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修学概要 十一▪P2

  ..续本文上一页晚上作晚课的时候,就念这样的偈颂,今天又这样过去了。又这样过去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我们寿命又减少。这件事情要怎么去体会它呢?作一个譬喻,如少水鱼。说这个鱼缸,有一只鱼,这鱼要仰仗水才能生存,就像我们的生命要仰仗寿命才能够相续。但是鱼缸破一个洞,今天流一点水,明天流一点水,总有一天把这个水给流完。鱼看这鱼缸水只有减少没有增加,它的心情斯有何乐。这个事情是不得了的事情,我们的生命一天一天过去只有减少没有增加,能够利用的时间越来越少,所以讲如少水鱼斯有何乐。换句话说,我希望能够追求来生的安乐,我不希望有痛苦,怎么办呢?你应该要把握你现在有一口气在的时候,赶快忏悔你的罪业,把罪业忏除清净;把善法,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六波罗蜜的功德赶快让它成就。我们想要积集来生的资粮应该要当下马上去做的,因为死亡是没有决定的日期。

  

「思惟死时除佛法外余皆无益」我们可以观想一下,一个人到加护病房的时候,或者回来送到家里面、送到寺院开始助念,旁边围绕很多人,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思惟,什么事情对我有帮助呢?一生当中总是觉得金钱给我安全感,赚了很多钱存在银行。到临命终的时候,一切珍宝不复相随,这个钱对我没有帮助的。我的眷属,我一生当中积聚很多的徒弟、很多的皈依弟子,眷属,这些眷属除了在旁边哭泣以外,对我也没有帮助,对我来生的安乐没有帮助。我们的珍宝、我们的地位、我们的眷属,这个时候都没有帮助,我们临命终对我有帮助是什么呢?除了佛法的功德,你曾经在佛堂很真诚的拜八十八佛、很真诚的忆念弥陀的名号,去诵地藏经、金刚经、念大悲咒,或者很真诚的去做一些布施持戒的善法,这些善法对你就有帮助了。万般带不去,只有业随身。一生当中所有积集的善恶业,对你临命终就有很大的影响力。「孓然此一身,生时骨肉连,死后各分散,更况是他亲。」孓然就是孤独。我们平常的生命就是这个身体,业力的因缘把这个骨肉血脉都合在一起,死了以后,这骨肉都分散了。何况是其他的亲属呢?从这样的思惟,可以知道我们内心的皈依处,应当要以谁当皈依处?什么是我们真实的皈依处?什么不是我们的皈依处?

  

「死仇决定终须到,容或今日便降临,死时世事均当舍,速修妙法求加持。」一生当中得罪了一个仇人,这个仇人武功高强,他在黑暗当中,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但是有一点我们是肯定的,他决定要出现,他迟早要找到我,他武功高强,他找到我,我迟早要死亡,这个死亡总有一天要找到我的。什么时候会出现?容或今日便降临。我们可以观想可能今天就要面临死亡。宗喀巴大师说,当然我们不一定今天就一定死亡。修观的时候,可以这样子观想今天可能就死亡。这样子对自己有帮助。对治我们的懈怠。死时世事均当舍。当我们死亡的时候,一切诸根悉皆败坏。平常用很多的营养品滋养我们的色身,平常调身调气息,这个时候色身气血都败坏,一切诸根悉皆败坏,一切眷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一切珍宝不复相随。这个时候,一生当中所追求,花很多精神体力所经营的,这些财色名都必须放弃。这个时候能够皈依的是什么?速修妙法求加持。能够皈依的就是我们心中的佛号,以及我们心中所积集的善业。我们念阿弥陀佛的时候,也可以念一段时间,把佛号暂时停下来,观想一下念死无常的道理。念死无常的道理,观想有什么好处呢?让我们知道佛号在我们的身心当中,它的确是一种真实的皈依处,这个时候你再念阿弥陀佛感觉就不一样,皈依的心能够生起来。诸行无常。我们的生命是不断变化的,今生做人,下辈子到天上去享福报,福报享尽了以后,下辈子到人世间作一只蚂蚁,各式各样的变化。生命的变化,有些东西是不能贯穿的,死了以后不能带到来生去。有些东西是可以带过去,它那个力量可以贯穿到你来生去。譬如说,你的钱财、你的地位、你的眷属,不能贯穿到来世,这个只有今生你一口气在的时候才有,你死掉以后你要完全放弃。这个会被死亡所破坏。但是你在佛堂当中的忏悔业障,积集资粮、积集广大的善业,你在佛堂当中所念的阿弥陀佛,这种功德,死亡是不能破坏的,死亡不能使令这个断绝。它能够相续的使令你来生受用,是这样的差别。所以我们念死无常这样子观下去,就像一个照妖镜马上看到那些东西是一种暂时虚妄的境界,那些东西是我们的真实的功德、真实的皈依处,马上就能够抉择出来,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虚妄的。真实的我们就要花更多的时间去积集,虚妄的话,暂时的应付一下就好,反正迟早要破坏的。念死无常可以让我们看到很多生命的真相,更深入的真相。

