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在口袋裏面,你心中對它産生一種善意的憶念、産生一種信仰,它對你就有加持力,這個咒牌的佛功德就釋放出來。如果你認爲這只是一個玻璃做的東西,它對你來說真的變成一個玻璃做的東西,它變成對你完全沒有加持力。這個叫做“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我們要慢慢知道一件事情:佛力的感應,它不是絕對性的感應。如果你認爲它是絕對性的感應,那你跟上帝的思想完全一樣。它是建立在諸法因緣生。一切法本來是沒有的,但是因爲因緣,所以它才出現——這是基本的佛教概念。跟彌陀感應道交亦複如是。阿彌陀佛是一種平等地釋放他的功德,但是你要釋放一種相對的信仰跟願力,他才能夠跟你感應的,這叫做“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
那麼在這個假相的背後我們看它的真實相是什麼?前面是假相,是暫時的。那到底生命的本來面目是什麼呢?殊不能知,在整個生命的假相當中它的本性是如來藏妙真如性,就是一念的清淨本性,它是常住不變的,它是不動而周遍法界的,它是微妙不可思議的一種真實的體性。在一念的真常的體性當中,求于生命的去來、得失,凡聖的迷悟或者是生老病死,了無所得——這個思想很重要。如果你要保證你臨命終的時候的每一句佛號、每一個正念都不受你妄想的幹擾,也不受外境、別人哭泣的幹擾,你要把這句話好好地參透——“性真常中,求于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你本來沒有生死、你本來沒有煩惱、你本來沒有罪業。從本來無一物當中提起你的正念,這個正念才是一個堅固的正念,你才能夠不爲外境的幹擾,很正確地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否則你就很難擺脫你過去的妄想。
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要知道,這兩個——空假二觀都很重要。當然我們從明天開始的課我們偏重在假觀,就是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就是我們透過怎麼樣的觀照來培養對彌陀的信仰跟願力,但是這個信仰跟願力一定建立在空觀的基礎。
我最後講一個故事作爲總結。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天女,她是一個忉利天的天女,她有一天早上跟很多天女要到一個花園裏面去遊玩,她走著走著在路當中她碰到一個石頭就跌倒,就死掉了,死掉以後就從天上,當然她死掉表示她福報享盡了,就掉到人世間,做一個少女,這個少女十六歲就結婚了,生了叁個小孩。但是這個少女很奇怪,她一出生的時候,她就知道她是從忉利天而來、而且她正要去花園裏面玩,所以她覺得很不甘心,我都沒有到花園就死掉了。她心中有種願力,她要趕緊回到忉利天去。她不但是有願力,她還有堅定的信仰,她知道必須到叁寶當中積集她回到忉利天的功德。所以她長大以後,她結婚以後,她除了把家務做好以後,她每天到僧團裏面去,爲出家人打掃房間、打掃馬路,臨走之前把所有僧房裏面所需要的水把它打滿,她才回去。她每天這樣子做,到了晚年以後,她死掉以後,她果然馬上又生到忉利天、回到忉利天她以前的地方去。諸位要知道,忉利天一天、人世間一百年,她活了五十幾歲,所以忉利天剛好過了半天。她回去以後,天王說,你一個早上跑哪裏去了?她說,我到人世間走了一趟。這個少女死掉以後,當然很多比丘很懷念她,因爲她幾十年來護持叁寶。有人就問佛陀她到哪裏去了。佛陀說,她前生從忉利天來,她又回到原來地方去了。比丘說,她怎麼能做到這一點呢?她爲什麼能夠設定目標就能夠回到她原來的位置去呢?佛陀說,她修善業的時候有兩個特點:第一個、她有信仰,第二個、她有願力。所以她産生的善業力特別強。第一個,她相信叁寶是功德相,她有這樣的信仰。第二個,她設定一個明確的目標,她來生一定要回到她過去的團體,她從忉利天而來,她也要回到忉利天而去,她有堅定的願力。所以她達到她的結果。
所以說,我們今天沒有建立堅定的信仰、沒有産生堅定的願力,我們這個善業力就缺乏一個主導者,我們的善業沒有主導者,就沒有力量。佛陀說,缺乏馬車的引導。雖然這個車子莊嚴得很華麗,善業力很強,但是缺乏前面引導的馬車,不知道要去哪裏。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要知道,觀一切法空,一切法本來是沒有,那怎麼有呢?本來無一物,就是由你的堅定的信仰跟堅定的願力來創造你的來生,就是所謂的因緣和合虛妄有生。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要做生命的改變,我們就必須培養一種堅定的信仰跟堅定的願力,然後你再去造善業,這個善業才有明確的方向,是這個意思。
