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修学概要 十二▪P2

  ..续本文上一页充满了敌意。这个境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这是属于内心的分别。前面是一种业力的因缘,这个是分别。上次讲一个公案,一个母亲看到两个孩子在上课的时候打瞌睡,这个母亲跟大儿子结恶因缘。她认为大儿子,一拿到书本就打瞌睡,真是没善根。所以说他看到大儿子打瞌睡,他认为这个相貌是懈怠的相貌。但是她跟小儿子的因缘好。她说:小儿子不简单,打瞌睡的时候还拿着书本。他这种境界对他来说是一种精进的境界。所以我们说,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从粗分的角度来说,跟你的情绪有关系。这个境界除了过去的业力以外,跟你的情绪有关系。《了凡四训》他说:算命看一个人的相貌,一个刻薄个性的人,薄福。厚道的人有福报,这句话是有道理。要从过去的业力来说,这个人是善业强,你看这个人生活环境也很好,朋友对他也很好,他吃的用的都很好,但是他就是不快乐,为什么?生性刻薄。生性刻薄的人跟境界一接触,就容易去注意别人的缺点,就容易去注意事情的缺点。当然世界上的事情,都是有好有坏,但是刻薄个性的人,他就容易去注意,容易去记住别人的缺点。他活的很痛苦,他觉得没有一个人对我好。厚道的人他容易去看到别人的优点,其实别人只是对他一点点好,他就觉得这个人实在是不得了,对我这么好。所以说我们今天所受用的境界有差别,有两层意思。第一层从阿赖耶识的角度,跟你的业力有关系,这个就要忏悔了,这不是完全靠修行,因为这个是过去的夙业。就是说我已经对他非常好,他对我还是非常不顺眼,这过去是恶因缘,那只有忏悔。这是阿赖耶识的因缘,这是一种客观的环境。其次是主观的,就是跟你当时的情绪有关系,跟你第六意识分别有关系。不管是业力、不管是分别,都是属于心中所变现的。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这句话是在补充前面那个「唯」,唯独。离开了这一念心,就没有境界可得。换句话说,这个境界唯独是妄念而有,离开了妄念就不存在了。

  

是故一切法,从本以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前面讲我们有很多很多的妄念,所以我们在一生当中就要受用很多很多的境界。但是这个地方是讲本来面目,就是说一切法,从本以来,从本性上来观察,是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在唯识学来说,我们内心要有分别,一定要有名字。譬如说这一朵花真是美,要分别这一朵花的好坏,你心中一定要有话,你心没有话,你心不能分别。心中不讲话,你内心不能活动的。我们心的真如相,它一定要离开名言,它是无分别的状态。所以说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达成这种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境界,不会随你的时空而有变异的。你到地狱去,你的本性还是一个如的境界。你到天上去,还是如的境界。这种境界是无有变异,不可破坏的,不会被罪业所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一」是简别它不是差别。凡夫每个人打的念头各式各样,你打这个念头,他打那个妄想,但是从本性来说,唯是一心。假名为真如。

  

禅宗对真如心的体悟是很重视的。意思是说,如果我们对不生不灭的本性没有体验,你依止妄想来修行。你的根本是依止妄想,你的果报是生灭的。因为你因地依生灭心来修行,有所求、有所得的心,心外求法。你依生灭心来修行,你的果报就是生灭的,如是因,如是果。所以他要你在修行之前,你要先坐下来参禅,什么是你本来面目?就是要你远离现前的妄想,回光返照。把你内心深处,不打妄想的那个心找出来,依止它来修行。

  

唐朝有一个法眼宗,禅宗有一个法眼宗。祖师法眼文益禅师,很有名的大善知识。他有一天主持一个禅七,小参的时候,请当家师父起来。文益禅师问:什么是佛法,道一句。你打坐这么几天,佛陀讲那么多佛法,是讲什么道理,你道一句。当家师父说:丙丁童子来求火。这个丙丁就是火。佛法就是以火来求火,就是我们这一念心,我们这一念心本来有佛性,对不对?由这一念心来观察这一念心,以心观心。所以修行就是以我们这个火性来找火。文益禅师说:唉!原来你不懂得佛法。就叫他下去。当家师父是一个道场的当家师父,很高的职位。心里就不快乐。他就离开禅堂,不参禅。但是古代的人,他还是有惭愧心。古代的人还是以圣道为重,不可因小失大。法眼文益禅师是大善知识,他讲我不对,是真的不对。他气消了以后,他又搭衣去跟法眼禅师忏悔,请善知识开示,什么是佛法?我刚刚讲错了,请你道一句。指点我一下。法眼禅师说:丙丁童子来求火。结果那个当下,当家师父开悟了。因为不是法的问题。因为第一次当家师父说:丙丁童子来求火。这句话是古大德的开示,当然是对的。但是他对这句话,很多很多的迷误,打很多的妄想,根本就落入在妄想的境界,那怎么能说是你悟到佛法的真理呢?这是一种世间流转的境界。第二次,他起惭愧心来跟善知识忏悔的时候,这古代的善知识有加持力,有威德力,他一讲出来的时候,丙丁童子来求火。就把对方的妄想给截断了。他突然妄想一截断停下来的时候,他直接以不生灭的心,来听你这句法的时候,他就有一种感受,受益。原来我们不生灭心是这种境界,他自己有点体会。

