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修學概要 十一▪P2

  ..續本文上一頁晚上作晚課的時候,就念這樣的偈頌,今天又這樣過去了。又這樣過去表示什麼意思呢?表示我們壽命又減少。這件事情要怎麼去體會它呢?作一個譬喻,如少水魚。說這個魚缸,有一只魚,這魚要仰仗水才能生存,就像我們的生命要仰仗壽命才能夠相續。但是魚缸破一個洞,今天流一點水,明天流一點水,總有一天把這個水給流完。魚看這魚缸水只有減少沒有增加,它的心情斯有何樂。這個事情是不得了的事情,我們的生命一天一天過去只有減少沒有增加,能夠利用的時間越來越少,所以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換句話說,我希望能夠追求來生的安樂,我不希望有痛苦,怎麼辦呢?你應該要把握你現在有一口氣在的時候,趕快忏悔你的罪業,把罪業忏除清淨;把善法,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這六波羅蜜的功德趕快讓它成就。我們想要積集來生的資糧應該要當下馬上去做的,因爲死亡是沒有決定的日期。

  

「思惟死時除佛法外余皆無益」我們可以觀想一下,一個人到加護病房的時候,或者回來送到家裏面、送到寺院開始助念,旁邊圍繞很多人,這個時候我們可以思惟,什麼事情對我有幫助呢?一生當中總是覺得金錢給我安全感,賺了很多錢存在銀行。到臨命終的時候,一切珍寶不複相隨,這個錢對我沒有幫助的。我的眷屬,我一生當中積聚很多的徒弟、很多的皈依弟子,眷屬,這些眷屬除了在旁邊哭泣以外,對我也沒有幫助,對我來生的安樂沒有幫助。我們的珍寶、我們的地位、我們的眷屬,這個時候都沒有幫助,我們臨命終對我有幫助是什麼呢?除了佛法的功德,你曾經在佛堂很真誠的拜八十八佛、很真誠的憶念彌陀的名號,去誦地藏經、金剛經、念大悲咒,或者很真誠的去做一些布施持戒的善法,這些善法對你就有幫助了。萬般帶不去,只有業隨身。一生當中所有積集的善惡業,對你臨命終就有很大的影響力。「孓然此一身,生時骨肉連,死後各分散,更況是他親。」孓然就是孤獨。我們平常的生命就是這個身體,業力的因緣把這個骨肉血脈都合在一起,死了以後,這骨肉都分散了。何況是其他的親屬呢?從這樣的思惟,可以知道我們內心的皈依處,應當要以誰當皈依處?什麼是我們真實的皈依處?什麼不是我們的皈依處?

  

「死仇決定終須到,容或今日便降臨,死時世事均當舍,速修妙法求加持。」一生當中得罪了一個仇人,這個仇人武功高強,他在黑暗當中,不知道什麼時候出現。但是有一點我們是肯定的,他決定要出現,他遲早要找到我,他武功高強,他找到我,我遲早要死亡,這個死亡總有一天要找到我的。什麼時候會出現?容或今日便降臨。我們可以觀想可能今天就要面臨死亡。宗喀巴大師說,當然我們不一定今天就一定死亡。修觀的時候,可以這樣子觀想今天可能就死亡。這樣子對自己有幫助。對治我們的懈怠。死時世事均當舍。當我們死亡的時候,一切諸根悉皆敗壞。平常用很多的營養品滋養我們的色身,平常調身調氣息,這個時候色身氣血都敗壞,一切諸根悉皆敗壞,一切眷屬悉皆舍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一切珍寶不複相隨。這個時候,一生當中所追求,花很多精神體力所經營的,這些財色名都必須放棄。這個時候能夠皈依的是什麼?速修妙法求加持。能夠皈依的就是我們心中的佛號,以及我們心中所積集的善業。我們念阿彌陀佛的時候,也可以念一段時間,把佛號暫時停下來,觀想一下念死無常的道理。念死無常的道理,觀想有什麼好處呢?讓我們知道佛號在我們的身心當中,它的確是一種真實的皈依處,這個時候你再念阿彌陀佛感覺就不一樣,皈依的心能夠生起來。諸行無常。我們的生命是不斷變化的,今生做人,下輩子到天上去享福報,福報享盡了以後,下輩子到人世間作一只螞蟻,各式各樣的變化。生命的變化,有些東西是不能貫穿的,死了以後不能帶到來生去。有些東西是可以帶過去,它那個力量可以貫穿到你來生去。譬如說,你的錢財、你的地位、你的眷屬,不能貫穿到來世,這個只有今生你一口氣在的時候才有,你死掉以後你要完全放棄。這個會被死亡所破壞。但是你在佛堂當中的忏悔業障,積集資糧、積集廣大的善業,你在佛堂當中所念的阿彌陀佛,這種功德,死亡是不能破壞的,死亡不能使令這個斷絕。它能夠相續的使令你來生受用,是這樣的差別。所以我們念死無常這樣子觀下去,就像一個照妖鏡馬上看到那些東西是一種暫時虛妄的境界,那些東西是我們的真實的功德、真實的皈依處,馬上就能夠抉擇出來,什麼是真實的,什麼是虛妄的。真實的我們就要花更多的時間去積集,虛妄的話,暫時的應付一下就好,反正遲早要破壞的。念死無常可以讓我們看到很多生命的真相,更深入的真相。

