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故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也!」這句話就很重要了。「一念相應一念佛」,這句話我們也可以從二方面來說:如果依著自力的角度,「一念相應一念佛」,就是說我完全不要看佛力的加被,我以我這一念能觀的智慧,去觀照我內心深處那一個不生不滅的本性,「一念的相應一念佛」。這個時候那個「佛」怎麼說呢?那個「佛」只是一個成佛的因種,就是一個成佛的因種。就是說你開始觀照你的本性以後,你的生命開始有變化。在你的無明妄想當中,生起一個成佛的種子,一個種子而已。當然要開花、結果,那還要廣大的六波羅蜜等著你去做了,還有叁大阿僧祇劫的路要走,稱性起修,這當中還有叁大阿僧祇劫的路要走。如果從自力的角度來說,「一念相應一念佛」,你一念的跟空性相應,你一念的去栽培成佛的因種,就是這個意思。其次,從他力的角度來說,這當中的他力就有彌陀本願功德的加持,一念的相應,這個時候我們所觀境,不是觀我們這一念的清淨心,這個時候我們心中所憶念的是彌陀名號。什麼叫做「相應」呢?就是「一句彌陀念誦聽」,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這個叫做「相應」,你這一念心跟佛號已經「相應」了。這個時候念念之間,成就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而這種功德莊嚴不是因地,是已經成就的果地功德,是一個現成的果地功德。所以這個地方不一樣。因爲你憶念佛性,那完全是憑自己的本事,誰也沒有幫助你。你憶念佛號,這當中,有彌陀本願功德的加持,有他力灌進去了。所以說站在他力的角度,你憶念了彌陀名號,你在你的心中,七寶池、八功德水、無量無邊依正二報的功德,就在你的心中成就了。乃至你把這樣的念頭相續,「念念相應念念佛」,一天一天的加強極樂世界的依正二報。所以這句話,從自力的角度,這「一念佛」的「佛」,只是因地的佛性;如果從淨土的角度來說,「一念佛」,那是極樂世界依正二報果地的功德。那當然是不同,那是一個現成的功德。所以我們講「他力門果地教」,就是在這個地方。由于「它」是他力門,所以它就是果地教了。這個地方的關鍵點,就在這個彌陀名號、彌陀名號。因爲他的因地是無量的光壽,所以他所成就正報、依報也是無量的光、無量的壽。是這個意思。這只是一個簡說,後面看這個經文的詳細說明。
戊二、釋二
己一、約光明釋
先看第一個「約光明釋」,這是「舍利弗,于汝意雲何?彼佛何故號阿彌陀?」解釋阿彌陀佛,第一個「約光明」解「釋」,看經文:
舍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爲阿彌陀。
佛陀招呼一聲「舍利弗」說「彼佛光明無量」。「光明無量」,這當中有二種情況:第一個「照十方國」,它的數量能夠照十方國;其次,它的本質「無所障礙」,不爲一切的牆壁、一切的樹木所障礙。我們一般的日月燈明是有障礙的,一個牆壁就障住了。彌陀的光明,是沒有東西能夠障礙的。因爲這二個理由,所以稱「爲阿彌陀」,第一個它「照十方國」,第二個它「無所障礙」。看蕅祖的解釋,先解釋他的數量:
釋佛光無量叁
約證釋
心性寂而常照,故爲光明。今徹證心性無量之體,故光
明無量也。
(「寂而長照」的「長」是錯字,應爲「常」。)我們這一念現前的心性呢,它的本體是「寂而常照」,約著它照的功能來說,它有「光明」義。現在彌陀「徹證」了「無量」光「之體」,所以他是「光明無量也」,這樣子是約法身來說。再看他的願力:
約願釋
┌諸佛皆徹性體,皆照十方,皆可名無量光。
┌┤
│└而因中願力不同,隨因緣立別名。
┤
│ 彌陀為法藏比丘,發四十八願┌果成┐
└─ ┤ ├也。
,有光明恒照十方之願,今 └如願┘
就法身來說,「諸佛」都是「徹」證清淨法身的本「體」,這種光明都是遍「照十方」,都是「無量光」。但是就著應化身來說,「因中願力不同,隨」著「因緣」而安「立別名」,隨著他的願力,以及他修行因緣的差別,安立了這個別名。這個「因緣」不同是怎麼安立的呢?因爲「彌陀爲法藏比丘」的時候,「發四十八願,有光明恒照十方之願,今果成如願也。」這個「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這個「彼佛」到底指的是什麼佛?當然法身、報身都是光明無量,但是因爲法身、報身的光明無量,跟我們凡夫幾乎沒有關系,因爲我們根本不可能接觸。所以我們現在關心的是應化身,因爲我們凡夫帶業往生,所到的是一個凡聖同居土,所見的佛是應化身。所以我們真正關心的,跟我們貼身有關系的是應化身。所以這個地方,蕅益大師特別講出來,這個地方的「彼佛」,這個「佛」是應化身。就是說:「彌陀爲法藏比丘,發四十八願」,他的願當中「有光明恒照十方之願」,現在佛「果成」就,所以他的「願」也就滿了。在這四十八大願當中,我們也可以把它提出來,就是在第十二願,第十二願講到說:「設我得佛,光明有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法藏比丘在因地的時候說:「設我得佛」,我在成佛的時候,我的應化身的「光明」如果「有限量」的,最低的程度,「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這個「那由他」就是億(百千萬億的億),就是百千億那由他,就是百千億億諸佛國者,「不取正覺」。所以說彌陀應化身的光明無量,是在因地的時候所發的願。好,我們再看「簡別叁身」:
