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性,也有生灭的心。我们凡夫都是依止妄想在活动,我们还找不到不生灭心,这是一个问题。性色真空,性空真色。体现显现很多的色,但是的本性是空的,这个地方偏重在真空。它的作用,性空而真色。虽然是空,但是随顺各式各样的业力,它就有各式各样的果报出现。性空而真色,这是讲心的作用。这是总标,以下第二段就把体
性跟作用的相貌讲的更清楚。
清净本然,周遍法界。这讲体性。清净本然,这句话值得我们体会一下。佛法说我们这一念心是清净,什么叫做清净?佛陀在【楞严经】上说,清净的意思是离一切相。譬如说,我们内心当中有时候遇到染污的因缘,生起烦恼的相貌。我们因为读诵大乘经典,或者是诵经持咒的因缘,生起的善心的相貌,这都不是清净。清净是远离善恶的心识,它也不是善,也不是恶。叫做清净,它离一切相。这怎么去体会呢?佛陀在【楞严经】讲一个譬喻,譬如虚空,体非群相,而不碍彼诸相发挥。虚空包容很多很多的相貌,你把虚空丢垃圾,它也包容你;你用白色的油漆放在这个地方,虚空也包容你。但是虚空不染着,你用黑色的墨汁泼虚空,虚空不排斥你,但是它不受染污。你用白色的油漆去泼虚空,虚空也是一样,不受染污。这个就是清净。它离一切相,你生起善念,不能增加它的功德。你生起恶念,不能增加它的罪业,这个叫做它的清净。简单的说是离一切相,这是我们内心真如的相貌。
本然的意思是本来如此,不是假借因缘而清净的。一块白色的布给搞脏了,用强力洗洁剂把它洗干净,这个布,它的干净不是本然,因为你本来是脏的,把它洗干净。一个东西因为造作洗干净,它还是会弄脏的。有造作东西,你把它洗干净以后,它还会弄脏的,因为它因缘嘛。但是清净是本来就是如此的,众生的心本体就是这样子,它不是因缘而有的,所以说叫做本然。清净本然是我们这一念心的本性,周遍法界,它是无障碍的。遍满虚空的。
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这叫因果。凡夫的心不是安住在清净本然的本性,凡夫的习气就是要动,一念不觉。我们的心就是不安住在清净本然,他就是欢喜动,一天到晚动来动去。动即是业。这就有问题了,有生命出现了。生命会出现有两个因缘,第一个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随着众生染污的愿力希望,有染污的愿力、清净的愿力,我们心中有各式各样的希望。第二个循业。你单单有希望,还不能成就果报,有业力,善恶的业力。蕅益大师写一本书叫【灵峰宗论】,后面有一个叫见闻录,讲一段事情。古时候杭州有一个乡民,祖先留下很多田产,他就在这地方经营,整天工作、种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安分守己。有一天他的田地被当地一个大地主,用非法的手段抢过去了。地主跟他理论,但是对方人多势众,打也打不过他,没办法就告到官府去了。这个大地主用钱去贿赂官府,官府就偏袒大地主,把土地就判给大地主。这个农民心中实在委屈,心不甘情不愿,非常恨,就咒愿,你今生这样欺负我,我下辈子饶不了你,我就变一条毒蛇来毒死你。发了这个邪愿以后就生病了,越病越严重,后来医药都不能治了。临命终,把儿子叫过来说:我死了以后,帮我买一个棺材不要太好,下面挖一个洞,不要全部封死。他说:父亲,棺材都是封死的,为什么要挖一个洞呢?他说:我被他欺负,我要变一条蛇咬他,你要挖一个洞,好让我跑出来。儿子就把这件事情告诉做棺木的,做棺木的就讲出去了,辗转就让大地主知道。这个地主也是有点良心,想想真的是我不对嘛?你看结下这么一个冤家,他自己也觉得有点恐怖,有点忏悔。就拿着地契,一点礼物跟他忏悔。一忏悔以后,事情就好说话了,就喝酒,醉了以后,这个农民呕吐,就从肚子吐出一条毒蛇出来,死掉的毒蛇。我们从缘起法来看,当然这条蛇一定有因缘,一切法不会是上帝创造的,也不会是自然而有。他肚子为什么会有一条毒蛇呢?这是业力不可思议。第一个,我们一个果报会出现,你要有业力。当然他今生所作,作一个毒蛇足足有余。第二个,他有希望,他有咒愿的力量,后来他改变了。所以我们不要随便的发邪愿。【阿含经】上有件事情,佛陀带着比丘去扥钵,经过一个森林。这个森林有一个动物很特别,牠能够到空中里面去抓鸟吃,牠的速度非常快,任何一只鸟不能逃过牠范围。牠要抓那只鸟就可以把那只鸟抓住,把牠吃掉。牠也能够深到海里去吃鱼,你看这种动物,两栖动物。比丘就问佛陀说,这只动物是怎么回事呢?佛陀说:这是过去生一个比丘,在山中打坐,快得定的时候,树上的鸟一直叫、一直叫,他很生气,下一世找你们报仇。就换一个地方,到海边去,鱼在那个地方也是跑来跑去,他也是起咒愿,我要找你们报仇。好了,修行人的心力又更强了。在寂静的当中,他发的愿又不得了的。所以他死了以后,他一方面能在空中吃鸟,一方面能到大海吃鱼。所以我们心中的愿不能随便乱发的,当然,你要得果报,只有愿力还是不够,还要有业力。