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我們把煩惱的火熄滅以後,內心的狀態就是寂滅的、清涼的狀態。這個表示對治的煩惱障。第二個業障,我們內心有業力,這是說特別是造罪業的人,他心中也是不安的。他心中心很粗,他已經造很多罪業,多造幾個他也感覺不出來。修行人就不一樣,平常持戒,偶爾造一次殺盜淫妄的罪業,你馬上感到不同。你去造了殺盜淫妄以後,你認真打坐,就坐不住了。你之前佛號念的很相應,這個時候佛號念起來就擾動,這是怎麼回事呢?就是有罪業的障礙,業障,罪業障礙你的身報。所以心中有罪業的人,他就是不安,他坐的地方也不對,站也不對,躺也不對,爲什麼你老是坐不住,站不住?他說我也不知道,我老是覺得心神不安,恐怖,就是你心中有罪業。因爲罪業的本質是擾動的。一個造善業的人,他特別寂靜,因爲善業的本性是寂靜的。所以一個人布施持戒善業強的人,他修禅定很容易得禅定,因爲他的本性就是寂靜,跟禅定相隨順。所以說古大德要我們念阿彌陀佛修習善法,因爲這個善法能夠幫助你得到一心不亂。善業跟修習叁昧是相隨順的,因爲他的本質是寂靜的,是隨順于涅槃。當我們把業障消滅以後,沒有業力的系縛,離系。第叁個是無生。它是針對于凡夫的報障。我們每一個人在叁界裏面受生,不管多有福報,避免不了老病死的幹擾,你的色身有病痛幹擾你,你的色身出現老,白發蒼蒼,齒牙動搖,老也會幹擾你。老病死也是一種障礙,對聖道是障礙。無生就沒有老病死的障礙。涅槃有叁種功德,寂滅、離系、無生。
「謂行者明『無常』、『無我』、之理,生起『我空』之觀慧,內除叁毒之煩惱,永脫叁界輪回之苦,而證得不生不滅、永恒安樂之涅槃,唯此涅槃境界才是真正究竟永離苦惱,寂靜安樂,故名『涅槃寂靜』。」
這個涅槃是由于無常無我的真理,生起的我空智慧,來熄滅煩惱斷除生死的果報,這個時候是不生不滅永恒安樂,這種涅槃才是真正究竟的永離苦惱,寂靜安樂。叫涅槃寂靜樂。
生命的安樂有究竟安樂跟不究竟安樂。譬如說,我們今天布施持戒,下輩子生天,有天的正報的莊嚴,依報樓閣宮殿的莊嚴,天也會有神通。天的生命當中,一生不老不病,天的果報體永遠是年輕莊嚴,天裏面沒有醫院的,因爲天他不生病的。他也不要工作,他一生當中就是不斷的享樂,這個是不錯,這個是我們的皈依處嗎?我們的生命能夠達到這樣的境界就不錯了,但是不可以。因爲天的果報,他還是屬于諸行無常。譬如仰天射箭,勢盡還墮。就是這個箭,往天上射,它總有一天要掉下來。天,他不老不病,但是他會死亡。所以佛陀不把天的果報,把他安立到我們的皈依處。我們佛法的皈依處,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這個法,佛陀要我們皈依法,是皈依涅槃。換句話說,我們今天把心帶回家,我們心中追求一個安樂的果報體,是一個永遠不可破壞的。你買一個房子,買到地震帶,你晚上睡覺也是心不安。你得到一個天的果報,你不知道你隨時會掉下去。涅槃它的安樂是究竟的安樂,你得到以後永遠不會失掉。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爲樂。」
在阿含經,這一段話經常看到。阿含經裏面把我們的生命分成兩種狀況。第一個是凡夫的流轉門。凡夫的流轉門是什麼狀態呢?諸行無常。叁界的果報體它是無常的。在阿含經的意思,把無常開展出叁個內涵。無常故苦,苦即無我。我們生命體是無常,會有變化的。你現在很健康,這件事是不決定的。你現在很有錢,這件事也不決定,會有變化的,隨時會有變化。無常就是苦。縱使這種變化性,使令我們的生命體沒有安全感,我們不知道下一剎那,會是一個什麼樣子的情況出現,因爲我們內心當中,有無量無邊的罪業,不知道什麼時候起現前,使令我們在叁界流轉當中非常沒有安全感,所以沒有安全感就是苦。苦就是無我,表示我們沒有主宰性。假設我們能夠決定我們的生命,誰願意痛苦呢?所以我們在叁界中,流轉叁界中,何處是依附?我們就想找一個更深入的皈依處。因爲我們在叁界,隨著業力漂流,感覺到無常故苦,苦即無我,這是生滅法。怎麼辦呢?生滅滅已,寂滅爲樂。身爲一個佛弟子,知道我們每一個人想要追求一個安樂的生命,要趕快解脫這種生滅法,叁界的生滅法。這個時候達到一種涅槃的寂靜,這個才是究竟的皈依處。
