空掉外境幹什麼?外境沒有錯嘛!不是風在動,也不是幡在動,所以你身爲一個菩薩,你要知道問題出在哪裏,問題在哪裏,你才不會挫損菩提。所以空正見,我們再講一次,空掉遍計執,保留依他起。

  我們再看丁二的大乘空觀。所以我們除了一種菩提心的願望以外,你要能夠如實地觀察生命。什麼叫生命?遍計本空,依他如幻。就是說,我們要知道,妄想的本質是空的,因緣法的果報是如夢如幻地存在,這個我們不能忽略的。我們必須要借假修真,這樣才能夠悟入中道的圓成實性,達到真空妙有。

  遍計本空這一段我們講一下。我們的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有兩種狀態,一個叫作生滅心,一個叫作不生滅心。什麼叫生滅心?就是你這種感覺是外境給你的,外境的刺激,你才産生這樣的想法。你說诶,你這樣子講我我很高興,這個就是生滅心,是你要破壞的,遍計執嘛!只要這個想法是外面給你的,你都要拒絕,都要空掉。這個想法是發自你內心的願望,你一定要這樣做,跟外境沒關系,你要保留的,你要依止的。所以我們在《楞嚴經》,一個菩薩在修學的時候,第一個你要知道什麼是主人,什麼只是一時的客人,你要先分別真妄。所以《楞嚴經》佛陀說,當你産生一個想法,到底這個想法我要遵循它,還是我要拒絕它?你要先把這個想法的真妄分別出來。那麼怎麼分別呢?你要問它一句話,你從什麼地方來?你說诶,我這個想法是因爲他跟我講這個話…

《《菩薩戒修學法要》講記 第二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