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言說,都無實義。這種「诮」就是戲論。就是你否定了西方淨土,事實上你也不能夠明白真正的唯心淨土。因爲極樂世界可就是彌陀一念清淨心變現的,也是我們內心當中的清淨心所變現。當然我們在受用的時候,還牽涉到我們個人善業的業感,那就有差別相,所以全理成事,但是全事可也不離開理。所以可見得極樂世界,那完全是我們內心稱性的功德。所以這個地方是在說明極樂世界功德莊嚴的由來。我們講自性功德力,自性功德力是本具。彌陀的本願功德力,就是從自性當中的一個修德,更加的把因地變成果地的莊嚴。但是這種彌陀功德本願所創造的依正二報,表現在每一個人受用的時候,重要的關鍵在名號功德,看哪一個人持名的深淺,開顯的這種莊嚴,就有勝劣的差別,就品位的差別。所以事實上,極樂世界應該說是無量品。沒有一個人所看到的七寶池、八功德水是完全一樣的,不可能的。不過在經典上大判是說叁輩九品,這是個大判,事實上是無量品。每一個人,你今天看到的七寶池、八功德水跟昨天肯定不一樣,你今天會比昨天看到的更莊嚴、你喝到的八功德水會比昨天更甘美。因爲你的功德不斷的增長,你內心當中不斷的棄舍無明,增長了法身。所以你在極樂世界,你每一天所受用的五塵,那一定是一天比一天殊勝的,就著你內心光明的顯現、智慧的增長,你在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一天一天的莊嚴、一天一天的莊嚴,就是這個意思。這樣子正是唯心淨土,就是唯心淨土。你離開了這種思想,另外談唯心淨土,那就是一種戲論。
第二六卷
┌戊初征 今初
┌丁初征釋名號┤
│ └戊二釋
○丙二正報妙┤
└丁二別釋主伴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四十四頁,「丙二、正報妙」。前面一科是說明「依報妙」,說明極樂世界的國土莊嚴;這以下的「正報妙」,說明正報莊嚴。「正報妙」分二科:「初、征釋名號;二、別釋主伴。」這二段的關系,我們解釋一下。事實上真正說明「正報妙」是在「別釋主伴」,所以古德在解釋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分叁類:第一個是國土莊嚴,第二個是佛莊嚴,第叁個是菩薩莊嚴,叁種莊嚴。這叁種當中,國土莊嚴是屬于依報妙,佛跟菩薩的莊嚴是屬于正報妙。所以這個「別釋主伴」這個「主」就是佛的莊嚴,這個「伴」就是菩薩。所以這個「別釋主伴」事實上它是正式說明正報莊嚴。解釋彌陀的名號,是通于面的依報妙跟後面的正報妙,是貫穿前面的依報跟正報的莊嚴,整個依正二報的莊嚴,會歸處就是這一句名號,所以這個「征釋名號」是通前通後,是這個意思。在「征釋名號」當中分成二科:「初、征;二、釋」。看第一個「初」,先有一個「征」問,看經文:
丙二、正報妙二
丁一、征釋名號二
戊一、征
舍利弗,于汝意雲何,彼佛何故號阿彌陀?
佛陀說明了依報的莊嚴以後,佛陀又招呼了一聲「舍利弗」說:「于汝意雲何?」舍利弗你的意思如何?「彼佛何故號阿彌陀?」極樂世界的佛是什麼理由能夠安立做阿彌陀呢?提出了這樣的一個征問。這當中我們看蕅祖的回答:
此經的示持名┌征┐名號,┌深信萬德洪名─不可思議
┤ ├ ┤
妙行,故特 └釋┘欲人 └一心執持──無複疑貳也
本「經的示」,這個「的示」就是很明確的指示這種持名的妙行。在淨土叁經當中講到:我們內心跟彌陀感應道交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觀經》,它強調觀想、觀像,你憶念彌陀正報的莊嚴、依報的莊嚴,從這個觀想、觀像當中,在臨命終的時候跟彌陀感應道交。《無量壽經》雖然強調「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但是它也強調你還是要發菩提心,修諸功德,有一些助行。在本經當中,佛陀引導我們跟彌陀感應道交的時候,二話不說,什麼方法都沒提,但是講到「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所以這個地方,本經的一個特色是「的示持名妙行」。我們在本經當中,沒有看到佛陀講出其他的法門,單單講出「執持名號,一心不亂」的法門。既然本經這麼樣的強調「持名」,所以就有這樣必要把這個「名號」作個解釋。爲什麼呢?「欲人深信萬德洪名不可思議,一心執持,無複疑貳也。」這個「萬德洪名」,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議」,所以「名」號功德亦不可思議。使令我們真正的相信:我們所憶念的、我們所歸依的這句佛號,是「萬德洪名」,使令我們真正能夠「一心執持,無複疑貳也」。
