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临终关怀(净界法师)▪P4

  ..续本文上一页我们保持一个正念,但是要注意因地。比如有人在诵经,有人在念佛,我们就要尽量小声一点。过去在台湾,忏公师父他也提醒修行者,就是在打佛七啊,不要随便带小孩子去打佛七。因为打佛七是一个加行,他那个心念经过他佛号不断的意念,他可能会在这个佛七当中创造一个清净的正念。结果这个小孩子吵闹,在他整个栽培的过程当中破坏,这种过失是没办法弥补的。比如说我掉了十万块,这个钱是外在的东西,但是他成就一个正念,这是他无量劫的一个解脱的因缘,他以后不一定有这个因缘。所以诸位要知道,当有人在听经或者是修行的时候,你一定要注意你的动作,因为这个都是在生命当中,对生命有重大扭转因缘的一种功德。他可能因为这次的听经,或者这次的共修,而产生一个很大的力量,解脱的力量。那么在整个熏习的酝酿过程当中,如果因为我们的出声音而破坏了,那糟糕,那这个过失我们实在是扛不起。所以,第一个,我们尽量要去成就别人的正念。

  第二个,预为眷属,示其利害。如果你要能够安全一点,你要跟你的亲属、子女讲清楚,临命终的时候,绝对要做好一些正确的临终关怀,我们后面会说明,一定要事前的交待。我们台湾有一种情况,就是先写下遗嘱,然后请律师来作证,我临命终以后,我要交给哪一个人来处理,其他的人都不准过问,哈,其他的人都不准过问。那么这个东西你可以事先做安排,因为这个毕竟是生死大事。

  俾各知所重在神识得所,不在世情场面好看,庶可无虞矣!就是说,我们今天面临这个临命终的人,重点在于神识得所,我们的重点在于他的神识是不是能够往生善处,能够成就一个往生的功德,而不在于他表面上的好看,当然这个是一个最重要的重点。就是说,我们平常的用功,有一个断恶修善、注意自己的业力,一方面培养自己的正念;但是临命终的人他不可能再造业了,就是说,面临一个在加护病房或一个临命终的人,他根本什么业都不能做了,那么这个时候引导他生起善念是很重要的。因为他的心中有罪业、有善业,那么你如果能够在这个时候,善巧方便来引导他的善念,就会把他的善业引导出来。

  临终的一个关键点,一言以蔽之,就是我们应该如何引导一个临命终的人,生起一个清净的善念。它的方法我们下一堂课再说,休息十分钟。

  

  第二卷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五面,甲二、如何做好临终关怀。

  

我们上一堂课讲到,影响我们来生的果报有两个因素:第一个是随业往生,第二个是随念往生。站在一个临命终的角度,他已经不可能再造作业力了,所以他能够做的就是生起正念。当然他自己要生起正念会有困难,因为一般人在一生当中,他栽培了善念,他也栽培了恶念。所以身为一个在旁边的亲属来帮助他,把他的善念引导起来,这就是我们该做的工作。所以临终的助念就是帮助临命终的人,使令他生起正念。这就是我们该做的工作。那么应该怎么做呢

   我们看印光大师的一段开示,这当中会有详细的说明。我们先把它念一遍:

  

其有父母兄弟及诸眷属,若得重病势难痊愈者,宜发孝顺慈悲之心,劝彼念佛求生西方,并为助念俾病者由此已死,即生净土,其为利益,何能名焉。今列三要,以为成就临终人往生之据。语虽鄙俚,意本佛经,遇此因缘,悉举行焉。言三要者,第一,善巧开导安慰令生正信。第二,大家换班念佛以助净念。第三,切忌搬动哭泣,以防误事。果能依此三法以行,决定可以消除宿业,增长净因,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一得往生则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渐渐进修必至圆成佛果而后已。

  