有關于怎麼樣培養堅定的信仰跟堅定的願力,我們從明天開始再來解釋,我們先講到心靈的力量。好,阿彌陀佛!我們回向。
第叁講
諸位菩薩阿彌陀佛!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七面。乙二、佛陀的加持力。
淨土宗的念佛法門在我們大乘的法門當中是一個很特別的法門。它的特別之處就是說,它的功德莊嚴,是一種他力所加被成就的。我們一般的聖道門,你未來的功德都是我們自己的波羅蜜所成就的;但是念佛人,我們未來的正報的莊嚴、依報的莊嚴完全是彌陀本願的攝受,這一點是非常特別,所以我們一般說是本尊相應的法門。因此,身爲一個淨土宗的學者,我們生命的目標只有一個,就是要跟彌陀的本願功德感應道交。我們爲什麼要拜佛?我們爲什麼要念佛?我們爲什麼要持戒、爲什麼要修止觀?就是成就臨終的感應道交。感應道交當中的過程是包括能念的心跟所念的佛,是心力跟佛力的交互作用,它不是單方面的事情。也就是說,感應道交不是佛陀要救拔我們他就可以救拔我們,牽涉到我們自己的內心的准備,這就是我們大乘佛教的淨土不共于上帝的地方。大乘的感應道交是建立在諸法因緣生的條件的基礎之下,而不是建立在他生、上帝說了算,不是這樣子的。是我們內心當中的因緣來決定我們是不是跟彌陀感應道交。所以我們在念佛當中,我們自身的准備就變得非常重要。
當然很多人就問說,我們爲什麼要做准備呢?我們念佛就可以了,爲什麼我們要做一些准備呢?有一天,一個西藏上師他在回到他自己山洞的過程當中,他救起了一只凍傷的老鼠,這只老鼠經過長時間的饑餓寒冷已經昏倒。這個上師把它救回來,給它溫暖、給它溫暖的飲食,它又活過來。活過來以後,這個老鼠就跟著上師在山洞裏面過著安穩的日子。但是非常遺憾的是,這個老鼠除了跟上師以外,它旁邊還跟著一只貓,這只老鼠看到貓就覺得渾身不對勁。有一天,它就跟它的師父說,師父啊,我看到貓我就覺得很不自在,你可不可以把我變成一只貓呢?上師用他的神通力把這只老鼠變成一只貓,所以它過了一段暫時安穩的生活。但是這只貓它出去外面的時候,到了野外,它看到一只很大的狗,它又恨害怕。回來以後就祈求上師,說上師你把我變成一只狗吧。上師用神通力把它變成一只狗,所以它又快活了一段時間。有一天它到森林的時候,看到一只老虎,它又很害怕。它回來以後說,上師啊,拜托你,你把我變成一只老虎,讓我變成野獸之王。上師也滿它的願。所以它從今以後它覺得能夠無所畏懼地活在世間上。但是這只老虎有一天回來,從門外進來的時候,它突然間一回頭看到貓在那個地方,它嚇得滿身是汗。它就心中充滿了疑惑,它說,我現在已經是一只老虎了,爲什麼我看到貓還害怕呢?它就請教它的上師。上師說,我能夠做的只能夠改變你外在的相貌,但是我不能改變你內在的思想。你內心的恐懼是你自己的妄想捏造出來的,你要自己去調伏它。
這個公案給我們什麼啓示呢?佛菩薩亦複如是。阿彌陀佛把無量的功德莊嚴攝持在這句佛號,但這個無量光、無量壽的佛號進入到我們心中的時候——清珠投于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于亂心,亂心不得不佛。我們內心當中增長我們的福報力、消除我們無始的罪障,這個佛菩薩做得到,他的佛號的光明進入到我們的身心世界的時候,能夠滅除我們的罪障、能夠增長我們的福報;但是,佛菩薩有一件事做不到,他不能消除我們心中的顛倒妄想,這個他做不到。蕅益大師說,妄想是怎麼回事呢——“既從心起,還從心滅”,是我們自己捏造出來,本來是沒有,我們本來是清淨、本來沒有,自己捏造出來,所以我們一定要靠自己的觀照力把它消滅掉。所以,偉大的佛陀他可以把我們的身心世界成就種種的福德力,但是他絕對不能夠把心中的正念送給你,這個地方我們要永遠知道——修行是不能取代的。所以我們在念佛的過程當中,我們必須要具足一種智慧的觀照,就是我們自己的准備。
那麼什麼樣的智慧觀照呢?上一堂課我們講得很清楚,就是空假中叁觀的智慧。念佛人你一定要具足空觀的智慧。空觀是幹什麼?破妄。我們無量生命在叁界打滾,一次一次地投胎,累積很多很多的顛倒妄想,有貪欲的妄想、有嗔恚的妄想、有高慢的妄想、有嫉妒的妄想、有各式各樣的妄想。這個妄想你不對治,臨終的時候它一定會對你的正念産生破壞的作用。因爲它對我們是熟境界,我們熟悉的朋友。那麼空觀它是幹什麼?它是觀照生命的本體,告訴我們自己:何其自性本來清淨,我們從空性而來,我們也將往空性而去,消滅我們的種種的顛倒妄想。我覺得一個人一天當中至少要修叁次空觀,你要不斷地提醒你自己——你從空性而來、你也將往空性而去,人生只是一個過程,至少要提醒自己叁次。通過空觀的智慧我們慢慢慢慢把妄想淡薄了,調伏妄想。第二個、生起假觀,我們開始思惟名號的功德、思惟淨土的莊嚴,産生堅定的信願,産生皈依的心。所以我們在憶念佛號的時候,你心中要有智慧的觀照,所謂的以心靈的智慧來帶動佛號,這個佛號才能構成真實的、完全的感應道交。我們上一堂課已經講到這個觀念。我們上一堂課講到空假中叁觀所創造的一種強大的信仰、強大的願力,心力不可思議,我們能夠去創造生…
《淨心與淨土(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