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印光大师文钞》选读(净界法师)▪P10

  ..续本文上一页出声念,不但不恭敬而且伤气,久则成病。你在这个时候躺在床上,不但不恭敬,而且你时间久会伤气,时间久就成病,你身体有病,就不容易再修行。所以印光大师说「默念功德,与

  常时一样」。不管是出声念、默念都一样,要紧的就是你是不是摄心专注、虔诚恭敬,就是这个心的问题。这个是「动中修」。我们在动中,你要经常提佛号,自己不必靠地钟的引导,不必别人起腔,也不必大众声给我作拉拉队,都不必,我单独的把佛号提起来试试看,单独的提佛号。

  「所谓念兹在兹,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也」。念佛就是念兹在兹,把佛号当做本命元辰,经常把它抓住、执持,不要失掉,乃至于在「造次」,「造次」就是在很匆忙的时候,你自己很匆忙的时候,匆忙的时候佛号能够现前。「颠沛」就是很狼狈的时候,譬如说你病苦很严重的时候,佛号也能够现前,这个就是念兹在兹。不过你刚开始还是要在「静中修」,你在静中修,先成就念佛的力量,然后你在面对烦恼活动的时候,你才能够转念念佛,以佛号来取代妄想,你没有静中修的基础,你在动中修就不相应。所以印祖他是先讲到早晚课,再讲到动中修,最后总结:念兹在兹。好,我们今天先讲到这里。

  

  

  

  

  

  

  

  

  第三讲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九面,倒数第四行:「所谓念兹在兹,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也。」这一段是说明我们念佛人所成就的一个功德相上,是讲到念佛的修因及证果。在因地当中,印祖分成两科:第一科是「早晚于佛前随分随力,礼拜持念,回向发愿」。这个是在佛堂当中早晚的定课,我们刚开始念佛的人,我们这一念散乱心的势力是很强大的,所以你刚开始要把一切的工作、万缘都放下,专心的念佛。「一句弥陀念诵听,十句成片三三四」,以这一念的佛号,重复的来熏习我们这一念的妄想,使令我们在妄想当中,经过你一次一次的念佛,它能够在我们这一念的烦恼心中,成就一种清净的力量,就是在污泥当中,生出一朵小莲花出来,这个是一种静中修,先成就一种清净的念力。

  其次,「除此之外,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一切时,一切处,皆好念」,你依止在佛堂所栽培的念力,我们一个人不是没事干的,总有一些事情要做,这个时候或者是行、或者是住、或者是坐、或者是卧,乃至于语默动静、穿衣吃饭,你只要有因缘,你就把你在念佛堂所栽培的那个念力,再把它提起来。你单独的提你的佛号,这个就是「一切」。你的身体可能有工作,但是你内心当中还是一样,一句弥陀念诵听。古人说:「终日走街坊,心中念佛忙」。你的身体是在行住坐卧,但是你的内心「心中念佛忙」,这当然都是要有前面的静中修的基础,这是动中修。

  要修到什么程度呢,「念兹在兹」,就是说我们念佛的目的,当然能够断烦恼最好,但起码的标准要达到「念兹在兹」。什么叫「念兹在兹」呢,其实印祖也解释了,「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这个「造次」,就是很急遽、很匆忙的样子,有紧急的情况发生了,乃至于「颠沛」,就是很狼狈困顿的样子。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这一念心,一切法因缘生,我们这一念心它是受熏习的,它受你的造作、你的业力来熏习,这句佛号经过你这样

  子,重复的在心中一次一次的熏习,它就「由生转熟」。其次,那个烦恼的势力,贪烦恼、瞋烦恼,它被你的佛号一次一次的折损以后,它「由熟转生」,这个时候在你内心当中,烦恼虽然是在的,但是你的内心当中,佛号的力量是最大力量。乃至于印光大师说: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它消灭。烦恼活动的时候,贪烦恼、瞋烦恼活动的时候,你过去在念佛堂,在平常念佛的势力,你一提起来,佛号在心中一运转,烦恼就不动,你有这种功德力。在所有的内心等流当中,佛号是最强大的等流性,这个时候要以祖师来说呢,「净业成就,往生有分」。这个就是一种功德消长,念兹在兹,这个时候你念佛起来都是有味道的,这个佛号有味道,不是我们刚开始觉得念起来好像没什么法喜,这个时候念起来,佛号散发出功德力,你能够感觉得出来,你真的知道这是「万德洪名」不可思议,你内心跟佛号的距离很接近,这个就是「念兹在兹」,这是一种功德相状,这是一种正修的因跟果。

  我们再看第三段。「居士既能发露忏悔,于净土法门,最易相应」。这个地方是一种助行,前面是一种正行。这个助行怎么说呢,天台智者大师讲「对治助开」。就是说,天台宗修止观有十个次第:第一个是真正发心,乃至于遵修止观,这个遵修止观是一个正行,我们怎么用功呢,就是由念住心,由慧观察,修止修观,修观修止。但是我们从这一念散乱的颠倒心,要趣向于那种止观双运,那个清净心,有些人很顺利;但是有些人很多障碍。譬如说,我们从这个地方要走到另外一个地方,有些人他很快就走过去了,中间什么事也没发生。有些人就发现了毒蛇、发现了老虎、乃至于有石头把他挡住了,他根本走不过去。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在念佛当中,有些人一句佛号他提起来很快就成片,中间什么事情也没发生,风平浪静。有些人就不同,烦恼障、业障、报障,烦恼会障碍你,业力障碍你,你的果报体、这个地方痛那个地方痛障碍你,这怎么回事呢,过去有重大的罪业。所以

