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薩戒修學法要》講記 第叁卷▪P2

  ..續本文上一頁殺因、殺緣、殺法、殺業,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殺。是菩薩應起常住慈悲心,孝順心,方便救護一切衆生。而反更自恣心,快意殺生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好,我們看旁邊的這個講表。這個講表,若佛子,說明這以下要受戒、要持戒的對象是誰呢?主要的對象是針對發了菩提心、受了菩薩戒的菩薩,這個地方包括了凡位的菩薩,也包括聖位的菩薩。那麼身爲一個發了菩提心的佛子,這當中有第一個你所要斷的,第二個你所要修的,這每一條戒都有斷惡跟修善。從斷惡來說,它有一個犯罪的事相跟犯罪的因緣。首先我們看我們所必須斷的犯罪的事相。

  那麼佛陀在戒律當中講出六種的情況是你要斷的。第一個若自殺,殺生的第一種情況叫作自殺。這個自殺有兩種的內涵,第一個就是你自己親手去做殺生的行爲,你可能拿刀、拿杖等等去把對方殺死,犯重罪,失戒體。第二種是你自己殺害你自己,你把自己的生命結束了。那麼在菩薩戒上說,你殺別人是犯重,你把自己殺死了,是犯中品。因爲你傷害的是自己,所以比較輕,傷害自己不犯重,犯中品而已。

  第二個教人殺。你教唆別人去殺,你自己沒有殺,但是你用手勢、用書信、用種種電話的暗示去教唆別人去殺,那麼別人果然去殺了,那麼這個時候兩個都犯重,教唆的人也犯重。

  第叁個方便殺。方便殺就是說我不殺伯仁,但是伯仁卻因我而死。比如說,我把一個人關起來,我不給他飲食,結果他餓死了。你說我沒有殺他,他自己餓死的,但是你把他關起來,這叫方便殺。他的死是因你而起的,菩薩犯重罪,因爲你創造一個讓他死亡的因緣。

  第四個贊歎殺。贊歎殺是說,這個人本來沒有想要自殺,但是你就鼓勵他自殺,說你呀,你看你這個樣子活在這個人世間也沒什麼意思啊,趕快去死算了。那麼你鼓勵他去死亡,結果他果然去死了,菩薩犯重,因爲你贊歎的緣故他才死的。所以你贊歎對方死亡也犯重。

  第五個見作隨喜。前面的贊歎殺是這個人本來沒有自殺的心,你鼓勵他,所以他才自殺的。見作隨喜是說,這個人本來就不想活了,他活得很痛苦,他可能有很多的疾病纏身。然後你說,啊,你這樣子倒不如死掉算了。你鼓勵他,那麼他經過你的鼓勵以後,他果然采取行動,也自殺死亡,菩薩犯重。你身爲一個佛弟子,不管你有沒有受戒,你千萬不要支持安樂死。菩薩對于死亡的事情絕對在任何情況都不准贊歎,因爲生命存在就有它的價值,就有它的價值。所以從菩薩道的角度,你不允許有任何的理由去鼓勵一個人死掉,不允許有任何理由。即便這個理由是多麼的冠冕堂皇都不可以,因爲生命,結束一個人的生命是不能有任何理由的。

  乃至于咒殺,咒殺我們一般人做不到了,一般都是外道用那種比較邪惡的咒語。然後用一個針哪,作一個什麼模型哪,然後去念咒把對方害死。雖然你說,唉,我沒有殺你啊,你自己死的,但是你用咒語去殺他,也犯重。

  那麼這個自殺,教人殺,方便殺,贊歎殺,見作隨喜,乃至咒殺,這個地方提出了六點的殺生的事相,是菩薩要斷的。接下來我們看殺生成就的整個過程。殺因、殺緣、殺法、殺業,每一條戒都有它的因緣法業,我們看丁二的說明,這以下把整個犯罪的過程作一個說明。

  看第10面的丁二、犯罪因緣。構成犯罪最重要第一個要有因,就是心欲前人命斷,就是你有殺害之心。我們在研究戒律的時候,第一個你要判定他有沒有犯罪,首先第一個條件就是你有沒有犯罪的動機。你昨天開車從家裏面開到辦公室去,這當中壓死了十只螞蟻。我問你,有沒有犯罪?沒有犯罪,是的。爲什麼?因爲你沒有犯罪動機。你開車的目的是想要去上班,你不是說開車去傷害衆生,你沒有這種念頭。你在無意間傷害一個衆生,不表示你犯戒。犯戒的首要條件必須有犯罪動機,就是你有殺害之心。你說诶,我們家門口來一只狗。我看到這個狗我很害怕,把它趕走。我把它趕走,結果它跑出去被車撞死了。有沒有犯罪?也沒有犯罪。因爲我是想把它趕走,結果它被車撞死了。當然有因果。因果跟犯罪是兩回事。這個你跟它結一個惡緣,那這個叫你個人的因果。但是你整個過程沒有傷害你的菩提心,不影響你行菩薩道的功德,因爲你沒有傷害它的心,所以不能構成罪業。但是你跟它的惡因緣這是存在的,但是不構成罪業。不構成罪業表示你不會因爲這樣而障礙你修學聖道,你也不會因爲這樣而到叁惡道去。但是你跟它的惡因緣,那這是另外一回事了。所以犯罪的首要條件這以下我們就不再說明了,第一個要有犯罪動機。這個犯罪動機從殺罪的角度就是有殺害之心,你有真地要殺害他的身體的心。這個是最初的犯罪的開始。

  第二段我們看二、叁是中間的過程,必須有一些殺生的助緣。有了動機,必須有很多很多的因緣來刺激這個動機讓它變成廣大。比如說,你爲什麼殺他呢?因爲他傷害過我,所以我把他殺死了。那麼他曾經傷害過你就是一種殺生的助緣,讓這個殺心增長廣大。

