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戒修学法要》讲记
净界法师主讲
第二卷
好,我们请打开讲义第4面。我们上一堂课讲到持戒的意义。这一科主要的重点就讲到我们一个人,我们在受戒之前跟受戒之后到底有什么样的改变呢?
我们在受戒之前,我们的生命就活在一个根尘识的内涵当中。就是这个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去攀缘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时候,就产生一种感觉。可能是一种快乐的感觉,也可能是一种痛苦的感觉,产生一个受。根尘接触产生一个感受,这个感受会产生一种情绪、一种思想。大概我们一般在受戒之前的人,大概你的生命、你的行为就跟着这个感觉在活动了。所以我们以前的生命是受外在影响。你接触一个好的环境,你就变得更好;你接触一个不好的环境,你就变得更糟糕。所以我们一般在受戒之前,你的生命你是做不了主的,由外境来引导我们,因为我们深受感觉的影响。
受了戒以后,我们的生命产生了变化。我们拒绝去遵从我们的感觉,我们开始从内心深处发起一种愿望:我不管生命的环境怎么变化,我也改变不了外在的环境,但是我要控制我的内心。我从今以后,我的生命要往三个方向走,第一个誓断一切恶,第二个誓修一切善,第三个誓度一切众生。你的生命不再跟着感觉走了,是跟着你的愿望而走。所以生命的改变来自于你一种愿望的设定。
我们讲一个实际的公案来作一个说明。在台湾的高雄有一家百货公司叫大同百货公司。当时,差不多在二十年前,它是整个东南亚最大的百货公司,有十二层楼。这个百货公司的建立是有一段因缘的。当时有一个年轻的高中生。这个高中生家里很贫穷,他的爸爸是做临时工的,打工的,他的妈妈是给人家洗衣服,因为他们子女很多,这个学费很贵。这个高中生他也很孝顺,除了努力用功,他把平常的压岁钱就存下来。一天,他妈妈生日快到了,他想说,他妈妈每天去洗衣服,很辛苦,生日的时候,他想买一个好一点的镜子来送给他妈妈,表示他对他母亲的孝顺。他想说,这个生日也不能随便到百货公司买,他就跑到一个当时高雄最大的百货公司叫大兴百货公司去买。
那么他一个贫穷人衣服都穿得比较寒酸,到了百货公司,大兴百货公司当时是十层楼,很大,当时是最大的。那么他到大兴百货公司的时候,就去看那个镜子。但是,那个店员看到他穿得这么破旧,就看不起他。说诶,这个你不要乱动啊!打破了你可要培不起啊!那么这个时候,这个高中生不小心,就把一个镜子差一点打翻。这个店员很生气,就推了他一下。这一推对这个高中生的自尊心产生一个很严重的打击,说我这个人这么贫穷,连一个店员都看不起我,我买一个镜子都买不好。他回去以后许下一个誓愿,我今生一定要盖一个比大兴百货公司更大的百货公司。
一个人心中有愿望以后,他的生命就有无量的潜能。他可以减少睡眠,他可以牺牲他放假的时间,为什么?他有愿望。他不再跟着生命的感觉走。他牺牲睡眠,牺牲他放松的时间,好好地读书。他本来是读理工科的,转成商科。果然他就在一个基层干起,最后他创建了一个大同百货公司,白手起家。
后来,当然有很多记者去采访他,哇!你怎么一个贫穷人盖一个十二层楼的百货公司呢?他说,我要感谢大兴百货公司那个店员。他推了我一把,使令我整个生命醒过来。原来生命是可以改变的,我们可以从过去当中跳出来。
我们大部分人是活在过去,这个等流习惯。你大概昨天是怎么样,今天大概就怎么样。今天怎么样,明天就怎么样。而一个生命要能够从过去跳脱出来,那就是立定誓愿。所以佛陀深深地知道这个道理,他设定了戒法,让你自己去缘境发心,你自己要求改变:从今天开始,我不再做众生了,我要向佛陀学习。那么这个就是整个受戒的意思,就是你心中许下了一种坚定的誓愿。那么这是持戒跟修善最大的差别。
好,我们把戒体的观念,身为一个菩萨道的中心思想到底是什么?我们再作一个明确的说明,看第二段的戒体相状。前面讲到持戒跟修善的差别,这个地方就把整个大乘的根本思想,这当中有两段,第一个别明大乘二种根本。我们大乘佛法在修学的范围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当你持戒的时候,其实是一个广大的六波罗蜜。但是你内心当中所依止的中心思想只有两个,第一个就是菩提心,一种所谓的誓愿力,一个是空正见,就是所谓的观照力,这是根本。所以菩萨的戒体就包括了菩提心,也包括了空正见。我们加以说明,先看菩提心。
菩提心当中有两段,第一段是明发心为趋入大乘之门。先说明菩提心的重要,因为它是成就大乘功德的一个入门。我们先把这段念一遍。《广论》云:“此中佛说二种大乘,谓波罗蜜多大乘与密咒大乘,除此更无所余大乘。于此二乘随趣何门,然能入门唯菩提心。”
