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化作衆鳥何義?
蕅祖又作一個問說:極樂世界既然彌陀在那個地方「今現在說法」,佛陀爲什麼不自己說法呢?要變現這麼多的鳥類來說法呢?這是什麼道理呢?「化衆鳥」有「何義」,有什麼意義呢?蕅祖回答說:
┤ ┌凡情喜此諸鳥,順情而化─令歡喜故。
│ │
│答:有四├鳥尚說法─令聞生善故。
└ ┤
悉檀因緣├不于鳥起下劣想─對治分別心故。
│
│ ┌無不具┐
└鳥即彌陀,令悟法身平等┤ ├故。
└無不造┘
這當中「有四悉檀因緣」,先看「歡喜」義。「凡情喜此諸鳥,順情而化,令歡喜故。」凡夫的心情,內心都是有所得的。有所得就有分別心,他總是希望爲他說法的衆生,外表要莊嚴一點、聲音也要好聽一點。在外表上,顔色最莊嚴、音聲最美妙的,那當然是鳥類了,一切動物當中,鳥類最殊勝。佛陀爲了隨「順」凡夫取著的這種心情,而變化這些鳥類,使令我們看到鳥以後、聽到這個音聲,在還沒有聽法之前,先生「歡喜」心。歡喜心生起,後面就容易生起善根,這是第一個。「鳥尚說法,令聞生善故。」「鳥尚」且能夠「說法」,身爲極樂世界的人,一個人多少有自尊心,這個鳥都能夠演說佛法,啊,這給我們一個很大的刺激,趕快要生起菩提心,精進修行,再怎麼說總不能輸給鳥類嘛,對不對!所以使令我們生善。我們看到鳥類爲我們說法:唉呀,這個鳥類的智慧太高,覺悟這種真理,我身爲一個人,要趕快的努力修行。這個時候,對我們就有一種刺激的作用,精進我們修行的功能,「生善」。「不于鳥起下劣想,對治分別心故。」我們看到這些鳥,內心當中觀一切鳥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這個時候內心當中使令我們謙卑。我們凡夫的心情,看到好的、比我們高的,我們就自卑感;看到比我們差的,我們就憍慢。當我們看到鳥類這一個卑微的動物,它都能演說這種微妙的智慧法門,使令我們能夠生起謙卑的心情,對治我們的憍慢,這是「對治」我們的「分別心」,有破惡的功能。「鳥即彌陀,令悟法身平等,無不具、無不造故。」這個是入第一義谛。前面都是在事相上的歡喜、生善、破惡,最後我們看鳥的本來面目:「鳥」是「彌陀」的法身所變現的,這個時候我們知道法身是普遍一切的。這個時候我們知道從「法身」的角度來觀察,一切衆生是「平等」不二的。這個時候我們就從事相上的差別,悟入了無差別的第一義谛,最後知道這一切的差別相,都是我們內心本具、都是我們內心所造,回歸到我們現前一念清淨心,這樣子就是入理,入真如理了。阿彌陀佛因爲有這四悉檀的因緣,所以他就變化了這些鳥爲我們說法,有這四悉檀的因緣。看最後一段「點示標指」:
點示標指
┌微風┐
│ │
┌┼樹 ┼等音┐
││ │ │
│└網─┘ │
此中顯┤ ├當體即是阿彌陀佛──
│ ┌依┐│
│ │ ││
│ ├正┤│
└及一切┤ ├┘
├假┤
│ │
└實┘
┌叁身┐
─┤ ├毫無差別也。
└四德┘
這段經文太重要了。這段經文當中又講出了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在極樂世界的「微風」、或者是「樹」、或者是樹上的羅「網」,它發出了種種的「音」聲,乃至廣泛來說:極樂世界一切的「依」報莊嚴、身處莊嚴、住處莊嚴,乃至「正」報莊嚴、乃至「假」法(假法就是我們心中所想象的這些法塵)、「實」法(我們眼耳鼻舌身所接觸的外在五塵。內在的法塵叫假,外在的五塵叫實),總之極樂世界整個六塵的境界,「當體即是阿彌陀佛叁身、四德,毫無差別也」。完全是彌陀的法身、報身、化身,乃至彌陀大般涅槃的常樂我淨四種功德,毫無差別也。所以這個地方,對極樂世界的境界是怎麼來的,就有所交待了。它不是業力所變現的,「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所以我們研究極樂世界的時候,你這個關鍵沒有建立起來,你就很難明白極樂世界的一個狀況,這句話「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基本上,我們在成就我們未來生命正報、依報的功德,有二種的方式:第一種方式是自力法門,就像《維摩诘經》的〈佛果品〉:寶積長者子帶著五百個長者子,拿著寶蓋去供養佛陀。佛陀用神通力,把這五百個寶蓋合起來,變成一個廣大的寶蓋,然後丟到虛空,在虛空中打轉。這個時候,佛陀爲了使令寶積長者子發菩提心,就從這個寶蓋當中,現出十方佛國土的正報、依報的莊嚴。寶積長者子看到:唉呀!這十方諸佛國土,這個果報體這麼的殊勝,身相也莊嚴、國土也莊嚴。這個寶積長者子還沒有學佛,就跟佛陀說:我們以後的生命,也想要跟他們的情況一樣,要做什麼事情呢?佛陀說:要莊嚴國土,五戒、十善是佛淨土,持五戒、十善;四谛、十二因緣是佛淨土;乃至六波羅蜜是佛淨土:要修這種種的五乘功德。這六波羅蜜的功德,那就不是簡單。比如我們講這個布施波羅蜜,這個布施波羅蜜真正要莊嚴淨土,那不是舍財物就能夠解決問題的,是舍生命所成的。