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戒修學法要》講記
淨界法師主講
第二卷
好,我們請打開講義第4面。我們上一堂課講到持戒的意義。這一科主要的重點就講到我們一個人,我們在受戒之前跟受戒之後到底有什麼樣的改變呢?
我們在受戒之前,我們的生命就活在一個根塵識的內涵當中。就是這個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去攀緣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的時候,就産生一種感覺。可能是一種快樂的感覺,也可能是一種痛苦的感覺,産生一個受。根塵接觸産生一個感受,這個感受會産生一種情緒、一種思想。大概我們一般在受戒之前的人,大概你的生命、你的行爲就跟著這個感覺在活動了。所以我們以前的生命是受外在影響。你接觸一個好的環境,你就變得更好;你接觸一個不好的環境,你就變得更糟糕。所以我們一般在受戒之前,你的生命你是做不了主的,由外境來引導我們,因爲我們深受感覺的影響。
受了戒以後,我們的生命産生了變化。我們拒絕去遵從我們的感覺,我們開始從內心深處發起一種願望:我不管生命的環境怎麼變化,我也改變不了外在的環境,但是我要控製我的內心。我從今以後,我的生命要往叁個方向走,第一個誓斷一切惡,第二個誓修一切善,第叁個誓度一切衆生。你的生命不再跟著感覺走了,是跟著你的願望而走。所以生命的改變來自于你一種願望的設定。
我們講一個實際的公案來作一個說明。在臺灣的高雄有一家百貨公司叫大同百貨公司。當時,差不多在二十年前,它是整個東南亞最大的百貨公司,有十二層樓。這個百貨公司的建立是有一段因緣的。當時有一個年輕的高中生。這個高中生家裏很貧窮,他的爸爸是做臨時工的,打工的,他的媽媽是給人家洗衣服,因爲他們子女很多,這個學費很貴。這個高中生他也很孝順,除了努力用功,他把平常的壓歲錢就存下來。一天,他媽媽生日快到了,他想說,他媽媽每天去洗衣服,很辛苦,生日的時候,他想買一個好一點的鏡子來送給他媽媽,表示他對他母親的孝順。他想說,這個生日也不能隨便到百貨公司買,他就跑到一個當時高雄最大的百貨公司叫大興百貨公司去買。
那麼他一個貧窮人衣服都穿得比較寒酸,到了百貨公司,大興百貨公司當時是十層樓,很大,當時是最大的。那麼他到大興百貨公司的時候,就去看那個鏡子。但是,那個店員看到他穿得這麼破舊,就看不起他。說诶,這個你不要亂動啊!打破了你可要培不起啊!那麼這個時候,這個高中生不小心,就把一個鏡子差一點打翻。這個店員很生氣,就推了他一下。這一推對這個高中生的自尊心産生一個很嚴重的打擊,說我這個人這麼貧窮,連一個店員都看不起我,我買一個鏡子都買不好。他回去以後許下一個誓願,我今生一定要蓋一個比大興百貨公司更大的百貨公司。
一個人心中有願望以後,他的生命就有無量的潛能。他可以減少睡眠,他可以犧牲他放假的時間,爲什麼?他有願望。他不再跟著生命的感覺走。他犧牲睡眠,犧牲他放松的時間,好好地讀書。他本來是讀理工科的,轉成商科。果然他就在一個基層幹起,最後他創建了一個大同百貨公司,白手起家。
後來,當然有很多記者去采訪他,哇!你怎麼一個貧窮人蓋一個十二層樓的百貨公司呢?他說,我要感謝大興百貨公司那個店員。他推了我一把,使令我整個生命醒過來。原來生命是可以改變的,我們可以從過去當中跳出來。
我們大部分人是活在過去,這個等流習慣。你大概昨天是怎麼樣,今天大概就怎麼樣。今天怎麼樣,明天就怎麼樣。而一個生命要能夠從過去跳脫出來,那就是立定誓願。所以佛陀深深地知道這個道理,他設定了戒法,讓你自己去緣境發心,你自己要求改變:從今天開始,我不再做衆生了,我要向佛陀學習。那麼這個就是整個受戒的意思,就是你心中許下了一種堅定的誓願。那麼這是持戒跟修善最大的差別。
好,我們把戒體的觀念,身爲一個菩薩道的中心思想到底是什麼?我們再作一個明確的說明,看第二段的戒體相狀。前面講到持戒跟修善的差別,這個地方就把整個大乘的根本思想,這當中有兩段,第一個別明大乘二種根本。我們大乘佛法在修學的範圍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當你持戒的時候,其實是一個廣大的六波羅蜜。但是你內心當中所依止的中心思想只有兩個,第一個就是菩提心,一種所謂的誓願力,一個是空正見,就是所謂的觀照力,這是根本。所以菩薩的戒體就包括了菩提心,也包括了空正見。我們加以說明,先看菩提心。
菩提心當中有兩段,第一段是明發心爲趨入大乘之門。先說明菩提心的重要,因爲它是成就大乘功德的一個入門。我們先把這段念一遍。《廣論》雲:“此中佛說二種大乘,謂波羅蜜多大乘與密咒大乘,除此更無所余大乘。于此二乘隨趣何門,然能入門唯菩提心。”
