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个明了性,这个心中还是有我执的。我的心很寂静,这是一个禅定的境界。所以说这样的一种境界还是随顺十二因缘流转,我们应该观察,事实上这样的寂静的状态是假借因缘而有,是因为我们修禅定的因缘而有。譬如说,我们刚从打坐下来,就很清楚,知道这个心中是有变化的。你刚打坐的时候心很寂静,从佛堂出来,一做事,跟人家一讲话聊天,心开始散乱。可见得这个寂静的状态是假借因缘而有,无我无我所。它不是恒常住不变异。
「二、正明五阴无我」。按天台的思想,十法界都是五蕴。龙树菩萨在【中观论】里面讲一偈颂,来表达无我的道理。
「若我是五阴,我即为生灭;若我异五阴,则非五阴相;
若无有我者,何得有我所;灭我我所故,名得无我智;
得无我智者,是则名实观;得无我智者,是人为稀有。」
这偈颂分成三段,先看前面两段,这是修行的方法。龙树菩萨的修无我观,他是分两个方法。第一个是即阴即我。凡夫说,我们生命体有一个我,有这个我第一种情况是即阴即我,就是五阴的本身是我,色蕴是我,或者是受想行识是我。若我是五阴。我是五阴的一个个体,这样子龙树菩萨就说了,我即为生灭。这个我是生灭的情况,有生有灭。因为你这个五阴的本质,不管是色受想行识,不管是色法、心法,它随外在的环境是不断的变化的,你这个我就有变化,既然有变化就不是我。因为「我」的定义就是恒常住不变异。所以说即阴即我是不能成立的。外道就另一个执着,说离阴即我。离开了五蕴另外有一个我,这个我是住在五蕴里面,所以说,若我异五阴,则非五阴相。龙树菩萨就说了,有一个我住在生命当中,「我」是什么相貌?请你讲出来。外道讲不出来,因为一讲出来一定是摄属于色受想行识的一种,所以讲不出五蕴另外的一个相貌。佛陀讲五蕴,他没有讲六蕴,如果有「我」的话,佛陀应该说色受想行识还有一个我。所以说离开五蕴有一个我这个我是不存在的,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
第二个修无我观的功德。「若无有我者,何得有我所。」假设我们知道无我,我们也知道没有我所,没有我所爱的境界。「灭我我所故,名得无我智。」这个是无我的智慧。「得无我智者,是则名实观;得无我智者,是人为稀有。」
这个是赞叹!龙树菩萨说,这个无我智,这是一个如实的观察。如实的观察是说啊,这个生命的我并不是说本来有一个我,然后我们修观以后,把这个我消灭掉,不是这个意思。这个如实观不是这个意思,是说我们的生命体,本来就是由业力去创造一个色心的果报。这个色心的果报由这个业力的支持剎那剎那的生灭,本来就没有一个我。本来没有一个我,我们凡夫的习气捏造一个我出来,就是打妄想,本来没有我当中自己捏造了一个我出来。佛陀明白的告诉我们如实观察,把我们心中所捏造那个我,把它消灭掉。是这个意思,不是说本来有一个我,佛陀硬生生要我们把它消灭掉,不是这个意思。是本来就没有我,佛陀只是要恢复我们本来面目而已。这是如实观。得无我智者,是人为稀有。你能够修无我观,龙树菩萨赞叹这个人稀有难得,这个人是趋向于圣道、趋向于解脱、趋向于涅槃的境界。
「问:若实无我,谁能造业?谁受果耶?」
外道听到佛陀说无我以后,外道就提出一个问难说,我们这个生命体是由因果形成的,因果轮回。外道的意思说,生命体有一个我,才能构成业果的。就是我去造业,然后我去受果报,这是很正常的情况。佛陀说无我,那么这个业果就不能成立了,因为没有我,这件事情谁作的呢?谁去拜佛?谁去持咒呢?谁去受杀盗淫妄的业呢?就是如果没有我,没有人去造业,没有人得果报,这个因果就断灭了。外道用因果的思想来问难佛陀无我的真理。
「答:然诸有情,心心所法,因缘力故,相续不断,造业受果,于理无违。」
因果的建立不一定要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的我,因果的建立就是我们这一念的心,现前一念心识。蕅益大师说:只是现前一剎那法,望前明果,望后明因。我们这一念心识就像水流一样,它剎那剎那的造业,然后剎那剎那的去变现果报。没有我,谁去拜佛?你这一念心去拜佛,你现前的明了心识。你现前这一念剎那剎那的心去拜佛。以佛法来说,无我无我所,菩萨到底谁去修般若波罗蜜呢?我们这一念清净的愿力就是我们的愿力,不必要假借我才能够行菩萨道。菩萨是依止愿力,就是这一念清净的菩提心。有情众生是依止我们这一念心,不断造作的因缘,不断的造业,不断的受果报,这样的真理是不违背的。
「结示-由此故知,定无实我,但有诸识,无始时来,前灭后生,因果相续;由妄熏习,似我相现,愚者于中,妄执为我。」