我講一個小故事,作一個總結。這個涅槃寂靜樂啊,佛在世的時候,在北印度,有一個小國家。這個小國家,好幾天沒下雨,旱災。在古時候的社會,這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情。農業社會沒有收成,國王就下命令,那一個人、那一個團體能祈雨,國王有重賞。規定那一天在皇宮面前要辦一個祈雨的法會。國家裏面很多的信徒,有的是外道、有的信佛法的,通知他們的師父,約定一個時間到皇宮來祈雨。佛弟子也派人去通知佛陀,希望佛陀派弟子來祈雨,佛陀就派了迦旃延尊者,很多阿羅漢,來到這個國家。很多的團體,大家就在皇宮面前祈雨,然後就下雨了。下雨以後,就解除旱災。當然阿羅漢的境界不得了,他一入定,阿羅漢的威德力一下子就把龍王叫過來,龍王就乖乖下雨。但是國王不知道,雨是下了,但是賞金要賞給誰?團體在祈雨,怎麼知道誰的力量,使天下雨呢?一個有智慧的大臣說,我們可以測試一下,馬上可以測試出來。國王就請這些祈雨的法師,不管是外道法師,佛弟子的這些阿羅漢,到一個馬房的地方,就是養馬的地方吃飯,飯菜准備的很差。吃飯的時候,這些外道,凡夫的境界,心隨境轉。吃完飯以後就破口大罵,這個國王真是小氣,我們爲他祈雨,准備這麼差的飯菜。阿羅漢這些佛弟子吃完以後,一句話都不說。侍者就說:師父你們有什麼話說?他們沒什麼話說,吃飽就好了,就走了。過幾天以後,國王又請他們吃飯,這個時候在王宮,宮殿樓閣,侍者飯菜准備很好。這些外道的師父吃了以後,很歡喜贊歎。這時阿羅漢也一句話都沒有說,侍者就說,你們吃了以後有什麼感覺。沒什麼感覺,吃飽就好了。侍者就把他們所說的話,一一紀錄下來,報告國王。大臣說,這一場祈雨,一定是這一些佛弟子的法術成就的,因爲這些人是聖人的境界。我們怎麼知道這個人是凡夫、是聖人?因爲一個有自我的人,自我意識跟心接觸的時候,他一定是有我就有我所,一個我愛跟我所愛,愛著所愛的境界。你愛著這個所取的境界,一定是心隨境轉,隨他而轉。阿羅漢內心當中有我空的智慧,他的內心跟境界接觸的時候,如鳥飛虛空,蹤迹不可得。他內心當中跟境界接觸的時候,他內心寂靜安樂,能夠不受一切法,外境對他沒幹擾。換句話說,阿羅漢內心的安樂,是外在環境不能影響他的。八風。老僧自有安心法,八風吹來亦何妨。阿羅漢那一念的清淨心,不可以破壞的。所以講生滅滅已,寂滅爲樂。而這種安樂才是一個佛弟子所要追求的安樂,它是不可破壞的。
這個無常無我觀,我們看【八大人覺經】第一觀就有這個意思。「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僞無主;心是惡源,形爲罪薮。如是觀察,漸離生死。」什麼是無常無我觀?他是從無常下手。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告訴我們佛弟子,經常要觀察,現前的身心世界是會變化的。你現在健康、富貴、各式各樣安樂的境界,都是不牢固的。四大苦空。無常就是苦,可以知道我們身心世界,叁界果報體是苦的,因爲沒有安穩性,你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出現痛苦,不知道。無常故苦,所以五陰無我。也可以從苦當中,知道身命體是沒有主宰性的。我們不能決定我們的生命,是由業力決定的。所以說生滅變異,虛僞無主。這個生命體是生滅變異的,而這種變化性,我們一點都不能參雜我們的意見。這個生滅變異的過程,是虛僞無主的,我們自己不能做主的,是由過去的業力做主的。心是罪源,形爲罪薮。如是觀察,漸離生死。佛陀告訴我們,經常觀察無常故苦,苦即無我,有什麼好處呢?如是觀察,漸離生死。就把叁界生死給慢慢熄滅掉。
叁法印,事實上是說明我空的道理。我空的道理比前面業果的道理就更加的深入了,對于生命的覺悟就更深入了。
問:?