  

还有一个禅师叫会超禅师。他有一天去请教法眼文益禅师,什么是佛?我们学习佛,我们想要学佛,什么是佛?请善知识道一句。法眼文益禅师禅师说:你就是会超。他也开悟了。当然禅师讲话不一定很有道理。我就是会超,我当然知道。但是禅师开悟的人,以开悟的心意,以心印心。以心力加持,他讲这句话的时候,他就有办法把你的妄想停下来,让你回光返照,他不会让你老是心在外面活动。一般人很难,所以禅宗要讲传承。因为禅师以心印心,他自己悟到不生灭心,然后他告诉他的弟子。弟子找到印证,好,我悟的是这一念心,你悟的是这一念心,好好的护持正法,把这个心传下去。以心传心,以心印心。所以禅师他很注重传承,没有开悟的人,不能作善知识,因为他不依止经论的时候,有很多很多的方便,不同的方便。当然教理的话,他有一段的说法,谁讲话都是这个道理。禅师他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时候,让你非得是开悟不行,否则你到时候指错了,根本是一种妄想的境界,你把这个当真心,认贼作父,那就糟糕了。所以说,我们这一念真如的心是怎么回事呢?从本以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禅宗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你这个文字的道路中断了,车子开不过去了。言语道断。内心的活动停下来,这个时候表现出来是一种毕竟平等,你内心的状态是一种平等性的,是一个不变异性的,是一个不可破坏性的。当下是一心,故名真如。三世诸佛所觉悟的是这个真理,历代祖师所传承的也是这一念心。当然禅宗的开悟,他是一种相似的理解,不一定就是真如。但是他有这个感觉以后,以后就不同,以后的修行就不一样。跟我们一天到晚打妄想的人是不一样,称性起修。他要在修行的时候,那是很平常的。平常心是道。不像我们凡夫一直妄想,在这个地方看到好境界,就高兴;看到不好的境界就痛苦,我们老是依止妄想在活动。他依止不生灭心的时候,他内心很平常。法法消归自性,以平常心来修六波罗蜜,当然就不同。【楞严经】有十卷,佛陀花了三卷半来发明,从本以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讲这个心,讲这个相貌,讲了三卷半。十卷里面占了三分之一,然后阿难尊者开悟以后,佛陀再告诉他修行方法。为什么呢?佛陀讲他一个譬喻说:因为你没有把这个不生灭心的心体验出来,你依止妄想修行有什么缺点?佛陀说:譬如蒸沙,不能成饭。你现在想吃饭,肚子饿。你拿这个沙去煮,煮了半天,它是个热沙,它不能成饭,为什么?沙非饭本。沙不是饭的根源,如是因,如是果,你拿沙去煮成饭,这怎么可能呢?所以你煮饭要拿米去煮饭,为什么?因为米是饭的根本。这因果相随顺。我们想要成就不生不灭的佛果,你依止妄想,有所得的分别心来修行,去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那么大的加持,就像拿这个火去烧沙一样。高大的加持力,但是最后是热沙。因为你这个生灭心所成就的果报,一定是六道轮回,因为你依止的是妄想,

  

有所得的妄想。你一定是要称性起修,以不生灭的本性,这样的因地,这是一种佛性的因地来修行,果报才能够不生灭。因果相随顺。【楞严经】还是要读。你修行的时候要怎么用功,否则的话就是错用心。你一开始依止的因地错了,你后面就全盘都错了。

  

第二段,这一段是根据【楞严经】把内心的相貌标出来。

  

「如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静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这段经文是在【楞严经】里面最重要的一段经文。佛陀开示我们内心的状态,这一段是非常重要。如来藏中。如来藏是指的众生现前一念心。为什么叫如来藏?就是如来之法含藏在众生的心中。就是如来的功德含藏在我们打妄想的心中。所以我们这念心是真妄合和,有不生灭的本…

《佛法修学概要 十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