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光明能夠消「滅」我們的「煩惱」,這「是破惡益」。「證悟一體叁寶,是入理益也。」最後我們從外在的叁寶,慢慢慢慢的回光返照:原來叁寶是在我們的心中,一念的覺是佛寶,一念的證是法寶,一念的清淨是僧寶,最後又會歸到一念靈靈覺覺的本性上去。這個時候是「入理益」。這是講到念叁寶的一種利益。
這段經文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聽聞這個音聲所生起的功能,就是「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這個地方,「自然」這句話值得我們注意、值得我們注意的。我們凡夫的心情,從古代的賢聖開示當中說:我們凡夫的心,「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古代的聖賢說:我們無始劫在叁界打滾,我們這一念心有二種相貌:第一個是「人心」,就是我們內心的私欲,我們對于五欲愛著的心情。這種心的相貌是「惟危」,危殆難安,這個勢力非常強大,很難安定下來、很難調伏的。這是一種相貌,就是人心。其次就是一種「道心」,隨順于理法的道心,以佛法來說是隨順叁寶的道心。, 這種道心是微弱難明,是有但是不明顯,勢力非常薄弱。所以我們今天要保持中道,那不是隨便的,那是要「惟精惟一」,經常的保持精純一念的專注,跟一種戒慎恐懼的心情,才能短時間的保持在中庸之道。所以對我們凡夫的心情來說,要憶念叁寶是非常的不自然、非常的不自然,不是說自然,而是非常的不自然。你看孔夫子有一個弟子叫闵子骞,他是〈德行篇〉的一個弟子。這個闵子骞從小就以孝順而聞名。這怎麼說呢?他的母親很早就過逝了,他的父親又娶了一個太太來照顧他們。他的繼母又生了二個兒子,就是他二個弟弟。這個繼母對二個親生的兒子特別的照顧,對闵子骞特別的冷淡,好的飲食、臥具都給他弟弟,比較粗的就給闵子骞。闵子骞爲了整個家庭的和合,他也就忍受了。有這麼一天,闵子骞爲他的父親駕車,駕車的時候一不小心,禦馬的那個繩子就掉到地上,非常危險。他父親就很生氣說:你怎麼做事情這麼不小心!就要呵責他。但是看到闵子骞全身發抖,這一看:唉呀!你的衣服怎麼穿那麼單薄呢?這個時候他的父親就知道他繼母虐待闵子骞。就把闵子骞帶回去,把他的繼母叫出來、把他二個弟弟也叫出來說:我當初娶你進來,是爲了要照顧我這個兒子,你現在居然這樣虐待我的兒子!就准備要把他這個繼母休掉。這時候闵子骞跪下去求父親說,他說了一句很重要的話:「母在一子單,母去叁子寒。」說:你把母親留下來,受苦只有我一個人,那沒有關系。如果你把母親給休掉了,「母去叁子寒」,我們叁個小孩子就得不到溫飽了,那我也沒有得到好處。他的父親聽到了這句話:「母在一子單,母去叁子寒」,很受感動,他的繼母也受到感動,這件事情就終于化解了。這闵子骞這麼小就能夠講出這句話,長大以後就跟孔夫子學《周禮》。《周禮》學了叁年以後,子貢有一次就跟闵子骞講說:我看你剛進來的時候,來到孔門座下的時候,這個臉色看起來面有菜色,一副郁郁寡歡的樣子。但是叁年後,我看你現在,這個氣色是法喜充滿。怎麼回事呢?闵子骞說:我剛開始學《周禮》,要克己複禮,我在調伏內心的矛盾,真妄交攻的時候,內心有很大的壓力。慢慢慢慢的,哦!由生轉熟,由熟轉生,心中克己複禮的力量加大了,煩惱的勢力淡薄了,所以我現在的心情就比較好一點。
我們凡夫的心情,剛開始要在無明妄想當中,要憶念叁寶,那是何等不容易啊!何等不容易啊!我們一般的學佛人,看這個人他沒有學佛的時候很高興、生活得很快樂;學佛以後也很快樂,這個人不正常,沒有真正的學佛。一般來說,這個人學佛之前很快樂,學佛以後應該會有一點緊張,這個是正常的,這過度期,這個是很正常,這個是可以理解、可以包容的。因爲他這個時候,開始在心地上下功夫。剛開始的時候,他放縱自己的煩惱,生活很快樂。是啊,不考慮未來生命的時候,誰也很快樂。但是他開始在調伏煩惱的時候,那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要跟無始劫來強大的習氣抗拒,就像逆水中的魚,「不能念要他念,不能專要他專,煩惱不能斷要他斷」。就是內心當中,要把這一念愛取五欲的心,硬生生的拉回來,強迫它在叁寶當中安住,這件事情是非常不自然的。所以一般學佛的人,剛開始出家以後,會變得比較瘦,這個是正常的。有些人說是因爲過午不食,我不認爲是因爲過午不食,這是心情的關系。從闵子骞與子貢的那一段對話,就最明顯了。所以我們在自力的法門當中,完全要憑仗自己的正念來調伏煩惱,這件事情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這段經文「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這個「自然」就是說你心中沒有什麼壓力,你心中有煩惱那沒有關系,你到極樂世界,喝喝八功德水,唉呀!「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內心就跟叁寶相應了。