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念佛法要》講記(淨界法師)

  

《念佛法要》講記

  

淨界法師講授

  第一卷

  《念佛法要》。諸位法師,諸位居士,阿彌陀佛!好,大家請放掌。我們今天要跟大家共同學習的重點是念佛法要。我們希望通過這個主題,以一種比較深入的角度來探討念佛的理論和方法。什麼叫做比較深入的角度呢?我先做一個簡單的說明。

  身爲一個佛陀的弟子,我想我們每一個人皈依叁寶的因緣是有差別的。有些人是參加了佛教的法會,被這種法會的莊嚴肅穆所感動,起歡喜心,皈依了叁寶。有些人是因爲聽聞佛法,被佛法的真理所攝受,産生贊歎,皈依了叁寶。所以,我們每一個人皈依叁寶的因緣有所不同。但是我們內心的深處有一個共同的目標跟理想,就是我們希望在叁寶的修學使令我們的生命因此而離苦得樂。這一點是沒有差別的,這是我們共同的理想跟願望。

  當然,離苦得樂這樣的一個修學內涵,從淺入深是有兩個差別的。佛教的離苦得樂,第一個比較粗淺的內涵是我們可以成就暫時的安樂。所謂暫時的安樂就是我們通過持戒修福——通過持戒,我們斷除殺盜淫妄的罪業;通過我們修習種種的慈善事業,來加強我們的善業。因爲斷惡修善,會使令我們來世的果報特別的尊貴莊嚴,而且離諸病痛。因爲這樣的果報體,總有一天要面臨死亡。當善業的力量釋放完畢的時候,我們還是出現了痛苦。所以,持戒修福的一種善業的修學,它可以在我們生命當中,創造一個暫時的安樂。這是我們剛開始修學佛法的第一個,先成就善業力。在這樣的角度當中,我們會要求自己更深入的修學佛法,去追求所謂的永恒的安樂。從暫時的安樂,提升到永恒的安樂。永恒的安樂就必須要修學止觀,來調服我們心中的顛倒。就不是前面我們修慈善事業,做這些表面的工作了。止觀在整個佛法的修學當中,主要有兩個差別。第一個是依止自力的法門,就是你依止你自己內心的力量,産生空假中叁觀,來調服我們無始的顛倒。這是一種選擇。第二種選擇就是仰仗佛力的止觀。在聖道門當中的止觀,它所觀修的偏重在空性,以空性的智慧來消滅我們的我執、法執的顛倒。另外一種選擇就是佛力的加被,佛力的修止觀,它所偏重的是假觀。它是以阿彌陀佛的功德莊嚴,當作我們修止觀的一個所緣境。以彌陀的功德爲一種皈依,修止觀的所緣境。

  我們今天的念佛法要就是站在一種以彌陀功德莊嚴爲所緣境的止觀的法門。這樣子就是培養你的正念力了。這當中,如果我們今天能夠照著正常的方法,我們的確能夠追求來世的永恒的安樂。因爲,一切法因緣生,我們掌控了正確的方法,我們就能夠正確地跟彌陀的功德感應道交。這就是我們今天願意撥時間來跟大家共同地、以比較深入的角度來探討念佛法門幾個重要的關鍵。

  我們看講義。將述此義,大科分叁。在念佛的止觀當中,首先我們先看第一科,總標念佛法要。我們今天從佛陀的一代的止觀法門當中,把淨土的止觀和一般聖道的止觀做一個比較。淨土的止觀,它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特色,我們先做一個說明。甲二,正示念佛方法。前面是站在佛門的止觀的角度來說明念佛止觀的特點,這個地方是完全站在淨土宗的角度來說明我們如何透過止觀來跟彌陀感應道交,這種方法。前面是講理論,這科是方法。第叁科,結示勸修。我們講完前面的理論和方法呢,我們跟大家以兩個偈頌來做一個總結。

  首先,我們看第一科,甲一,總標念佛法要。這以下的這一科主要的重點,我們是根據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所擇錄出來的。好,我們先把本文念一遍,請合掌。

  原夫諸佛,憫念群迷,隨機施化,雖歸元無二,而方便多門。然于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圓頓者,則莫若念佛求生淨土。又于一切念佛法門之中,求其至簡易、至穩當者,則莫若信願專持名號。是故《淨土叁經》,並行于世,而古人獨以《阿彌陀經》列爲日課,豈非有見于“持名”一法,普被叁根,攝事理以無遺,統宗教而無外,尤爲不可思議也哉!

