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修學概要 十二▪P3

  ..續本文上一頁性,也有生滅的心。我們凡夫都是依止妄想在活動,我們還找不到不生滅心,這是一個問題。性色真空,性空真色。體現顯現很多的色,但是的本性是空的,這個地方偏重在真空。它的作用,性空而真色。雖然是空,但是隨順各式各樣的業力,它就有各式各樣的果報出現。性空而真色,這是講心的作用。這是總標,以下第二段就把體

  

性跟作用的相貌講的更清楚。

  

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這講體性。清淨本然,這句話值得我們體會一下。佛法說我們這一念心是清淨,什麼叫做清淨?佛陀在【楞嚴經】上說,清淨的意思是離一切相。譬如說,我們內心當中有時候遇到染汙的因緣,生起煩惱的相貌。我們因爲讀誦大乘經典,或者是誦經持咒的因緣,生起的善心的相貌,這都不是清淨。清淨是遠離善惡的心識,它也不是善,也不是惡。叫做清淨,它離一切相。這怎麼去體會呢?佛陀在【楞嚴經】講一個譬喻,譬如虛空,體非群相,而不礙彼諸相發揮。虛空包容很多很多的相貌,你把虛空丟垃圾,它也包容你;你用白色的油漆放在這個地方,虛空也包容你。但是虛空不染著,你用黑色的墨汁潑虛空,虛空不排斥你,但是它不受染汙。你用白色的油漆去潑虛空,虛空也是一樣,不受染汙。這個就是清淨。它離一切相,你生起善念,不能增加它的功德。你生起惡念,不能增加它的罪業,這個叫做它的清淨。簡單的說是離一切相,這是我們內心真如的相貌。

  

本然的意思是本來如此,不是假借因緣而清淨的。一塊白色的布給搞髒了,用強力洗潔劑把它洗幹淨,這個布,它的幹淨不是本然,因爲你本來是髒的,把它洗幹淨。一個東西因爲造作洗幹淨,它還是會弄髒的。有造作東西,你把它洗幹淨以後,它還會弄髒的,因爲它因緣嘛。但是清淨是本來就是如此的,衆生的心本體就是這樣子,它不是因緣而有的,所以說叫做本然。清淨本然是我們這一念心的本性,周遍法界,它是無障礙的。遍滿虛空的。

  

隨衆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這叫因果。凡夫的心不是安住在清淨本然的本性,凡夫的習氣就是要動,一念不覺。我們的心就是不安住在清淨本然,他就是歡喜動,一天到晚動來動去。動即是業。這就有問題了,有生命出現了。生命會出現有兩個因緣,第一個隨衆生心應所知量。隨著衆生染汙的願力希望,有染汙的願力、清淨的願力,我們心中有各式各樣的希望。第二個循業。你單單有希望,還不能成就果報,有業力,善惡的業力。蕅益大師寫一本書叫【靈峰宗論】,後面有一個叫見聞錄,講一段事情。古時候杭州有一個鄉民,祖先留下很多田産,他就在這地方經營,整天工作、種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安分守己。有一天他的田地被當地一個大地主,用非法的手段搶過去了。地主跟他理論,但是對方人多勢衆,打也打不過他,沒辦法就告到官府去了。這個大地主用錢去賄賂官府,官府就偏袒大地主,把土地就判給大地主。這個農民心中實在委屈,心不甘情不願,非常恨,就咒願,你今生這樣欺負我,我下輩子饒不了你,我就變一條毒蛇來毒死你。發了這個邪願以後就生病了,越病越嚴重,後來醫藥都不能治了。臨命終,把兒子叫過來說:我死了以後,幫我買一個棺材不要太好,下面挖一個洞,不要全部封死。他說:父親,棺材都是封死的,爲什麼要挖一個洞呢?他說:我被他欺負,我要變一條蛇咬他,你要挖一個洞,好讓我跑出來。兒子就把這件事情告訴做棺木的,做棺木的就講出去了,輾轉就讓大地主知道。這個地主也是有點良心,想想真的是我不對嘛?你看結下這麼一個冤家,他自己也覺得有點恐怖,有點忏悔。就拿著地契,一點禮物跟他忏悔。一忏悔以後,事情就好說話了,就喝酒,醉了以後,這個農民嘔吐,就從肚子吐出一條毒蛇出來,死掉的毒蛇。我們從緣起法來看,當然這條蛇一定有因緣,一切法不會是上帝創造的,也不會是自然而有。他肚子爲什麼會有一條毒蛇呢?這是業力不可思議。第一個,我們一個果報會出現,你要有業力。當然他今生所作,作一個毒蛇足足有余。第二個,他有希望,他有咒願的力量,後來他改變了。所以我們不要隨便的發邪願。【阿含經】上有件事情,佛陀帶著比丘去扥缽,經過一個森林。這個森林有一個動物很特別,牠能夠到空中裏面去抓鳥吃,牠的速度非常快,任何一只鳥不能逃過牠範圍。牠要抓那只鳥就可以把那只鳥抓住,把牠吃掉。牠也能夠深到海裏去吃魚,你看這種動物,兩棲動物。比丘就問佛陀說,這只動物是怎麼回事呢?佛陀說:這是過去生一個比丘,在山中打坐,快得定的時候,樹上的鳥一直叫、一直叫,他很生氣,下一世找你們報仇。就換一個地方,到海邊去,魚在那個地方也是跑來跑去,他也是起咒願,我要找你們報仇。好了,修行人的心力又更強了。在寂靜的當中,他發的願又不得了的。所以他死了以後,他一方面能在空中吃鳥,一方面能到大海吃魚。所以我們心中的願不能隨便亂發的,當然,你要得果報,只有願力還是不夠,還要有業力。願生西方淨土中。你發這個願,但是你沒有念頭的資糧還是不行,沒有執持名號的資糧還是不行的。我希望生天,但是你的業力只足夠到人間,那也不行。譬如說,兩個同參道友,你跟他很好。你們兩個發願,我們下輩子再見面,好不好?好。怎麼辦?從因緣上來說,你們兩個在人間要見面,有兩個條件,第一個你們兩個業力要一樣。你們兩個都有足夠做人的業力。譬如說,你這個人殺盜淫妄,根本就不可能做人,到叁惡道去了,資糧不夠。所以你們兩個人間要見面,業力要一樣,共業。第二個你們要有共同的希望。我希望做人,你也希望做人。我希望跟你見面,你也希望跟我見面,互相的憶念。若衆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我們希望跟佛陀見面也是這樣,當然佛陀是希望見我們,這沒問題。所以說在這個法界當中,人跟人希望見面,互相的憶念,互相的希望。所以我們每一個人的本性是清淨本然,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世間上爲什麼會有這麼多的衆生出現呢?隨衆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每一個人有各式各樣的希望,每一個人有各式各樣的業力,所以說這世間上就有很多很多的生命出現。這是講到我們內心的體性跟作用。