答:離系,這個系指的是業力。離開業力的系縛,有漏的業力。
問:?
答:阿羅漢還沒有入涅槃之前,他色身還在。從經典上說,阿羅漢粗分的分別我執已經熄滅了,但是還有一種微細的俱生我執。所以說要殺阿羅漢的時候,他第一念還有一種微細的痛苦,但是阿羅漢他馬上會提起正念,他修無我觀。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他會修無我觀。無我觀現前的時候,他痛苦馬上消失掉。所以他的痛苦只有一剎那而已。
問:?
答:他不是定力。我們剛開始成就無漏智慧的時候,要假借定力。因爲你沒有定力,這個我的智慧它善動。
問:打坐那一剎那,痛還是痛,身心不能完全分開?
答:因爲還沒有把我執完全消滅。凡夫我執是分別的,分別就很粗,很粗很粗。阿羅漢修無我觀,是已經成就了,即使他沒有禅定,他無我觀還是可以現前,他那無我觀是一個現量的境界,他真的知道是無我,所以他那個痛苦是完全沒有。我們對無我觀是假借文字去觀想,但是這個觀想也有他一份的力量。譬如說,黑暗當中點起蠟燭,有一份的力量,但是不能把這個黑暗完全消滅,因爲這個力量太薄弱了。阿羅漢的光就像太陽一樣,整個黑暗都可以消滅掉。我們剛開始栽培,但是我們也不能忽略剛開始,因爲任何一個聖人剛開始修行,都是慢慢的,慢慢的借法熏習,聞思修。我們修無我觀有什麼好處呢?可以
使令煩惱淡薄,減輕它的勢力。
問:?
答:我們不知道他的境界,至少他講的話合乎真實情況。在佛陀的意思,不要隨便泄漏自己的修行境界,搞不好會容易大妄語,因爲你多講一點也不對,少講一點也不對,但是我們可以照佛陀的法如實說。佛陀如此說,我就如此說,因爲這世間的真相。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生命的本質就是這樣。我們既然皈依佛陀,皈依法、皈依僧,就照佛陀所說的法來說。至于個人的證道,這件事情,我們盡量不要講。他也沒有講他是不是證道,他是講痛是痛它不要管他,這是對的。
問:?
答:很難講,每一個人的善根不可思議。他如果過去生有修過無我觀,他聽到以後,他馬上就能夠相應,至少能夠相應。其實我們不能夠去輕視初學,因爲生命是不斷的相續,我們不知道這個人他過去生是修幾生?因爲從今生來看,我出家十幾年,你出家幾年,我怎麼知道你前修了多少?所以不能輕忽初學。所以說法就是平常說,接受多少就看你的善根,但是至少這句話是正確的,我們不能夠講錯話。你修無我觀,你也會感覺到,雖然你的力量還不能斷煩惱,平常生活當中,你會發覺你的煩惱比較淡薄,這個好,煩惱會比平常淡薄。有這個差別。我們不修無我觀有什麼缺點?你不斷的積集福報,福報越來越大的時候,你這個人沒有人敢講你,因爲有福報的人,那個我特別大。福報大的人,他不修無我觀,造業的力量就不得了。你看古代的君王,君王一怒,血流飄杵。我們一個沒有福報的人,發個脾氣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一個皇帝發個脾氣,那還得了,整個家族幾百個人全部殺掉,爲什麼?其實追根究底,沒什麼大不了,他只是講一句話觸惱你而已,或者他對你比較不恭敬。平常人對我不恭敬沒什麼,福報大的人,你對他不恭敬那還了得。他那個我很厲害的,普天之下無非王土。所以說,我們學習佛法才知道,佛陀的智慧實在不得了,他會一層一層的引導你不斷的深入,不斷的去調伏你的煩惱。當然這是一個次第,我們剛開始相信因果、斷惡修善,這個時候我們心中的皈依處是皈依善業,不錯,我學佛以後慢慢減少很多殺盜淫妄的罪業。我持戒,也不斷的布施,善業不斷的增長。當然人都是追求安樂,這個時候我們心中的皈依處是皈依在善業,不斷的意念我的善業。我什麼時候作過什麼善業,我一天拜了幾個八十八佛,誦了幾個經,也不錯。但是你心中還是在有相的境界分別,雖然是善業,這些善業還是屬于流轉門的,這個時候你會感覺到,心中還是有一種微細的不安。你要修無我觀的時候,無我的智慧會引導你從有相的善業,趨向無相的空性,這個時候你的皈依處就是安住在空性,你會發覺你心中的安定性比前面更加安定,你有這種感覺。
《佛法修學概要 十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