  好,這段是蕅益大師《彌陀要解》的一個序文。我們看左邊的脈絡。這當中,古德在解釋這段是分兩科,第一科,先一個總標,第二科是別行。先看總標,原夫諸佛,憫念群迷,隨機施化。從佛教的修學,有一個是,一個是衆生。佛陀他內心當中,從自受用的角度是,安住在一種甚深的法性叁昧。也就是說,佛陀經過他的修學,他已經從我們現前的雜染因緣,回歸到他生命的原點。他已經是把心帶回家。五住究竟,二死永亡。當然,佛陀不會以這樣子爲滿足,因爲佛陀在因地有大悲願力,所以他從大悲心當中,他可以從空出假,來到我們凡夫生死的環境,陪著我們流轉。憫念群迷,他以大悲心從他的法性叁昧出來,在叁界以他的願力得一個果報體。佛陀在叁界中受生目的就是隨機施化,根據我們的根基,來施設不同的教法。佛陀的教法,簡單地歸類有兩個重點。第一個,從目標來說,雖歸元無二。在整個大乘的八宗當中,它共同的目標都是在引導我們返妄歸真。從妄想的一種執取,經過我們的修學,回歸到我們一種真如的本性。這是一個共同的目標。但是,它的下手處是方便有多門。你說止觀也各式各樣了。天臺有天臺的止觀,唯識宗有唯識宗的止觀,藏傳佛教也有它的止觀。當然,淨土宗也不例外,淨土宗在下手的方便,在調服煩惱、開顯佛性的止觀,也有它的特點。所以,在《法華經》上說:開方便門,示真實相。佛陀爲了要開顯衆生同一個佛性的實相,他必須要隨著衆生的根基,歡喜心,而施設不同的方便門。這個地方就是總說。總之,佛法的修學,它有它的目標跟它的一個下手的方便。

  有關方便當中,我們看第二段,淨土宗的方便,到底是扮演一個什麼樣的角色呢?然于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圓頓者,則莫若念佛求生淨土。假設我們今天成爲一個佛弟子,我們有志于追求解脫,那麼,我們心平氣和地,先不要有任何的宗教的色彩,我們心平氣和地來檢查佛陀的所有止觀當中,我們希望它滿足兩個條件:第一個,它是至直捷,第二個、至圓頓。直捷的意思就是說它的修行時間是最短暫的,就是今生能夠成就的。第二個就是它的功德最佳圓滿的,是直接成佛的,能夠成就永恒安樂的。修行最短暫、功德最圓滿,這兩個條件都必須具足。在所有的止觀方面當中,我們唯一的選擇就是以念佛來求生淨土了。

  這個地方我們說明一下。身爲一個佛弟子,當然我們也追求今生的安樂。我們想辦法讓自己的拜忏、修福,讓今生的生活能夠離諸災障,得到種種的安樂。但是,一個有眼光的人,他不但追求今生的安樂,他也會去規劃來生的安樂。因爲既然有來生,我們就必須加以規劃。其實,我們來生事實上只有兩個選擇:第一個,你繼續在叁界當中流轉,繼續地打滾;第二個,我們選擇到淨土去。這當中最大的差別,就是一個汙穢和清淨的差別。娑婆世界它是一個汙穢的國土,這當中有五濁的問題。第一個,你必須面對一個劫濁。這個劫就是時間。當人壽從八萬歲到兩萬歲的時候,這個叫做劫濁,它是一個總說,是一個汙穢時代的開始。第二個、煩惱濁。你在這個環境上的生存,很容易生起煩惱。因爲我們無量劫來跟衆生結了很多的恩怨,你看到你過去恩愛的眷屬,你很容易生起貪,你就莫名其妙看到他就生起貪。第二個,你遇到你過去的怨家,你就很自然地看到他就生起嗔,他看你也生嗔,你看他也生嗔。在五濁惡世的打滾,我們很容易帶動煩惱,煩惱濁。第叁個、見濁。我們在五濁惡世,很容易被這些邪知邪見的外道所迷惑,産生邪見。第四個,衆生濁。衆生就使我們根鈍,根基變成遲鈍,修學佛法變得不得利。第五個是命濁。這個是我們最嚴重的,就是壽命短暫。我們沒有足夠的時間完成我們的道業就死亡,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五濁惡世就會造成一個重要的情況,就是使令我們退轉,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貌叁菩提。

  你看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國王,叫做阿奢世王。阿奢世王在經典上說,他以前跟阿難尊者是同樣發菩提心的。他們兩個可以說是同受菩薩戒,也可以說是同學。你看佛陀在世的時候,阿難尊者已經成就四果,有些人說阿難尊者成就初地,總之,他是一個聖人。那麼阿奢世王在佛陀出世的時候還在造惡。諸位應該知道阿奢世王的公案。阿奢世王跟他的父親前生結惡緣。阿奢世王前生在山中修行的時候,他的父親頻婆娑羅王也是做一個國王。到山中打獵的時候,今天是完全空手而歸,他感到非常地氣憤。回家的時候,看到樹上有一個修行人打坐,他就遷怒。他說我今天打不到獵就是因爲你在這邊打坐,讓我沒辦法打到獵。就叫軍隊去打這個阿奢世前生的修行者。阿奢世王他在那個地方打坐,平白無故受到傷害,他就起嗔心。他說你現在是個國王,你的福報廣大,我拿你沒辦法,我來生一定要找你報仇。許下惡願。一切法因緣生。你動一個念頭,在生命當中就是一種力量,一個因緣。果然來生的時候,阿奢世王就投生在頻婆娑羅王家中做他的兒子。在古時候印度的家族,習慣性地,兒子出生都要算命,就請婆羅門算命。婆羅門一算以後,就說糟糕啊,大王,你這個…

《《念佛法要》講記(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