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之功。雖然你看不出你在變化,譬如草裏的冬瓜,不見其大,但是每天在長。冬瓜你今天看它這樣,明天看它還是一樣,但是它每天在長。所以我們一定要透過如理思惟,因爲我們如果不如理思惟,根據我們過去的生命經驗,我們今生念佛的因緣肯定在叁界裏得果報,因爲我們心中是有很堅固強烈的叁界的愛取,從我們的生命經驗累積很多的愛取,所以我們要透過思惟——極樂世界是安樂道、是解脫道,而整個安樂當中它是自在的、它是增上的,而且更重要它是永恒的,它不會退失掉。我們花了幾十年時間成就這樣一個安樂解脫,我們是一勞永逸。拼個今生,永做閑漢。好過你去天上。我們到了天上,天福享盡的時候回到娑婆世界,什麼都沒有。但是你到了極樂世界,你從今以後你就走上了一個堅定的菩薩道。也就是說,只要你成功一次,你以後永恒成功了,你不可能再退轉回凡夫,不可能。
這個地方是很重要的事,也就是說你必須在你臨命終之前做好你往生心態的准備,而不是等到臨命終別人再給你開示,來不及了,因爲你來不及思惟。我們必須把一個念念貪戀娑婆世界的這棵樹往西方慢慢地慢慢地把它扳過來,變成欣求極樂,而這個只有透過智慧的觀察才可以做到,因爲我們不可能從現實的經驗裏面得到欣求極樂的願望,不可能。所以這個地方是很重要的,調整我們的心態比你念佛的多少還重要。如果你的心態沒有調整,你念的佛變成有漏福報,因爲你的心是造業之主嘛,心爲業主嘛。你心染汙,一切法染汙。那個佛號本來是無漏的功德,被你染汙了。心淨一切法淨,心染一切法染。不是說佛號功德救不了你,而是你那個能念的心、那個推動佛號那個心有問題。你以有漏心來念佛,變成有漏福報,很可惜。所以我們在觀察極樂世界的時候,這件事情是很重要,你平常要慢慢點點滴滴地告訴你自己,你要試著很平靜地用佛法的道理跟你自己的妄想溝通。也就是說,現在的你跟過去的你要做溝通。我們無量劫來在叁界打滾,我們産生一個很堅固的妄想,我們一定要面對它。第二個,我們在佛法當中産生一個強大的如理作意智慧。你要用你現在的智慧跟你過去的妄想溝通,好好跟它溝通,用道理來開化。我們不一定要去改變別人,但是你用你的智慧好好跟你心中堅固的妄想跟你自己開導,慢慢慢慢地當你心中的妄想跟你的智慧統一的時候,妄想跟著智慧走的時候,你就成功了。用智慧來化解你的妄想,這個是我們在學習這個課程主要的目的。
我們看最後一段,乙叁、依攝心專注以立行持。前面的思維名號的功德産生信心、思維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産生願力,都是心態的准備。當我們信願准備好以後,我們就開始念佛了,開始攝心專注來念佛。那怎麼念佛呢?我們看經文,請合掌。
佛問圓通,我五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叁摩地,斯爲第一。
念佛法門它的目的是一心不亂,執持名號、一心不亂,但是一心不亂的前方便就是攝心專注。爲成一心,先求成片;爲求成片,先求點狀的專注。專注力一定有一個所緣境。諸位知道念佛法門的所緣境是什麼嗎?音聲!色聲香味觸法,六塵裏面音聲聞。我們念佛不能夠看“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不能以色塵爲所緣境,極樂世界法門是以音聲表達彌陀的功德,是音聲佛事。以音聲來代表彌陀。“一心皈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誰代表阿彌陀佛呢?就是你自己創造的音聲。佛在哪裏?佛就在你的音聲當中。我們怎麼去憶持這個佛號呢?我們看這段經文。
首先,都攝六根産生專注力,淨念相續産生相續力。一句彌陀念誦聽。這個音聲首先要念。念從心起。念佛的人,第一個,你自己要創造音聲。不管你用念佛機或者你跟別人打佛七也好,你自己要出聲。你是跟著你的聲音走,你不創造聲音,你要怎麼跟啊?我們不能聽別人的音聲,聽別人的音聲你越聽越散亂,六根無主,沒有主人。六根沒有主人,盜賊就做主了,煩惱就活動。所以,第一個,念從心起。第二個,聲從口出。你嘴巴要震動,創造音聲。第叁個,音從耳入。你要把你自己創造的音聲再聽回去。自己念自己聽,自念自聽。一句彌陀念、誦、聽。這個時候就是所謂的一念相應,你跟阿彌陀佛的功德産生相應。當你聽到佛陀的聲音的時候,表示你跟彌陀的本願功德相應,這是一個最簡單的判斷方式。當你聽不到聲音的時候,表示你跟妄想相應。所以它完全以音聲在不在來判定相應部相應。
第二個,我們必須有一個節奏,以叁叁四的節奏來創造這個韻調。念佛是要有韻調的。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停頓一下,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停頓一下,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十句,叁、叁、四,叁、叁、四,叁、叁、四……你要以這個十句佛號當作一個循環,透過這個循環你在你的音聲當中創造一個叁叁四的韻調,這樣産生一種攝心的力量,把點狀的佛號拉成一個成片的佛號。這個就是念佛的方法,先求專注,再求成片,慢慢地一心不亂。
