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修學概要 十二

  

佛法修學概要(十二)

  

淨界法師主講

  

丁叁、實相印

  

實相,就是說我們生命的真實相。前面的人天業果是偏重在有相的境界來說明的。叁法印是偏重在空性,無相的境界來說明。所以這兩個道理都是有所偏重,沒有看到生命的真實相。以下的道理就是發明中道實相的道理,叫做真實相,

  

「印」就是真實決定不可以改變。這種道理不管經過多久的時間,不管它是放在什麼樣的空間,它不隨時空而改變,叫做印。

  

戊一、釋名。

  

『言「實相」者,亦名「真如」、「法性」、「一真法界」、「如來藏妙真如性」、「第一義谛」等,原義爲「實體」、「真相」之義。』

  

「實相」這個名詞是出自于【法華經】。【法華經】講「諸法實相」。【唯識學】稱作「真如」。二空真如,或者是「法性」。在【華嚴經】就稱作「一真法界」。在【楞嚴經】稱作「如來藏妙真如性」。在其他的經論,有的地方叫「第一義谛」等等各式各樣差別的名稱。但是它的義理就是一個實體真相的意思。

  

什麼叫做「實體」?譬如說,今天用黃金,打造成一個桌子。桌子就有桌子的相狀,有桌子的作用,它的作用讓我們寫字、看書。我們也可以把黃金打造成一個杯子,杯子有杯子的假名、假相、假用。或者把黃金打造成一個佛像,來供我們禮拜恭敬贊歎佛陀的功德。這個相狀有很多的差別,桌子的差別、杯子的差別、佛像的差別,當然各式各樣的作用、各式各樣的相貌,但是它的體性都是黃金。所以說黃金是這些物品的實體。現在我們講「體」不是那麼淺,講十法界的果報。佛法講果報體有十法界的差別,有佛菩薩的功德莊嚴、有二乘的偏真涅槃、人天的可樂果報、乃至于叁惡道的苦惱的果報。這些差別的果報,它的體性是什麼?這就是實相。以天臺宗的意思,諸法實相就是我們現前的一念心性,這個就是實相。就是一切一切的果報都是由我們心念的活動,所創造出來的。所以這個心念是一切果報的實體,是這個意思。它又叫真相,諸法的真實相。

  

「【思益梵天所問經】雲:「一切法平等,無有差別,是諸法實相義。」又智者大師雲:「實相之相,無相無不相,名爲實相。」此實相境界乃諸佛菩薩,遠離凡夫、二乘之妄情執著,所親證之究竟圓滿真理。諸佛依此實相真理,隨順衆生之差別根器,假借種種名言,而演出無量大成教法。是故一切大乘經論,雖各有其言說方便不同,而莫不以此實相真理,唯所依之理體。」

  

先看【思益梵天所問經】,它說:一切法平等,無有差別。一切法指的是一切法的因果,也很多很多染淨的因地,有很多可樂不可樂的果報。當然這個法是有差別,但是當我們把這個法彙歸到它的體性的時候,那就是平等無有差別,這個是諸法的實相義。就是我們在各式各樣的差別當中,去看到它的真實的本性的時候,它是平等沒有差別。

  

又智者大師雲:實相之相。如果我們要去探討實相的相貌。它有兩個相貌。第一個,依它的體性來說,它是無相的,是一種清淨本然的境界。它的作用是無不相。這種清淨的本性,它會受熏。你有各式各樣的業力,它就會有各式各樣的果報出現,所以講無不相。

  

所以這個實相是一種真空妙有、妙有真空的中道的理性,不偏空也不偏有,一種空有同時、空有無礙的境界。那麼這種實相的境界是諸佛菩薩,遠離凡夫、二乘之妄情執著。凡夫總是認爲我們這一念心不是清淨的,我們這一念心有一個我,常一主宰的我。我可以去造善業,我也可以去造惡業。造善業、惡業,誰去得果報呢?我去得果報。凡夫的心情總是認爲我們在生命流轉當中,在生命差別變化當中,有一個不變化的自我存在,這是凡夫的著我。二乘人他偏空,二乘人他經常觀一切法空的時候,把心中的我執給消滅了,但是他對于積功累德六波羅蜜,成熟衆生莊嚴淨土,無量無邊的衆生在苦惱當中,他沒有這種大悲心來度化衆生,它不生妙用。所以從大乘的角度,他也是妄心執著,他執著在空性的這一部份。諸佛菩薩他能夠依止實相的道理,遠離凡夫、二乘的妄心執著,親證究竟圓滿的真理。當然諸佛出世本懷就是發明實相的真理,但是因爲根器的不同,就有不同的名言,所以一切的大乘經論,雖然言說方面不同,但是都以實相真理爲所依的理體

