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淨界法師)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

  淨界法師主講(90年講于淨律寺)

  第一卷

  《佛說阿彌陀經》,諸位法師、諸位同學,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學人這次很歡喜,有這個因緣,跟大家共同學習這部《阿彌陀經》。我們在正式講這部《阿彌陀經》之前,先簡單的介紹一下,我們研究這一部經的目的。基本上我們學習佛法,雖然我們每一個人進入佛門,各有各的因緣不同,但是我們學習佛法的目的卻是一致的,那就是「離苦得樂」。我們希望我們今生,乃至來生的身心,能夠離開痛苦、得到究竟的安樂。我們依止這樣的目的來到佛門,或者是在家、或者是出家,來修學佛法。可是這當中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我們應該如何離苦得樂?這個痛苦是怎麼産生的?安樂又是怎麼樣産生的?從佛法的因緣觀來說明,這一切的痛苦,是由于生死輪回而引起的──「生是苦本」。換句話說,我們在輪回當中的每一次受生,都結集了很多的痛苦──老病死、愛別離苦、求不得苦、怨憎會苦,乃至五蘊熾盛苦。換句話說,當我們在叁界一旦受生,這個痛苦就不能避免,每一期的受生,都積集了無量無邊的痛苦。所以說我們講息滅痛苦,就必須息滅生死的輪回,達到無生的涅槃彼岸,這就是我們修學佛法的主要宗旨。至于這個方法,道綽大師在《安樂集》當中,他把佛陀的教法作一個判教,他說佛法當中主要有二大門:一個是聖道門,第二個是淨土門。這個聖道門的方法,就是以自力斷惑證真,了生脫死。就是你必須仰仗你內心的戒定慧,來消滅你無始劫的煩惱跟罪障,仰仗自力,斷惑證真,了生脫死,這是一個方法,這個叫做聖道門。第二個,你可以選擇淨土門,仰仗佛力的接引往生西方。我們一念真誠的心來憶念彌陀的名號、憶念彌陀的功德、憶念彌陀的相好,跟彌陀感應道交以後,我們到淨土去斷惑證真,了生脫死。一個是在穢土斷惑證真,一個是在淨土斷惑證真,有這樣的差別。這二個差別,印光大師講出一個譬喻說:這二個法門的差別,就像是「蟻子登于高山」,以及「風帆揚于順水」。說我們假設選擇聖道門,就像是一只螞蟻在登高山,這整個過程是非常辛苦,有很多的障礙:煩惱障,你整個修行過程當中,煩惱會障礙你修學聖道;業障,你無量劫來所積集的業力,它障礙你修學聖道;報障,你的生命體有老病死,老病死一出現的時候,障礙你修學聖道。就像一只螞蟻,它要經過很多很多的波折,才能夠到達山頂。入道多辛苦,這個叫做難行道,這是一個方法。第二種方法,就是你可以選擇到淨土去,這種情況就像是「風帆揚于順水」,像一艘船,在順風的情況之下,你坐上彌陀的大願船,從生死的此岸到達涅槃的彼岸,這當中在彌陀大願船的攝受下,你就比較容易成就。在淨土當中,有極樂世界依正二報功德的攝持,你能夠在那個環境「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這二個法門所成就的目的是一致的,但是過程就不一樣。如果我們站在末法時代,業障深重、福慧淺薄這樣的一個根性來說,淨土法門對我們來說就是比較契機的法門。在整個淨土當中,主要有叁經一論(《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和《往生論》)。印祖說:這部《阿彌陀經》的特色:「文簡意赅,詞約理富。」文字簡要,但是義理卻是非常的詳細豐富。所以說,如果我們能夠透過《阿彌陀經》的學習,我們的確能夠正確的掌握淨土的理論跟它的方法,作爲我們未來自利,乃至利他的一個基礎。這是我們共同研究這部經的目的。好,我們現在打開《講義》。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我們是根據蕅益大師的「《要解》」來解釋《阿彌陀經》。看《講義》:

  ○將述此義,大分爲叁。

  我們這次分成叁大科,來解釋這部經。

  ┌壹、自序

  │

  ├貳、解經

  │

  └參、跋語  今初。

  「壹、自序」,蕅益大師自己作了一個序;「貳、解經」,正式解釋經文;第「參、跋語」,蕅益大師寫完《要解》以後,他的一段跋語。「今初」,先看第一科「自序」:

  ┌總序多門

  ┌序法門┤

  │  └別顯淨宗二

  │

  │  ┌序古疏

  └序注疏┤

  └序今解二

  「自序」我們分成二大科:第一個是「序法門」,先說明佛陀所施設的這些差別法門;第二個是「序注疏」,講到蕅祖個人著作這部《要解》的一個因緣。先看「序法門」。「序法門」當中分成二科:「一、總序多門;二、別顯淨宗」,先籠總的說明佛陀說法的原則,是一個總說。

