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修學概要 十叁

  

佛法修學概要(十叁)

  

淨界法師主講

  

丙叁、會通諸說明實相正印

  

這一科是講到正見篇。正見篇主要是解釋生命的真實相,這一科分成叁小科,就是業果、空性、實相叁個道理,現在講到實相的道理。實相的道理簡單的說就是應觀法界性,一切惟心造。十法界的因果是我們一念的心性所創造的,這個就是生命的真實相。前面的兩段是引用經論來解釋,會通諸說,這以下是引用蕅益大師的【靈峰宗論】,它是以天臺的教觀來發明諸法實相。

  

「世間學問,義理淺,頭緒多,故似易反難;出世學問,義理深,線索一,故雖難仍易。線索非他,現前一念心性而已。古雲:「立一心爲宗,照萬法如鏡。」能觀心性,則具一切佛法,且如此心,不再內外諸處,異非過去現在未來,亦非自生他生共生無因緣生,豈非即空。而十界十如叁千性相,炳然齊現,無欠無余,豈非即假。心外無法,法外無心,于其中間無是非是,豈非即中。迷此一念即空則爲六凡,迷即假則爲二乘,迷即中則爲別教,惟悟現前一念當下即空假中,則十界無非即空假中。不于九法界外別趨佛界,亦不于佛界外別有九界,是謂叁千果成,鹹稱常樂矣!向此薦取,方知千經萬論,鹹非心外施設,勉之!」

  

以上是蕅益大師用天臺教觀來解釋諸法實相。

  

「世間學問,義理淺,頭緒多,故似易反難;出世學問,義理深,線索一,故雖難仍易。」

  

一開始蕅益大師把出世間的智慧,跟世間的智慧做一個比較。世間的學問包括醫學、文學、科學等等,基本上這學問的安立,都是從一種外表的現象界,透過這種現象差別,加以歸納,産生一個軌則。他所探索的內容,在時間上只有講到今生。在空間上講到人法界。所以說它是義理淺。這個時空都是很淺。頭緒多,因爲他沒有一個明確的彙歸處,每一個學問有每一個學問的方向。每一個學問跟每一個學問之間沒有一共同點,各式各樣的頭緒。所以學起來雖然是義理淺,好像很容易。但是頭緒多就感到非常的複雜,而困難。佛法的智慧就不一樣,義理深。佛陀在經典裏面,所開導我們的是明白整個十法界的緣起真相,在空間上是十法界,在時間上講到過去現在未來,講叁世的流轉。所以說佛法的這種智慧對生命的觀察,就更加的深入了。線索一。雖然開出來有十法界的差別,但是它有一個共同的線索,所以說雖難仍易。雖然它的義理很深,但是它有一個共同的線索,學起來反倒是容易明白。蕅益大師把世間的智慧,跟出世間的智慧,做了一個簡單的比較。

  

「線索非他,現前一念心性而已。」

  

佛法的線索,十法界差別的根源,就是我們一念的心性。就是你坐在這個地方,你能夠産生種種明了分別功能的那一念心識。我們在追求學問的目的都是要追求安樂,但是世間的學問,它偏重在追求物質的安樂。就是給我們發明個汽車,建造一棟好的房子,讓我們色身産生安樂。但是佛法所求得的安樂是偏重在心性,精神方面。但是我們要注意一下,日常生活當中,冷靜的來觀照我們身心世界。事實上,色身的安樂是非常暗鈍的,非常的短暫。除非我們真的是嚴重的缺乏這種的日常必需品,沒有飯吃的,完全沒有衣服穿的,很嚴重的缺乏。否則正常情況,我們一天當中,色身的感受是非常遲鈍、非常短暫的,而我們一天當中影響我們快樂跟痛苦,最直接的就是我們內心情緒的變化,如果我們能夠稍微冷靜一下觀察。換句話說,精神的安樂是更重要,它的影響力更大。佛法它就是特別的標出生命的本質就是以心爲主,而不是以色法爲主。所以講線索非他,現前一念心性而已。這個生命爲什麼有各式各樣的差別,就是我們有各式各樣的念頭。

  

「古雲:立一心爲宗,照萬法如鏡。」

  