愿生西方净土中。你发这个愿,但是你没有念头的资粮还是不行,没有执持名号的资粮还是不行的。我希望生天,但是你的业力只足够到人间,那也不行。譬如说,两个同参道友,你跟他很好。你们两个发愿,我们下辈子再见面,好不好?好。怎么办?从因缘上来说,你们两个在人间要见面,有两个条件,第一个你们两个业力要一样。你们两个都有足够做人的业力。譬如说,你这个人杀盗淫妄,根本就不可能做人,到三恶道去了,资粮不够。所以你们两个人间要见面,业力要一样,共业。第二个你们要有共同的希望。我希望做人,你也希望做人。我希望跟你见面,你也希望跟我见面,互相的忆念。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我们希望跟佛陀见面也是这样,当然佛陀是希望见我们,这没问题。所以说在这个法界当中,人跟人希望见面,互相的忆念,互相的希望。所以我们每一个人的本性是清净本然,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世间上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众生出现呢?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每一个人有各式各样的希望,每一个人有各式各样的业力,所以说这世间上就有很多很多的生命出现。这是讲到我们内心的体性跟作用。
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世间人对生命的真相都不能完全了解。譬如说因缘观,这个是小乘的因缘观。小乘人观因缘性空,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一切法是因缘而有,因缘而消失。所以从生灭当中,是毕竟空,无我无我所。他不知道毕竟空当中有一个不生灭的本性存在,失其本体,只看到作用,只看到生灭的作用。外道认为自然,一切法是自然的。本性是本来清净,但是这个自清净的本性是受熏的。你各式各样的造作,它这个本性是不思议心,不思议变,就变现各式各样的果报。所以这个自然性就忽略它的作用,外道忽略它的作用。所以说因缘观、自然观,都没有看到生命的本质。这都是我们凡夫意识分别心,自己捏造出来的妄想,跟生命的本质不相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这句话是你说的,实际上事情不是这样,那只是你说的,你嘴巴说的而已,这个是戏论。不合乎生命的真实相。生命的真实相就是清净本然,循业发现。循业发现而清净本然。都不离开我们现前一念心,这个是诸法的实相。
问:?
答:因缘观是不圆满,不是说错。因为因缘它是一种作用,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从生灭当中可以看到无我无我所,但是有一个不生灭的本性就没有看到,它不是因缘。
问:?
答:讲因缘还要配合佛性,因缘只是讲作用,它没看到体性。因缘法是生灭法。所以说不是错,而是他偏在一边。偏在作用这一边。它观察生命是观察一边而已。不过因缘观在刚开始对治妄想是很有力量。所以说阿罗汉修因缘观证得空性,他认为,我身以尽,梵行已立,所作皆办,不受后有。他认为在整个佛法修学当中,我已经大事已办,佛陀也是这样子而已,就入偏空涅槃。他对于真如佛性的开显,他不生好乐。所以说他也是偏一边的。
问:?
答:反闻闻自性。耳根去攀缘声尘,听声音。凡夫耳根去接触声音的时候,循声故流转。我们向外攀缘,去分别这个声音。观世音菩萨他不是,他是反闻。我们听到鸟叫的声音,这个时候我不去分别鸟叫的声音,我不循声流转。我开始去观照,我为什么能够听到鸟叫的声音,就是逆流照性,就是把那个背后的主人找出来。谁在听鸟叫的声音,这当中为什么这扶尺不能听到鸟叫的声音,我耳根能到鸟叫的声音?他就开始去找,找到他的闻性。其实闻性他就是佛性。六根的根性都是一样的。参是观的意思。我们凡夫的妄想是一层一层的,它有一层一层,你一直观的时候,你的妄想越来越淡薄,越来越淡薄,到最后一念的相应,就观到了,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那种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本性现前,那就对了。所以它是反闻闻自性,就是回过头来去观照,我为什么能够听到声音?把那个背后老板找出来,谁能够听到声音?不是耳朵,耳朵是个肉体。它有很多的势力,动静根觉空灭,有很多的势力。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慢慢,慢慢,【楞严经】有…
《佛法修学概要 十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