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很多,他破六層,有六個層次。這個心觀的越來越細,越來越細,
越來越細,最後悟入到本性上去。
問:?
答:娑婆世界,它的果報體,耳根特別利。鼻子比較困難。耳根容易攝心。對娑婆世界來說,耳根容易攝心。六根門頭都可以回家,這六個門都可以回到本來面目,但是耳根那個門最容易,那個門最大。數息觀是修定,數息觀它的所觀境是那個息,它是觀出入息。他觀那個息從鼻孔到丹田,從丹田到鼻孔。茲息出茲息入,他是以息,外境爲所緣境,他不是去回光返照。它這個是修止。他是用息來攝心。當然修觀之前要修止。大家注意一下,我們一天的修行,不能老是修觀。我們不能一直在思維,在思維,你腦神經會錯亂。我們一定要修一點止來調和這個觀。如果你一天在想,不管你想什麼,想佛法也好,想世間法,你一天到晚想,到最後身體會壞掉,腦神經錯亂,晚上睡不著覺。我們心不能一直讓它動,我們這個欲界的色身就是要讓它止,有時候在佛號當中安住,無分別住,那個養神,而且止的時間要超過觀的時間,止的時間要多一點。你一定要先修止,先寂靜,然後再觀。觀一段時間以後,心散亂,再恢複到止。你一面修觀,因爲觀是分別的,耗神的,到時候你停不下來,那個心活動太厲害,到時候你福報差一點會發神經病。但是一直修止也不行,那是死定,一灘死水,不常融。死水不常融,不能開發智慧也是不行。所以止跟觀要雙運。觀是要讓你明白道理看到生命的真相,因爲我們凡夫的煩惱會活動,就是沒有看到真相,所以我們就會愚癡。有愚癡就會起煩惱,會造業。我們看到本來面目是清淨的,是無我無我所的,我們煩惱就能容易調伏,是這樣子的。所以止跟觀要均等,止也可以調伏煩惱,止是暫時調伏煩惱,如石壓草。斷煩惱要靠觀,要靠智慧。
「若人欲了知,叁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平常放蒙山,第一句話就是要講這句話,把這個觀念強調出來。若人欲了知,如果我們想要了知叁世一切佛法的實相。叁世諸佛講那麼多佛法,到底講些什麼道理?叁世諸佛一些實相的道理。我們想要明白叁世諸佛的道理應該怎樣明白呢?告訴你一個方向,應觀法界性。你應該去觀察這個十法界的體性,不要去觀察十法界的差別。就是在十法界的差別當中,有一個無差別的體性。這個體性是什麼呢?一切唯心造。就是你一念心,就是你這一念清淨的本性。
我們講生命的真相,是由念頭所創造的,因爲有很多很多的念頭,所以我們就有很多很多的生命相續。這個念頭可以從兩部分來理解,一個是從體性。
「清淨本然,周遍法界。法爾具足,十界諸法。」前面講過,這個體是清淨本然,離一切相的,周遍法界。但是這個體性,它不像虛空,頑空。它有十法界的功能,它受熏。它是怎麼個受熏法?看作用。這當中就有十法界的種性差別。
第一種「瞋恚邪淫-是地獄法界」地獄種性。這是講作用,我們平常的念頭,有些人煩惱很熾盛。他動不動發脾氣,瞋心很強。他整天心中所想的,就是怎樣跟人家對立,傷害對方。有些人淫欲心很重,一天吃飽飯睡飽覺,心中所想的都是一些男女的境界,這種人多數是要到地獄去的。他已經成就一種地獄種性,很強。它的念頭,念念相續,沒辦法停止下來的,他臨命終的時候,就隨它的念頭到地獄去得果報了。剎那間就到地獄去得果報了。
第二種「悭貪不施-餓鬼法界」有一種人他非常悭貪的,什麼事情不會給別人受用的,自私自利的。他就是很多錢,他一塊錢不拿出來的。悭貪的習性非常堅固,這種人多分來說是餓鬼道。以後飲食會極度的缺乏,水分食物都極度的卻乏,常時間在饑餓當中。爲什麼?他悭貪的念頭,念念相相續,無有間斷。有這個念頭的力量,就使令他變現了餓鬼的果報出現。
第叁個「愚癡暗蔽-畜生法界」這個人你跟他講道理,他什麼都不明白,整個人昏昏鈍鈍的,一天過一天的。愚癡暗鈍,修行人要注意一件事,打坐不要昏沈。一個人經常昏沈,宗喀巴大師說:你以後容易到畜生道去,就是愚癡。愚癡是很可怕的,愚癡會使令一個人變成一種鈍根,鈍根的修行人。以佛法來說,你有一點煩惱,但是你善根強,你還是有希望。你善根強,接受佛法以後,你能夠明白空性,明白業果,明白佛性,佛法的光明出現,就能夠破除黑暗。佛法不怕煩惱,就怕你沒有善根。但是你經常昏沈,時間久了以後,你這個人的內心很鈍。你跟他講什麼,他不明白。這個道理已經跟他講了很清楚了,他還是不明白。內心當中經常黑暗,經常昏沈,胡裏胡塗,昏昏鈍鈍的,這個人以後多分會到畜生道去。這種念頭習氣,一定要把它切斷。否則這個等流習,這個念頭不得了,要命的。