聽聽樹上的音聲,「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我不知道諸位的感覺怎樣,不過我是覺得:我們一路這樣修行過來(如果你平常就是這樣一天過一天的,那就不談了。),你真正出家以後有下過功夫,真正跟煩惱對治過,你再看這段經文,會生起大歡喜心:「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你對極樂世界會生起大歡喜心。所以這段經文也就說明了極樂世界它所提供我們的功德:第一個極樂世界是好夢者也,它提供你一種身心安樂的功德;其次,極樂世界者,醒夢者也,它整個環境有一種聖道的力量,在整個六塵當中,每一個色聲香味觸法,都在引導你這一念心,趨向于叁寶的究竟功德。就是你在安樂的環境當中,點點滴滴的趨向無上菩提的道路,是這樣的意思。「極樂世界者,好夢者也;極樂世界者,醒夢者也。」最後我們看「庚二」的「總結」。
庚二、總結
舍利弗,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這一段是「總結」前面「約耳根聲塵明受用」的依報功德,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之所「莊嚴」。是什麼功德之所莊嚴呢?這當中分成二段,先看第一段:
正明唯心妙境
┌願行所成┐
┌皆導師┤ ├┐
重重結示,令│ └種智所現┘│┌佛心┐
┤ ├┤ ├
深信一切莊嚴│ ┌淨業所感┐│└生心┘
└皆吾人┤ ├┘
└唯識所變┘
┌影─┐ ┌全理成事┐
┌互爲┤ ├┐┌┤ ├┐
│ └質─┘││└全事即理┘│
┤ ├┤ ├亦可深長思矣!
│如眾┌各遍┐││┌全性起修┐│
└ ┤ ├┘└┤ ├┘
燈明└似一┘ └全修在性┘
這當中「重重結示」,有叁番的「結示」,在極樂世界的依報妙當中,有叁番的結示。都使「令」我們相「信」極樂世界「一切」的依報「莊嚴」,有二個因緣:第一個「皆導師願行所成、種智所現」。就是阿彌陀佛在因地時候的願力,跟六波羅蜜所成就,這個是「種智所現」,是彌陀這一念清淨心所變現出來,這個是約佛陀這方面來說。就著往生極樂世界的衆生,這種功德莊嚴是怎麼出現的呢?「皆吾人淨業所感、唯識所變。」我們之所以成就極樂世界,不是我們的願行,而是信、願、持名的淨業。既然講到這個「業」,當然就有差別相。我們講「往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每一個人念佛功夫的深淺,乃至廣泛來說你六波羅蜜的功德,特別是你所栽培的般若波羅蜜的智慧功德。換句話說,極樂世界就著共同點來說,我們每一個共同點,都是依止阿彌陀佛本願功德所創造的這一期果報。約著差別相來說,每一個人因地淨業的栽培不同,所以每一個人到極樂世界看到的七寶池、八功德水,看到的宮殿、樓閣,看到的鳥類、聽到樹上的音聲,都有差別的情況,就是「一爲無量」。但是無量當中,可也是依止同一個本性,依止同一個功德。所以「佛心、生心,互爲影、質,如衆燈明,各遍似一。」佛陀的心,那當然是普遍在極樂世界的一個法身,但是我們凡夫的心攝持的淨業有厚薄的不同,每一個人信、願、持名,每一個人所栽培的六波羅蜜有差別,所以「互爲影、質」。我們簡單的說,我們凡夫的心跟阿彌陀佛的心:「我雖業障深重,是彌陀心內的衆生;彌陀雖萬德莊嚴,是我心內之佛。既然心性不二,自然感應道交。」我們到極樂世界的受用亦複如是。我們今天去受用極樂世界,每一個人的共同依止點,是彌陀的本願功德所成;但是每一個人在受用這個功德的時候,卻有差別相,就依著你善業的厚薄會有差別相。就像光明一樣,雖然光光互攝,但是每一個光明的強弱,可也是曆曆分明,雖然曆曆分明,但可也是光光互攝。所以結論說「全理成事、全事即理」,這個是約功德來說,果地的功德。我們都依止真如佛性,而創造了差別的功德;雖然差別的功德,可也是依止真如佛性。我們說一一理性具足莊嚴,但是一一的差別莊嚴,可也是全體理性,這是約果地的功德。約因地來說是「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我們依止這一念的心性,而創造了信、願、持名,每一個信、願、持名還是開展現前一念心性,這件事情「亦可深長思矣」!簡單的說就是「妙因妙果,不離一心」,就是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不離開我們這一念的清淨心,也不離開阿彌陀的一念清淨心。所以蕅益大師說:
诃破愚迷
┌離此淨土──┐ ┌鼠即┐
奈何┤ ├甘墮┤ ├之诮也哉?
└別譚唯心淨土┘ └鳥空┘
──丙一「依報妙」竟──
蕅益大師這段話是在破除「唯心淨土」的這些學者,說:你們大談「唯心淨土」,說心淨國土淨,你否定了西方淨土而談心淨國土淨,其實這是一種偏空,就「鼠即、鳥空」,這個「鼠即」就是鼠的叫聲,「鳥空」就是鳥的叫聲。這一句話就是說:雖然是談論空理,但事實上不明白空的真實義,就像鼠跟鳥的叫聲一樣,但…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