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修學概要 一▪P2

  ..續本文上一頁夠學習大乘經典,慢慢去體會,佛陀在經典上講什麼道理?我們是一個佛弟子,佛陀在兩千五百多年,是講一些什麼事情?「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佛陀是在講什麼事情?佛陀告訴我們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就是煩惱沒有真實性。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就是你用這樣的道理來照你的心的時候,你會發覺煩惱的本質是一種生滅相。當你能夠覺察到這一點的時候,你修行就有辦法。這個時候你說「佛道無上誓願成」,你會講的很肯定,不像以前,佛陀的內心清淨,我內心那麼多煩惱,我怎麼敢說成佛呢?你雖然發這個願,內心不決定。但是你能透過智慧,慢慢的去觀察煩惱,原來煩惱這種生滅相它是不真實的。你內心的本質,原來是「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一個修行人,我覺得他能達到這種境界,雖然不能夠馬上斷煩惱。但是他在修學上就跟以前不一樣,他有善巧方便。譬如說,念佛有時候很順利,佛號一句接一句,有時候就是煩惱一直出現。但是你要能夠知道煩惱不真實,煩惱不能障礙你,煩惱就不能構成障礙。所以唯聖覺知,我們在修行當中,跟煩惱對治的時候,你一定要知道,煩惱不是那麼的真實,不是那麼的堅固。如夢、如幻、如泡、如影,他會生起,然後會生滅,會變化,剎那剎那生滅。這是講自覺。

  

什麼是覺悟?就是覺悟煩惱不真實,覺悟佛性是真實存在的。

  

第二部分,覺他─運無緣慈,度有情衆。

  

當我們慢慢的了解到我們內心的本質是清淨的、是光明的,煩惱是如夢如幻的,它不能障礙我們,我們不隨煩惱而轉。這個時候我們會慢慢開始對治它,但是從大乘的角度,還有很多很多無量無邊的衆生,還是被這個煩惱所系縛,隨煩惱而轉。我們的大悲心,利用種種的方便,或者是語言、或者是文字、或者是各是各樣的方法,來幫助他們也能夠覺悟。

  

「運無緣慈,度有情衆。」這個地方是覺悟,對「所知障」。就是障礙所知的境界,無量無邊法門的差別。

  

「無明昏寢事等如睡,聖慧一起,朗然大悟,如睡得寤,故名爲覺。」前面的覺察是破煩惱障,破我執;覺悟是破所知障,法執。我們講「煩惱無盡誓願斷」,是講自覺。「法門無量誓願學」,約覺他你要學習一切的法門才能度化無量無邊的衆生,因爲每一個衆生根器不同。

  

最後覺行圓滿,「窮源極底,行滿果圓」。自覺覺它的工作作圓滿了,這個就是覺行圓滿。

  

佛法這個「佛」字,不管是什麼宗派,禅宗、密宗、淨土宗、叁論宗、華嚴宗、天臺宗,說來說去就是要啓發你自心的覺悟,你要自心不覺悟,誰也沒辦法。譬如你這個人,這件事一定要做,明明是一個會讓你痛苦的事,你一定要做,誰也沒辦法,誰也救不了你。你一個人要顛倒,自己要跳火坑,佛都救不了你。所以說你自己要把心中的光明打開,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你一定內心當中有一個覺照的智慧出現。譬如說我們看六祖壇經,五祖要交法位,他要退位,要找一位新的祖師,看那一個人的覺悟最深。神秀大師說:「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這個人覺悟的境界也不錯,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我們這一念心經常的要擦拭。六祖惠能大師「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從這兩句話可以看得知道,這兩個人覺悟的境界淺深是不同,明顯不同。一個人對內心的本質,他的看法是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他還是在有相的境界活動。時時勤拂拭,你要擦到什麼時候才會把無始劫的煩惱給擦幹淨呢?沒有般若的方便,入道多辛苦。六祖大師的意境就高,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直接照到第一谛的境界裏面去,內心當中就直接跟真理相應。所以說五祖最後的選擇是選給六祖大師,這是對的。佛者覺也。因爲他們兩個覺悟的意境是淺深的確是不同。而六祖大師所覺悟的比較合乎佛義,跟佛陀比較接近。什麼是佛?就是要啓發我們自心的覺悟,明白道理。讀聖賢書所學何事?明理,使令我們明白宇宙間的道理。我們明白道理以後,在做事就會有一個判斷。譬如說,這件事情我現在做,我暫時會得到快樂,對我來生會痛苦的,我會切斷不能做。因爲我明白還有來生,這個來生是由因果構成的。有一件事情我現在做,我暫時今生會有一點痛苦,勉強自己去拜佛、持戒、念佛,但是我來生會因爲這樣得到很大的安樂,我會勉強自己去做。別人就說你爲什麼會做到這一點呢?因爲我明白道理,明白因果相續,生命相續的道理,所以明白道理是斷惡修善的基礎。這個地方爲什麼佛陀的功德很多,特別以「覺」做基礎。因爲佛陀一切的善法,就是從這個覺悟的根本所發動的。

