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贪嗔痴哪一个最重?啊?对了,愚痴最重,第二个是嗔。诸位要知道,以下的每一条戒不管杀盗淫妄,最重的业,什么叫最重的业?就是这个果报现前是最难忏悔的。你看有的果报出现,你说诶,《八十八佛》拜三部就好了。有些人他业障现前,拜了三年的《八十八佛》还没好,这个业特别坚固,就是愚痴。
一个人愚痴,他的特点是什么?他不知道怕。所以很多人说,我不想受戒,因为我看那么多戒我就怕。其实你怕的时候才对啊!你不知道怕,那佛菩萨就真地害怕了。因为你不知道怕,你造业是尽情地造业,就像一个人开车,你没有踩刹车,是整个撞下去啊!
我问诸位一个问题,你说你不敢受戒,你认为明知故犯比较重,还是明知故犯比较轻,你们认为?在世间法是明知故犯比较重。你明明知道错你还是去做,比较重,对不对?其实你看戒律,你把那个《瑜伽师地论﹒瑜伽菩萨戒﹒业果篇》看看,明知故犯比较轻。因为一个人他看完戒法以后他会有惭愧心,就算他一时控制不住,但是他的惭愧心会在。他造恶业的时候,他经常觉得不对。惭愧心就像一个人踩刹车了,他不敢尽情地造罪。一个人你完全不知道这个错,然后你尽情地造罪,这个业是很严重的。所以你看《瑜伽师地论》上说,最严重的罪就是邪见。你看那个恐怖主义恐怖攻击,那这个罪是很难忏的。他把自己绑上炸弹,跑上飞机上去引爆。那他的犯罪动机,他认为说,我把你们炸死了我可以升天。这个人他的业得果报的时候,你几乎没办法,那非常坚固,因为无惭无愧嘛!你在佛法当中你了解得越多对你越有帮助,因为你可以产生惭愧心。你这个车子是撞了墙壁,但是你踩刹车了,势力减少很多了。所以从佛法的角度,世间上最大的罪恶是什么?就是愚痴。没有一个罪恶比愚痴更严重了,因为你不知道怕,你不知道怎么去反省。你这个过失造了你还以为是对。所以贪嗔痴的造业,最重的是痴,第二个是嗔,贪是最轻的。所以这个地方讲,以贪爱心和嗔恨心来杀生,这个都犯波罗夷罪。当然以菩萨道来说都是犯波罗夷罪,但是得果报的业是有轻重的差别。
好,我们看第三段的罪相轻重。
若杀诸佛圣人、和尚、阿阇黎、或生身父母,犯逆罪。这个是以下犯上,你是杀圣人,杀你的和尚,剃度的和尚。受戒的和尚,你教导佛法的阿阇黎,你的师长,或者你的生身父母,对你有养育生育之恩的,都犯逆罪。犯逆罪,在律上来说,大概你就很难忏悔了,所以这个逆罪要避免,你很难忏悔,这个业是很坚固的。第二个,若杀人命断,犯重,失戒体。你杀的对象是个人,这个时候你犯了菩萨的波罗夷罪,你就失掉了菩萨的戒体,你也没办法忏悔,但是可以取相忏。这个还比较好忏,跟这个逆罪来说,它还是比较好忏的。但是它已经不能用一般的作法忏,要取相忏。你杀诸天、鬼神是中品,杀畜生是下品。这种罪就更好忏了。你向一个菩萨发露,或者在《瑜伽菩萨戒》上说,没有如法的菩萨让你忏悔,面对佛像,向佛像发露你犯了什么罪,你从今以后发愿永远不再造作了,也可以恢复清净。这个就是中下品的罪是最好忏的。
那么这当中有四种因缘而成就重罪。第一个是人,杀戒的轻重是以这个对象是人;第二个你心中也知道他是人;第三个你生起杀害之心;第四个前人命断,杀业成就,就犯重。我们在判定罪相的时候,第一个先判他有没有犯。有没有犯就是看他有没有犯罪动机,然后再看他犯的是轻是重。这个时候就看他所犯的对象,他杀人,他的对象是谁?有没有死掉?这个是判定轻重。所以内心是判定有没有犯,外境,外在的环境是判断他是轻是重,这是一个判罪的一个原则,包括心,有心要有境。
我们看第四个开缘情况:精神狂乱不自觉知,无犯。那么这个你是精神错乱了,那你精神错乱当然是没有犯罪了。但是这个地方讲了,世间的性罪,就是你跟他结恶因缘是跑不掉的。但是你因为没有犯罪动机,你在无知的情况去犯罪,那么不会伤害菩萨的功德,也不会因为你这样而堕三恶道,也不会对你临终产生障碍,是差在这个地方。
