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萨戒修学法要》讲记 第三卷▪P2

  ..续本文上一页杀因、杀缘、杀法、杀业,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是菩萨应起常住慈悲心,孝顺心,方便救护一切众生。而反更自恣心,快意杀生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好,我们看旁边的这个讲表。这个讲表,若佛子,说明这以下要受戒、要持戒的对象是谁呢?主要的对象是针对发了菩提心、受了菩萨戒的菩萨,这个地方包括了凡位的菩萨,也包括圣位的菩萨。那么身为一个发了菩提心的佛子,这当中有第一个你所要断的,第二个你所要修的,这每一条戒都有断恶跟修善。从断恶来说,它有一个犯罪的事相跟犯罪的因缘。首先我们看我们所必须断的犯罪的事相。

  那么佛陀在戒律当中讲出六种的情况是你要断的。第一个若自杀,杀生的第一种情况叫作自杀。这个自杀有两种的内涵,第一个就是你自己亲手去做杀生的行为,你可能拿刀、拿杖等等去把对方杀死,犯重罪,失戒体。第二种是你自己杀害你自己,你把自己的生命结束了。那么在菩萨戒上说,你杀别人是犯重,你把自己杀死了,是犯中品。因为你伤害的是自己,所以比较轻,伤害自己不犯重,犯中品而已。

  第二个教人杀。你教唆别人去杀,你自己没有杀,但是你用手势、用书信、用种种电话的暗示去教唆别人去杀,那么别人果然去杀了,那么这个时候两个都犯重,教唆的人也犯重。

  第三个方便杀。方便杀就是说我不杀伯仁,但是伯仁却因我而死。比如说,我把一个人关起来,我不给他饮食,结果他饿死了。你说我没有杀他,他自己饿死的,但是你把他关起来,这叫方便杀。他的死是因你而起的,菩萨犯重罪,因为你创造一个让他死亡的因缘。

  第四个赞叹杀。赞叹杀是说,这个人本来没有想要自杀,但是你就鼓励他自杀,说你呀,你看你这个样子活在这个人世间也没什么意思啊,赶快去死算了。那么你鼓励他去死亡,结果他果然去死了,菩萨犯重,因为你赞叹的缘故他才死的。所以你赞叹对方死亡也犯重。

  第五个见作随喜。前面的赞叹杀是这个人本来没有自杀的心,你鼓励他,所以他才自杀的。见作随喜是说,这个人本来就不想活了,他活得很痛苦,他可能有很多的疾病缠身。然后你说,啊,你这样子倒不如死掉算了。你鼓励他,那么他经过你的鼓励以后,他果然采取行动,也自杀死亡,菩萨犯重。你身为一个佛弟子,不管你有没有受戒,你千万不要支持安乐死。菩萨对于死亡的事情绝对在任何情况都不准赞叹,因为生命存在就有它的价值,就有它的价值。所以从菩萨道的角度,你不允许有任何的理由去鼓励一个人死掉,不允许有任何理由。即便这个理由是多么的冠冕堂皇都不可以,因为生命,结束一个人的生命是不能有任何理由的。

  乃至于咒杀,咒杀我们一般人做不到了,一般都是外道用那种比较邪恶的咒语。然后用一个针哪,作一个什么模型哪,然后去念咒把对方害死。虽然你说,唉,我没有杀你啊,你自己死的,但是你用咒语去杀他,也犯重。

  那么这个自杀,教人杀,方便杀,赞叹杀,见作随喜,乃至咒杀,这个地方提出了六点的杀生的事相,是菩萨要断的。接下来我们看杀生成就的整个过程。杀因、杀缘、杀法、杀业,每一条戒都有它的因缘法业,我们看丁二的说明,这以下把整个犯罪的过程作一个说明。

  看第10面的丁二、犯罪因缘。构成犯罪最重要第一个要有因,就是心欲前人命断,就是你有杀害之心。我们在研究戒律的时候,第一个你要判定他有没有犯罪,首先第一个条件就是你有没有犯罪的动机。你昨天开车从家里面开到办公室去,这当中压死了十只蚂蚁。我问你,有没有犯罪?没有犯罪,是的。为什么?因为你没有犯罪动机。你开车的目的是想要去上班,你不是说开车去伤害众生,你没有这种念头。你在无意间伤害一个众生,不表示你犯戒。犯戒的首要条件必须有犯罪动机,就是你有杀害之心。你说诶,我们家门口来一只狗。我看到这个狗我很害怕,把它赶走。我把它赶走,结果它跑出去被车撞死了。有没有犯罪?也没有犯罪。因为我是想把它赶走,结果它被车撞死了。当然有因果。因果跟犯罪是两回事。这个你跟它结一个恶缘,那这个叫你个人的因果。但是你整个过程没有伤害你的菩提心,不影响你行菩萨道的功德,因为你没有伤害它的心,所以不能构成罪业。但是你跟它的恶因缘这是存在的,但是不构成罪业。不构成罪业表示你不会因为这样而障碍你修学圣道,你也不会因为这样而到三恶道去。但是你跟它的恶因缘,那这是另外一回事了。所以犯罪的首要条件这以下我们就不再说明了,第一个要有犯罪动机。这个犯罪动机从杀罪的角度就是有杀害之心,你有真地要杀害他的身体的心。这个是最初的犯罪的开始。

  第二段我们看二、三是中间的过程,必须有一些杀生的助缘。有了动机,必须有很多很多的因缘来刺激这个动机让它变成广大。比如说,你为什么杀他呢?因为他伤害过我,所以我把他杀死了。那么他曾经伤害过你就是一种杀生的助缘,让这个杀心增长广大。

