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我们把烦恼的火熄灭以后,内心的状态就是寂灭的、清凉的状态。这个表示对治的烦恼障。第二个业障,我们内心有业力,这是说特别是造罪业的人,他心中也是不安的。他心中心很粗,他已经造很多罪业,多造几个他也感觉不出来。修行人就不一样,平常持戒,偶尔造一次杀盗淫妄的罪业,你马上感到不同。你去造了杀盗淫妄以后,你认真打坐,就坐不住了。你之前佛号念的很相应,这个时候佛号念起来就扰动,这是怎么回事呢?就是有罪业的障碍,业障,罪业障碍你的身报。所以心中有罪业的人,他就是不安,他坐的地方也不对,站也不对,躺也不对,为什么你老是坐不住,站不住?他说我也不知道,我老是觉得心神不安,恐怖,就是你心中有罪业。因为罪业的本质是扰动的。一个造善业的人,他特别寂静,因为善业的本性是寂静的。所以一个人布施持戒善业强的人,他修禅定很容易得禅定,因为他的本性就是寂静,跟禅定相随顺。所以说古大德要我们念阿弥陀佛修习善法,因为这个善法能够帮助你得到一心不乱。善业跟修习三昧是相随顺的,因为他的本质是寂静的,是随顺于涅槃。当我们把业障消灭以后,没有业力的系缚,离系。第三个是无生。它是针对于凡夫的报障。我们每一个人在三界里面受生,不管多有福报,避免不了老病死的干扰,你的色身有病痛干扰你,你的色身出现老,白发苍苍,齿牙动摇,老也会干扰你。老病死也是一种障碍,对圣道是障碍。无生就没有老病死的障碍。涅槃有三种功德,寂灭、离系、无生。
「谓行者明『无常』、『无我』、之理,生起『我空』之观慧,内除三毒之烦恼,永脱三界轮回之苦,而证得不生不灭、永恒安乐之涅槃,唯此涅槃境界才是真正究竟永离苦恼,寂静安乐,故名『涅槃寂静』。」
这个涅槃是由于无常无我的真理,生起的我空智慧,来熄灭烦恼断除生死的果报,这个时候是不生不灭永恒安乐,这种涅槃才是真正究竟的永离苦恼,寂静安乐。叫涅槃寂静乐。
生命的安乐有究竟安乐跟不究竟安乐。譬如说,我们今天布施持戒,下辈子生天,有天的正报的庄严,依报楼阁宫殿的庄严,天也会有神通。天的生命当中,一生不老不病,天的果报体永远是年轻庄严,天里面没有医院的,因为天他不生病的。他也不要工作,他一生当中就是不断的享乐,这个是不错,这个是我们的皈依处吗?我们的生命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就不错了,但是不可以。因为天的果报,他还是属于诸行无常。譬如仰天射箭,势尽还堕。就是这个箭,往天上射,它总有一天要掉下来。天,他不老不病,但是他会死亡。所以佛陀不把天的果报,把他安立到我们的皈依处。我们佛法的皈依处,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这个法,佛陀要我们皈依法,是皈依涅槃。换句话说,我们今天把心带回家,我们心中追求一个安乐的果报体,是一个永远不可破坏的。你买一个房子,买到地震带,你晚上睡觉也是心不安。你得到一个天的果报,你不知道你随时会掉下去。涅槃它的安乐是究竟的安乐,你得到以后永远不会失掉。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在阿含经,这一段话经常看到。阿含经里面把我们的生命分成两种状况。第一个是凡夫的流转门。凡夫的流转门是什么状态呢?诸行无常。三界的果报体它是无常的。在阿含经的意思,把无常开展出三个内涵。无常故苦,苦即无我。我们生命体是无常,会有变化的。你现在很健康,这件事是不决定的。你现在很有钱,这件事也不决定,会有变化的,随时会有变化。无常就是苦。纵使这种变化性,使令我们的生命体没有安全感,我们不知道下一剎那,会是一个什么样子的情况出现,因为我们内心当中,有无量无边的罪业,不知道什么时候起现前,使令我们在三界流转当中非常没有安全感,所以没有安全感就是苦。苦就是无我,表示我们没有主宰性。假设我们能够决定我们的生命,谁愿意痛苦呢?所以我们在三界中,流转三界中,何处是依附?我们就想找一个更深入的皈依处。因为我们在三界,随着业力漂流,感觉到无常故苦,苦即无我,这是生灭法。怎么办呢?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身为一个佛弟子,知道我们每一个人想要追求一个安乐的生命,要赶快解脱这种生灭法,三界的生灭法。这个时候达到一种涅槃的寂静,这个才是究竟的皈依处。
