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法以清淨的善業而生天,他這個果報是暫時的。善業的力量,法的力量,有一種乘的力量,它動力還在,會繼續的引導他往聖道的地方在走。就是說他雖然天人果報受完了,回到人間,但是他善根的力量還在,它會引導他繼續的跟叁寶結緣,直到這個善根成熟爲止。就是佛陀的教法本身有乘的功德,有車乘的功德,這個是佛法不共于外道的地方。【佛遺教經】最後流通分的地方,佛陀臨滅度的時候,佛陀說:「其(應)可度者,若天上人間皆悉已度。」我來到這個人間說法四十九年,我觀察天上人間善根成熟,我全部度光了。我對于那些善根還沒有成熟的怎麼辦呢?「其未度者,皆悉已作得度因緣。」我把我的教法留下來,把我的語言文字留下來。「自今以後,我諸弟子,輾轉行之,則是如來法身常在而不滅也。」我的弟子能夠把我這些法語一代一代的傳下去,那麼就是佛陀沒有滅度,佛陀還是繼續的住世,就是佛的法身。佛陀所宣說的真理,這些法語在人世間,只要經過弟子們一代一代無盡燈的相傳,光明沒有消失,就表示佛陀沒有滅度。自今以後,我諸弟子,輾轉行之,則是如來法身常在而不滅也。這是佛陀最後對諸弟子的一個教戒,當然也有鼓勵的性質。雖然佛陀的色身是滅度的,但是佛陀一生所留下的法語,只要我們能夠流通到後世,表示佛陀的法身還是在。因爲這個法語透過我們的流通,到每一個衆生的心中,他就能夠啓發他自心的覺悟,就跟佛住世是一樣。因爲你跟佛在一起,佛陀也是爲你說法。所以這個地方,佛法的殊勝,它有一種乘的功能,它能夠啓發我們自心的覺悟。所以這個教法是特別的殊勝,因爲有教法,才能引生很多很多的道理,引生很多很多正確的行門,引生很多很多果地的功德,這都是從教法生起的。這個是講到佛法的功能,宇宙人生覺悟的法門。
在解釋「修」跟「學」。我們的次第應該解釋「學」。先解釋學,再解釋修。
「研真窮妄,達理生信,名之爲「學」。」
研究我們這個「真」。真實指的是我們這一念清淨的佛性。「窮妄」,妄指的是妄想,明白什麼是真實的佛性,明白什麼是虛妄不實的妄想。對這些道理能夠生起信心,這個就是學。這個地方要注意「達理生信」,我們研究道理不要學一般的學者,他只是當作學術研究,他不一定有信心。佛弟子要有一點宗教情操,對佛法的法語要生起信心,這個叫「學」。依止這樣的道理,來「磨煉身心,對治習氣,名之爲「修」。」用佛法這些真理,磨煉我們的身心,來對治我們的習氣。磨練身心,對治習氣。當然是一段很長很長的時間,就是你明白道理以後,你開始用這個道理,來觀照你內心的時候。這個時候就看這個人的剛骨,意志力的問題了。有些人明白道理,他來對治習氣很快;有些人明白道理,他進步很慢。這怎麼說呢?這有些性格問題,修行的性格要帶一點剛骨,當然帶剛骨不要帶剛氣。就是你面對煩惱的時候,你要道理去照它的時候,你一定要堅定自己,不能念要它念,不能斷要它斷,就是面對煩惱你不要藕斷絲連,愛斷不斷的,這個你修學進度很慢很慢的。我們看看高僧傳,蕅益大師、弘一大師,曆代的祖師那種性格都是當斷則斷,就是要有一點剛骨。當然修學的環境也很重要,依衆靠衆。依止一個僧團,我們有時候修學正念強,有時候正念薄弱。正念薄弱,大衆的熏修你不容易放逸懈怠,大衆正氣的力量,依衆靠衆。這容易使令我們不易放逸,所以修指的是磨練身心,對治習氣,名之爲「修」。開始在修正我們的習氣。當然這個修是從前面學來的,你一定是明白道理,道理不明白,你一定不知道怎麼修的。
「概要-概-總括大綱。要-刪繁取要。」當然佛法的內涵太多,這一次我們找出幾個大綱,從發心、正見、修行、證果。這四個大綱,把一些繁雜的刪掉,取它扼要的地方。簡單解釋標題「佛法修學概要」。
乙二,教主略史。
這一段,我們簡要的介紹釋迦牟尼佛,他一生的曆史。我們身爲佛弟子對于佛陀的曆史,應該有一些基本的認識。這一科根據無量壽經的解釋,把它分成叁大科。
第一、總標,第二、別明,第叁、結歎。
現看第一個總標《無量壽經雲》:「于無量世界,現成等覺。」