我们看异熟果报。它的正报是在地狱、饿鬼、畜生,正式的果报。但是从三恶道出来,还有一些剩余的果报,就是短命、多病。你看有些人福报很大,但是寿命很短。这表示什么?表示他前生有布施,但是也有杀生,所以这个果报结合的时候,福报很大,寿命很短。第二种多病,如果你有一种病痛,吃了很多的药都没有吃好,那大概这个就不是四大不调了,大概跟杀业有关系。所以这个杀业严重的人,它这个律上说,常生恐怖,多做恶梦,因为冤亲债主放不过你。在整个十重戒法当中最重的、最麻烦、最难处理的就是杀生。你说偷盗,我把他的财富抢过来,还不是那么严重。但是你把他最珍惜的生命伤害了,这个问题就很复杂了。
我过去在莲因寺忏公师父讲出一个实际的例子。他说,在莲因寺的山下有一个农夫。他那一天到田里工作的时候,看到一只大概像手臂一样的蟒蛇。农夫就拿那个石头往它的这个头这样砸下去,就把这个蛇给打死了。打死以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这个农夫的这个脖子的地方长出一个鸡蛋一样的疮。那个疮长起来以后,吃什么药都没有用,当然是那个蛇来讨命了。而且他找过很多的高僧大德,拜过很多的忏,统统都没有效。为什么?因为你杀生是两个生命体之间的对立。如果他不肯放过你,你就没有用。它不想跟你和解的话,当然有时候它理性一点,你运气好一点,你说,唉,我诵经给你,我过去对不起你,我向你忏悔。如果它愿意接受,这个事情好办。如果它不想接受,它要跟你耗下去,它一定要你死,那你就完了,那你们之间的因缘就很麻烦。你把它杀了,它把你命讨回来,你来生又去跟它纠缠不清,那就很麻烦了。所以在杀生当中是最难处理的,我们不管你有没有受戒,这个是尽量要避免。这个杀生不但是犯罪,即便你是不小心都要注意。所以你看我们日常生活,你这个滚烫的热水都不要往水沟倒下去,这对你的身体都不好。你有一些比较强烈的比如说清洁剂或者是化学药品,或者是染色用的一些化学药品,你也不要往水沟倒,因为水沟有很多众生。所以即便是无心的杀生,从因果的角度都要避免。当然你都必须要学习才知道,因为水沟很多众生。还有我刚刚讲过,不能够支持安乐死!这样子对你是非常障碍的,对你的功德是障碍的。所以我们透过学习,菩萨要起慈悲心、孝顺心,要去尊重每一个生命体。这是杀生的整个戒相的内涵。
我们看第二条盗戒。杀生的对象是一个正报的生命,这个偷盗(的对象)是一个依报的财物。什么叫盗戒呢?就是不与而取他物。主人没有答应而你去偷取他的财物。我们看戒文内容,请合掌:
若佛子,自盗,教人盗,方便盗,咒盗。盗因、盗缘、盗法、盗业,乃至鬼神有主劫贼物,一切财物,一针一草,不得故盗。而菩萨应生佛性孝顺心,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乐。而反更盗人财物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好,我们看这个讲表,若佛子,身为一个佛弟子,首先你所要断的犯罪事缘,先看第一个犯罪的事相有四条。第一个自盗,就是你自己去盗。那么这个盗有四种情况。第一个你用偷的,第二个你用骗的,第三个用抢的,第四个就是漏税,这四个都叫盗,偷骗抢。教人盗,你用书信、手势教人盗,菩萨也犯重。第三个方便盗,什么叫方便盗呢?就是我们说的顺手牵羊。诶,这只狗突然间跑到我家里面来了,它自己跑过来的,那我就把它占为己有,那这个也是偷盗。咒盗,以咒术来驱使鬼神来夺取,你持咒驱使鬼神去盗。这个鬼神偷成功了,菩萨犯重,因为你教他去的。
我们看犯罪因缘,因缘法业,我们看丁二。整个犯罪动机是兴心故取他物,你有一种贪求的心来夺取他人财物,这个关键点就是偷盗的成立,这个财物是一个有主物,有主人的财物。比方说,你到公园去散步,你看到一块石头,你把它拿回家了,不能构成盗戒,因为这个石头是没有主人的。所以盗戒必须是,它的对象是一个有主人的,它这个东西是属于某一种人的才算,是贪心来夺取有主人的财物。