  

「诸法无我。『我』者,真实、主宰、自在义。」

  

真实,是一个恒常住、不变异叫真实。这个东西经常的存在,不能够有变化叫真实。譬如说,虚空的云,它一下子变现出一只龙,但是风一吹以后,变现出一只兔子。所以这个龙不真实,因为它有变化性。佛法说真实,是它不能有变化,恒常住不变异叫真实。第二个主宰。它能够去主宰一切法,它能够决定一切法的性质。第三个自在。它不受一切法的约束,别人不能够去约束它的。它要满足真实、主宰、自在,叫做「我」。

  

「谓一切法的显现,都是因缘和合而有,这是诸法存在的规律。净法是清净因缘的和合而显现,染法是杂染因缘的和合而显现,于染净法中,皆无真实、主宰、自在的「我体」可得,故名「诸法无我」。」

  

一切法不管是有为法、无为法的显现,佛法的意思都不是由上帝或大梵天来主宰,都是假借因缘的和合而出现的,这个是一切法存在的一个规律。净法,这种圣人的法界,是由因地清净的因缘,由戒定慧的因缘而显现。凡夫六凡法界的染法,是由各式各样的烦恼跟有漏的业力的因缘而显现。在染净法当中,都找不到一个真实、主宰、自在的「我体」可得,这个叫「诸法无我」

  

我们开始学习佛法,是先明白业果的道理,知道生命是由业力所引生的,所以我们开始断恶修善。这当中,我们不断的忏悔,内心当中的罪业慢慢的降底低。我们不断的布施持戒忍辱,内心的善业的增长。但是我们心中的我还在,「我」摄持无量无边的善法。心中有一个我,有什么缺点呢?就是生命当中存在一种得失成败的对立的状态,外面的境界风一吹使令你心不安。这个「我」就是十二因缘里面的无明,无明就会动。因为它的本质就是一种对立的状态,你会跟众生产生对立,使令你内心烦躁恼动。「弟子心不安」。所以说我们刚开始会断恶修善,解脱罪业的干扰,使令我们的身心稍微安乐。但是我们修了很多善法以后,还是发觉内心有很多微细的波动,这个时候,我们会更进一步的修无我观,把心中我见的颠倒消灭,才能够达到究竟的安乐。当我们断恶修善以后,进一步去观察无我的道理。

  

「一、总标五阴的相貌」

  

首先必须要了解生命的本质。以人来说,人的果报一个是色法、一个是心法。色法是五蕴里面的色蕴,它是一种质碍。有一定的质量、占有一定的空间。这个色法它是没有明了性的,它只是一种有质量,有一定的重量、有一定的空间的物质。譬如说,我们的血肉、筋骨、头发等等。怎么知道色法不是我?因为色法很明显,它有变化,会老、会病。小时后的我跟长大的我相貌不一样。可见得色法是有变化的,而「我」的本质要常一主宰,恒常住不变异,有主宰性。所以色法是变化性的,它不是「我」。

  

心法里面的「」是领纳。我们这一念心跟境界一接触的时候,会出现一种感受。有三种感受,快乐的感受,如果这境界是满我们心意的。如果这个境界是不如我心意的是痛苦的感受。如果这个境界是平庸的,舍受。不快乐也不痛苦。我们这一念心跟境界接触有三种感受,三种感受也是变化的。如果说快乐是我,但是有时候想到我们的冤家的时候,就痛苦。这个人真是对不起我,我对他这么好,他这样子对我。譬如说痛苦是我,但是有时候我们有快乐的感受,所以这个「受」是变化的,所以这个受蕴也不是我。

  

第三个「想蕴」,想,更明显。受就有想,心中有很多的话,很多的名言、很多的分别。

  

有「想蕴」以后,就有很多很多的「行蕴」,各式各样的造作,爱憎取舍的活动。行蕴就开始造业,善业恶业开始活动,当然这个造业也是剎那剎那变化的。

  

最后的「识蕴」就是了别。一般人最容易执着为我的就是这个识。这个是第六意识,现前的明了心。特别是修禅定的人,于修禅定,「心于所缘,专一安住;心于所缘,相续安住。」把心中的散乱心给调伏的时候,他那一念明了心,明了寂静,寂静明了,明静不动。他要不看佛法的道理,他就认为我这一念明了的心,是恒常住不变异的,这个就是真如了,这个就是涅槃的境界。事实上你这…

《佛法修学概要 十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