  第叁殺法。你在殺生要有一些方法,一些工具,比如說用刀箭啦,你挖個坑洞啦,用毒藥啦,用咒術等等,有一些殺生的行動跟工具。那麼這兩個是整個殺生的過程,要有助緣,要有它的一個方法。

  第四個殺業,這個業要成熟。當你去殺害一個衆生的時候,什麼叫作這個殺業成熟?就是對方死掉。如果你殺害他,他沒有死掉,這個業沒有完全成就,所以這個叫作方便罪。但是有一種情況要注意,你傷害他的時候沒有死,但是他産生一個病,重病,結果叁年後死掉了,那麼這個死掉其實是跟你當初傷害他是有關系的,你也犯重。即便他當時沒有死,他後來因爲這個而死了,那等到他死掉的開始,你的殺業就成就了。所以殺業的成就與否,它的判定從是不是死亡來判定這個業是不是成就,或成就一半,或完全成就,從死亡判斷。

  好,我們再回到講義。那麼這一段是菩薩所要斷的,第二個就是斷除因緣法業,跟殺生有關的,它的動機、它的過程,最後它的業的成就,這四個都要斷。第叁段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殺,這個是兼治。菩薩的殺戒它正式所對治的是殺人,但是從一個比較中下品的罪來說,其實所有的生命都不能傷害。

  但是菩薩戒最重的它的對象要人,爲什麼?因爲人是修道的法器。你看他得到天的果報,你把天人殺死了,沒有犯重,爲什麼?因爲天人他不能修學佛法。一個衆生,它過去做了很多生的螞蟻,螞蟻做完變成一只狗,狗做完好不容易得到人身。它的無量生命當中唯一的希望就寄托在這個人身,因爲人身才能夠聽聞佛法,才能夠産生智慧的觀照,才能夠産生堅定的誓願,而産生生命的改變。它生命當中唯一解脫的機會出現了,結果被你破壞了。它好不容易從叁惡道跑出來,得到人身,它本來要利用這個人身念佛求生淨土的,結果你把它珍貴的人身破壞了,讓它失去一個解脫的機會,它不知道要等多久。所以殺人,在六道當中殺人是罪最重的,因爲人是法器。

  但是菩薩戒因爲慈悲心的關系,也兼帶地製定,所有衆生都不能傷害。那麼這個以下這叁段是菩薩所應該斷的。那麼從殺生的角度,其實菩薩應該修慈悲行。什麼叫慈悲行呢?是菩薩應起常住慈悲心,孝順心,方便救護一切衆生。它每一條戒都有它消極的斷惡,也有它積極的培養一種善根德行的一種功能。從殺生的角度,我們不但是消極地避免殺生,還要培養一種常住的慈悲心跟常住的孝順心。菩薩的心情要經常保持對衆生,要讓衆生離苦得樂。你看菩薩看到一只螞蟻,你一定要跟它說,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讓它栽培善根。所以菩薩遇到任何衆生你都要盡你的可能對衆生釋放善意,你必須讓衆生因爲跟你見過一次面它就能夠産生善根。所以菩薩點點滴滴都有一種拔苦與樂的心情。

  第二個菩薩要産生一種孝順的方便。其實這個孝順孝順,百孝不如一順。菩薩要經常順從衆生的根基來給他正確的教化,來開啓他的智慧。那麼依止慈悲心跟孝順心來救護一切的衆生,使令衆生離苦得樂。這個地方爲什麼要講出一個常住呢?就簡別我們凡夫偶爾也會産生慈悲心,也會産生孝順的善巧。但是我們一個人沒有受菩薩戒,你的慈悲心不能講常住,因爲你有時候有慈悲心,你早上發慈悲心,晚上又沒有慈悲心了。你昨天發慈悲心,今天又沒有慈悲心了。我們一般人的慈悲心是一種生滅的。身爲菩薩,你的慈悲心是不需要任何理由,我不管外境怎麼變化,反正我永遠保持慈悲心,因爲你是一個有戒體的,所以叫作常住。就是不管在任何的情況之下,你都要把你的慈悲心、孝順心現前,來幫助跟你有緣的衆生。這個是在殺生當中佛陀勉勵我們所應該培養的一種德行叫慈悲行。

  第叁段看總結結罪勸持,而反更自恣心,快意殺生者,是菩薩波羅夷罪。那麼身爲一個菩薩,你不但沒有培養慈悲心,而且用貪愛的心,自恣心就是貪愛,或者快意心、嗔心來殺生,你這個時候你的菩提心已經被你的煩惱所遮蔽而産生了一個波羅夷罪。從今以後你菩薩的功德即將消失掉,如果你不如法忏悔的話。

  那麼這個地方講到殺生的因果,提出了貪嗔兩種煩惱,我們把它作一個說明。其實這以後每一條戒都是這個道理,我講一次就可以了。其實殺盜淫妄每一條戒你的煩惱都有叁種的情況,第一個依止貪,第二個依止嗔,第叁個依止癡。在《瑜伽師地論》講一個譬喻,比如說你殺一只雞,你的犯罪動機是依止貪,說我實在不想殺它,但是我太想吃它的肉,所以我只好把它殺死,依止貪。第二種情況,說我不想吃它的肉,但是我看到這只雞非常不順眼,看到它就很生氣,就用嗔心把它殺死。第叁種是依止癡,我也不想吃它的肉,我也沒有看它不順眼,但是覺得這個雞本來就是給我殺的啦,雞鴨魚肉天下一道菜,雞本來就是出生給人家來殺的嘛!依止愚癡邪見來殺。我問諸位你覺得哪一個最重…

《《菩薩戒修學法要》講記 第叁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