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修学概要 一▪P2

  ..续本文上一页够学习大乘经典,慢慢去体会,佛陀在经典上讲什么道理?我们是一个佛弟子,佛陀在两千五百多年,是讲一些什么事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陀是在讲什么事情?佛陀告诉我们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就是烦恼没有真实性。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就是你用这样的道理来照你的心的时候,你会发觉烦恼的本质是一种生灭相。当你能够觉察到这一点的时候,你修行就有办法。这个时候你说「佛道无上誓愿成」,你会讲的很肯定,不像以前,佛陀的内心清净,我内心那么多烦恼,我怎么敢说成佛呢?你虽然发这个愿,内心不决定。但是你能透过智慧,慢慢的去观察烦恼,原来烦恼这种生灭相它是不真实的。你内心的本质,原来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一个修行人,我觉得他能达到这种境界,虽然不能够马上断烦恼。但是他在修学上就跟以前不一样,他有善巧方便。譬如说,念佛有时候很顺利,佛号一句接一句,有时候就是烦恼一直出现。但是你要能够知道烦恼不真实,烦恼不能障碍你,烦恼就不能构成障碍。所以唯圣觉知,我们在修行当中,跟烦恼对治的时候,你一定要知道,烦恼不是那么的真实,不是那么的坚固。如梦、如幻、如泡、如影,他会生起,然后会生灭,会变化,剎那剎那生灭。这是讲自觉。

  

什么是觉悟?就是觉悟烦恼不真实,觉悟佛性是真实存在的。

  

第二部分,觉他─运无缘慈,度有情众。

  

当我们慢慢的了解到我们内心的本质是清净的、是光明的,烦恼是如梦如幻的,它不能障碍我们,我们不随烦恼而转。这个时候我们会慢慢开始对治它,但是从大乘的角度,还有很多很多无量无边的众生,还是被这个烦恼所系缚,随烦恼而转。我们的大悲心,利用种种的方便,或者是语言、或者是文字、或者是各是各样的方法,来帮助他们也能够觉悟。

  

「运无缘慈,度有情众。」这个地方是觉悟,对「所知障」。就是障碍所知的境界,无量无边法门的差别。

  

「无明昏寝事等如睡,圣慧一起,朗然大悟,如睡得寤,故名为觉。」前面的觉察是破烦恼障,破我执;觉悟是破所知障,法执。我们讲「烦恼无尽誓愿断」,是讲自觉。「法门无量誓愿学」,约觉他你要学习一切的法门才能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因为每一个众生根器不同。

  

最后觉行圆满,「穷源极底,行满果圆」。自觉觉它的工作作圆满了,这个就是觉行圆满。

  

佛法这个「佛」字,不管是什么宗派,禅宗、密宗、净土宗、三论宗、华严宗、天台宗,说来说去就是要启发你自心的觉悟,你要自心不觉悟,谁也没办法。譬如你这个人,这件事一定要做,明明是一个会让你痛苦的事,你一定要做,谁也没办法,谁也救不了你。你一个人要颠倒,自己要跳火坑,佛都救不了你。所以说你自己要把心中的光明打开,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你一定内心当中有一个觉照的智慧出现。譬如说我们看六祖坛经,五祖要交法位,他要退位,要找一位新的祖师,看那一个人的觉悟最深。神秀大师说:「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这个人觉悟的境界也不错,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我们这一念心经常的要擦拭。六祖惠能大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得知道,这两个人觉悟的境界浅深是不同,明显不同。一个人对内心的本质,他的看法是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他还是在有相的境界活动。时时勤拂拭,你要擦到什么时候才会把无始劫的烦恼给擦干净呢?没有般若的方便,入道多辛苦。六祖大师的意境就高,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直接照到第一谛的境界里面去,内心当中就直接跟真理相应。所以说五祖最后的选择是选给六祖大师,这是对的。佛者觉也。因为他们两个觉悟的意境是浅深的确是不同。而六祖大师所觉悟的比较合乎佛义,跟佛陀比较接近。什么是佛?就是要启发我们自心的觉悟,明白道理。读圣贤书所学何事?明理,使令我们明白宇宙间的道理。我们明白道理以后,在做事就会有一个判断。譬如说,这件事情我现在做,我暂时会得到快乐,对我来生会痛苦的,我会切断不能做。因为我明白还有来生,这个来生是由因果构成的。有一件事情我现在做,我暂时今生会有一点痛苦,勉强自己去拜佛、持戒、念佛,但是我来生会因为这样得到很大的安乐,我会勉强自己去做。别人就说你为什么会做到这一点呢?因为我明白道理,明白因果相续,生命相续的道理,所以明白道理是断恶修善的基础。这个地方为什么佛陀的功德很多,特别以「觉」做基础。因为佛陀一切的善法,就是从这个觉悟的根本所发动的。

