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出聲念,不但不恭敬而且傷氣,久則成病。你在這個時候躺在床上,不但不恭敬,而且你時間久會傷氣,時間久就成病,你身體有病,就不容易再修行。所以印光大師說「默念功德,與
常時一樣」。不管是出聲念、默念都一樣,要緊的就是你是不是攝心專注、虔誠恭敬,就是這個心的問題。這個是「動中修」。我們在動中,你要經常提佛號,自己不必靠地鍾的引導,不必別人起腔,也不必大衆聲給我作拉拉隊,都不必,我單獨的把佛號提起來試試看,單獨的提佛號。
「所謂念茲在茲,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也」。念佛就是念茲在茲,把佛號當做本命元辰,經常把它抓住、執持,不要失掉,乃至于在「造次」,「造次」就是在很匆忙的時候,你自己很匆忙的時候,匆忙的時候佛號能夠現前。「顛沛」就是很狼狽的時候,譬如說你病苦很嚴重的時候,佛號也能夠現前,這個就是念茲在茲。不過你剛開始還是要在「靜中修」,你在靜中修,先成就念佛的力量,然後你在面對煩惱活動的時候,你才能夠轉念念佛,以佛號來取代妄想,你沒有靜中修的基礎,你在動中修就不相應。所以印祖他是先講到早晚課,再講到動中修,最後總結:念茲在茲。好,我們今天先講到這裏。
第叁講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九面,倒數第四行:「所謂念茲在茲,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也。」這一段是說明我們念佛人所成就的一個功德相上,是講到念佛的修因及證果。在因地當中,印祖分成兩科:第一科是「早晚于佛前隨分隨力,禮拜持念,回向發願」。這個是在佛堂當中早晚的定課,我們剛開始念佛的人,我們這一念散亂心的勢力是很強大的,所以你剛開始要把一切的工作、萬緣都放下,專心的念佛。「一句彌陀念誦聽,十句成片叁叁四」,以這一念的佛號,重複的來熏習我們這一念的妄想,使令我們在妄想當中,經過你一次一次的念佛,它能夠在我們這一念的煩惱心中,成就一種清淨的力量,就是在汙泥當中,生出一朵小蓮花出來,這個是一種靜中修,先成就一種清淨的念力。
其次,「除此之外,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穿衣吃飯,一切時,一切處,皆好念」,你依止在佛堂所栽培的念力,我們一個人不是沒事幹的,總有一些事情要做,這個時候或者是行、或者是住、或者是坐、或者是臥,乃至于語默動靜、穿衣吃飯,你只要有因緣,你就把你在念佛堂所栽培的那個念力,再把它提起來。你單獨的提你的佛號,這個就是「一切」。你的身體可能有工作,但是你內心當中還是一樣,一句彌陀念誦聽。古人說:「終日走街坊,心中念佛忙」。你的身體是在行住坐臥,但是你的內心「心中念佛忙」,這當然都是要有前面的靜中修的基礎,這是動中修。
要修到什麼程度呢,「念茲在茲」,就是說我們念佛的目的,當然能夠斷煩惱最好,但起碼的標准要達到「念茲在茲」。什麼叫「念茲在茲」呢,其實印祖也解釋了,「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這個「造次」,就是很急遽、很匆忙的樣子,有緊急的情況發生了,乃至于「顛沛」,就是很狼狽困頓的樣子。這個意思就是說,我們這一念心,一切法因緣生,我們這一念心它是受熏習的,它受你的造作、你的業力來熏習,這句佛號經過你這樣
子,重複的在心中一次一次的熏習,它就「由生轉熟」。其次,那個煩惱的勢力,貪煩惱、瞋煩惱,它被你的佛號一次一次的折損以後,它「由熟轉生」,這個時候在你內心當中,煩惱雖然是在的,但是你的內心當中,佛號的力量是最大力量。乃至于印光大師說:若或妄念一起,當下就要教它消滅。煩惱活動的時候,貪煩惱、瞋煩惱活動的時候,你過去在念佛堂,在平常念佛的勢力,你一提起來,佛號在心中一運轉,煩惱就不動,你有這種功德力。在所有的內心等流當中,佛號是最強大的等流性,這個時候要以祖師來說呢,「淨業成就,往生有分」。這個就是一種功德消長,念茲在茲,這個時候你念佛起來都是有味道的,這個佛號有味道,不是我們剛開始覺得念起來好像沒什麼法喜,這個時候念起來,佛號散發出功德力,你能夠感覺得出來,你真的知道這是「萬德洪名」不可思議,你內心跟佛號的距離很接近,這個就是「念茲在茲」,這是一種功德相狀,這是一種正修的因跟果。