這釋迦牟尼佛說:他觀察叁千大千世界,沒有一塊土地不是他舍生命的地方,爲了要行施波羅蜜、爲了要救拔一切衆生,沒有一塊土地不是他舍生命的地方,這樣子才成就布施波羅蜜。乃至戒波羅蜜、忍波羅蜜、禅定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六波羅蜜成就以後,你就能夠成就寶蓋上面所說的正報、依報莊嚴。所以一般來說,我們今天要成就依正二報的莊嚴,從自力的角度來說,那是一個廣大的、漫長的、充滿逆境的菩薩道,叁大阿僧祇劫,那個點點滴滴的血淚,來莊嚴正報、依報的莊嚴。這個極樂世界它可是不同,極樂世界的整個正報、依報的莊嚴,那完全是彌陀的法身功德所變現的。換句話說,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並不是我們因地去創造的,我們是憶念阿彌陀佛的名號,跟彌陀感應道交而成就的,這個地方是一個關鍵點,他力門果地教。所以這個地方就說明了極樂世界整個「依正假實,當體即是阿彌陀佛叁身、四德,毫無差別也」。所以印光大師講得好:極樂世界的法門、淨土法門,是「即衆生心,投大覺海」。就是我們這一念無明妄想的心,突然間入了彌陀這種功德的大覺海,去受用彌陀的大覺海。從大覺海當中,慢慢慢慢的從安樂的境界裏面,慢慢的覺悟、慢慢的覺悟,最後跟大覺海融成一片,不二的,是這樣子的。所以在淨土法門、這個他力門,是這種境界,彌陀在教化我們是用這樣的方式。所以我們在研究淨土,這一段經文是很重要的:「當體即是阿彌陀佛叁身、四德,毫無差別也」。這一段經文表面上,佛陀是在解釋鳥類的由來,事實上佛陀從秘密義來說,他等于是廣泛的說出極樂世界依、正二報的本來面目是什麼,它不是業力,「是彌陀」的「叁身、四德」所變現,有這一層意思。好,前面是「化有情聲」,有情鳥類所演說的聲音;這以下是「化無情聲」,看經文:
辛二、化無情聲
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這一段是講「無情」,「無情」是講「寶樹、羅網」所出的聲音。說「彼佛國土,微風吹動」,極樂世界的國土經常有微軟的風「吹動」。「吹動」什麼呢?「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這個「寶樹」以及寶樹上面由四「寶」所成的「羅網」,就能夠演出種種「微妙」的「音」聲。這個音聲講一個譬喻,「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就像「百千種」美妙的音聲,同時「俱作」一樣。這種音聲,我們聽到以後,會生起什麼樣的作用呢?「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我們聽到這個音聲以後,我們很自然的就能夠憶念佛、憶念法、憶念僧,這樣憶念叁寶的心情。看蕅祖的注解:
明念叁寶因緣
┌情──┐ ┌四教道品,無量法門┐
│ ├同宣妙法┤ ├─
└與無情┘ └同時演說,隨類各解┘
──能令聞者念叁寶也。
極樂世界佛法的流通,除了彌陀的說法以外,還有「情與無情,同宣妙法」。阿彌陀佛的安排,用鳥類來說法;用風吹樹木而振動上面的珠寶羅網,這樣的一種碰撞的聲音,它也能夠說法。使令在極樂世界當中,這藏通別圓「四教」的「道品」、「無量法門」,在極樂世界「隨」各人的根機,散發出法寶的力量,使「令」我們聽到以後,經常的憶「念叁寶」、經常的歸依叁寶。
明念叁寶四益
┌凡夫創聞,大踴遍身─是歡喜益。
│
念叁寶是從├與叁寶氣分交接必能發菩提心─是生善益
┤
悉檀獲益 ├由此伏滅煩惱─是破惡益。
│
└證悟一體叁寶─是入理益也。
「念叁寶」,是我們成佛之道的一個總相。所有的法門,假設不跟叁歸依相應,這個法門就是外道法。因爲外道也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但是他們這樣的善法,並沒有趨向叁寶的這種功德,他們這個善法是在人天得果報。所以《菩提道次第廣論》,宗大師特別提出一個看法:你在修任何的善法,如果沒有跟叁歸依相應,這個善法就是外道法。所以我們得戒體的時候,都是在叁歸依得戒體。這表示我們爲什麼要持戒呢?是因爲隨順于叁寶的功德而持戒。所以這個地方,它特別提出聞「叁寶」有四「悉檀」的因緣。第一個「凡夫創聞,大踴遍身,是歡喜益。」剛開始到極樂世界受生的「凡夫」,聽到這個音聲,「大踴遍身」(這個「踴」者,歡喜),法喜充滿,這個是「歡喜益」。第二個「與叁寶氣分交接,必能發菩提心,是生善益。」當我們內心跟「叁寶」的功德一接觸的時候,使令我們「發菩提心」。我們內心當中,也希望能夠成就叁寶的功德,這是「生善益」,生起一種追求無上菩提的希望。「由此伏滅煩惱,是破惡益。」這個時候有對治的功能,叁寶的…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