  

「法」轨持义。「轨生物解、任持自性。」

  

「法」有两个意思,第一个、它是一个轨范,使令我们生起对事物的理解。比如说生死这个法,什么是生死呢?它有出生、老、病、死,它有一个轨范。我们就知道什么是生死,就是一个事情的轨范,它的运作使令我们对它生起理解,或者是任持自性,它能够任运保持它的自之体性。譬如说,这个扶尺,扶尺它是个色法,它前一剎那的相状是这样,下一剎那的相状也是这样,它保持它的相状,所以我们一看到它,就知道它是扶尺,它能够任意的保持它的自之体性。当然这个法是各式各样。这个法包括染污的因果,清净的因果,世出世间一切的,我们能够见闻觉知的都叫做法。各式各样的仪轨,各式各样的自性。如果把这个法上面加一个佛字,那就不同。

  

「佛法--即宇宙人生觉悟之法门。」就是「教法、理法、行法、果法。」

  

就是开出来佛法有四个法门。教法能够使令我们生起信心。我们颠倒众生一开始就老老实实的依止佛陀跟祖师的语言文字,这些教。譬如说【楞严经】、【法华经】、【遗教经】,这些语言文字都是教法。从语言文字当中一次一次去体会,一次一次去观照,就能够文以载道。明白这个道理,内心当中生起理法、理解。由这个道理的明白就推动我们的身口,去断恶修善,这是行法。慢慢、慢慢功德圆满了,就趋向于果法,证入了清净的功德。教理行果当中主要的是教法,因为理行果都是由教法生起的,在佛法当中佛陀用乘,车乘来比喻教法。佛在世的时候,须达长者证得了初果。初果就有四不坏信,对佛法僧戒生起不可破坏的信心,生起坚固皈依的心。他就宣布,以后所有的比丘如要任何的物品,都可以到我家来祈求。因为他很有钱,其它的比丘就,我需要一个钵,我需要一件三衣,需要卧具,就到须达长者方去。须达长者的房间很大,不可能一天到晚在门口等。大树有一只鹦鹉,这鹦鹉很聪明,看到比丘来的时候,穿着黄色的衣服,威仪具足,就飞到内院去,跟须达长者说:比丘来了!比丘来了!须达长者就出来,你是比丘,你需要什么呢?我需要一个钵。就给他一个钵。如是如是,过了一段时间以后,这一天佛陀在禅定的三昧当中,知道这一只鹦鹉,今天晚上要死亡,他的业报尽了。佛陀早上跟阿难说:阿难,你今天到须达长者的地方去,跟须达长者祈求一个东西,但是你去的时候,要事先为这只鹦鹉说法,说四谛法门,说苦集灭道这四圣谛法门,你向他讲三遍,然后再跟须达长者要东西。阿难尊者就秉持佛陀的慈命就到须达长者的地方去。这鹦鹉一看到阿难尊者就准备要飞到内院去,阿难尊者说:你先下来,先下来,我有话跟你讲。鹦鹉就先飞下来,阿难尊者说:你知道吗?佛陀说法讲四谛法门,讲苦集灭道,苦集是世间的因果,灭道是出世间的因果。讲苦集灭道,如是的三转四谛法门讲了三遍。讲三遍以后,鹦鹉听了大欢喜,果报体是一个畜生,还是有善根。从地上飞到树下,就讲四谛法门,赞叹四谛的殊胜,就是这样。从下而上,从上而下,就这样飞了七遍,赞叹四谛法门的殊胜,然后就飞到内院去告诉须达长者,说比丘来了。须达长者出来,就是阿难说什么东西就给什么东西,阿难就回去了。回去以后,这只鹦鹉晚上的时候,不小心就被一只狐狸给吃掉。死掉以后,比丘就很伤心,我们过去去须达长者地方的时候,他就为我们通风报信,可是他今天晚上被狐狸吃掉了,到底到那里去了?就去问佛陀,佛陀说:这只鹦鹉他死了以后,他因为听闻佛法生起善心,这一念的善心生到四天王天去了。四天王天死了以后到忉利天,忉利天死了以后,到夜摩天,到兜率天,到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如是的辗转七遍,享受天界的安乐,天界的安乐受完以后,来到人间遇到佛陀的出世,皈依三宝。因为他跟四圣谛,跟法结缘。在人间一次一次的辗转,最后一生证得辟支佛果。这地方的意思是说,譬如说,我们看外道,一贯道,他也能做慈善事业,他也盖医院。他因为盖医院的因缘,他也生天了,布施的因缘生天了。我们佛弟子在佛堂当中读诵大乘经典,读诵【遗教经】,持戒念佛,也生天了。这两个天是不一样的,外道因为修习善业生天,他天的果报受完以后,他回到人间,什么都没有。佛弟子因为受持佛…

《佛法修学概要 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