第二个是助缘。你在偷盗之前种种的侦察、偷窥,观察地形、地物,过程当中用偷、骗、抢等等种种的方法,第四个,举他物离本处。杀人的业的成就是对方死亡,它的基本定义。偷盗的基本定义,说是偷盗到底这个业有没有成就呢?就是举离本处。比如说我偷盗这个杯子,你把它离开这个位置,就犯盗戒。在律上说,有一个农夫晚上他去偷隔壁家的牛,他把这个牛牵回到家里面来。快到家的时候他想,不对啊,这个是盗戒哩!我怎么偷人家财物呢?他把这个牛又牵回去了,又赶快回去睡觉。那么早上起来这只牛原封不动。但是他心里面很紧张,那这样有没有犯盗戒呢?问佛陀。佛陀说,你当初有没有犯罪动机想要偷取啊?他说有啊!那你有没有采取行动啊?有啊!那你有没有把这只牛的四只脚把它移动?有啊!犯重。你把它偷回家,然后又把它放回去。就算你后来放回去了,但是在你举离本处的当下这个业已经成就了。你放回去那是另外一回事情。所以盗戒的业的成就是举离本处,离开它原来的位置就犯重。
我们看第13面,乃至鬼神有主劫贼物,一切财物,一针一草,不得故道。这个地方是兼治。盗戒的犯重是人的物品。如果是鬼神物,比如说你盗了土地公,人家是供养土地公的,你一看那个包子拿来就吃,这个是盗戒了,但是不能犯重,因为这个是鬼神物,比较轻。有主物,这个主人物是最重的。盗贼物,这个盗贼偷了一个车子,你想说它偷来的,你也把它偷过来,犯重。偷盗贼的东西也是犯重,乃至于一针一草都不能故盗,这个是兼治。
我们看菩萨所应修。而菩萨应生佛性孝顺心,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乐。菩萨要修少欲知足之行,以孝顺心、慈悲心帮助一切人,在因地上生起善法,在果地上生起安乐,结果这个菩萨不但不生少欲知足之行,而反更去偷人的财物,这个菩萨的菩提心从此被烦恼所遮盖,他的功德也因为这个波罗夷罪的关系而完全破坏掉了。这个是菩萨结菩萨波罗夷罪。
我们看丁三的罪相轻重。这个罪相轻重有两种说法,第一个约着它的所缘境。盗戒的重罪的成立,必须是有主物,这个主就是有人的,这是有人的。这个有人的财物有三种,第一个是三宝物,体通十方,犯之特重。诸位要知道,三宝物是最严重的。这个东西是属于某一种僧团的、某一个慈善机构的,是很多人发心来供养给大家使用的,它这个体性是通于十方的,这个时候你偷取十方的东西,这个罪是非常的重,因为体通十方,跟十方的众生结罪。第二个是人物,犯重,失戒体。第三个余趣,比如说畜生、鬼神,犯轻。所以这个盗戒的判定,第一个是约它的对象。
第二个,你所偷的价值必须是,五钱结重,五钱以下结轻。这个五钱是古代的钱,是佛在世的时候的五钱。那么这个原因是这样子的。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比丘,他去住茅篷。住茅蓬的时候因为他那个房子很破旧了,他就去托钵。托钵的时候,有一群砍柴的农夫经过,看到这个房子这么破旧,就以为是没有人要的,就把这个房子给拆了,就带回去了。这个比丘回来以后看到房子给拆了,没办法,就看到路旁国王很多比较好的木材,就把它拿过来,就盖一个茅蓬。国王很生气,就禀告佛陀。佛陀就说,这个比丘,佛弟子们以后不能偷取别人的东西。然后佛陀就问这个国王说,你们这个国家盗几钱犯死罪?国王说,盗五钱就死罪。所以佛陀依止这个因素,制五钱判重。
这个盗戒到目前是一个大概判罪最难判的大概就是盗戒了,考倒所有的律师。因为这五钱是怎么定义的?没有人知道。因为从精神上来说是要犯死罪,以台湾的法律的话,结伙抢劫、用抢的,偷的都不会犯死罪。要结伙、两个人以上的抢劫才犯死罪。这样子讲的话,当然一般的说法有两种,一个是南传的说法是二十块美金叫五钱。就把当时的钱经过这么长的时间两千年这样换算换算,二十块美金。那么我们北传的佛教,海公也好,广公长老也好,他们是判两千块台币,大概是新加坡币一百块。当然这个只是参考,因为当时佛陀制戒的时候五钱是以死罪来判定的。所以这个二十块美金、一百块新币这个都是参考。所以这个一般盗戒是判重是困难度比较高。
具五缘成重:第一有主物,第二个有主物想,你知道是有主人的财物,而你心中也知道它是有主物,生起偷盗的犯罪动机,而且超过五钱,最后举离本处,犯重。
好,我们先休息十分钟。
《《菩萨戒修学法要》讲记 第三卷》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