生命的本质是没有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的我,但是只有一个心识的活动。这个心识无量劫来剎那剎那的生灭,使令因果不断的相续,但是心的作用太微细了,所以我们总是觉得心是一个整体的,因为心的活动太微细,我们以为它是一体的东西,事实上它不是一体的,它是由很多很多的剎那所形成的。因为这样一种虚妄的熏习,好像有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的我的相貌出现,愚痴的凡夫就认为有一个我,使令我们在三界当中不能解脱生死。有我罪即生,亡功福无比。无我真理的观察,比观察业果看的更深入。佛法的修学是要启发我们心中的觉悟,佛者觉也。我们刚开始的觉悟是先觉悟因果的道理,知道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我们一生的遭遇是不能怨天尤人的。不能怨天尤人,我们今生的遭遇是怎么来的呢?是我们过去的业力所引生的。善业使令我们生命出现快乐的果报,布施持戒忍辱的善业。杀盗淫妄的罪业使令我们有痛苦的果报。我们断恶修善以后,慢慢增长善业的力量。进一不无我观,这就是一种解脱。前面的善业是快乐,不一定解脱,他还是在善业中流转。无我观它能把我们心中的无明,我执的颠倒给消灭掉,这个时候整个十二因缘就停下来了,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乃至于生灭老病死灭,整个十二因缘就慢慢消失掉。我们不要说解脱生死,那么高的境界。平常的时候,福报大的人没有修无我观,这个我执是很大的。因为他福报大心力强,他那个自我意识会提升起来。人跟人之间,两个福报大的人不容易相处,一个福报大的人跟一个没有资粮的人容易相处,反正你福报大,我什么都听你的。两个都福报很大的时候不好相处,各凭本事。人跟人之间的接触就有很多的问题出现。佛陀要我们修无我观的时候,你会发觉世界上的事情没有不能处理的事情,人际关系再怎么复杂,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你修无我观的时候内心是非常之太平,人跟人之间的接触没有什么高低,没有任何差别,内心能够寂静处理。我们看外道,外道的禅定,他入了四禅以后,他内心是不得了的。外道禅定的心力,他动一个念头把一个城市完全破坏掉。但是他那么高的禅定,他没有解脱。你看一个外道禅定仙人,你讲一句话触恼他,他就起瞋心。起瞋心以后就把整个城市完全破坏掉,造杀业,不得了。造了杀业以后,这个人禅定肯定要失掉,下辈子到地狱去了,禅定并没有给他快乐。但是阿罗汉他也有禅定,有禅定以后,在禅定当中有任何的境界,他不生气,别人触恼他、打他,甚至把阿罗汉杀死。你看目犍连尊者被打成肉酱,但是他整个过程不动一念的瞋心,为什么有这样的差别?你要遇到一个禅定仙人,你打他,那不得了。那禅定的人一生气起来,不要说把你杀死,整个台湾全部毁灭掉,有禅定的人你不能惹他的。但是你打一个阿罗汉,没事。为什呢?因为阿罗汉无我无我所智慧现前的时候,我不可得,没有人被打的。他只是在怜悯你,怜悯你在造罪业。他那一念慈悲心在怜悯你。所以说佛法不共于外道的地方,就在这个地方。有些人说,世界的宗教不都是一样吗?劝人家为善。这句话讲一半。佛法的因果道理是通于世间法,但是佛法的无我观,是不共于世间的。一些宗教讲不出这样的话出来。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一般宗教没有佛陀的智慧,讲不出这样的话,他没办法看到这么深的真理,看不到。他没办法看到生命无我,看不到。也之所以外道不能够解脱在这个地方,他那种安乐是暂时的,很快就破坏。但是圣人的无我观,他那个安乐是究竟的。我们修了无常无我以后,有什么样的好处呢?
看三法印,经过无常无我所成就的果报,「涅槃寂静」。
「涅槃者,寂灭、离系、无生义。」
这是针对凡夫的三障,烦恼障、业障、报障,来说明的。圣人在涅槃的境界当中,他心中没有烦恼的干扰,叫做寂灭。这个寂灭,经典上的意思,佛陀为什么用寂灭来形容心中没有烦恼呢?佛陀把烦恼譬喻作火,我们没有一个人愿意在火里面生存,因为火使我们烦躁恼动。就像烦恼,贪瞋痴的烦恼,在心中活动的时候,使令我们心中感到扰动不安。当…
《佛法修学概要 十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