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修學概要 十二▪P2

  ..續本文上一頁充滿了敵意。這個境界爲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呢?這是屬于內心的分別。前面是一種業力的因緣,這個是分別。上次講一個公案,一個母親看到兩個孩子在上課的時候打瞌睡,這個母親跟大兒子結惡因緣。她認爲大兒子,一拿到書本就打瞌睡,真是沒善根。所以說他看到大兒子打瞌睡,他認爲這個相貌是懈怠的相貌。但是她跟小兒子的因緣好。她說:小兒子不簡單,打瞌睡的時候還拿著書本。他這種境界對他來說是一種精進的境界。所以我們說,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從粗分的角度來說,跟你的情緒有關系。這個境界除了過去的業力以外,跟你的情緒有關系。《了凡四訓》他說:算命看一個人的相貌,一個刻薄個性的人,薄福。厚道的人有福報,這句話是有道理。要從過去的業力來說,這個人是善業強,你看這個人生活環境也很好,朋友對他也很好,他吃的用的都很好,但是他就是不快樂,爲什麼?生性刻薄。生性刻薄的人跟境界一接觸,就容易去注意別人的缺點,就容易去注意事情的缺點。當然世界上的事情,都是有好有壞,但是刻薄個性的人,他就容易去注意,容易去記住別人的缺點。他活的很痛苦,他覺得沒有一個人對我好。厚道的人他容易去看到別人的優點,其實別人只是對他一點點好,他就覺得這個人實在是不得了,對我這麼好。所以說我們今天所受用的境界有差別,有兩層意思。第一層從阿賴耶識的角度,跟你的業力有關系,這個就要忏悔了,這不是完全靠修行,因爲這個是過去的夙業。就是說我已經對他非常好,他對我還是非常不順眼,這過去是惡因緣,那只有忏悔。這是阿賴耶識的因緣,這是一種客觀的環境。其次是主觀的,就是跟你當時的情緒有關系,跟你第六意識分別有關系。不管是業力、不管是分別,都是屬于心中所變現的。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這句話是在補充前面那個「唯」,唯獨。離開了這一念心,就沒有境界可得。換句話說,這個境界唯獨是妄念而有,離開了妄念就不存在了。

  

是故一切法,從本以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前面講我們有很多很多的妄念,所以我們在一生當中就要受用很多很多的境界。但是這個地方是講本來面目,就是說一切法,從本以來,從本性上來觀察,是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在唯識學來說,我們內心要有分別,一定要有名字。譬如說這一朵花真是美,要分別這一朵花的好壞,你心中一定要有話,你心沒有話,你心不能分別。心中不講話,你內心不能活動的。我們心的真如相,它一定要離開名言,它是無分別的狀態。所以說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達成這種心佛衆生叁無差別的境界,不會隨你的時空而有變異的。你到地獄去,你的本性還是一個如的境界。你到天上去,還是如的境界。這種境界是無有變異,不可破壞的,不會被罪業所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一」是簡別它不是差別。凡夫每個人打的念頭各式各樣,你打這個念頭,他打那個妄想,但是從本性來說,唯是一心。假名爲真如。

  

禅宗對真如心的體悟是很重視的。意思是說,如果我們對不生不滅的本性沒有體驗,你依止妄想來修行。你的根本是依止妄想,你的果報是生滅的。因爲你因地依生滅心來修行,有所求、有所得的心,心外求法。你依生滅心來修行,你的果報就是生滅的,如是因,如是果。所以他要你在修行之前,你要先坐下來參禅,什麼是你本來面目?就是要你遠離現前的妄想,回光返照。把你內心深處,不打妄想的那個心找出來,依止它來修行。

  

唐朝有一個法眼宗,禅宗有一個法眼宗。祖師法眼文益禅師,很有名的大善知識。他有一天主持一個禅七,小參的時候,請當家師父起來。文益禅師問:什麼是佛法,道一句。你打坐這麼幾天,佛陀講那麼多佛法,是講什麼道理,你道一句。當家師父說:丙丁童子來求火。這個丙丁就是火。佛法就是以火來求火,就是我們這一念心,我們這一念心本來有佛性,對不對?由這一念心來觀察這一念心,以心觀心。所以修行就是以我們這個火性來找火。文益禅師說:唉!原來你不懂得佛法。就叫他下去。當家師父是一個道場的當家師父,很高的職位。心裏就不快樂。他就離開禅堂,不參禅。但是古代的人,他還是有慚愧心。古代的人還是以聖道爲重,不可因小失大。法眼文益禅師是大善知識,他講我不對,是真的不對。他氣消了以後,他又搭衣去跟法眼禅師忏悔,請善知識開示,什麼是佛法?我剛剛講錯了,請你道一句。指點我一下。法眼禅師說:丙丁童子來求火。結果那個當下,當家師父開悟了。因爲不是法的問題。因爲第一次當家師父說:丙丁童子來求火。這句話是古大德的開示,當然是對的。但是他對這句話,很多很多的迷誤,打很多的妄想,根本就落入在妄想的境界,那怎麼能說是你悟到佛法的真理呢?這是一種世間流轉的境界。第二次,他起慚愧心來跟善知識忏悔的時候,這古代的善知識有加持力,有威德力,他一講出來的時候,丙丁童子來求火。就把對方的妄想給截斷了。他突然妄想一截斷停下來的時候,他直接以不生滅的心,來聽你這句法的時候,他就有一種感受,受益。原來我們不生滅心是這種境界,他自己有點體會。