我讲一个小故事,作一个总结。这个涅槃寂静乐啊,佛在世的时候,在北印度,有一个小国家。这个小国家,好几天没下雨,旱灾。在古时候的社会,这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情。农业社会没有收成,国王就下命令,那一个人、那一个团体能祈雨,国王有重赏。规定那一天在皇宫面前要办一个祈雨的法会。国家里面很多的信徒,有的是外道、有的信佛法的,通知他们的师父,约定一个时间到皇宫来祈雨。佛弟子也派人去通知佛陀,希望佛陀派弟子来祈雨,佛陀就派了迦旃延尊者,很多阿罗汉,来到这个国家。很多的团体,大家就在皇宫面前祈雨,然后就下雨了。下雨以后,就解除旱灾。当然阿罗汉的境界不得了,他一入定,阿罗汉的威德力一下子就把龙王叫过来,龙王就乖乖下雨。但是国王不知道,雨是下了,但是赏金要赏给谁?团体在祈雨,怎么知道谁的力量,使天下雨呢?一个有智慧的大臣说,我们可以测试一下,马上可以测试出来。国王就请这些祈雨的法师,不管是外道法师,佛弟子的这些阿罗汉,到一个马房的地方,就是养马的地方吃饭,饭菜准备的很差。吃饭的时候,这些外道,凡夫的境界,心随境转。吃完饭以后就破口大骂,这个国王真是小气,我们为他祈雨,准备这么差的饭菜。阿罗汉这些佛弟子吃完以后,一句话都不说。侍者就说:师父你们有什么话说?他们没什么话说,吃饱就好了,就走了。过几天以后,国王又请他们吃饭,这个时候在王宫,宫殿楼阁,侍者饭菜准备很好。这些外道的师父吃了以后,很欢喜赞叹。这时阿罗汉也一句话都没有说,侍者就说,你们吃了以后有什么感觉。没什么感觉,吃饱就好了。侍者就把他们所说的话,一一纪录下来,报告国王。大臣说,这一场祈雨,一定是这一些佛弟子的法术成就的,因为这些人是圣人的境界。我们怎么知道这个人是凡夫、是圣人?因为一个有自我的人,自我意识跟心接触的时候,他一定是有我就有我所,一个我爱跟我所爱,爱着所爱的境界。你爱着这个所取的境界,一定是心随境转,随他而转。阿罗汉内心当中有我空的智慧,他的内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如鸟飞虚空,踪迹不可得。他内心当中跟境界接触的时候,他内心寂静安乐,能够不受一切法,外境对他没干扰。换句话说,阿罗汉内心的安乐,是外在环境不能影响他的。八风。老僧自有安心法,八风吹来亦何妨。阿罗汉那一念的清净心,不可以破坏的。所以讲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而这种安乐才是一个佛弟子所要追求的安乐,它是不可破坏的。
这个无常无我观,我们看【八大人觉经】第一观就有这个意思。「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什么是无常无我观?他是从无常下手。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告诉我们佛弟子,经常要观察,现前的身心世界是会变化的。你现在健康、富贵、各式各样安乐的境界,都是不牢固的。四大苦空。无常就是苦,可以知道我们身心世界,三界果报体是苦的,因为没有安稳性,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出现痛苦,不知道。无常故苦,所以五阴无我。也可以从苦当中,知道身命体是没有主宰性的。我们不能决定我们的生命,是由业力决定的。所以说生灭变异,虚伪无主。这个生命体是生灭变异的,而这种变化性,我们一点都不能参杂我们的意见。这个生灭变异的过程,是虚伪无主的,我们自己不能做主的,是由过去的业力做主的。心是罪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佛陀告诉我们,经常观察无常故苦,苦即无我,有什么好处呢?如是观察,渐离生死。就把三界生死给慢慢熄灭掉。
三法印,事实上是说明我空的道理。我空的道理比前面业果的道理就更加的深入了,对于生命的觉悟就更深入了。
问:?
答:离系,这个系指的是业力。离开业力的系缚,有漏的业力。
问:?
