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宗》修學法要
上淨下界法師宣講
2007 年 8 月 22 日 叁聚精舍
和尚尼慈悲 諸位法師 諸位居士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好!大家請放掌
學人這次 奉和尚尼的慈命,來跟大家討論,我們淨土宗的一些修學重要的觀念。在佛教的修學有身口意,叁業的修學。這個叁業的修學,基本上有所謂的根本法門,跟枝末法門,兩種的差別。
這個枝末法門,就是我們的身業跟口業。我想每一個法門,不管你是修天臺宗、唯識宗也好。你一定有身業的禮拜,跟口業的稱歎。所以身口的修學,我們叫作「枝末」。
但是你內心的修學,這個就是根本。
你看我們讀《法華經》,《法華經》的根本思想是什麼,就是「會叁歸一」。你怎麼樣把叁乘的差別教法,會歸到你一念心性。《法華經》就是告訴你這個觀念,以一心,來統攝萬法。你能夠掌握這樣一個心法,你就能夠掌握整個《法華經》。
那麼《楞嚴經》它是修「首楞嚴王叁昧」。什麼叫 首楞嚴王?就是堅固的意思, 特別堅固。它那個「叁昧」,你怎麼樣它都沒辦法破壞。你遇到順境,它也是這樣。你遇到逆境,它也是這樣。所以「首楞嚴王叁昧」的根本思想,只有六個字。不迷、不取、不動,于諸境緣,不迷、不取、不動。所以我們修學一個法門,最可貴的是掌握到,它修學的心法。而不是只是在儀軌上,身口的修學。
那麼淨土宗的心法是什麼?我想我們每一個人都知道。淨土宗的根本觀念,就是「感應道交」。因爲你能夠往生淨土,不是你的力量 是佛力的加被。那麼這當中就牽涉到二個問題︰第一個,你的心力,跟佛力的相互關系。蕅益大師,把整個大乘的修學,分成叁種差別。
第一個是心靈的力量。像禅宗它完全仰仗心力,它完全是內觀的。所以它在整個修行當中,它根本沒有去憶念佛陀。可以說,它完全拒絕佛陀的力量。那麼這樣子修學,入道多辛苦,相當的辛苦。
第二個是完全仰仗佛陀的力量,我們一般人,很多人修淨土宗都是這樣。完全仰仗佛力。那自己的心力,沒有提升起來。心外求法,結果是事倍而功半。感應的效果非常有限。
所以蕅益大師認爲,最理想的修學淨土方式,是你本身也要提升你內心的觀照,那麼以心力來帶動佛力。我再講一次,用心力來帶動佛力。佛陀的力量,是無所不在的。問題是你怎樣把佛陀的力量,轉成你的力量。你就有一些方法
所以淨土宗,必須以心力來帶動佛力。那麼用佛力來加持,我們的心力。
這樣子才能夠構成,所謂的心力跟佛力的交互作用。最後「感應道交 難思議」。
我想我們大家都知道一個觀念,佛陀不能主動的加被我們。必須用我們的心力來帶動。所以我們今天,我們花一點時間,來了解一下。到底淨土宗,佛陀的力量既然存在。那麼我們怎麼樣,來帶動佛的力量,來轉成我們的力量。今天我們就來探討這個主題。
好!那我們看講義第一頁。
將述此義,大科分叁︰
甲一、心靈的力量
甲二、佛陀的力量
甲叁、心力跟佛力的相互關系 今初
好!我們這個主題有叁個主題
第一個 心靈的力量。我們先講講,在大乘教法當中,我們心靈到底有那些力量,來引導我們生命的。
第二個 佛陀的力量,佛陀的力量有那些重點。
第叁個 我們就講到最後的總結。心力跟佛力的相互關系,感應道交。我們怎麼用我們的心力來帶動佛力,就這叁個主題。
甲一、心靈的力量
乙一、萬法唯識
乙二、心爲業主
乙叁、思想主導
好!首先我們看甲一 心靈的力量。心靈的力量當中,我們講到有叁段…,先看第一小段「萬法唯識」。
這個「萬法唯識」簡單的解釋就是說︰我們一生當中,所有的法都是由我們內心所變現的。宇宙間的萬法,都是我們內心所變現。離開我們這一念心,沒有少法可得。那麼這個觀念,這個內心,怎麼變現萬法呢?我們分成叁段來說明。
第一個就是,最深的潛在意識,叫作第八識,又叫「異熟」。這個第八識,它是我們有情衆生,一個生命的本體。爲什麼我們會一次一次的在叁界流轉呢?因爲有阿賴耶識。爲什麼你死掉以後,又會創造另外一個生命。你的生命不會結束呢?你死掉以後,瞬間又出現一個生命。因爲有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沒有破壞,你的有情的生命,叁界的生死,也就不能夠結束。阿賴耶識 它從功能上來說,叫「異熟」。這個「熟」就是成熟。它能夠把你過去生,所造的善惡業的種子,使令他成熟,變成一個果報,這叫「成熟」。比如說,你今天種了一個蘋果的種子,這個種子不能吃。但是你經過這個大地的成熟,它可以把這個蘋果的種子,變成果實 這個就可以吃了。你以前造的是布施的業,這個業是不能受用的。業不能受用的,一定要經過阿賴耶識的轉換,才能夠變成果報。所以說,這個阿賴耶識,它本身就是有把這個業力,轉成果報的作用。所以我們叫成熟。那麼阿賴耶識,比如說︰它今天把你變成一個女人的身相,一個女人的心態,一個女人的身心世界。那變出來以後,就看第七意識了。