任何的修行,第一個一定是建立信心,對于你所歸依境的信心。在本經當中,當然是以名號爲我們的歸依境。換句話說,我們到臨命終的時候,手忙腳亂,到底我是應該持大悲咒、還是持往生咒?我在今生的內心當中,攝持了很多的法寶,到底我臨命終要依止哪一個法寶最安全?這個當中,我們不可能到臨命終的時候再來抉擇,不可能。你一定是平時身體健康、心情愉快的時候,就必須要看到你真正的歸依處,這種歸依處,一定是要建立在「聞經達理,斷疑生信」。其實一般人,如果沒有研究淨土因緣的這種緣起道理,一般是聽到人講一些感應的事迹,我認爲這不容易建立一個真實的信心。只是聽到一種片段、一種偶爾發生的感應事迹,就會讓你這一念心,對彌陀生起一心歸命、通身靠倒,這種人少,非常少。大部分在念佛的時候,就夾帶疑根。所以說真正能夠「一心執持,無複疑貳」,一定是建立在對名號功德正確的認識上,才能夠除疑。所以我們在本經當中,的確是非常有必要來解釋這個名號的意義,是這個意思。所以佛陀就說:「彼佛何故號阿彌陀?」這個阿彌陀是什麼因緣安立的?爲什麼他能夠在我們的生命當中,從頭到尾能夠值得我們去通身靠倒、值得我們去一心歸命?這件事情必須要說個明白,是這個意思。在解釋之前,蕅益大師有一段重要的開示:「戊二、釋:初、約光明釋;二、約壽命釋。」
┌己初約光明釋
○戊二釋┤
└己二約壽命釋
「阿彌陀」,本經當中以光明跟壽量來解釋,這當中我們看蕅祖的一段開示:
┌阿彌陀─正翻無量,本不可說。本師以─
│
│ ┌光┐
│ ─┤ ├二義,收盡一切無量。
│ └壽┘
「阿彌陀」是印度話,「翻」成中文是「無量」,就是無量無邊的功德莊嚴,當然是「不可說」,想要說也說不盡。「不可說」怎麼辦呢?我們怎麼去理解這一句名號呢?所以「本師」釋迦牟尼佛就抓出二個重點:第一個「光」明無量,第二個「壽」命無量,以這個光明跟壽命來總持這個名號的功德,是這個意思。
│┌光─則橫遍十方┐┌橫┐
├┤ ├┤ ├交徹,即法界體─
│└壽─則豎窮叁際┘└豎┘
│
│ ┌舉此體─作彌陀身土。
│ ─┤
│ └亦即舉此體─作彌陀名號。
這一段的開示太重要了。這個「光」明是一種空間的無障礙,「橫遍十方」,這句名號是橫遍十方,就是你這一念有障礙的心,去憶念這一句名號,馬上使令你空間無障礙。第二個「壽則豎窮叁際」,時間無障礙。我們內心當中受著這種時間的障礙,這個時候使令我們時間無障礙。「橫豎交徹」,當我們把時空無礙這二種相貌合起來,那是一個什麼境界呢?那是一個「法界體」。這個法界當然不是我們凡夫的法界,那是一種清淨法界的本體。簡單的說,就是我們的真如本性──自性清淨心。彌陀依止這樣的清淨法界「體」,而創造了「彌陀」的「身土」。「身者,正報也;土者,依報也」,創造了依正二報的功德。我們內心當中,怎麼去跟彌陀的身土感應道交呢?所以佛陀必須要創造一個「即舉此體作彌陀名號」。
這個事情是這樣子的:站在彌陀的角度,他依止這種清淨的時空無盡的法界體、無量光無量壽的法界體,他創造了淨土的果地功德,「彌陀身土」,就是果地的功德。但是我們要成就這個果地功德,有什麼方法呢?哦,彌陀又創造了一個因地,讓我們能夠去栽培這個功德的因地,就是又創造了這個彌陀名號。當然,若因若果,都不離開這個無量光壽的法界體,是這個意思。所以說:「彌陀名號者,因也;彌陀身土者,果也」。若因若果都不離開這個清淨法界的本性,就是光壽無量的本性。所以蕅益大師作一個總結:
│ ┌彌陀名號─即衆生本覺理性──┐
│ │ │
└是故┤ ┌始覺合本,始本不二┐├
└持名即┤ ├┘
└生佛不二─────┘
┌一念相應─一念佛┐
─故┤ ├也!
└念念相應─念念佛┘
所以「彌陀名號即衆生本覺理性」,這一句話我們稍微說明一下。相對這個「本覺理性」,另一個就是始覺智慧。始覺智是能觀,所觀的就是本覺理。一般的自力法門,在觀這個本覺理性是從空性下手:「覓心了不可得,吾與汝安心竟。」這個禅宗、天臺宗在修這個觀心法門的時候,「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塵,遍觀諸法性,無假亦無真。」一般的自力法門在觀心的時候,一開始就是破滅這些有相的戲論,直接觀「畢竟空,無我無我所」的清淨本體,是從空性下手,先破執。但淨土法門,它不是從空性下手,它是從妙有下手。就是一一理性,可也是具足莊嚴;雖然一一莊嚴,可也是全體理性。雖然它是一個有相的佛號,但是它是全體理性,這種思想就是屬于華嚴的思想。所以依止《華嚴經》修行的淨土宗、密宗,它都是從有相下手。就是說你直接接觸彌陀的功德,從妙有下手,所以這個地方是很特別,「彌陀名號即衆生本覺理性」。一般我們看其他經典,很少看到有這樣的開示。一般的聖道門,要講到本覺理性,那一定是一種無相的境界;這個地方,它以彌陀名號來當本覺理性,是從妙有下手。所以,我們這一念心去憶念彌陀名號,是始覺和本覺,「始本不二,生佛不二。…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