答:阿罗汉还没有入涅槃之前,他色身还在。从经典上说,阿罗汉粗分的分别我执已经熄灭了,但是还有一种微细的俱生我执。所以说要杀阿罗汉的时候,他第一念还有一种微细的痛苦,但是阿罗汉他马上会提起正念,他修无我观。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他会修无我观。无我观现前的时候,他痛苦马上消失掉。所以他的痛苦只有一剎那而已。
问:?
答:他不是定力。我们刚开始成就无漏智慧的时候,要假借定力。因为你没有定力,这个我的智慧它善动。
问:打坐那一剎那,痛还是痛,身心不能完全分开?
答:因为还没有把我执完全消灭。凡夫我执是分别的,分别就很粗,很粗很粗。阿罗汉修无我观,是已经成就了,即使他没有禅定,他无我观还是可以现前,他那无我观是一个现量的境界,他真的知道是无我,所以他那个痛苦是完全没有。我们对无我观是假借文字去观想,但是这个观想也有他一份的力量。譬如说,黑暗当中点起蜡烛,有一份的力量,但是不能把这个黑暗完全消灭,因为这个力量太薄弱了。阿罗汉的光就像太阳一样,整个黑暗都可以消灭掉。我们刚开始栽培,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刚开始,因为任何一个圣人刚开始修行,都是慢慢的,慢慢的借法熏习,闻思修。我们修无我观有什么好处呢?可以
使令烦恼淡薄,减轻它的势力。
问:?
答:我们不知道他的境界,至少他讲的话合乎真实情况。在佛陀的意思,不要随便泄漏自己的修行境界,搞不好会容易大妄语,因为你多讲一点也不对,少讲一点也不对,但是我们可以照佛陀的法如实说。佛陀如此说,我就如此说,因为这世间的真相。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生命的本质就是这样。我们既然皈依佛陀,皈依法、皈依僧,就照佛陀所说的法来说。至于个人的证道,这件事情,我们尽量不要讲。他也没有讲他是不是证道,他是讲痛是痛它不要管他,这是对的。
问:?
答:很难讲,每一个人的善根不可思议。他如果过去生有修过无我观,他听到以后,他马上就能够相应,至少能够相应。其实我们不能够去轻视初学,因为生命是不断的相续,我们不知道这个人他过去生是修几生?因为从今生来看,我出家十几年,你出家几年,我怎么知道你前修了多少?所以不能轻忽初学。所以说法就是平常说,接受多少就看你的善根,但是至少这句话是正确的,我们不能够讲错话。你修无我观,你也会感觉到,虽然你的力量还不能断烦恼,平常生活当中,你会发觉你的烦恼比较淡薄,这个好,烦恼会比平常淡薄。有这个差别。我们不修无我观有什么缺点?你不断的积集福报,福报越来越大的时候,你这个人没有人敢讲你,因为有福报的人,那个我特别大。福报大的人,他不修无我观,造业的力量就不得了。你看古代的君王,君王一怒,血流飘杵。我们一个没有福报的人,发个脾气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一个皇帝发个脾气,那还得了,整个家族几百个人全部杀掉,为什么?其实追根究底,没什么大不了,他只是讲一句话触恼你而已,或者他对你比较不恭敬。平常人对我不恭敬没什么,福报大的人,你对他不恭敬那还了得。他那个我很厉害的,普天之下无非王土。所以说,我们学习佛法才知道,佛陀的智慧实在不得了,他会一层一层的引导你不断的深入,不断的去调伏你的烦恼。当然这是一个次第,我们刚开始相信因果、断恶修善,这个时候我们心中的皈依处是皈依善业,不错,我学佛以后慢慢减少很多杀盗淫妄的罪业。我持戒,也不断的布施,善业不断的增长。当然人都是追求安乐,这个时候我们心中的皈依处是皈依在善业,不断的意念我的善业。我什么时候作过什么善业,我一天拜了几个八十八佛,诵了几个经,也不错。但是你心中还是在有相的境界分别,虽然是善业,这些善业还是属于流转门的,这个时候你会感觉到,心中还是有一种微细的不安。你要修无我观的时候,无我的智慧会引导你从有相的善业,趋向无相的空性,这个时候你的皈依处就是安住在空性,你会发觉你心中的安定性比前面更加安定,你有这种感觉。
《佛法修学概要 十一》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