  第三杀法。你在杀生要有一些方法,一些工具,比如说用刀箭啦,你挖个坑洞啦,用毒药啦,用咒术等等,有一些杀生的行动跟工具。那么这两个是整个杀生的过程,要有助缘,要有它的一个方法。

  第四个杀业,这个业要成熟。当你去杀害一个众生的时候,什么叫作这个杀业成熟?就是对方死掉。如果你杀害他,他没有死掉,这个业没有完全成就,所以这个叫作方便罪。但是有一种情况要注意,你伤害他的时候没有死,但是他产生一个病,重病,结果三年后死掉了,那么这个死掉其实是跟你当初伤害他是有关系的,你也犯重。即便他当时没有死,他后来因为这个而死了,那等到他死掉的开始,你的杀业就成就了。所以杀业的成就与否,它的判定从是不是死亡来判定这个业是不是成就,或成就一半,或完全成就,从死亡判断。

  好,我们再回到讲义。那么这一段是菩萨所要断的,第二个就是断除因缘法业,跟杀生有关的,它的动机、它的过程,最后它的业的成就,这四个都要断。第三段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这个是兼治。菩萨的杀戒它正式所对治的是杀人,但是从一个比较中下品的罪来说,其实所有的生命都不能伤害。

  但是菩萨戒最重的它的对象要人,为什么?因为人是修道的法器。你看他得到天的果报,你把天人杀死了,没有犯重,为什么?因为天人他不能修学佛法。一个众生,它过去做了很多生的蚂蚁,蚂蚁做完变成一只狗,狗做完好不容易得到人身。它的无量生命当中唯一的希望就寄托在这个人身,因为人身才能够听闻佛法,才能够产生智慧的观照,才能够产生坚定的誓愿,而产生生命的改变。它生命当中唯一解脱的机会出现了,结果被你破坏了。它好不容易从三恶道跑出来,得到人身,它本来要利用这个人身念佛求生净土的,结果你把它珍贵的人身破坏了,让它失去一个解脱的机会,它不知道要等多久。所以杀人,在六道当中杀人是罪最重的,因为人是法器。

  但是菩萨戒因为慈悲心的关系,也兼带地制定,所有众生都不能伤害。那么这个以下这三段是菩萨所应该断的。那么从杀生的角度,其实菩萨应该修慈悲行。什么叫慈悲行呢?是菩萨应起常住慈悲心,孝顺心,方便救护一切众生。它每一条戒都有它消极的断恶,也有它积极的培养一种善根德行的一种功能。从杀生的角度,我们不但是消极地避免杀生,还要培养一种常住的慈悲心跟常住的孝顺心。菩萨的心情要经常保持对众生,要让众生离苦得乐。你看菩萨看到一只蚂蚁,你一定要跟它说,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让它栽培善根。所以菩萨遇到任何众生你都要尽你的可能对众生释放善意,你必须让众生因为跟你见过一次面它就能够产生善根。所以菩萨点点滴滴都有一种拔苦与乐的心情。

  第二个菩萨要产生一种孝顺的方便。其实这个孝顺孝顺,百孝不如一顺。菩萨要经常顺从众生的根基来给他正确的教化,来开启他的智慧。那么依止慈悲心跟孝顺心来救护一切的众生,使令众生离苦得乐。这个地方为什么要讲出一个常住呢?就简别我们凡夫偶尔也会产生慈悲心,也会产生孝顺的善巧。但是我们一个人没有受菩萨戒,你的慈悲心不能讲常住,因为你有时候有慈悲心,你早上发慈悲心,晚上又没有慈悲心了。你昨天发慈悲心,今天又没有慈悲心了。我们一般人的慈悲心是一种生灭的。身为菩萨,你的慈悲心是不需要任何理由,我不管外境怎么变化,反正我永远保持慈悲心,因为你是一个有戒体的,所以叫作常住。就是不管在任何的情况之下,你都要把你的慈悲心、孝顺心现前,来帮助跟你有缘的众生。这个是在杀生当中佛陀勉励我们所应该培养的一种德行叫慈悲行。

  第三段看总结结罪劝持,而反更自恣心,快意杀生者,是菩萨波罗夷罪。那么身为一个菩萨,你不但没有培养慈悲心,而且用贪爱的心,自恣心就是贪爱,或者快意心、嗔心来杀生,你这个时候你的菩提心已经被你的烦恼所遮蔽而产生了一个波罗夷罪。从今以后你菩萨的功德即将消失掉,如果你不如法忏悔的话。

  那么这个地方讲到杀生的因果,提出了贪嗔两种烦恼,我们把它作一个说明。其实这以后每一条戒都是这个道理,我讲一次就可以了。其实杀盗淫妄每一条戒你的烦恼都有三种的情况,第一个依止贪,第二个依止嗔,第三个依止痴。在《瑜伽师地论》讲一个譬喻,比如说你杀一只鸡,你的犯罪动机是依止贪,说我实在不想杀它,但是我太想吃它的肉,所以我只好把它杀死,依止贪。第二种情况,说我不想吃它的肉,但是我看到这只鸡非常不顺眼,看到它就很生气,就用嗔心把它杀死。第三种是依止痴,我也不想吃它的肉,我也没有看它不顺眼,但是觉得这个鸡本来就是给我杀的啦,鸡鸭鱼肉天下一道菜,鸡本来就是出生给人家来杀的嘛!依止愚痴邪见来杀。我问诸位你觉得哪一个最重…

《《菩萨戒修学法要》讲记 第三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