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心與淨土
淨界法師宣講
二O一O年八月二十五日
于新加坡大悲佛教中心
第一講
《淨心與淨土》。諸位法師慈悲!諸位菩薩阿彌陀佛!
好,請放掌。我們這次跟大家共同討論的主題是“淨心與淨土”,主要探討我們內在的心靈的力量跟外在的佛陀力量之間的一種相互的關系。
這個主題我們先做一個簡單的說明。我想在我們中國的佛教史的傳承當中,中國佛教出了很多的大祖師,他們對整個佛教的貢獻最重要的就是建立了宗派製度。漢傳佛教對整個佛教最大的貢獻就是它把一個非常複雜、非常深奧的大乘法門分門別類,分成了很多很多的宗派,比方說唯識宗、比方說天臺宗、比方說淨土宗。一個非常廣泛、非常深奧的法門經過我們條理地分塊以後,會讓我們一個凡夫衆生在修學大乘法的時候很快地進入狀況。你知道你需要、你適合哪一個法門,你不必經過很多的無謂的摸索、去try(嘗試),你馬上可以進入狀況。這個是宗派對我們的一個最大的貢獻,讓我們很快地找到自己需要的法門,因爲每一個宗派都有它的修學的理論、修行的方法。當然,有爲諸法有它的好處,也就會有它的缺點。所以,宗派的建立到了末法時代,特別是明末以後,就創造了一些問題,蕅益大師說——“畫地自限,分河飲水”。什麼叫“分河飲水”呢?就是說,本來大乘佛法是一條法味的水,結果隔成東西兩岸,各人喝各人的水,彼此不互相往來。這個意思就是說,宗派的建立到末法時代因爲過分的區分,唯識宗不學天臺的東西,天臺宗也不屑于學淨土的東西,彼此間的法味不能夠相互地交流,彼此的心得不能互相地學習,就把一個本來是非常圓滿的大乘法區隔成一塊一塊的,這個是我們末法時代宗派的一個非常大的遺憾——就是彼此的心得不能互相地分享,你的法門我不屑于學習,我的法門你也不想學習,這個不是佛陀出世的本意。所以到了末法時代,特別是宋朝的永明延壽大師,他看到了大乘佛教宗派的這種彼此間互相排斥的最大問題,他提出了一個宗派的圓融的思想,他提出了禅淨雙修的思想,這個在中國佛教上是非常了不起的貢獻。他認爲應該把禅宗的重視心靈力量的開發跟淨土宗重視佛力的加被應該把它加以結合。所以永明延壽大師在宋朝提出來以後,到了明朝得到了蕅益大師、蓮池大師的響應、推廣。
所以我們現在就是說,宇宙間的確是有兩種很大的力量,可以讓我們離苦得樂:第一個是我們內在心靈的力量,第二個是存在法界的彌陀的四十八願。這兩種力量缺一不可。一般來說,修聖道門的他會重視止觀,他強調內心的力量,他不想跟彌陀感應道交;一般來說,淨土宗的人重視佛陀的力量,他不重視內心的調伏跟安住,他說完全靠彌陀就好,但是這個思想是錯誤的,因爲我們內心假設沒有加以淨化、沒有加以提升,我們念佛是不能跟彌陀感應道交的。諸位要知道,阿彌陀佛對衆生的救拔,在經典上的解釋——佛陀不能夠無條件地救拔我們,佛陀的救拔是有條件的救拔,這是淨土宗跟上帝的思想最大的差別。所有的佛教都必須建立在諸法因緣生,什麼叫因緣?就是每一件事情要出現,它有它背後的條件,事出必有因。所以我們自身的准備是很重要的。同樣一句佛號跑到不同人的心中會産生不同的加持力,這表示諸法因緣生。佛陀度化衆生就是——你准備好了沒有?你有一分的准備,佛陀給你一分的功德;你有叁分的准備,佛陀給你叁分的功德;你有十分的准備,佛陀給你十分的功德。這才是真正的淨土的思想。阿彌陀佛的加持力是建立在諸法因緣生的角度來談加持,所以我們自身的准備就變成非常重要。
到底我們心中要准備什麼樣的條件?我想我們花叁天的時間來跟大家談一談,當我們用什麼樣的心態來憶念這句佛號是一個最佳的准備。這個主題我想值得我們去探討一下,就是說我們雖然念佛,但是我們是不是做一些相對的准備。
好,我們看今天的講義。將述此義,大科分叁。我們心力跟佛力的關系有叁個主題要探討。第一個,先講一個前言,先把這個觀念做一個總說。首先前言當中,乙一、衆生的心靈力量。我們每一個人都在用內心世界來受用一切的法,但是我們心靈到底有什麼力量,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日用而不知。我們不了解心靈的力量,我們就很難善用內心的世界,這個是很可惜的。原則上來說,我們心靈有兩種力量,第一個、它可以創造生命,第二個、它可以改造我們的生命。創造這部分,我們已經別無選擇,我們面對過去的心靈創造現在的果報,我們只有認命、只有承當;但是對未來的改造,這件事情我們有很多的努力的空間。所以我們先探討到底我們內心有哪些力量,我們先了解一下。