第七意識 叫「思量」。它會很相續的思量,而創造一個自我。所以我們每一個生命,都有一個「自我意識」。我們一定會在生命當中,以一種「我」的觀念
。你變成一個螞蟻,你就以螞蟻爲自我。你一定會忘掉前生的。自我意識,只有活在現在,這是很奇怪的。它不會去憶念過去的。自我意識的概念,它不會去回憶前生。我前生是怎麼樣?不會的,它只會執著你今生而己。所以,自我意識一定要第八識,把果報變現了以後,它才會出現。
那麼自我意識,你有這種自我意識的概念以後,就産生了前六識,産生受用。第八識它變現果報,但是它不能産生受用。它不受用果報,它把它變出來,它沒事了。那麼第七意識,産生自我意識。自我意識,它本身也不能受用。它要假借六根門頭,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來接觸,你所變現的色身香味觸法。福報大的人,他變現的六塵是美妙的﹑快樂的,我們沒有福報的人,變現的六塵比較醜陋。那麼這些都是由六識,來加以了別,來加以受用。這個地方就說明,我們生命是怎麼來的。你從什麼地方來?其實你從你的內心而來。
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大富長者,叫 須達長者,又叫作 給孤獨長者。這個長者爲什麼叫「給孤獨」?因爲他平常,就很喜歡幫助那些孤苦無助的老人。很有慈悲心,那麼 給孤獨長者,他有一天 因爲他小兒子的婚事,他到王舍城去。跟另外一個長者來提親。那麼他的這個親家剛好在辦一個 很大的宴會。這 給孤獨長者說︰你們在忙什麼?把這個家庭,布置這麼漂亮//這麼多美好的飲食
他說︰親家 你不知道,我們今天要請 佛陀還有他的弟子來應供。那麼這個時候,在經典上描述,給孤獨長者,一聽到佛陀,這二個字的時候,他身毛皆豎。這個身體的毛,都豎起來。這個人善根深厚。他就問他的親家說︰他這個佛陀是什麼樣的一個人?他說︰佛陀,是福德跟智慧,都圓滿的一個聖人。那麼因爲,給孤獨長者。他有事情,他提完親以後,要趕快回去。所以他來不及參加這個宴會。但是他回去的心中,心中就許下一個心願。說,我一定要在我的國家舍衛國,來創造一個精舍。請 佛陀,來我這個地方應供。請 佛陀,來這個地方長住,乃至于說法。那麼他有這個願望以後,其實他那個時候,還沒有見過 佛陀。
他就開始找地了,那麼找…就找到了,舍衛國的國王,波斯匿王的一個兒子,叫 祇陀太子。就看中他的花園。因爲他覺得花園,環境非常的清雅,很適合修行。那麼他就跟太子,表達說︰我要買下你這個花園。祇陀太子,他就說︰這個花園我不賣的。那麼這個時候,須達長者說︰我願意用黃金來鋪地,買你的花園。那麼祇陀太子,就被感動了。哎喲!你這麼有誠心!
他說︰那就賣給你吧!賣給他以後,陀太子就很好奇。
說︰你這個花園,到底是什麼用途?你用這麼高的價碼買。
他說︰我要供養一個,福德智慧都圓滿的 佛陀,還有他的弟子,來這個地方修行說法。
那麼這個時候,祇陀太子,他也起歡喜心啊!
他說︰那這樣子好了。
黃金鋪地,這個地賣給你。但是上面有樹木。這個樹木,你就沒辦法鋪了。樹木算我的。
所以變成一個,祇樹 祇陀太子的樹,還有 給孤獨長者的地。
祇樹給孤獨園。
就是我們《阿彌陀經》《金剛經》,都在那邊宣說的。
須達長者,買下這個地以後,他還親自監工。蓋了很多的精舍。佛陀,派舍利弗尊者去監工。這個時候,舍利弗尊者,有一天看到須達長者,就對他微笑。這個時候須達長者說︰長者,你爲什麼微笑?他說︰你!地上的精舍未成,天上的宮殿已就。上面的宮殿,已經完成了。
這個時候,舍利弗就用神通力,顯現他來生的果報。有六欲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 化樂天、乃至于 他化自在天。這個時候,須達長者說︰這麼多天!我到底選那一天呢?舍利弗尊者說︰你要選兜率天,那個地方有 彌勒菩薩說法。後來他發願求生兜率天,其他五天,就消失掉了。那麼這個公案,告訴我們什麼事?
我們看 須達長者,他如果在他後生當中,沒有太大的變化,他是投生到兜率
天。有兜率天的身心世界,還有他所受用的依報環境,那麼這是那裏來的呢?我們也可以問說︰ 諸法因緣生。那麼他的兜率天的果報,是從那裏來呢?
我們看這個表,就知道了。第一個 阿賴耶識來。因爲他的布施的業力,保存在阿賴耶識。而且他的業力,特別的強大。然後他怎麼樣呢?他會變現一個,兜率天的身心世界。一個高大莊嚴的天人的身相。然後他會出現一個自我,它會産生一個我的概念。我來受…
《淨土宗修學法要(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