  

這一段先解釋名稱,名稱在不同的教派,不同的經論很多名稱,但它的義理只有一個,就是我們現前一念心性

  

戊二、述義

  

「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從本以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起信論】講到我們心的相貌,它分成兩門,一心二門。所謂的心真如門、心生滅門。第一段是講心的作用,生滅門。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這裏的一切諸法,看下面這段話的意思是指六凡法界的果報,它不指四聖法界,單指六凡法界。六凡法界有很多差別的果報是怎麼來的呢?果報不是上帝創造的,也不是自然而有的。是我們心中妄念的活動,所以就有這樣差別果報出現。佛法所說妄念的意思,念頭有生滅性,就是妄念。佛菩薩的心沒有生滅性叫做真性。就是這樣定義的,一個生滅,一個不生滅。

  

依止妄念而有差別的意思,這一切果報是我們這一念心所變現。這個心所變現當中有兩層的意思。第一層就是從微細的內心的活動,就是第八識來說。第八識又叫作業識。因爲它能搜集無量無邊業力的種子,你造了善業,你去拜佛、持咒、誦經,這種清淨的善業,它把你搜集起來。你造了殺盜淫妄的惡業,它也把你搜集起來。它有積集業力的功能叫作業識,而且它能夠變現果報。它一方面搜集業力,一方面變現果報。譬如說,現在有一灘水在地上,下過雨以後。我們人道衆生的第八識啊,善業強,看到水就是水,它是一個很濕潤的東西、清涼的東西。晚上的時候,鬼神出來活動,看到地上一灘水,它看到的是火,爲什麼呢?因爲鬼神阿賴耶識積集罪業,有罪業的力量,心中的罪業跟這個水一接觸的時候,就變成火。他看到水會恐怖。天人看到水,他是看到琉璃地,因爲天人的善業強。如果說水中有魚,這個魚阿賴耶識的業力,看到水就像他的房子一樣,我在我的房子裏面活動,跑過來跑過去,看看有沒有安住的。當然這個阿賴耶識不是我們能夠感覺得到的,它是一個很微細的活動,剎那剎那變現很多的果報。天人也是各式各樣,譬如說,這個人是布施生天的,依止布施生天的,到天上去,他的資具特別豐富,衣食具足,衣食自然,因爲他的阿賴耶識有布施的善業,他天仙的時候,他變現的,他看到的、他受用的都是非常的美好。有些人他不是布施,他因爲持戒。也些人他很少布施,但是他持戒特別的精嚴,他生天了。這個天人跟布施天人不一樣,他的相貌特別的尊貴。尊貴從持戒中來。但是他如果在人間,沒有布施的業,他可能會時常不足,飲食。譬如天人供寶器食,隨其福德飯色有異。欲界天還是吃飯的,欲界天有男女的欲望、飲食的欲望、睡眠的欲望。大家在一桌吃飯,這個人因爲布施生天了,他的飯菜特別的豐盛,吃的很高興。另外一個的人,是持戒生天的,但是他在人間的時候缺乏布施,飯菜沒有了,時常不足,但是其它人還繼續吃,其他人看到飯菜還有,但是他看到飯菜沒有了。這個天人怎麼辦呢?只好來到人間去吃生果,到森林當中去吃天然的山中的水果。經論當中有這麼記載,因爲持戒而不布施,生天以後時常不足,到人間來吃我們的水果。天人要是福報享盡的時候,因爲這個福報是生滅法,不像無漏的戒定慧,功德是不生不滅的。天人他內心的善業要是受用盡的時候,那就糟糕了。他看到境界都是醜陋的,譬如說他看到一朵花,摘下來放到身上,這朵花馬上枯萎。其它的人摘一朵花放在身上,沒事。就是這個人天福要享盡了,要墮落了。所以說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這個從阿賴耶識的角度來說,因爲阿賴耶識攝持不同的善惡業,變現不同的果報。這是從微細的心識來說明緣起,偏重在客觀的環境。

  

第二層的解釋是從第六意識,這是一種分別,它不是業力,跟你過去的業力沒關系。第六意識是能夠感覺到的,當下能夠明了分別的那一念心。第六意識有很多的情緒,有煩惱的情緒、有善的情緒。譬如說我們今天,剛剛做完定課,拜了八十八佛,又打坐。用清淨的佛法來熏習你這一念心,內心寂靜,煩惱暫時不活動。這個時候出來的時候,看到任何人、任何事,都覺得這個人世間都是非常的美好如意。但是當我們起煩惱的時候,你看誰都不順眼,總是覺得這個人對我都…

《佛法修學概要 十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