我們再看第叁段。「居士既能發露忏悔,于淨土法門,最易相應」。這個地方是一種助行,前面是一種正行。這個助行怎麼說呢,天臺智者大師講「對治助開」。就是說,天臺宗修止觀有十個次第:第一個是真正發心,乃至于遵修止觀,這個遵修止觀是一個正行,我們怎麼用功呢,就是由念住心,由慧觀察,修止修觀,修觀修止。但是我們從這一念散亂的顛倒心,要趣向于那種止觀雙運,那個清淨心,有些人很順利;但是有些人很多障礙。譬如說,我們從這個地方要走到另外一個地方,有些人他很快就走過去了,中間什麼事也沒發生。有些人就發現了毒蛇、發現了老虎、乃至于有石頭把他擋住了,他根本走不過去。這個意思就是說,我們在念佛當中,有些人一句佛號他提起來很快就成片,中間什麼事情也沒發生,風平浪靜。有些人就不同,煩惱障、業障、報障,煩惱會障礙你,業力障礙你,你的果報體、這個地方痛那個地方痛障礙你,這怎麼回事呢,過去有重大的罪業。所以
我們要「對治助開」,把這種障礙的因緣去掉,障礙佛號相續的因緣去掉。所以說要能夠「發露忏悔」,對于過去所造的罪要能夠發露忏悔。
爲什麼呢?印祖講出一個道理:「所謂心淨則佛土淨也。然既知非,又肯發露忏悔,必須改過遷善。若不改過遷善,則所謂忏悔者,仍是空談,不得實益。」先講出一個忏悔的意義,就是「心淨則佛土淨」。因爲我們往生極樂世界,那是一種清淨的功德,我們這一念心要有罪業就不容易相應,罪業是不能夠招感清淨功德的,不行的!所以我們要怎麼樣呢,要能夠「發露忏悔」,什麼叫忏悔呢,「忏」就是止斷未來非;這個「悔」呢,恥心于往犯。先解釋「悔」,悔就是恥心,羞恥對于過去所造的罪業,一種羞恥。這個「悔」是對望著過去,我們這一念心,去觀察我們在沒有學佛之前,或者已經學佛以後,我們也曾經有顛倒的時候,造的殺盜淫妄的罪業,這個罪業一造作以後,前一剎那造作,下一剎那就變成一個種子,被我們的心識給保存下來,保存在我們這一念心的唯識的的心識當中。那怎麼辦呢,已經造的怎麼辦呢,怎麼改變那個罪業的勢力呢,佛陀講「悔」,就是你思惟你過去的罪業,然後你深重的诃責自己,當然诃責是诃責那個煩惱,诃責能造業的煩惱,我不應該這樣子做的,我在佛前深重的诃責自己。罪業也是無自性的,它也是因緣生,它加上你這個诃責的因緣以後,它會從所謂的增長業,轉成不增長業。唯識說,它從一種強大的識,能夠得果報的這個業力,轉成不能得果報的,它業力羸弱。這個地方要注意,要轉成不增長業必須要「斷相續心」!就是你過去造罪業,那個煩惱的等流,被你一诃責以後,它勢力被你消滅了,也就是說你依止貪煩惱、瞋煩惱,煩惱一诃責,它不活動。這樣子煩惱一停止以後,罪業也跟著轉,這個是「悔」,對望著過去罪業的一種羞恥诃責。
「忏」是對望著未來,止斷未來非。這個時候你在叁寶面前,在你的上師面前發願,從今以後不再造作。過去的種種,譬如過去死;今日的種種,譬如今日生。這個時候你發願,以一種強大的願力,來做一種防非止惡的功能,這就是忏悔,這個是講忏悔的方法跟意義。忏悔以後呢,必須改過遷善,這個地方提到的要能夠「斷相續心」,你相續心沒有斷,是不構成忏悔的!爲什麼呢?「若不改過遷善,則所謂忏悔者,仍是空談,不得實益。」你煩惱的相續心,你沒有把它诃責調伏,它的罪業還是在的,你忏悔不能折損它的業力,不行!所以這個地方要注意!真正的忏悔,是要「斷相續心」,你這樣子一忏悔以後,它的罪業就不構成障礙,雖然有業,但是不能構成業障,因爲它的勢力薄弱,這是一個帶業往生的關鍵,它不能障礙你的佛號,沒辦法障礙,這個是講一種助行。
接著我們看第四段,這是我們這一科的正宗。就是「思惟苦谛」,怎麼來發起菩提心呢。
「至謂欲心不貪外事,專念佛。不能專,要他專;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等。」這個是講的一個根本問題,就是我們想要一心,這個「欲」者希望,我們希望我們這一念心不貪外事,能夠專心念佛,不貪求世間五欲的境界,專心來憶念這個佛號。這件事情是很困難的,非常的困難,這件事情是深深的違背我們過去的習氣。我們這一念的心,「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從本性來說,我們每一個人這一念心都是清淨本然,周徧法界,離一切相。但是我們無量劫在生死中打滾,我們的身業、口業、意業,這種業力的熏習,就構成各式各樣的煩惱。攏總來說,我們每一個人的煩惱,都是愛著世間的五欲樂,愛著財色名食睡,這個是我們內心的一種境界。我們有時候坐下來,憑良心講,內心當中的等流性,我們要放縱自己的心情,就是這種
境界,愛著財色名食睡。但是我們要轉變,要把這種思想轉變,就是「發菩提心」,我們開始要厭棄叁界的生死,追求無上菩提,這就是要轉變的。
這個轉變,印祖講的一個原則就是「不能專,要他專;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你剛開始在對治那個煩惱的等流性,你一定要有一個鋼骨。所以修行人的個性,藕斷絲連的個性是沒辦法修行的!藕斷絲連是一個好人,你在世間能夠做好人,但是你面對煩惱的時候,你就是跟煩惱,想要斷他,但是又不忍心斷,這樣子你一輩子修沒辦法成就。你看看祖師大德的傳記,看蕅益大師、印光大師、尊者阿迦曼傳、密勒日巴尊者傳,每一個祖…
《《印光大師文鈔》選讀(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