乙二、佛陀的加持力量。這個地方我們特別談的是阿彌陀佛的加持力。阿彌陀佛經過無量的時空的修學,積集很多波羅蜜,他把波羅蜜的功德分成了四十八願存在法界當中。到底法界當中有哪些力量可以把它轉成我們的力量,這個地方佛陀的加持力我們也應該要探討一下。我們的重點是乙叁、——心力跟佛力的結合。我剛剛講過,佛陀不能主動地救拔我們。佛陀的慈悲心不斷地憶念我們,但是我們也要釋放相對的一種力量才能夠啓動佛力。所以,感應道交絕對不是單方面的事情,不是佛陀可以做主。所以我們自己的准備,就是我們應該用什麼樣的心態來憶念佛陀,我們才能夠把佛陀的四十八願——蕅益大師所說“轉他成自“——淨土法門就做一件事情:你要想盡一切辦法把阿彌陀佛的功德轉成你的功德,就做這件事情。那我們應該准備什麼樣的心態?這個地方是我們上課的主要內容,就是以心力來啓動佛力。前言地方有叁個重點。
在甲二、正文當中,我們的准備有叁個准備:乙一、觀佛號功德以生信心。念佛是要帶一點信心,要有信仰的力量,這是第一個;乙二、觀淨土殊勝以啓願力。前面是對佛的觀察,這個地方是對國土的觀察,往生的願力,這是第二個;乙叁、依攝心專注以立行持。第叁個是一種專注力。前面兩個是跟智慧有關系的,第叁個是跟禅定有關系。前面兩個,你念佛的信仰跟念佛的願力,決定你會不會往生。有些人念佛是不能往生的,他念佛只是一種消業障、增福報,因爲他的信心跟願力不具足。所以,前面兩個是決定你可不可以往生。第叁個是決定你的品位的高下,你念佛的功力決定你是哪一個品位,在九品當中哪一個品位。這個地方有叁個重點,就是我們心態的准備——信心、願力還有專注,叁個重點,這是我們上課的主題。
甲叁、結勸。結勸當中有兩個重點:乙一、具足皈依之心。念佛要有皈依的心。我們的信仰、我們的願力,這個是我們要准備的;乙二、培養專注之念。我們對于阿彌陀佛那個音聲的攝持,阿彌陀佛主要念佛是靠音聲來攝心,你對音聲的專注——這個是要培養的,專注力。
我們看第一段。甲一、前言。首先我們先做一個前言的總說,這個地方有叁段,我們看第一段:乙一、衆生的心靈力量。我們內心的世界産生出來的力量有兩個力量,一個是創造生命,一個是轉化生命。
我想我們開始學佛以後,我們會慢慢試著強迫自己用佛法的思想來看待人生。不管你是什麼宗派,我們佛教徒的共同的思想就是諸法因緣生,這是我們共同的思想。當佛教談到因緣的時候,它是分成兩塊來看,兩段的因緣。第一個因緣就是——你從什麼地方來?就是過去和現在的因緣,由過去的因緣創造你今生的生命。第二個因緣是——你將往哪裏而去?今生跟來生。你從什麼地方來——過去所創造的今生的生命對我們現在來說我們是別無選擇、只有承當。你會生長在什麼樣的家庭、你的父母親是誰、你是一個男人還是一個女人、你今生的福報有多大,對你現在來說,你別無選擇,過去的業成熟了,變現你現前的生命。所以我們對于過去的業力所創造的今生的生命我們只有認命,這是第一個思想。但是,對于未來我們不能認命。你將往哪裏而去——這是你可以改變、可以做主的。所以,我們佛教的基本思想,第一個,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佛教的因緣觀當然也有別于外道的因緣,外道也講諸法因緣生,但是佛教的因緣觀跟外道的因緣觀差別在哪裏呢?外道的因緣觀是建立在一種有自性、有一種他方的力量來主導我,比方說上帝、比方說上天等等,所以外道的因緣觀是一種我執、法執相應的因緣觀。佛教的因緣觀是站在一切法自性空——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它也不是從自己生起,也不是從他人生起,我們是從一切法無生的角度而建立因緣。也就是說,佛教認爲我們的生命,你從什麼地方來?其實從究竟來說,我們從空性而來,我們也將往空性而去。所以,人生這個過程只是業力跟我們過去思想的和合産生的暫時的假象,我們叫做夢幻泡影。你看你做一個夢的時候,你在夢中你感受到你的存在、你感受到你跟誰接觸、你感受到你做了什麼事,但是醒過來的時候,你就覓之了不可得,人生亦複如是。所以,佛教的因緣觀是建立在一切法空的角度來談因緣觀。
這個地方要注意,我們在後面會再強調。爲什麼要建立這樣的思想?這個思想對我們非常重要,這樣的思想影響到我們臨終的正念。當我們面臨因緣的時候,假設你沒有空觀的智慧做基礎,當你有一天要離開人世間的時候,…
《淨心與淨土(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