  壹、自序二

   序法門二

  總序多門

  ┌雖歸元無二

  原夫諸佛憫念群迷,隨機施化┤

  └而方便多門

  這個「原夫」是發語詞,沒有意思的。這叁世「諸佛」在自受用的甚深法性叁昧當中,以這個大悲心,憐憫我們這些迷惑的衆生,「隨機施化」爲衆生說法。這說法的原則有二個:第一個站在契理的角度,「雖歸元無二」;第二個站在契機的角度,「而方便多門」。這句話我們解釋一下。這個「歸元」的「元」,跟根源的「源」是同一個字。這個「歸元」,指的是我們整個修學的一個目標,我們所追求的一個究竟的真理。我們在整個修學過程當中,我們所追求的真理,以天臺宗來說,就是「我們現前一念的真如佛性」。在經論上說:「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說我們無量無邊的生死輪回是怎麼有的呢?這不是上帝創造的,是由于我們有很多很多的妄想、執著,所謂的「無明」,「無明」一動就是「行」,「行」就有「識」(凡夫的情識),乃至于各式各樣的業力,就有「生、老、病、死」。所以無量無邊的罪業,是由我們的妄想所創造的。所以息滅我們的妄想、恢複我們清淨的本來面目,這是所有佛弟子究竟的歸依處,所以這樣的一個目標是一致的,「歸元無二」。不管你采取什麼樣的方法,你只要成佛,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藥師佛,他們內心當中所安住的真理,是同一味、同一法性,就是佛性,所謂的「一如無二如」。我們就著衆生的根機,他所采取的方法,這就有一些差別相。我們講禅、教、律、密、淨,你可以參禅來對治妄想,你也可以持戒來對治妄想,或者是修止觀、或者是持咒、或者是念佛,來調伏你現前的妄想,恢複你本來面目。所以說,站在方便契機的角度,就有各式各樣的法門;但是它的會歸處,就是我們現前一念清淨光明的佛性。這句話的意思,我們可以知道一個消息──學佛它是一個心地法門,法法消歸自性。

  在《了凡四訓》裏講到一個故事,說有一個女居士,這個女居士很貧窮,她對叁寶有信心,經常到寺廟裏面禮拜、贊歎、供養叁寶。有一次,她好不容易積集了二文錢,就拿到寺廟去,很虔誠的供養寺廟。這個方丈看到以後,非常感動,就親自爲她誦經、爲她回向。過了幾年以後,這個女居士福報現前,被國王選爲貴妃,住到宮裏面去,那當然是一個榮華富貴的境界。這個貴妃有一次她又回到這間寺廟,她拿了千金來供養寺廟。但是這次方丈和尚並沒有親自爲她回向,他叫旁邊一個徒弟,代他誦經回向。這女居士就覺得很奇怪說:師父啊!我以前只供養二文錢,你親自爲我誦經回向;我現在供養千金,你卻叫你徒弟爲我回向,這是怎麼一回事呢?這方丈和尚說:你當初供養二文錢,內心非常的真誠,你這一念真誠心的功德太大,我一定要親自爲你誦經回向。而你現在雖然供養千金,但是你這一念心充滿驕慢,所以我找小徒弟代爲回向就可以了。所以說「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就是說我們整個修學的過程當中,現前一念的心是不可思議的,心力不可思議。

  印光大師《文鈔》也講到一件事,說:印祖有一個徒弟,他每天念佛念很多,拜佛也拜很多。他寫信給印祖說:師父啊!我每天拜了很多佛、念很多佛,但是我怎麼越念煩惱越重,看誰都不順眼?印祖說:你的修行只是在事相下功夫,沒有把這些法門用來對治你心中的妄想,你只是說「我今天拜多少佛、念多少佛」,心外求法。所以這樣子跟整個佛法的目的是相違背的。

  所以這個地方蕅益大師的慈悲,一開始就標出了「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就是說不管你修行任何的法門,你一定要往你的清淨心的目標去會歸,這是叁世諸佛施設教法的一個原則,這是一個總原則。這一段是「總序多門」,籠總的把佛陀施設教法的原則先標出來。再看第二段「別顯淨宗」,特別把淨土法門的特色講出來。

  別顯淨宗二

   淨土橫超勝

  淨土的特色,蕅益大師由粗到細、由淺入深分二段:第一個「淨土橫超勝」,看這一段:

  然於一切方便┌至直捷┐  ┌念  佛

  ┤  ├者,則莫若┤

  之中,求其 └至圓頓┘  └求生淨土

  在一切的禅、教、律、密的方便當中,我們希望能達到二個目的:第一個「至直捷」,第二個「至圓頓」。這個「至直捷」指的是在因地的時候,我們能夠不必多生多劫的修持,就在一生當中成就生死的大事。這個「至直捷」,我看古德的注解解釋說:「直捷」就是帶業往生,橫超叁界,這個叫做「直捷」。你不必去消滅你的罪業,帶著你無量無邊的業種往生淨土,這叫「直捷」。前面「至直捷」是約因地,這個「至圓頓」是約果地。那你果地的功德是怎麼回事呢?「圓淨四土,圓證叁不退。」你到了淨土以後,它的功德不是人天的功德,也不是二乘的功德,是大乘的功德。圓淨四土──有凡聖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這四土是互含互攝的,是橫具的,你同時可以受用四土;能夠成就叁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這個叫做功德的「圓頓」。如果我們今天要求在一切方便當中,要滿足它的「直捷」性,又滿足它的「圓頓」性,那「莫若念佛求生淨土」,「念佛」是因,「求生淨土」是果。

  這個地方我們解釋一下。我們說「方便有多門」,這個佛法的修持,都是在對治我們現前的妄想執…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