第四個「我慢貢高-修羅法界」這個人的性格,他可能布施持戒很清淨。但是這個人我慢山高,人跟人之間是對立的。他說你爲什麼要布施呢?你布施一百塊,我布施兩百塊。你爲什麼要布施?我不是慈悲心,我要比你強。你拜一百拜,我就拜兩百拜給你看。他拜佛的目的不是爲了忏悔業障,動機不是這樣子的。他完全站在一種對立勝負的心情,勝負心很強,什麼事情都是要跟別人比較的,都要強過別人。這個念頭在他臨命終之前,沒有把它對治消滅的話。這個念頭念念相續無有間斷,就會使令他到修羅法界去。當然這種人也可能會修善,這種善業,他在修羅法界的時候,阿修羅有很多的宮殿,也是很多可樂果報,但是他的德行叫非天,有天人的福報,沒有天人的德行。天人的內心都很善良慈悲的,他修四無量心,慈悲喜舍。阿修羅內心,瞋心很重。那一個人比他強,他就不高興,就要找他來決鬥。我慢貢高人容易墮落阿修羅法界,阿修羅很多,有貧窮的阿修羅,有福報的
阿修羅,但是他的共同點就是內心我慢。
「堅持五戒-人道法界」我們平常的念頭還是歡喜護持戒法的,這個人雖人偶爾也造惡,偶爾遇到惡因緣會造,但是惡根性不是很強,他一定是受了很嚴重的刺激,他才造惡業的。他正常的善根是歡喜護戒的,護持五戒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種人他招感的果報是人道的果報。
「精修十善-天道法界」精修就是上品,五戒只講身口,身叁口四。但是十善,這個道德更高,他還要意業的無貪、無瞋、無癡。天界有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一般討論是分成兩類,欲界天是一類,色界無色界是一類。如果你要生到六欲天比較容易,你只要無貪,貪瞋癡淡薄一點,十善業要修的是上品,很強,很圓滿。但是要到色無色界就不容易了。那就要有禅定,要離欲。修禅定要修不淨觀,要離欲。而且要修四無量心,慈悲喜舍,要調伏瞋心。瞋心是最障礙禅定的,比貪煩惱更厲害。一念瞋心起,火燒功德林。瞋心對禅定的破壞是最厲害的。所以說要到禅定的天道去,還是要有禅定來調伏貪瞋的煩惱。
「證悟人空-聲聞法界」聲聞的性格是觀叁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他這個人是非常理性的一個人,他經常去觀察他的色受想行識當中,五蘊的身心都是剎那剎那生滅的。在這個生滅變異當中,沒有一個恒常住不變異有主宰性的我存在。他一天當中就安住在空性,對于無量無邊在苦惱當中的衆生,他對度化衆生不生好樂,這種習性的人容易到聲聞法界。
「知緣性離-緣覺法界」聲聞法界的人是觀四聖谛,苦集滅道。緣覺法性,他的根性更利,是觀十二因緣。無明滅,則行滅,乃至于老病死滅。緣覺法界的人比聲聞法界的人更加的孤僻,更加的清高。聲聞人,他雖然不主動度化衆生,但是他去扥缽,有信徒遇到他,向他請法,他多少會說話的。但是辟支佛,他不是。辟支佛走入山林不願見人,他連看到人都不歡喜,特別的孤僻。不過這種人智慧都很高,他內心的境界非常的寂靜,觀察宇宙的真相看的非常的清楚。經論上說,緣覺法界的人,甚至于連佛陀都不想見。明明知道那邊有佛陀,他不去聽法。他過去善根強,在山中打坐,春觀百花開,秋睹黃葉落。看
到春天百花盛開,到秋天花凋謝了。他看到宇宙命的流轉,知道無常。從無常知道苦,知道無我,悟入空性,他才解脫。多數緣覺乘的人,都在很高很高的山上,讓你找不到的。他過去生有接觸過佛法,一定是他的善根強,福報又要大。他過去生有聽聞過佛法,慢慢的他的性格,可能沒有遇到大乘菩薩的指導,沒有遇到大乘經論的指導,越來越保守,越來越孤僻,到這一生的時候,他就變成辟支佛種性。不過辟支佛臨命終的時候,容易顯神通,平常他一句話都不講,打坐。沒有人知道他是辟支佛,辟支佛也不會說他是辟支佛。他打坐完了,出定以後,去山洞外面摘個水果吃一吃,曬曬太陽。曬曬太陽以後又入坐,入坐以後,到第二天太陽出來以後。我們一個人的色身一定要曬太陽,吃一點東西。…
《佛法修學概要 十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