  

「諸法無我。『我』者,真實、主宰、自在義。」

  

真實,是一個恒常住、不變異叫真實。這個東西經常的存在,不能夠有變化叫真實。譬如說,虛空的雲,它一下子變現出一只龍,但是風一吹以後,變現出一只兔子。所以這個龍不真實,因爲它有變化性。佛法說真實,是它不能有變化,恒常住不變異叫真實。第二個主宰。它能夠去主宰一切法,它能夠決定一切法的性質。第叁個自在。它不受一切法的約束,別人不能夠去約束它的。它要滿足真實、主宰、自在,叫做「我」。

  

「謂一切法的顯現,都是因緣和合而有,這是諸法存在的規律。淨法是清淨因緣的和合而顯現,染法是雜染因緣的和合而顯現,于染淨法中,皆無真實、主宰、自在的「我體」可得,故名「諸法無我」。」

  

一切法不管是有爲法、無爲法的顯現,佛法的意思都不是由上帝或大梵天來主宰,都是假借因緣的和合而出現的,這個是一切法存在的一個規律。淨法,這種聖人的法界,是由因地清淨的因緣,由戒定慧的因緣而顯現。凡夫六凡法界的染法,是由各式各樣的煩惱跟有漏的業力的因緣而顯現。在染淨法當中,都找不到一個真實、主宰、自在的「我體」可得,這個叫「諸法無我」

  

我們開始學習佛法,是先明白業果的道理,知道生命是由業力所引生的,所以我們開始斷惡修善。這當中,我們不斷的忏悔,內心當中的罪業慢慢的降底低。我們不斷的布施持戒忍辱,內心的善業的增長。但是我們心中的我還在,「我」攝持無量無邊的善法。心中有一個我,有什麼缺點呢?就是生命當中存在一種得失成敗的對立的狀態,外面的境界風一吹使令你心不安。這個「我」就是十二因緣裏面的無明,無明就會動。因爲它的本質就是一種對立的狀態,你會跟衆生産生對立,使令你內心煩躁惱動。「弟子心不安」。所以說我們剛開始會斷惡修善,解脫罪業的幹擾,使令我們的身心稍微安樂。但是我們修了很多善法以後,還是發覺內心有很多微細的波動,這個時候,我們會更進一步的修無我觀,把心中我見的顛倒消滅,才能夠達到究竟的安樂。當我們斷惡修善以後,進一步去觀察無我的道理。

  

「一、總標五陰的相貌」

  

首先必須要了解生命的本質。以人來說,人的果報一個是色法、一個是心法。色法是五蘊裏面的色蘊,它是一種質礙。有一定的質量、占有一定的空間。這個色法它是沒有明了性的,它只是一種有質量,有一定的重量、有一定的空間的物質。譬如說,我們的血肉、筋骨、頭發等等。怎麼知道色法不是我?因爲色法很明顯,它有變化,會老、會病。小時後的我跟長大的我相貌不一樣。可見得色法是有變化的,而「我」的本質要常一主宰,恒常住不變異,有主宰性。所以色法是變化性的,它不是「我」。

  

心法裏面的「」是領納。我們這一念心跟境界一接觸的時候,會出現一種感受。有叁種感受,快樂的感受,如果這境界是滿我們心意的。如果這個境界是不如我心意的是痛苦的感受。如果這個境界是平庸的,舍受。不快樂也不痛苦。我們這一念心跟境界接觸有叁種感受,叁種感受也是變化的。如果說快樂是我,但是有時候想到我們的冤家的時候,就痛苦。這個人真是對不起我,我對他這麼好,他這樣子對我。譬如說痛苦是我,但是有時候我們有快樂的感受,所以這個「受」是變化的,所以這個受蘊也不是我。

  

第叁個「想蘊」,想,更明顯。受就有想,心中有很多的話,很多的名言、很多的分別。

  

有「想蘊」以後,就有很多很多的「行蘊」,各式各樣的造作,愛憎取舍的活動。行蘊就開始造業,善業惡業開始活動,當然這個造業也是剎那剎那變化的。

  

最後的「識蘊」就是了別。一般人最容易執著爲我的就是這個識。這個是第六意識,現前的明了心。特別是修禅定的人,于修禅定,「心于所緣,專一安住;心于所緣,相續安住。」把心中的散亂心給調伏的時候,他那一念明了心,明了寂靜,寂靜明了,明靜不動。他要不看佛法的道理,他就認爲我這一念明了的心,是恒常住不變異的,這個就是真如了,這個就是涅槃的境界。事實上你這…

《佛法修學概要 十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