這個「古」是指永明延壽大師。永明延壽大師在宗鏡論當中,他解釋宗鏡,什麼是宗?什麼是鏡?宗是立一心爲宗。這個地方指的是我們內心的體性。體性是一心。「一」是無差別。心佛衆生叁無差別,那一念清淨心。作用有各式各樣的差別,每一個人每一個人念頭不同,就像鏡子他現出各式各樣染淨的相貌出來。照萬法如鏡,這個講的是作用,鏡子的作用。蕅益大師扼要的把心的相貌,從它的體跟用把它說出來。這一段是一個總標。第二段蕅益大師就更詳細的把這個觀念開展出來。「能觀心性,則具一切佛法。」這是天臺宗的一種修行方法,觀心性。智者大師在解釋【妙法蓮華經】的時候,講了九十天解釋「妙法」。妙是不可思議,就是「法」不可思議。智者大師把這個妙法分成叁段,第一個是衆生法妙。第二個是佛法妙。第叁個是心法妙。衆生法是指的我們雜染的法界,我們凡夫惑業苦。每天起各式各樣的煩惱,煩惱一動就是一個業力,有這個業力就得各式各樣痛苦的果報,惑業苦的流轉。這種法也是妙,爲什麼妙呢?這種法不可思議,爲什麼這個人創造地獄的刀山油鍋,這個人也不可思議。第二個是佛法,佛法也是妙。佛菩薩那一念清淨心,能夠顯出無量無邊的功德莊嚴,法身般若解脫。這種清淨的法界也是妙。智者大師講第叁個妙就是心法妙,前面的衆生法是雜染法,佛法是講清淨法,現前一念心性,有雜染也有清淨,它通于雜染也通于清淨。它覺悟的時候是變成清淨,迷惑的時候是雜染,所以我們這念心也是妙,不可思議。它能夠清淨,它能夠使水變成波浪,也可以波浪變成水,我們這一念心也不可思議。智者大師說,佛法界太高,衆生法界太廣,觀一念心性最爲扼要。修止觀,佛的法界當然是特別殊勝,淨土宗、密宗特別喜歡觀佛法界,觀本尊相應,上師相應,觀佛菩薩正報的身心,依報的淨土,這種法門太高。衆生法界,南傳佛教特別喜歡觀現前的身心,特別喜歡觀我們色身的不淨。死了以後,屍體各式各樣的臭穢,或者觀我們的呼吸,從鼻孔到丹田,從丹田到鼻孔。小乘的止觀特別喜歡觀衆生法界。當然心情是不同,觀佛法界的心情是皈依的心情,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小乘的思想,他觀這個身心是厭惡的,有不淨苦,無常無我的智慧,來厭惡身心世界。那個感情是不同。智者大師說修行最容易成就的是光明一念心,最容易成就。智者大師意思是這樣。所以能觀心性則具一切佛法。能觀的是叁觀智慧,所觀的是一念心。所觀境是一念的心性。你能夠這樣去修有什麼好處呢?則具一切佛法。能夠總持一切佛法的修學內容,無量無邊的功德就在你觀心的過程當中,都能夠圓滿成就。從你凡夫到成佛,你觀一心就可以全部圓滿。應該怎麼觀心呢?智者大師的觀心法門,他有叁個角度,空假中叁個角度。

  

「且如此心」,我們現在的這一念心,每個人有各式各樣差別的相貌。但是在無量無邊內心狀態當中,可以彙歸成叁大類,第一大類是,第二個是,第叁個是。先看空的體性。

  

「不在內外中間諸處,亦非過去現在未來,亦非自生他生共生無因緣生,豈非即空。」

  

我們這個一念心的空啊。一般講到空,總會去假想一個虛空的相貌,其實空,它不是一個東西,不是一個有自體的東西。「空」是一個寂滅意,它是在破除執著而安立一個空。破除什麼執著呢?破除「我」的執著。空是這樣安立的,破除我執而安立的。我執是這樣一種情況,凡夫這一念心,總認爲這一念剎那剎那生滅的心當中,有一個恒常住不變異有主宰性的我,一個常一主宰的我。生命是不斷的流轉,我今生是個男人,下輩子變一個女人,或者到天上去,或者到叁惡道去,這個果報體是各式各樣的變化,倒是這個我是不能變化的,恒常住不變異的,我們凡夫的思考是這樣的。這種思想佛陀出世以後就否定了,破這種思想,這是一切煩惱的根源,因爲我們執著有一個我,就引生四個根本煩惱,愛與見癡慢,我愛我見我癡我慢。四個根本煩惱再開展出無量無邊的煩惱。我們應該想,你說有一個我,請你講出來「我」存在于那裏?【楞嚴經】佛陀問阿難尊者,你說我們這一念心有一個我,「我」在那裏呢?在身內、在中間?阿難尊者回光返照,它不在內,因爲我們的身心世界不斷的剎那剎那變化,我們找不到一個不變化的東西。譬如說,你今生是個男人,有男人的思想。你下輩子變個女人,有女人的思想,思想完全不一樣。你今生是一個福報大的男人,充滿了自信心,你下輩子的業力,無明緣行,行緣識。業力使令你創造一個螞蟻的身心世界。一個痛苦的螞蟻,整天從這裏般東西到那裏,到山洞,無止盡的工作,你內心充滿了痛苦,充滿了自卑,你的思想是完全改變了。從這個身心變成另一個身心的時候,我們找不到一個沒有變化的東西,找不到,完全改變。你的思考模式,你外表的形象完全改變,業力的力量不得了,業力一熏習阿賴耶識,無明緣行,行緣識。阿賴耶識産生各…

《佛法修學概要 十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