  

世間無知,惑爲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世間人對生命的真相都不能完全了解。譬如說因緣觀,這個是小乘的因緣觀。小乘人觀因緣性空,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一切法是因緣而有,因緣而消失。所以從生滅當中,是畢竟空,無我無我所。他不知道畢竟空當中有一個不生滅的本性存在,失其本體,只看到作用,只看到生滅的作用。外道認爲自然,一切法是自然的。本性是本來清淨,但是這個自清淨的本性是受熏的。你各式各樣的造作,它這個本性是不思議心,不思議變,就變現各式各樣的果報。所以這個自然性就忽略它的作用,外道忽略它的作用。所以說因緣觀、自然觀,都沒有看到生命的本質。這都是我們凡夫意識分別心,自己捏造出來的妄想,跟生命的本質不相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這句話是你說的,實際上事情不是這樣,那只是你說的,你嘴巴說的而已,這個是戲論。不合乎生命的真實相。生命的真實相就是清淨本然,循業發現。循業發現而清淨本然。都不離開我們現前一念心,這個是諸法的實相。

  

問:

  

答:因緣觀是不圓滿,不是說錯。因爲因緣它是一種作用,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從生滅當中可以看到無我無我所,但是有一個不生滅的本性就沒有看到,它不是因緣。

  

問:

  

答:講因緣還要配合佛性,因緣只是講作用,它沒看到體性。因緣法是生滅法。所以說不是錯,而是他偏在一邊。偏在作用這一邊。它觀察生命是觀察一邊而已。不過因緣觀在剛開始對治妄想是很有力量。所以說阿羅漢修因緣觀證得空性,他認爲,我身以盡,梵行已立,所作皆辦,不受後有。他認爲在整個佛法修學當中,我已經大事已辦,佛陀也是這樣子而已,就入偏空涅槃。他對于真如佛性的開顯,他不生好樂。所以說他也是偏一邊的。

  

問:

  

答:反聞聞自性。耳根去攀緣聲塵,聽聲音。凡夫耳根去接觸聲音的時候,循聲故流轉。我們向外攀緣,去分別這個聲音。觀世音菩薩他不是,他是反聞。我們聽到鳥叫的聲音,這個時候我不去分別鳥叫的聲音,我不循聲流轉。我開始去觀照,我爲什麼能夠聽到鳥叫的聲音,就是逆流照性,就是把那個背後的主人找出來。誰在聽鳥叫的聲音,這當中爲什麼這扶尺不能聽到鳥叫的聲音,我耳根能到鳥叫的聲音?他就開始去找,找到他的聞性。其實聞性他就是佛性。六根的根性都是一樣的。參是觀的意思。我們凡夫的妄想是一層一層的,它有一層一層,你一直觀的時候,你的妄想越來越淡薄,越來越淡薄,到最後一念的相應,就觀到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那種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本性現前,那就對了。所以它是反聞聞自性,就是回過頭來去觀照,我爲什麼能夠聽到聲音?把那個背後老板找出來,誰能夠聽到聲音?不是耳朵,耳朵是個肉體。它有很多的勢力,動靜根覺空滅,有很多的勢力。動靜二相了然不生,慢慢,慢慢,【楞嚴經】有…

《佛法修學概要 十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