  我们要「对治助开」,把这种障碍的因缘去掉,障碍佛号相续的因缘去掉。所以说要能够「发露忏悔」,对于过去所造的罪要能够发露忏悔。

  为什么呢?印祖讲出一个道理:「所谓心净则佛土净也。然既知非,又肯发露忏悔,必须改过迁善。若不改过迁善,则所谓忏悔者,仍是空谈,不得实益。」先讲出一个忏悔的意义,就是「心净则佛土净」。因为我们往生极乐世界,那是一种清净的功德,我们这一念心要有罪业就不容易相应,罪业是不能够招感清净功德的,不行的!所以我们要怎么样呢,要能够「发露忏悔」,什么叫忏悔呢,「忏」就是止断未来非;这个「悔」呢,耻心于往犯。先解释「悔」,悔就是耻心,羞耻对于过去所造的罪业,一种羞耻。这个「悔」是对望着过去,我们这一念心,去观察我们在没有学佛之前,或者已经学佛以后,我们也曾经有颠倒的时候,造的杀盗淫妄的罪业,这个罪业一造作以后,前一剎那造作,下一剎那就变成一个种子,被我们的心识给保存下来,保存在我们这一念心的唯识的的心识当中。那怎么办呢,已经造的怎么办呢,怎么改变那个罪业的势力呢,佛陀讲「悔」,就是你思惟你过去的罪业,然后你深重的诃责自己,当然诃责是诃责那个烦恼,诃责能造业的烦恼,我不应该这样子做的,我在佛前深重的诃责自己。罪业也是无自性的,它也是因缘生,它加上你这个诃责的因缘以后,它会从所谓的增长业,转成不增长业。唯识说,它从一种强大的识,能够得果报的这个业力,转成不能得果报的,它业力羸弱。这个地方要注意,要转成不增长业必须要「断相续心」!就是你过去造罪业,那个烦恼的等流,被你一诃责以后,它势力被你消灭了,也就是说你依止贪烦恼、瞋烦恼,烦恼一诃责,它不活动。这样子烦恼一停止以后,罪业也跟着转,这个是「悔」,对望着过去罪业的一种羞耻诃责。

  「忏」是对望着未来,止断未来非。这个时候你在三宝面前,在你的上师面前发愿,从今以后不再造作。过去的种种,譬如过去死;今日的种种,譬如今日生。这个时候你发愿,以一种强大的愿力,来做一种防非止恶的功能,这就是忏悔,这个是讲忏悔的方法跟意义。忏悔以后呢,必须改过迁善,这个地方提到的要能够「断相续心」,你相续心没有断,是不构成忏悔的!为什么呢?「若不改过迁善,则所谓忏悔者,仍是空谈,不得实益。」你烦恼的相续心,你没有把它诃责调伏,它的罪业还是在的,你忏悔不能折损它的业力,不行!所以这个地方要注意!真正的忏悔,是要「断相续心」,你这样子一忏悔以后,它的罪业就不构成障碍,虽然有业,但是不能构成业障,因为它的势力薄弱,这是一个带业往生的关键,它不能障碍你的佛号,没办法障碍,这个是讲一种助行。

  接着我们看第四段,这是我们这一科的正宗。就是「思惟苦谛」,怎么来发起菩提心呢。

  「至谓欲心不贪外事,专念佛。不能专,要他专;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等。」这个是讲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我们想要一心,这个「欲」者希望,我们希望我们这一念心不贪外事,能够专心念佛,不贪求世间五欲的境界,专心来忆念这个佛号。这件事情是很困难的,非常的困难,这件事情是深深的违背我们过去的习气。我们这一念的心,「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从本性来说,我们每一个人这一念心都是清净本然,周徧法界,离一切相。但是我们无量劫在生死中打滚,我们的身业、口业、意业,这种业力的熏习,就构成各式各样的烦恼。拢总来说,我们每一个人的烦恼,都是爱着世间的五欲乐,爱着财色名食睡,这个是我们内心的一种境界。我们有时候坐下来,凭良心讲,内心当中的等流性,我们要放纵自己的心情,就是这种

  境界,爱着财色名食睡。但是我们要转变,要把这种思想转变,就是「发菩提心」,我们开始要厌弃三界的生死,追求无上菩提,这就是要转变的。

  这个转变,印祖讲的一个原则就是「不能专,要他专;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你刚开始在对治那个烦恼的等流性,你一定要有一个钢骨。所以修行人的个性,藕断丝连的个性是没办法修行的!藕断丝连是一个好人,你在世间能够做好人,但是你面对烦恼的时候,你就是跟烦恼,想要断他,但是又不忍心断,这样子你一辈子修没办法成就。你看看祖师大德的传记,看蕅益大师、印光大师、尊者阿迦曼传、密勒日巴尊者传,每一个祖…

《《印光大师文钞》选读(净界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