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他給我一個臉色看,所以我才産生這個想法。這個想法你不要跟著它走,跟著它走你會被誤導。你的菩提心,好不容易緣境發心的菩提心會受傷。一個菩薩往往會一時的情緒而破壞你之前的努力。不要被一時的感覺來破壞你長遠的菩提心。所以當你一個念頭起來的時候,你一定要很認真地問它,你從什麼地方來?它從外面而來的,你這個念頭要舍掉。這個想法是發自你內心的願望,它從內心而來,這個念頭你要好好地保存,繼續地奉行下去。所以你一個菩薩,你在觀察你內心的時候,你要具足判斷誰是你的主人,誰是賊,你要把這個賊跟主人的相貌判斷出來。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問它一句話,你從什麼地方來?它那個原形就畢露出來。所以你一個念頭起來,你不要馬上跟它走,先诶,我爲什麼會有這個念頭?你從什麼地方來?找它的源頭,找到最後是外面來的,這個想法你要舍掉。找到最後這個念頭是從內心生起的,這個就對了,你的願望生起的。
所以我們在修空觀的時候,你要知道,因緣法、因緣果報是沒有錯的,外境沒有錯。因爲你要假借外境你才能夠修學,要借假修真。但是你要破壞的是你心中的妄想。這個就是空觀,空觀是要空掉心中的妄想,不是空掉外在的環境。那麼這個就說明了整個大乘中道的思想是包括了菩提心,也包括了空正見,這兩個。
好,我們作一個總結。菩薩道的中心思想,也就是所謂菩薩的戒體,總而言之有八個字,就是菩薩要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種空有無礙的中道來當作整個生命的根本思想。理論上來說,我們是要生其心,一個人要有願望,就生起一種菩提的願望,生起一種斷惡修善度衆生的願望。但是這個願望是很脆弱的,你的情緒會去傷害你的願望,所以你必須要修無住來保護你的願望。菩薩道是活在未來的,所以你必須把一時的得失成敗要把它放下,無住,就是對于這個結果,你做這件事情,它的結果是成功是失敗,對你是得或者失,你要把它放下。你做你應該做的事。建立一個中道的思想是整個菩薩道的根本,兩大根本,菩提心跟空正見。
我們可以舉一個例子來說明。其實所有的法門都有一個中心思想。你要我們中國的古老文化兩個法門,一個是孔孟之道,一個是老莊的思想。孔孟之道是強調有所爲,就是我們講生其心,它是主動積極地面對人生,所以它強調克己複禮。它強調一個人要克製欲望,來遵守禮節,來創造你的人生。那麼當然這個克己複禮就講到定位的問題。所以你看孔孟之道它第一個,它認爲人生是有差別的,你看他做董事長,你做總經理,這個人做工程師,生命是不平等的。但是沒關系,每一個人都能夠找到自己的定位,做自己該做的事。雖然不平等,也不妨礙建立一個和諧的社會。所以儒家思想強調定位,你要找到你的位置,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有自己的位置。你在家裏面你是站在什麼位置。你出了社會到了公司你有你的位置。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位置,站錯了位置你就弄得天下大亂。所以儒家的思想是有所爲的,從有所爲當中建立一個和諧的安樂社會。
老莊的思想剛好相反,老莊的思想是強調自然之道。他覺得我們人産生很多不必要的想法,結果破壞了自然,搞得自己很痛苦。我們人習慣性給自己産生得失的概念、成敗的概念,産生太多的對立的概念,忽略了整個生命順其自然的道理,所以我們弄得自己很痛苦。
比方說,有一天這個楚國的國君派了兩個使者要請莊子去做官。那個時候莊子在釣魚。兩個使者就跟莊子說,我們國君要請您老人家到我們國家來做官。莊子就說,你們國君之前抓了一只叁千年的烏龜。你們國君把它當寶貝,給它穿上美好的綢絲,給他美好的飲食,把它關在籠子裏面,整天供養它、祭拜它,把它當神龜一樣。莊子就問兩個使者說,你們兩個覺得,身爲一個烏龜,是願被養得肥肥胖胖的被關起來好,還是夾著尾巴在泥巴裏面打滾比較好?當然是夾著尾巴在泥土裏面打滾好。莊子說,我就是准備在泥巴裏面打滾的那只烏龜。這個時候他就拒絕做官。當然莊子他的人生觀是認爲無住,他認爲人生最可貴的就是自由,自由是最可貴的。當你一個人落入得失的概念的時候,你已經失去了自由,因爲你被得失所限製住了,被得失所束縛。
其實老莊的思想跟孔孟的思想大乘佛法是把它結合在一起,就是我們一方面要放下生命的結果,但是又要做你該做的事情。所以大乘佛法的人生觀是重視過程。
在春秋戰國,有一個做樂器的工匠。他做了一個非常完美的樂器出來。這個樂器彈奏出來簡直是出神入化,那個音樂太美妙了。那麼很多的同行就問他說,你怎麼能做出這麼好的樂器?我們的技術也不比你差,爲什麼我們做不出來?這個工匠說,我在做樂器的時候,我就不管這個結果怎麼樣。我不管這個樂器做出來以後,別人喜歡它還是不喜歡它,它會給我産生什麼樣的影響,我把這樣得失的概念全部放下,我就是專注地做樂器,完全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安住在當下,所以我就把這個樂器做得很好。
當然這個地方就說明整個菩薩道的精神,就是你要放下你的感覺,放下你的情緒,但是你又要去實踐你的理想。這個就是菩薩道的一個中道的思想。你不管做什麼事,你只能夠求盡心盡力,不能求它的結果。也就是說,菩薩道其實它重視過程。當然他能夠重視過程是因爲菩薩他未來有一個願景,他爲了未來而活,所以他把今生一時的成敗能夠看得比較淡,他追求的是千秋,他不爭一時。這個就是我們在行菩薩道的時候的一個根本思想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其實整個菩薩戒也都是以這個中心思想來做引導的。因爲你必須無住,才能夠保護你的生心,這兩個是有因果關系的。你沒有培養一種成敗得失放下的概念,你的菩提心就沒辦法堅固,就很容易被破壞。這個就是我們在講到戒相之前把整個大乘的戒體它的一個心地法門先作一個說明。
好,我們今天的進度就先到這個地方。明天開始我們就把菩薩的行動,我們今天講根本的願望跟觀照,菩提心跟空正見這兩個根本思想,明天開始我們就講到菩薩怎麼去付諸行動,怎麼付諸行動。好,向下文長付在來日,回向。
《《菩薩戒修學法要》講記 第二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