念佛要帶一點氣勢。你要把信心放進去。以前我們在講唯識的時候經過,你要把念佛變成一種增長業。當然這個地方跟我們前面講的道前基礎——你的心態的准備,包括你對彌陀的信仰、對淨土的願力有關系。念佛的人你不一定要念得很多,但是,以前我們老法師常說,要把佛號的味道念出來,要帶一點氣勢。如果你念佛是越念越沒有氣勢,你去年念一千聲,今年念八百聲,明年變成五百聲,那個氣勢越念越糟糕,這樣不好。我們念佛的因緣要保持增長,越來越大比較好。念佛是要有氣勢的,那種意樂要經常在。我們不一定要說念得很多,但是你佛號在念的時候,你是有很明確的意樂。你佛號是今年念得比去年多,明年念得比今年多,它必須要保持增加。這個地方很重要。所以這個地方,在修行的時候,你怎麼調心?如果你念佛念得比較沒有味道,表示你的道前基礎有問題,可能是信心出了差錯或者願力有問題,你要重新地再加以思惟觀察,調整你的心態。
總而言之,念佛人他必須是有一種堅定的信仰和堅定的願力而帶有氣勢地念佛,就是以觀照力來帶動專注力。
我們看最後的甲叁、結勸。我們把這個課程——《淨心與淨土》分兩部分來做結勸。
乙一、具足皈依之心。這個是我們花很多時間在講的信願——道前基礎。所以我們在念佛之前就應該要深深地相信一句佛號具足無量光、無量壽。無量光,所以它具足智慧的莊嚴,它能夠成就我們未來的出世的解脫;因爲無量壽的緣故,它具足無量的福德莊嚴,能夠創造我們在極樂世界種種安樂的功德。比方說,清珠投于濁水,濁水不得不請;佛號投于亂心,亂心不得不佛。濁水就是我們的顛倒妄想,佛號進去以後,它就可以把顛倒妄想轉成極樂世界的安樂的功德、解脫的功德。就靠一念的信願持名,轉妄想成功德。
我們看乙二、培養專注之念。當我們具足了皈依的心以後,我們念佛——一句彌陀法中王,無邊妙義廣含藏;十念往生成正覺,不在世間論短長。”念佛人一定要把佛號的味道念出來。所以在念佛的時候,它有無量無邊的無量光、無量壽、福德安樂的資糧,你要把那個資糧念出來。什麼叫把味道念出來,諸位知道嗎?我們在念佛之前是培養緣故信願,對不對?你用信願來念佛,但念完佛以後,你又增長你的信願;信願又想念佛,又去念佛,念完佛以後又産生另外一層信願。所以,信願跟持名是互相輾轉增勝。依止信願來念佛,念完佛以後更有信願。以願導行,行又來引導這個願,所以産生一種輾轉增勝、相輔相成的力量,所以“無邊妙義廣含藏”。你要把那裏面的安樂道、解脫道念出來。臨終的時候,“十念往生成正覺,不在世間論短長”。我們念完佛以後,正常的念佛人你要是方法正確、心態准備做得對,你要對娑婆世界越來越淡薄才對,正常人。如果你念完佛,你對娑婆世界還是很貪愛,表示你的信願的資料不具足,你沒有正確地念。“不在世間論短長”就是說你知道人世間是暫時的、如夢如幻的,你只是在應付當下的因緣。所以念佛人如果你真實地照著我們前面所說的,有名號功德的信仰、有淨土莊嚴的願力來念佛的話,慢慢慢慢産生一定的力量的時候,你應該念佛人對娑婆世界的名聞利養、各式各樣的五欲的快樂會慢慢淡薄,就算不斷,也應該慢慢地淡薄下來,這才是正確的,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往生的信仰跟願力。這個是一個判定標准。所以我們修行,我們可以從因來推出果,我們也可以從果來推出因。從果證來判斷、檢查因地的方法對不對。如果你念佛到現在你還沒有産生一種對娑婆世界看破、放下的功德相,表示你的因地方法有問題,否則這個功德相不可能沒有出現。如是因,一定有如是果。如果你念完佛以後,你的心態還是跟以前一樣,看到什麼事情都很當真,該貪愛的你還是貪愛,該發脾氣的你還是發脾氣,那這個佛號它的方向就表示往淨土去了,就是人天福報。所以我們其實可以從每一年當中的內心狀態來檢查你的方法對不對,因地可以推出果報,果地功德可以判定你的因地對不對。所以講,“十念往生成正覺,不在世間論短長”,這是一個果地的判斷。念佛以後,你一定要對娑婆世界的所有因緣淡薄,對極樂世界的往生更有希望、更有願力,這個就是修行上路了。
我們這堂課跟大家研究到這裏。阿彌陀佛!謝謝大家!
我們把這叁天聽經的功德回向法界衆生離苦得樂、回向無上菩提。回向!
講經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
普願沈溺諸有情,速往無量光佛刹。
十方叁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诃薩,摩诃般若波羅蜜。
《淨心與淨土(淨界法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