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戒修學法要》講記
淨界法師主講
第叁卷
《菩薩戒修學法要》,諸位法師慈悲,諸位在家菩薩,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好,請放掌。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8面,我們講到甲叁持戒內涵。佛陀在《大般涅槃經》對我們所有的菩薩有一段重要的開示。他說是,一切衆生雖有佛性,要因持戒然後乃見。就是我們每一個衆生雖然都具足一個清淨的佛性,但是不幸的是這個清淨的佛性在表面上累積了很多煩惱跟罪業。所以我們的佛性基本上雖然有,但是表現不出來了,我們表現在外的是一個業障凡夫。那這怎麼辦呢?要因持戒然後乃見。我們必須透過修學菩薩戒法才能夠把這個虛妄的煩惱跟罪業把它破壞,把我們真實的功德顯現出來。所以持戒從這個觀念當中,它在整個菩薩道呢,它是扮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破惡生善的一種強大的功能。
那麼受戒到底是怎麼回事呢?簡單地講,就是你受完戒以後跟受戒之前最大的差別,就是在你這個打妄想的心中多了一個戒體。你以前沒有受戒之前你心中只有妄想,其它什麼都沒有。你就跟著你這個妄想,這個感覺,跟著你的情緒這樣到處轉。那麼你受了戒以後,你心中還是有妄想,但是,多了一個清淨的戒體,這個地方就不一樣了。那麼到底這個戒體是什麼?我們昨天花了兩堂課介紹戒體。一言以蔽之,就是你心中一種堅定的誓願,你從今以後你的生命你只做叁件事,第一個你誓斷一切惡,第二個你誓修一切善,第叁個你願意誓度一切衆生。你的生命開始有叁個目標來引導你,你不再受你心中的感覺、心中的情緒來引導你,你開始遵守你心中的誓願。
那麼這樣的一個誓願力,它表現在修行當中的相貌有兩個。第一個從斷惡的角度,這個誓願力它就是一種增上慚愧。《瑜伽菩薩戒》說,其實當我們斷除惡法的時候,這個願望就是一種慚愧心。很多人不想受戒,不想受戒就表示你根本不想進步,你沒有一種目標。那麼沒有目標當你惡法出現的時候,你不可能産生反省,因爲你不知道用什麼目標來反省自己。你說我這個人個性就是這樣,我就習慣造這些惡業,很自然嘛!你會放縱你自己的惡業。受了戒以後我們有時候也會犯錯,但是因爲你的戒體它不允許有錯誤,所以它會産生警覺功能,它會産生增上慚愧。那麼我們慚愧心生起的時候,我們就想辦法讓惡法斷除。所以這個戒體表現在斷惡它是一種慚愧心。它能夠把你已經生起的惡法慢慢慢慢地把它止住、消滅。這個你沒有受戒你做不到的。你要是一個人沒有受戒,你大概從小做一件錯事,你大概就錯一輩子。因爲你一點辦法都沒有。所以這個戒體它在斷惡它是産生一種防非止惡的功能。
第二個表現在修善。在律上說,一個受了菩薩戒的人,他修善跟一個沒有受菩薩戒的人修善是不一樣的,因爲他這種誓願力在修善法的時候它是一種增上的意樂,主動積極的。我們一般人當然偶爾也會起慈悲心,恻隱之心,對某些人釋放我們的善意,但是這個都要有條件,因爲你對我好,所以我只好對你好,因爲你是我的親屬,對我有恩,所以我報答你。但是你受了菩薩戒以後你修習善法,你不需要任何理由,我不需要你對我好,我就可以幫助你。行菩薩道的人,他修習善法只有一個理由,就是我在實踐我的願望。就這個理由就夠了,不必其它任何理由。他發自內心地主動積極地積集資糧,這個叫作增上意樂。這個你沒有受戒你也做不到,你不可能有增上意樂,你只是采取被動的。很多人勸你,很多人鼓勵你,你才勉強踏出一步。所以這個修善是被動還是主動産生的功德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當你受戒以後,你依止這個強大的戒體,這種強大的誓願,不管你斷惡,不管修善,都會産生事半功倍的效果,産生事半功倍的效果。這個你可以看得出來佛陀的慈悲,他的善巧,安立這個戒法讓我們來受持。
所以你看我們看到很多佛友,他沒有受戒,你五年前看他是這個樣子,你十年後看他還是這個樣子,沒什麼改變。但是受了戒以後,你幾乎看這個人一年一年在改變,甚至于一個月一個月在改變,甚至于一個禮拜一個禮拜在改變,因爲他的戒體會産生引導的作用。所以我希望大家不要忽略戒體在整個返妄歸真當中它對我們一種強大的引導的力量。這個你都必需要受戒才能得到的。所以我們剛開始受戒得到的是一種強大的誓願的力量。
我們昨天在講誓願的時候也講到一個觀照力,就是空正見。因爲你心中有願望,但是你剛開始發起願望的時候,我們這個願望是很薄弱的。所以你必須要透過無住,我空法空的智慧來化解你心中的妄想。因爲某種程度來說,我們心中的妄想、我們的感覺會遮蔽我們的誓願。所以說,誓願力它旁邊必須有一種光明的智慧隨時觀照自己,來化解心中的妄想,讓這個願力永遠保持清淨光明。
