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功德到天上去享受五欲之乐,死了以后,我这个油锅刚好煮好,刚好来这个地方炸。因为他出家的时候,打妄想。难陀比丘听了以后,天上也不去,地狱也不敢去了,专心的修学圣道,终于证了阿罗汉果。
我们讲因果同时,难陀比丘今天出家的时候,他在持戒,心中打妄想,一方面造善造恶,事实上这个果报都还没有出现。异熟果,造因跟得果报是不同时,事实上佛陀为什么能够事先让他看到,佛陀是现量的境界,表示那种功能已经在蕴酿当中。就是说你在起烦恼的当下,烦恼的火,事实上,念念之间已经在成就未来地狱的火。我到地狱去,那个火是怎么来的?你平常打妄想的时候,念念累积的。【楞严经】说:烦恼的火,就是地狱的火。地狱的火就是你烦恼的火累积的。因果同时就是说,虽然果报出现的是在来生,但是他的成就,是在你造业的当下,已经是念念的成就。只是说等到临命终的时候才表现出来而已,不是说临命终的时候在同时成就。平常就成就。种子,根据唯识学,分成两类。一个是有漏的种子,有烦恼相应的。一个是无漏的,没有烦恼的种子。
「有漏种子,分成两类,一个是名言种子。一个是业种子。」
名言种子就是内在的思想,我们内在思想的活动要仰仗名字言说的。第二个是属于外在的行为。名言种子引生我们的等流果—等流习性。业种子引生我们三界异熟可乐不可乐果报。
譬如说,我们今天布施三宝。布施三宝有两种果报。第一个你布施的善根增长,等流果。第二个因为你布施的行为去召感未来富贵的果报,这个叫做异熟果。所以说,我们谁造一业都有两个种子,召感两种不同的果报。这是有漏,有所得的心。
无漏的种子,第一个就是生空无漏种子。就是我空的种子,我空的智慧引生的二乘道的无漏法或者是法空的、或者是俱空。这个俱空就是包括我空法空,引生菩萨及佛果无漏法。空性的智慧等到下一段讲三法印再解释。
我们在造业的时候,基本上有两个业力,一个是有漏的,有所得的业力。一个是无漏的清净的业力。「漏」就是烦恼。这个烦恼的体就是扰动的,无漏的善根是清净的。譬如说,我们去造一个善业,虽然是一个善业,但是内心的状态是扰动的,有所得的。可能是高兴,虽然高兴,但是高兴的本质是扰动的。跟我们在佛堂拜佛打坐修空观,内心的状态是不一样的。因为你在修空观的时候,在修无常观的时候,那是一个随顺圣道的境界,那是一个圣境。一个无漏的功德,一个寂静的状态。所以这两个善根不同。假设有所得的心所修的福报是扰动的,你在佛堂当中拜八十八佛,念佛修止观,那是一个无漏的善根。那是一个寂静的状态。
佛在【金刚经】上说,我们用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不如受持金刚经的四句偈。因为你用这么大的布施,这个布施是有所得的心,是有漏的,他没有解脱的功德。而你在金刚经的四句偈当中,你能够思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个是能够成就无漏的功德。他有成就解脱分离,他整个大方向是趋向于涅槃的。这两个大方向不同,这两个车乘的目标不同。这个车乘是有漏的福报,这个车乘是运载你在天上人间活动,带你到天上去,说你的善业太强,车的动力很强,直接冲到天上去。但是这个车子不能超越三界,不可以。你在佛法当中闻思修的善根,他的车乘能够超越三界以外的涅槃,所以这个地方有不同。
总之,这一段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在造业的当下,果报就已经念念成就了,只是等到因缘才出现而已。
「三、贯通三世,强者先迁。」
因果通三世,势力强的先得果报。譬如说,造业的时候,第一个你的心的强弱。第二个你所缘的境界。第三个你心中的相续。这是忏悔来决定你业力的强弱,果报的大小。