先到這個地方是一個總標。那麼在佛陀的大乘教法當中,其實是分成兩種大乘的。第一個叫作波羅蜜多的顯教大乘,一個是屬于密宗的叫作密教大乘或者叫密咒大乘。我們要悟入中道的實相有兩種選擇:第一個從文字上的聞思修,也就是所謂的修習止觀。從文字上的思維,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從文字上的思維去悟入心中的道。第二個是透過持咒,口業的持咒,身業的結手印,意業的觀想,所謂的叁密相應而悟入中道實相。那麼這兩種都可以做你個人的選擇。但是當你要成就大乘功德的時候,不管你選擇什麼法門,能夠進入大乘功德的門就是菩提心。
也就是說,我們的生命由于過去的業力創造一個五蘊的身心,可能你是一個男人的身心,或者女人的身心。但是我們對這個身心世界會産生愛著,産生一種自私的心態,我們願意保護自己,所以我們的心發不起來,就造成我們生命很難改變。雖然你拜很多佛,你做很多慈善事業,但是因爲你胸量狹小,你永遠創造不出廣大的功德。所以我們再講一次,所有的大乘修學一定是由內而外。你心裏那個心量發不起來,你是成就不了大功德的。所以他這個地方說,能夠進入大乘功德之門的,唯獨就是你要發起廣大的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菩提心。這個也是大乘戒體的基礎,其實大乘的戒體就是菩提心。你看,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是成就自利的功德,誓度一切衆生成就利他功德。這個地方就說明整個大乘的根本。
我們再看第二段:“若于相續,何時生此未生余德,亦得安立爲大乘人;何時離此,縱有通達空性等德,然亦墮在聲聞等地,退失大乘。大乘教典多所宣說,即以正理,亦善成立。”
爲什麼菩提心這麼重要呢?他就作一個說明,說在我們一期的生命當中,你什麼時候生起菩提心,即便你沒有種種的布施、持戒的功德,你只是發心而已,你也可以身爲一個大乘人。反過來,你忘掉了菩提心,你忘失了菩提心,你再也不想成佛,再也不想度衆生了。這個時候,即使你有很多很多布施的功德、持戒的功德,乃至于成就我空的功德,你頂多只是一個自私自利的、胸量狹小的聲聞人而已,而退失大乘的功德。所以身爲大乘的功德,首先你必須跟佛陀有同樣一個願望,就是所謂的成就大乘種姓。這是一個判定的標准。大乘教典多所宣說,在整個大乘的經典當中,佛陀對這個道理是經常宣說。即便我們不以聖言量來做判斷,我們從大乘的義理也可以知道,這個觀念是可以成立的。因爲大乘的理論就是因緣法,你在因地當中有如是的因,就會産生如是的果。
所以我們看第叁段的總結:“故于最初入大乘數,亦以唯發此心安立;後出大乘,亦以唯離此心安立。”所以我們要判定一個人他是不是開始成就大乘的功德,是以他是不是發起這樣廣大的心願來安立。那麼我們要判定這個人是不是已經失掉了大乘的功德,也是以離開此菩提心來安立的。所以我們的修學,你的行動可以緩慢,你可以暫時不采取利他的行動,但是你的心量是一定要早一點發起。在蕅益大師的《靈峰宗論》講到一句話說,諸法無性,盡隨心轉。心爲名利,一切法趨名利;心爲菩提,一切法趨菩提。這句話大意就是說,當我們去造一個法的時候,你去做布施,這個布施到底會對你産生一個什麼樣的影響不決定,到底是一個很大的功德還是一個很微小的功德,不一定。那麼誰做決定呢?盡隨心轉,就看你當時在布施的時候你的動機是怎麼樣。你爲了你的名利,爲了你的私心而去布施,這個是一種雜染的果報。你真正爲了要成佛,爲利他的心去布施,那麼成就的是一個大乘的菩提的功德。
有關這一點,印光大師在《文鈔》當中講出一個譬喻,他說佛陀跟魔王的差別。他說爲什麼佛陀在因地的時候做很多的布施的善業,結果他變成一個萬德莊嚴的佛陀?魔王在因地的時候,他也供養一個寺廟,他也做了很多很多的無遮的供僧大會,也做了很多護持叁寶的善業,爲什麼這個善業跑到魔王的心裏面變成一個雜染的魔王的果報?同樣一個善業跑到佛陀的心中變成萬德莊嚴,跑到魔王心中變成了一種雜染的五欲的果報?爲什麼呢?印光大師說,這就好像牛跟蛇的譬喻。牛跑去喝水,結果它因爲一種慈善的心,這個水跑到牛裏面變成牛奶。蛇也跑去喝水,但是蛇有一種嗔恨的害他之心,所以水跑到蛇的腸胃轉成毒液。那麼爲什麼同樣的水,在牛當中變成牛奶,而在蛇當中變成毒液呢?因爲心態不同。所以這個地方就說明這個發菩提心是非常重要的。他影響到你所修的善法可能會變成一種五欲的雜染果報,或者變成一個大乘的莊嚴功德。這是因緣的一個根本。
我們再看下一段,那麼菩提心應該怎麼做呢?我們這個地方指示菩提心生起的修學方法。一般來說我們菩提心的生起有兩種差別,第一個是悲增上的菩薩跟智增上的菩薩的差別。菩提心的內涵是包括悲智的雙運,但是在生起的過程是有所偏重。有些人他過去生在佛法的修學,他的悲心是比較重,他是一個比較感性的菩薩…
《《菩薩戒修學法要》講記 第二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