所以嚴格來說,一個理想化的戒體應該包括一種誓願力跟一個般若的觀照,這樣子會比較圓滿。所以大概在整個顯教大乘當中或者密教大乘當中,都是以菩提心跟空正見當作整個菩薩道的根本。什麼叫根本?所有的善法從這個地方出現,這叫根本。那麼當然我們也不能只是停留在心中的願望、心中的觀照,我們必須怎麼樣?采取行動,踏出我們斷惡修善的第一步。所以我們今天開始說明,當我們已經把自己准備好了,你開始許下了願望,你一定要改變自己,而且你也産生正確的觀照了,那接下來怎麼做呢?接下來你就開始要奉持菩薩戒裏面最重要的十條戒法。這十條戒法你要能夠奉持,大概你所有的善法都能夠掌控得住的。因爲菩薩戒說,所有的菩薩無量的法門、無量的善法都是從這十條戒開展出來的,所以你把這十條戒的觀念、它的開遮持犯掌握清楚了,你大概在整個一生當中你不會有重大的過失,起碼不會産生臨命終的障礙的過失。我不敢說你沒有微細的過失,但是你這十條戒好好地了解,你一定不可能有重大的過失出現,你臨命終一定非常的順暢。
好,我們看講義,這個持戒的內涵有兩大段,第一段是一個總標,第二段是別示。總標就是把這個十條戒的戒相、它的差別相我們先作一個說明。
菩薩的十條戒在律上是分兩部分,第一個叫作四根本戒,第二個是六條的增上戒。這個四根本戒,第一個是殺戒,第二個盜戒,第叁個是淫戒,第四個是妄語戒。那麼這個根本是什麼意思呢?因爲它是整個叁乘聖道的根本。你只要産生一種解脫的功德,你一定要守住不殺、不盜、不淫、不妄這四個根本。這個是整個大小乘的共同的基礎,叫作根本。
第二個叫增上戒。爲什麼叫增上呢?就是這六條戒它不是解脫道,它是屬于安樂道。安樂道它是成就一種菩薩的功德莊嚴。聲聞人他只追求解脫,他不追求莊嚴,他也不追求安樂,所以聲聞人本身沒有後面這六條戒。但是這六條戒你犯了以後,對一個菩薩的功德會産生一個非常大的折損,就是會折損你的陰德,所以菩薩要避免。我們一個人除了修善以外,你要記得把這個善法要保持住。比如說你一個杯子,你裝很多水。你不是只會裝水,你要防漏,你不要把這個水漏光了。你每天修善法,每天在漏失你的功德,你一輩子就修不到什麼功德,搞不好過多于功。所以我們要趨吉避凶,要追求安樂,你一定要注意這六條戒。因爲這六條戒你不小心的話會折損你的功德,所以這個叫增上戒。增上的意思就是菩薩爲了追求安樂而不共于聲聞的戒法。
這六條戒我也把它念一遍:五、酤酒戒;六、說四衆過戒;七、自贊毀他戒;八、悭惜加毀戒;九、嗔心不受悔戒;十、謗叁寶戒。這六條大概是一個菩薩在身口意比較嚴重的過失。這十條戒在律上叫十波羅夷,波羅夷有叁種意思,第一個在因地上說它叫作他勝處法,他的意思就是煩惱,貪嗔癡的煩惱。自,你受了菩薩戒,什麼叫自己的自呢?你的自己就是菩提心,菩提心以外的叫煩惱。那麼你犯了這十條戒,表示這個菩薩,你的菩提心已經被煩惱所遮蔽,就是(被)他所勝。煩惱的勢力已經把你的菩提心遮蓋了,換句話說,你的菩提心即將失掉了,所以叫作他勝處法。這個在因地上說的。第二個在果地上說叫棄罪。也就是說,你已經被佛法的功德大海所遺棄,你在整個佛法的修學當中,你沒有生起的功德就不再生起了,你已經生起的功德會即將消失掉,叫作棄,你已經被佛法的功德所遺棄,佛法的功德沒有你的份了,叫作棄罪。第叁叫墮罪。棄罪是約著現世的功德來說,墮罪是約來生,你會因爲這十條的過失而墮落到叁惡道去。所以這十條戒,其實我講實在話,你不管有沒有受戒,你有志于行菩薩道,你有志于往生淨土,希望臨終沒有障礙,你這十條戒你都要奉持,不管你有沒有受戒。因爲這十條戒對我們身心世界的傷害是很大的。大概你這十條戒守好了,其它你一生不會有太大過失,不可能有大過失。好,那麼這個是一個總說,把這十條戒的內涵,它在我們修學當中扮演的角色先作一個總說。
接著我們看第二個別示戒相內涵。這以下我們就逐條逐條把每一條戒的它的基本定義、它的開遮持犯來作一個扼要的說明。身爲十重戒的第一條就是殺戒,殺戒的基本概念就是斷絕有情的生命。一個活生生的生命,你以嗔心,或者是貪心、癡心等等,以一種有傷害的心把它斷絕了。那麼這個有情的生命,我們講一下,只要這個生命體它開始入胎以後就叫有情了。你看一個母親懷孕以後,她這個嬰兒還沒有生出來,甚至于這個只是一個微小的受精卵,都還沒有長出人形,但是從律上來說,它已經是一個有情,因爲它的神識、它的明了性已經投胎了,它是一個有感情的生命體。那麼假設我們加以破壞,這個就犯了殺罪了,不必把它生出來之前。所以這個有情就是,當它的神識投胎的那一刹那開始就是有情。
好,我們看第一個戒文內容,我們把它念一遍,大家請合掌:
若佛子,若自殺,教人殺,方便殺,贊歎殺,見作隨喜,乃至咒殺。…
《《菩薩戒修學法要》講記 第叁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