簡叁身
┌法身光明─無分際┐
│ ├此則佛佛道同─────┐
├報身光明─稱真性┘ │
│ │
「法身」的「光明」是遍一切處;「報身」的「光明」他是「稱」合本性,也就遍一切處:這個是「佛佛道同」。但是我們今天所強調的,不是法身、也不是報身,是應化身。
│ ┌十┐ │
│ │ │ │
│ ┌一由旬者┼百┼由旬者┐ │
│ │ │ │ │ ├
│ │ └千┘ │ │
│ ┌有照┤ ├┐│
│ │ │ ┌十┐ │││
│ │ │ │ │ │││
│ │ └一世界─┼百┼世界者┘││
└應身光明┤ │ │ ├┘
│ └千┘ │
│ │
│ │
└唯─阿彌普照,故別名無量光─┘
┌不一┐
─然叁身┤ ├爲令衆生得四益故,作此分別耳。
└不異┘
像釋迦牟尼佛的「應」化「身」是「照一由旬」。我們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一生說法的時候,光明照一由旬。這「光明」有常光、有放光:「常光」就是佛陀頭頂像月亮那個光明,是經常存在的;「放光」是佛陀有特別的因緣,從頭頂、從白毫、從手指放光,這叫放光。不過這個地方的光明是指常光。釋迦牟尼佛的常光是「一由旬」,有的佛是「十由旬」、「百由旬」、「千由旬」,或者「一世界」、「十世界」、「百千世界」,都是有限量。只有「阿彌」陀佛的「光明普照,故別名無量光。然叁身不一不異,爲令衆生得四益故,作此分別耳。」「叁身」是「不一不異」,但是我們現在所關心的是應化身,所以佛陀還是把叁身給簡別出來。這是解釋「光無量」,再看「佛光無礙」,就是無所障礙:
明佛光無礙
當知無障礙,約人民言。由─衆生與佛緣深。故佛光到
處,一切世間無不圓見也。
佛陀在應化身的時候,特別重視他的應化身一定要光明無量,這不是表示佛陀他喜歡自己要這樣做,他完全是爲了利益有情而安立的,是「約人民」的利益而安立的。因爲「衆生」跟「佛」有因「緣」的時候,「佛光到處,一切世間無不圓見也」。
「光明無量」這件事情,我們簡單的說明一下。佛陀在利益衆生,一般是采取二個辦法:第一個辦法是說法,佛陀用語言文字來演說種種的法門,「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爲假名,亦名中道義。」從文字當中,散發出聖道的功德,使令我們能破除心中的無明妄,這個是主要的一種利益方法,說法。其次,就是衆生有障礙,爲了破障,佛陀會顯神通來破障。在神通當中,主要的就是放光,就是用光明。這個光明,在《無量壽經》上說:佛陀的光明照到衆生的身心,使令我們罪滅善生,身心安樂。我們有這個罪障就消滅了,一切的善根就生起了,使令我們身心安樂。
臺中蓮社編的《念佛見聞感應錄》,裏面講到一件事:十多年前,臺中有一個姓賴的女居士,她當時是五十四歲,她先生在叁年多前往生了。她先生在的時候,她們夫妻倆的感情非常好,結婚十多年都沒有爭吵過。所以她先生突然生病死掉,她一直不能接受這樣的事實。叁年多來,經常的懷念她的先生。這麼一天,她實在是對她先生懷念的感情太重了,她就買了一些水果、一些香花燈燭,到她先生的墳墓去祭拜一番。祭拜的時候,觸動了她的感情,痛哭了一場,講了一些很感性的話,發泄了一下。回來以後就有事情了,晚上做夢的時候,夢到一個男衆的鬼魂,現出她先生的樣子來跟她講話。她隱隱約約知道這個人不是她先生。感情因緣深的人,她內心當中就有這麼一點感應,她知道這不是我先生。她說:你爲什麼現出我先生的樣子來欺騙我呢?她不跟他講話,他就一直在耳邊吵,還現出他的樣子給她看。經常在晚上睡夢的時候,就有這種事情發生;但是白天也沒有什麼不正常的事情發生,所以她也不在意。過了半個月以後的一天中午,她在廚房做菜,帶著她一個五歲的孫子。她的小孫子在旁邊洗菜,她在那邊炒菜,炒到一半的時候,這個姓賴的女居士,突然間就昏倒在地,二眼翻白、全身顫抖。這小孫子很聰明:唉呀!我的祖母有問題。趕快跑到隔壁去找一個念佛的老菩薩說:我祖母有問題,請你來看一看。這個老菩薩過來一看,就趕快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小孫子也跟著念阿彌陀佛,念了二十幾分鍾。慢慢慢慢的,這個身體的顫抖就停下來了…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