好,我们看第六面,第六面当中有三段,第一段是先做一个总说。其有父母兄弟及诸眷属,若得重病势难痊愈者,那么就是说,假设我们有父母兄弟,或者是亲戚朋友,当然生了病,如果能够治,在医药能够做的范围,我们应该都不要放弃。但是,假设他的病已经超越了医学的范围,这个时候你就要做好心理准备。因为你医学上只是延长他的生命而已,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这个时候一定要赶快送回家里,因为家庭对于一个人来说是最为安全、最安稳的地方。所以临终关怀最好是送回家里面做是最好的,而且要交待医生绝对不能急救,也不能打吗啡。因为打吗啡以后啊,他就昏睡过去。昏睡过去,你跟他讲什么话,他完全不知道,他就不能够生起正念来引导善业。他昏睡过去呢,那就完全是随业流转了,他不能够用心念来引导善业,不可能!就看他的业力了。所以一个临命终人绝对不能够急救,因为你这个急救,用这个电击啊,对他产生一种伤痛,很容易引生他的嗔心。因为我们凡夫的众生,我们的心念跟我们的色身是和合在一起的,色身有痛苦,你的心念也容易有痛苦,因为我们对色身产生执取。所以,假设这个人已经是重病而且是没有办法治好了,我们一定要面对现实,赶快把他送回来,那么做一些临终关怀的工作。所以当这个重病不能痊愈的时候呢,宜发孝顺慈悲之心,那么做两件事:第一个,劝彼念佛,求生西方;第二个,并为助念。刚开始你要先做一些开导,做一些心理建设,你要告诉他,这个生命的尽头即将到来,你要让他承认死亡不可避免,应该要放下这种苦恼的娑婆世界,应该要求生到净土去。就是你要在他的心中,透过你的开导,使令他产生一种观照的力量,他知道他应该要放弃娑婆世界的流转,应该要求生净土去,应该先做这样的开导。第二个,并为助念。这时候要他忆念阿弥佛陀的圣号!那么,俾病者由此已死,即生净土,其为利益,何能名焉。那么这样子呢,这个人这一期果报结束以后,他就不再堕落到生死的流转,到净土去啊,那么能够成就永远不退转乃至于成佛。所以我们今天能够帮助一个临命终的人往生净土,等于帮助一个人成佛的意思是一样。

  

这个地方我们要做一个解释。这个临命终的处理,一般的社会的医学者跟佛弟子的看法是有所不同的。那么医学者他们的一个思考,站在一个医生的角度,主要就是延长这个病人的寿命,他们的思考是这样子的。就是说,你是病危就急救,把你救过来乃至于你多活十分钟也好。那么医生他没有所谓来生的观念,他不管你来生去哪里,反正我的工作就是,我医学能够做的,不管电击,不管怎么样,我用尽一切方法,让你增加十秒钟也好,那么这个医学的看法是这样。当然现在我看到一些医学报导,现在西方的医学也在思考这个问题,这样子是不对的。那么佛弟子的看法是不同的。佛弟子认为死亡不可怕,问题是他来生去哪里是重点!所以身为一个佛弟子认为,你经过急救,让他多活一个小时,这个没有意义的。你应该在他生命要结束的时候,如何地开导他,然后去以一种比较清净的善念来面临来生,这个是我们所关心的工作,而不是说,让他延长一个小时、两个小时,因为死亡迟早要到来。那么这就是我们在临终关怀和医学者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所以最好的方式在台湾呢,一般病危的时候,我们都自己接回来,自己做。这个就是我们要注意的地方。因为站在医生的角度,他是不管你来生去哪里,他的工作就是延长你的寿命,乃至于增加一秒钟也好。好,这个地方是我们的立足点的不同,我们重视的是来生,而不是今生能够多活几天。

  

那么再看第二段:今列三要,以为成就临终人往生之据。语虽鄙俚,意本佛经,遇此因缘,悉举行焉。那么印光大师的慈悲呢,列出了《临终三要》,来使令我们能够做为往生的一个处理的根据。那么虽然这个话讲得很平常,鄙俚就是平常,没有什么深妙的道理,但是它的理论都是根据佛经而出,遇到临终的因缘都可以来实践。那么这是所谓的《临终三要》,这个是印光大师很重要的开示:第一个,善巧开导安慰令生正信,第二个,大家换班念佛以助净念,第三个,切忌搬动哭泣以防误事。

  

那么我们遇到临命终人,第一个就是开导安慰。一般的临命终的人,除非是大修行人,他经常保持正念,所以他临终也就保持正念,他根本就没有障碍,开不开导对他没有什么影响;但是正常的凡夫,特别是居士,到临命终的时候,大部分都是心有千千结,特别是那一种突然死亡的。就是你这个人已经生病生很久了,有心理准备了;那么你如果遇到这种突然间意外死亡的人,他根本没有死亡的准备,他平常没有念死无常,那么这个时候他心中的障碍就很大了,他内心的那个心不甘、情不愿的,那个执着啊,就会障碍他的善念。这种人即使他一生当中积集多大的善业,那个善业都不能起现行,因为那个执着太重。所以第一件事情先破障、开导。那么当然开导有两个主题,开导一个临命终的人有两点:第一个,有所破坏,先破恶;然后有所建设。一开始先告诉他,就是所谓的死亡,并不是生命的毁灭,就是你应该要面临一个来生,就像一个人脱掉一件旧的衣服,换上新的衣服,让他不要对死亡产生恐惧。而且一定要让他放下娑婆世界一切的人事的因缘,这些都是如梦如幻,你根本带不走,死亡是不可避免的。…

《临终关怀(净界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