先到这个地方是一个总标。那么在佛陀的大乘教法当中,其实是分成两种大乘的。第一个叫作波罗蜜多的显教大乘,一个是属于密宗的叫作密教大乘或者叫密咒大乘。我们要悟入中道的实相有两种选择:第一个从文字上的闻思修,也就是所谓的修习止观。从文字上的思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从文字上的思维去悟入心中的道。第二个是透过持咒,口业的持咒,身业的结手印,意业的观想,所谓的三密相应而悟入中道实相。那么这两种都可以做你个人的选择。但是当你要成就大乘功德的时候,不管你选择什么法门,能够进入大乘功德的门就是菩提心。
也就是说,我们的生命由于过去的业力创造一个五蕴的身心,可能你是一个男人的身心,或者女人的身心。但是我们对这个身心世界会产生爱着,产生一种自私的心态,我们愿意保护自己,所以我们的心发不起来,就造成我们生命很难改变。虽然你拜很多佛,你做很多慈善事业,但是因为你胸量狭小,你永远创造不出广大的功德。所以我们再讲一次,所有的大乘修学一定是由内而外。你心里那个心量发不起来,你是成就不了大功德的。所以他这个地方说,能够进入大乘功德之门的,唯独就是你要发起广大的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提心。这个也是大乘戒体的基础,其实大乘的戒体就是菩提心。你看,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是成就自利的功德,誓度一切众生成就利他功德。这个地方就说明整个大乘的根本。
我们再看第二段:“若于相续,何时生此未生余德,亦得安立为大乘人;何时离此,纵有通达空性等德,然亦堕在声闻等地,退失大乘。大乘教典多所宣说,即以正理,亦善成立。”
为什么菩提心这么重要呢?他就作一个说明,说在我们一期的生命当中,你什么时候生起菩提心,即便你没有种种的布施、持戒的功德,你只是发心而已,你也可以身为一个大乘人。反过来,你忘掉了菩提心,你忘失了菩提心,你再也不想成佛,再也不想度众生了。这个时候,即使你有很多很多布施的功德、持戒的功德,乃至于成就我空的功德,你顶多只是一个自私自利的、胸量狭小的声闻人而已,而退失大乘的功德。所以身为大乘的功德,首先你必须跟佛陀有同样一个愿望,就是所谓的成就大乘种姓。这是一个判定的标准。大乘教典多所宣说,在整个大乘的经典当中,佛陀对这个道理是经常宣说。即便我们不以圣言量来做判断,我们从大乘的义理也可以知道,这个观念是可以成立的。因为大乘的理论就是因缘法,你在因地当中有如是的因,就会产生如是的果。
所以我们看第三段的总结:“故于最初入大乘数,亦以唯发此心安立;后出大乘,亦以唯离此心安立。”所以我们要判定一个人他是不是开始成就大乘的功德,是以他是不是发起这样广大的心愿来安立。那么我们要判定这个人是不是已经失掉了大乘的功德,也是以离开此菩提心来安立的。所以我们的修学,你的行动可以缓慢,你可以暂时不采取利他的行动,但是你的心量是一定要早一点发起。在蕅益大师的《灵峰宗论》讲到一句话说,诸法无性,尽随心转。心为名利,一切法趋名利;心为菩提,一切法趋菩提。这句话大意就是说,当我们去造一个法的时候,你去做布施,这个布施到底会对你产生一个什么样的影响不决定,到底是一个很大的功德还是一个很微小的功德,不一定。那么谁做决定呢?尽随心转,就看你当时在布施的时候你的动机是怎么样。你为了你的名利,为了你的私心而去布施,这个是一种杂染的果报。你真正为了要成佛,为利他的心去布施,那么成就的是一个大乘的菩提的功德。
有关这一点,印光大师在《文钞》当中讲出一个譬喻,他说佛陀跟魔王的差别。他说为什么佛陀在因地的时候做很多的布施的善业,结果他变成一个万德庄严的佛陀?魔王在因地的时候,他也供养一个寺庙,他也做了很多很多的无遮的供僧大会,也做了很多护持三宝的善业,为什么这个善业跑到魔王的心里面变成一个杂染的魔王的果报?同样一个善业跑到佛陀的心中变成万德庄严,跑到魔王心中变成了一种杂染的五欲的果报?为什么呢?印光大师说,这就好像牛跟蛇的譬喻。牛跑去喝水,结果它因为一种慈善的心,这个水跑到牛里面变成牛奶。蛇也跑去喝水,但是蛇有一种嗔恨的害他之心,所以水跑到蛇的肠胃转成毒液。那么为什么同样的水,在牛当中变成牛奶,而在蛇当中变成毒液呢?因为心态不同。所以这个地方就说明这个发菩提心是非常重要的。他影响到你所修的善法可能会变成一种五欲的杂染果报,或者变成一个大乘的庄严功德。这是因缘的一个根本。
我们再看下一段,那么菩提心应该怎么做呢?我们这个地方指示菩提心生起的修学方法。一般来说我们菩提心的生起有两种差别,第一个是悲增上的菩萨跟智增上的菩萨的差别。菩提心的内涵是包括悲智的双运,但是在生起的过程是有所偏重。有些人他过去生在佛法的修学,他的悲心是比较重,他是一个比较感性的菩萨…
《《菩萨戒修学法要》讲记 第二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