  

「法」軌持義。「軌生物解、任持自性。」

  

「法」有兩個意思,第一個、它是一個軌範,使令我們生起對事物的理解。比如說生死這個法,什麼是生死呢?它有出生、老、病、死,它有一個軌範。我們就知道什麼是生死,就是一個事情的軌範,它的運作使令我們對它生起理解,或者是任持自性,它能夠任運保持它的自之體性。譬如說,這個扶尺,扶尺它是個色法,它前一剎那的相狀是這樣,下一剎那的相狀也是這樣,它保持它的相狀,所以我們一看到它,就知道它是扶尺,它能夠任意的保持它的自之體性。當然這個法是各式各樣。這個法包括染汙的因果,清淨的因果,世出世間一切的,我們能夠見聞覺知的都叫做法。各式各樣的儀軌,各式各樣的自性。如果把這個法上面加一個佛字,那就不同。

  

「佛法--即宇宙人生覺悟之法門。」就是「教法、理法、行法、果法。」

  

就是開出來佛法有四個法門。教法能夠使令我們生起信心。我們顛倒衆生一開始就老老實實的依止佛陀跟祖師的語言文字,這些教。譬如說【楞嚴經】、【法華經】、【遺教經】,這些語言文字都是教法。從語言文字當中一次一次去體會,一次一次去觀照,就能夠文以載道。明白這個道理,內心當中生起理法、理解。由這個道理的明白就推動我們的身口,去斷惡修善,這是行法。慢慢、慢慢功德圓滿了,就趨向于果法,證入了清淨的功德。教理行果當中主要的是教法,因爲理行果都是由教法生起的,在佛法當中佛陀用乘,車乘來比喻教法。佛在世的時候,須達長者證得了初果。初果就有四不壞信,對佛法僧戒生起不可破壞的信心,生起堅固皈依的心。他就宣布,以後所有的比丘如要任何的物品,都可以到我家來祈求。因爲他很有錢,其它的比丘就,我需要一個缽,我需要一件叁衣,需要臥具,就到須達長者方去。須達長者的房間很大,不可能一天到晚在門口等。大樹有一只鹦鹉,這鹦鹉很聰明,看到比丘來的時候,穿著黃色的衣服,威儀具足,就飛到內院去,跟須達長者說:比丘來了!比丘來了!須達長者就出來,你是比丘,你需要什麼呢?我需要一個缽。就給他一個缽。如是如是,過了一段時間以後,這一天佛陀在禅定的叁昧當中,知道這一只鹦鹉,今天晚上要死亡,他的業報盡了。佛陀早上跟阿難說:阿難,你今天到須達長者的地方去,跟須達長者祈求一個東西,但是你去的時候,要事先爲這只鹦鹉說法,說四谛法門,說苦集滅道這四聖谛法門,你向他講叁遍,然後再跟須達長者要東西。阿難尊者就秉持佛陀的慈命就到須達長者的地方去。這鹦鹉一看到阿難尊者就准備要飛到內院去,阿難尊者說:你先下來,先下來,我有話跟你講。鹦鹉就先飛下來,阿難尊者說:你知道嗎?佛陀說法講四谛法門,講苦集滅道,苦集是世間的因果,滅道是出世間的因果。講苦集滅道,如是的叁轉四谛法門講了叁遍。講叁遍以後,鹦鹉聽了大歡喜,果報體是一個畜生,還是有善根。從地上飛到樹下,就講四谛法門,贊歎四谛的殊勝,就是這樣。從下而上,從上而下,就這樣飛了七遍,贊歎四谛法門的殊勝,然後就飛到內院去告訴須達長者,說比丘來了。須達長者出來,就是阿難說什麼東西就給什麼東西,阿難就回去了。回去以後,這只鹦鹉晚上的時候,不小心就被一只狐狸給吃掉。死掉以後,比丘就很傷心,我們過去去須達長者地方的時候,他就爲我們通風報信,可是他今天晚上被狐狸吃掉了,到底到那裏去了?就去問佛陀,佛陀說:這只鹦鹉他死了以後,他因爲聽聞佛法生起善心,這一念的善心生到四天王天去了。四天王天死了以後到忉利天,忉利天死了以後,到夜摩天,到兜率天,到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如是的輾轉七遍,享受天界的安樂,天界的安樂受完以後,來到人間遇到佛陀的出世,皈依叁寶。因爲他跟四聖谛,跟法結緣。在人間一次一次的輾轉,最後一生證得辟支佛果。這地方的意思是說,譬如說,我們看外道,一貫道,他也能做慈善事業,他也蓋醫院。他因爲蓋醫院的因緣,他也生天了,布施的因緣生天了。我們佛弟子在佛堂當中讀誦大乘經典,讀誦【遺教經】,持戒念佛,也生天了。這兩個天是不一樣的,外道因爲修習善業生天,他天的果報受完以後,他回到人間,什麼都沒有。佛弟子因爲受持佛…

《佛法修學概要 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