這一段是對佛陀的出世,我們做一個總標。佛陀是一個什麼樣情況出世的呢?于無量世界,現成等覺。這個地方講到佛生,在天臺宗智者大師,佛陀的出世有迹門跟本門的差別,本門指的是佛陀的法身跟報身,清淨的法身跟無量功德莊嚴的報身。法身報身是佛陀自受用的境界,佛的法身報身,安住在大般涅槃常樂我淨的功德,是自己受用,不共于九法界衆生。但是佛的法身報身,我們九界衆生不能見聞覺知怎麼辦呢?佛陀的大悲心再變現出一個應化身,就是世間有老病死的應化身,叫做迹門。譬如說,天上的月亮,它是經常存在的。我們這個地面上則「千江有水千江月」,那一個地方有水,就能夠反映出月亮的影子,水面上的月亮就是佛的應化身,迹門。天上的月亮就是本門,佛的自受用的功德。佛陀的法身報身,他是不必等待因緣的,衆生得度與否,他永遠是存在。但是佛陀要成就一個應化身,這件事就不簡單。佛陀的出世,這不是單方面的,一定是這一類的衆生,他的善根,成熟了,才能招感佛陀的出世。所以佛陀的出世,除了佛的悲心以外,還牽涉到衆生的因緣。就是這一類的善根成熟了,才能夠招感佛陀出世。蕅益大師【靈峰宗論】說,以理論來說,一尊佛就能度盡無量無邊的衆生,他的能力是無限量的。但是爲什麼要那麼多尊佛來度呢?這是因緣的問題。「佛度生,生受化,期間淺易難深總在業。」有些人因爲釋迦牟尼佛得度,有些人在釋迦牟尼佛的教法當中,只是栽培個善根,他要等到彌勒菩薩得度。有些人只是在釋迦牟尼佛得一個善根,他要到阿彌陀佛國,見阿彌陀佛得度。得度與否,就是你跟這個佛的因緣,淺深問題。我們爲什麼經常拜佛?什麼叫皈依?禮拜、贊歎、供養,就是結一個緣。因爲以後阿彌陀佛是不是能夠救拔我們,這個就是一個緣的問題。從佛本身來說,佛陀自受用法身報身,他內心當中是沒有什麼的。所以說我們臨命終的時候,是不是蒙佛接引,是不是佛陀應化身會出現,這當中就是一個因緣的問題,我們跟佛陀結了緣是不是夠深。一切法因緣生,不管是善法、惡法都是這個道理。所以釋迦牟尼佛他的功德,「于無量世界,現成等覺。」這個地方是贊歎佛陀功德是無限量的,他的能力能夠在無量無邊的世界同時示現成就佛道,他有這種能力的。當然這件事情是不是出現,就有衆生的因緣。這個地方是個總歎,總歎佛陀的功德是無量的功德。
別明是就約著釋迦牟尼佛,在二千六百多年前在印度示現的這一段因緣,就著大力的因緣,前面是講佛的真實功德,以下是講釋迦牟尼佛,在二千六百多年前,其中一個因緣。我們看釋迦牟尼佛最初的一個八相成道。
一、入胎相。
「父淨飯王,母摩耶夫人。經雲:「處兜率天,弘宣正法。舍彼天宮,降神母胎。」佛陀的出世,當然是個大因緣,他當時出世父親是在中印度迦毘羅衛國的國王,叫淨飯王。母親是摩耶夫人。當時的情況,我們看經典,處兜率天,弘宣正法。佛陀在入胎之前。「處」是安住,安住在這個兜率天。爲天人來弘宣正法。賢劫千佛的補處菩薩都在兜率天。爲什麼呢?【涅槃經】解釋,色界、無色界天禅定太深,這個天暗鈍,禅定高的人不願意聽佛說法,他內心願意寂靜住,所以這種人禅定高,癡心重,很難教化的。佛陀不在上二界說法。六欲天明了性是比較高,其它天太放逸了,諸天的境界太過放逸。因爲諸天一生沒有老、沒有病,身體健康、身相莊嚴、又具足神通,他也不必工作,整天就是玩樂。這玩樂的境界使令他不想要學習佛法,只有兜率天例外。因爲兜率天有外院跟內院,外院的放逸情況跟諸天一樣。但是兜率天的內院,很多很多的聖賢在裏面,很多很多善根成熟的衆生在裏面。賢劫千佛,釋迦牟尼佛是第四尊,佛要出世之前,一定在兜率天,因爲那個地方有聖賢的聚會。
兜率天,彌勒菩薩現在是在那個地方說法,因爲賢劫千佛都是。釋迦牟尼佛如此,彌勒菩薩也如此。彌勒菩薩現在是在兜率天等待,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善根成熟的因緣。你看太虛大師、玄奘大師、窺基大師,曆代很多的大德都是往生兜率天。兜率天,他的理由是在叁界當中最淨,有彌勒菩薩的說法,容易栽培善根。但是它跟淨土比起來還是有差別,什麼差別呢?這個地方智者大師提出兩點,在淨土的釋疑論,第一個從國土的莊嚴上來看,兜率天是一個穢土中的淨土,它的本質還是穢土。因爲兜率天的本身還是一個有漏業所感的,它的色聲香味觸法,本身還是有漏的。我們如果萬一不小心從內院當中跑到外院去,我們看到外院的放逸境界,我們內心還是會生貪煩惱。它本身是個穢土…
《佛法修學概要 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