  

還有一個禅師叫會超禅師。他有一天去請教法眼文益禅師,什麼是佛?我們學習佛,我們想要學佛,什麼是佛?請善知識道一句。法眼文益禅師禅師說:你就是會超。他也開悟了。當然禅師講話不一定很有道理。我就是會超,我當然知道。但是禅師開悟的人,以開悟的心意,以心印心。以心力加持,他講這句話的時候,他就有辦法把你的妄想停下來,讓你回光返照,他不會讓你老是心在外面活動。一般人很難,所以禅宗要講傳承。因爲禅師以心印心,他自己悟到不生滅心,然後他告訴他的弟子。弟子找到印證,好,我悟的是這一念心,你悟的是這一念心,好好的護持正法,把這個心傳下去。以心傳心,以心印心。所以禅師他很注重傳承,沒有開悟的人,不能作善知識,因爲他不依止經論的時候,有很多很多的方便,不同的方便。當然教理的話,他有一段的說法,誰講話都是這個道理。禅師他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時候,讓你非得是開悟不行,否則你到時候指錯了,根本是一種妄想的境界,你把這個當真心,認賊作父,那就糟糕了。所以說,我們這一念真如的心是怎麼回事呢?從本以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禅宗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你這個文字的道路中斷了,車子開不過去了。言語道斷。內心的活動停下來,這個時候表現出來是一種畢竟平等,你內心的狀態是一種平等性的,是一個不變異性的,是一個不可破壞性的。當下是一心,故名真如。叁世諸佛所覺悟的是這個真理,曆代祖師所傳承的也是這一念心。當然禅宗的開悟,他是一種相似的理解,不一定就是真如。但是他有這個感覺以後,以後就不同,以後的修行就不一樣。跟我們一天到晚打妄想的人是不一樣,稱性起修。他要在修行的時候,那是很平常的。平常心是道。不像我們凡夫一直妄想,在這個地方看到好境界,就高興;看到不好的境界就痛苦,我們老是依止妄想在活動。他依止不生滅心的時候,他內心很平常。法法消歸自性,以平常心來修六波羅蜜,當然就不同。【楞嚴經】有十卷,佛陀花了叁卷半來發明,從本以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講這個心,講這個相貌,講了叁卷半。十卷裏面占了叁分之一,然後阿難尊者開悟以後,佛陀再告訴他修行方法。爲什麼呢?佛陀講他一個譬喻說:因爲你沒有把這個不生滅心的心體驗出來,你依止妄想修行有什麼缺點?佛陀說:譬如蒸沙,不能成飯。你現在想吃飯,肚子餓。你拿這個沙去煮,煮了半天,它是個熱沙,它不能成飯,爲什麼?沙非飯本。沙不是飯的根源,如是因,如是果,你拿沙去煮成飯,這怎麼可能呢?所以你煮飯要拿米去煮飯,爲什麼?因爲米是飯的根本。這因果相隨順。我們想要成就不生不滅的佛果,你依止妄想,有所得的分別心來修行,去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那麼大的加持,就像拿這個火去燒沙一樣。高大的加持力,但是最後是熱沙。因爲你這個生滅心所成就的果報,一定是六道輪回,因爲你依止的是妄想,

  

有所得的妄想。你一定是要稱性起修,以不生滅的本性,這樣的因地,這是一種佛性的因地來修行,果報才能夠不生滅。因果相隨順。【楞嚴經】還是要讀。你修行的時候要怎麼用功,否則的話就是錯用心。你一開始依止的因地錯了,你後面就全盤都錯了。

  

第二段,這一段是根據【楞嚴經】把內心的相貌標出來。

  

「如來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靜本然,周遍法界;隨衆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爲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這段經文是在【楞嚴經】裏面最重要的一段經文。佛陀開示我們內心的狀態,這一段是非常重要。如來藏中。如來藏是指的衆生現前一念心。爲什麼叫如來藏?就是如來之法含藏在衆生的心中。就是如來的功德含藏在我們打妄想的心中。所以我們這念心是真妄合和,有不生滅的本…

《佛法修學概要 十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