我们讲三世因果,异熟果。关键在这个「异」字。佛法讲因果,最难明白就是这个异字。差异,时间上有差异。为什么这个人造了这么大的善业,他今生的命这么的苦。玄奘大师经过八千里的沙漠,到印度去取经。带回很多唯识、般若、大般若经,这些经典,把他翻成中文流通到后世去。但是玄奘大师临命终的时候,他得到一个很重很重的病。他那时得到唐太宗的欣赏,他几乎可以请最大的医生来跟他治病,但是治不好。那种病有点像风湿,但是又不完全是风湿,治不好。玄奘大师痛起来的时候,他就想是不是我翻译经典翻错了呢?贻害众生呢?结果这个天人就跟他讲:不是的。法师,你翻译的经典都没有错。但是你过去生作国王,课税太重了。作国王也是不太好。他本来应该到三恶道去受这个果报,但是因为今生作太大功德了,重报轻受。所以说一般人很难明白因果,难就难在这个「异」字。就是说你造善业,这个果报不会马上出现,我在三宝当中功德也作了够多了。也忏悔业障,积集功德。但是今生也没什么多大的表现。那都是先累积下来,因为你造业的时候跟得果报的时候是不同时,就是三世因果。异时而熟。
异时而熟,强者先迁。值得提的是临命终的时候,一般不是大善也不是大恶的人,临命终的时候有三种情况往生,一种随业往生,你一生当中曾经牵涉到一个很重大的业力。这个业力你造作的时候,心很强,境界是上品的境界,可能三宝的境界。第一个有重大的罪业或重大的善业。第二个随习往生。这个业不是很重,但是你习惯,今天也造作,明天也造作,你整天在造作这个业,这个业也会影响你来世的果报。第三个随念往生。你的念头。站在净土宗的角度,带业往生,他强调随念往生。你这个人净业没有成就,换句话说,正常情况,你阿赖耶识当中,净土的业力不是最强的业。如果这个放在旁边没有人去管你,不能往生净土。因为你有漏的业力强,净土的业力,念佛是有,但是栽培不够。有办法,就是临终的开示,临终的助念。就是说你想办法在这个人临终的时候,生起坚定的正念,念力。信愿持名的念力,靠这个念力来转变他的业力,随念往生。就是在临终的时候,透过善知识的开导,使令他对于弥陀生起强大皈依的心,执持他的名号。以这样强大的念力,他也能够去滋润他薄弱的业力,过去往生的业力,使令净土的业力先得果报。净土宗的带业往生,他所争的就是随念往生。这很重要,临终的时候,要尽量让他生起往生的善念,就是强者先迁。在造作来说,他造罪业的时间最多,但是他临终的时候能够生起善念,还是有救的。因为随念往生。在整个因果当中,贯通三世。在整个三世因果当中,什么样的情况先得果报?就是势力最强。
「祸福由因,改变在缘。」
我们今生的祸跟福都不是上帝创造的,是过去的因地。但是我们今生都可以改变的,今生的努力,就是缘。过去有这个业因,或者是善业或恶业。但是业力要得果报要经过缘的因素,就像一个种子要开花结果,还要阳光水分的滋润。阳光水分就是缘,就是你今生的造作。它能够增强果报或者是减低果报的势力。
我们今生的造作,造作的本身是一个因地。对望的未来来说,你今生的善恶业,它是一个因地,它熏习一个因种。另一个角度来说,你今生的造作,对望过去来说,它是个缘。譬如说,了凡四训。袁了凡先生,过去给孔先生算命,说他一生在几岁的时候作什么官,几岁的时候是遇到什么事情,五十三岁的时候会死亡,一生当中吃几斗米都算出来。算的准准的。他一看,我这个命运是固定的,没什么好努力的。从此以后,就不去努力的积功累德。把他的命运算死了。他整天游山玩水,遇到云谷禅师。跟云谷禅师两个对坐,三天当中不动一个念头。云谷禅师说:一个人不能成就圣道,就是打妄想。你三天当中不动念
头,你是不得了。了凡先生说:我不是不动念头,我是懒得动念头,因为我整个命都被算准了。云谷禅师说:我还以为你是一个圣人,原来你还是个凡夫。云谷禅师就告诉他说:命由己作,福自己求。意思说这个命运是可以改变的。虽然祸福由因,你这个业力被算的时候,是以你过去作的善恶业来作判断。你今生的努力,它有一种改变的因缘。了凡先生他开始一方面修三千的功德,一方面他改变他的习气。为什么没有儿子呢?我这个人个性太清高,水清无鱼,太刻薄。看别人一点想过失就呵责的很厉害,一生没有儿子。后来他开始修慈悲包容,生两个儿子。两个儿子都有功名。他在某一年当中被算命应该得第七名,因为他开始修三千的功德,变成第一名。他本来在五十三岁应该死掉的,结果活到八十三岁。他这个算命他都没有求,不求自得。所以说,我们今生的造作,今生的断恶修善,虽然果报在来生,正式的果报在来生。他本身是一个因地,但是对望的过去业力来说,他也是一个改变的因缘。他能够使令过去罪业的势力降低,他本身是个缘。所以说命运是可以改变的。你今生的忏悔修善,他也有一个改变的功能。它能够增强或者减弱这个果报的势力。
《佛法修学概要 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