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命,我們也可以去改造我們的未來,這個前面我們講過了。
那麼第二個我們介紹佛陀的加持力,乙二、佛陀的加持力量。身爲佛陀,在我們整個修學過程當中到底對我們有什麼加持力,這個我們應該了解。我們看講義。
佛陀對我們的加持,最爲簡單的就是以他的名號來加持我們。我們都知道,佛陀的應化身是不能成就住世的。比方說釋迦牟尼佛,他兩千五百年前出世以後,他活了八十歲的壽命他就入涅槃,不跟我們在一起。所以佛陀他知道他不可能長久跟我們在一起,他必須怎麼樣——留下他的名號。所以,佛陀雖然不在了,但是他有一些跟我們接觸的、感應的管道,就是他的音聲,“南無阿彌陀佛”的音聲留下來。所以,所有的佛菩薩在臨終之前一定會把他的名號留下,當作我們跟他感應的一個重要的橋梁。當我們在憶念這個佛號的時候呢,對我們生命來說産生兩種的加持力:第一個是他力門,第二個是果地教。他力門主要是偏重于現世的業障消除、福慧增長,果地教偏重在來世的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一種究竟的解脫。這個地方我們解釋一下。
在我們念佛法門的傳承當中其實是有兩個部分。在早期,在印度的龍樹菩薩在佛滅度七百年以後的傳承,龍樹菩薩提出了念佛的思想,他是偏重在他力門。所以早期,因爲那個時候還是佛滅度一千年左右,還是一個正法時代,那個時候人的善根特別強。所以早期的念佛主要是以念佛來消除罪障、來增長我們的福報,並不是求往生。你平常修止觀還修止觀,但是我們怎麼樣呢?就是天臺宗所說的“多障衆生念佛觀”,消除我們的罪障。所以龍樹菩薩在他的《十住毗婆沙論》提到,他說我們修行有難行道、有易行道,假設唯靠自力、不求他力,這樣子經過很長時間的修學,過程也非常困難,這個叫難行道;假設我們在修行當中仰仗佛力的加持,過程是順利的,時間也比較短暫,這個叫易行道。這個地方,難行道猶如一個人步行,陸道的步行;易行道猶如水道的行船,輕松而且快速。所以在早期的念佛其實主要念佛是把它當作一個助行,修學聖道的助行,當作一個破障的法門,破除業障的法門,不是當正修。那麼這個思想一直到,傳到中國以後,北魏的昙鸾大師他提出一個往生淨土的思想,他根據《淨土叁經》。他提出什麼思想呢?他提出五濁惡世的概念。他說早期的念佛人因爲都是在正法、像法時代,而時值五濁,我們現在到了末法時代、一個魔強法弱的時代,這個地方,一個修行人他面臨著兩種障礙:第一個、你內心的障礙,你面對著障深慧淺的障礙。我們生長在末法時代表示我們的善根是薄弱的,我們的煩惱障是比較重的,所以我們很容易産生退轉。第二個、外在的障礙,我們遇到邪惡的因緣,邪師惡友的誤導。我們在這個地方很多很多邪知邪見,我們分不出來什麼是正確、什麼是不正確;惡友,軟硬二賊,有些人是你的冤親債主,整天破壞你、誹謗你、刺激你、讓你生氣,有些人是用貪愛的煩惱來誘惑你,讓你失去道心,叫軟賊。所以,一個末法時代的衆生,他本身善根已經非常淺薄了,又遇到這麼多的外在因緣的刺激,他就有退轉的疑慮。比方說一棵小樹,它還沒有長成之前就經曆了暴風雨的摧折,這棵小樹就一定會消滅掉。所以這個時候,在北魏的昙鸾大師開始提出了末法時代應該爲菩提道求生淨土。那麼當然後來善導大師也傳承這個思想,到了印光大師就把龍樹菩薩的他力的加被跟昙鸾大師的果地莊嚴兩個結合起來,提出一個“即衆生心投大覺海”的思想,就是把念佛應該包括了現世的消業障、增福慧,也包括了來世的往生淨土、成就解脫,就是我們一念的苦惱的心憶念佛陀的時候,我們同時可以消業障,也可以同時求生淨土,這樣一個傳承就比較完整。到印光大師的時候,念佛就是包括今生的安樂,也包括了出世的解脫。
好,我們看整個修學的差別。在大乘佛法當中我們可以把修行人分成叁種。第一種是偏重心力的修學。有些人他平常修行不念佛的,他完全依靠自己的戒定慧來修學,這種情況——入道多辛苦,因爲你要用你短暫的一生的修學來抗拒你多生多劫所留下的煩惱障和業障,這個地方是很辛苦的。第二個、偏重佛力的修學。淨土宗很多人是完全仰仗他力,自己的妄想完全不加以調伏——修道多障礙。我想我們要很誠實地面對自己,這是很重要的。比方說,我們這個房間有一堆垃圾,如果我們不去掃它,這個垃圾是永遠存在的,即便我們不想去看它,它還是存在,它不會自動消失掉。我們的顛倒妄想亦複如是。我們現在從無始劫打妄想打到現在,我們都不加以處理,它不會自己消失掉。我們也可能只是一時的緣缺不生,因爲沒有因緣的刺激,它暫時在一種種子位,但臨命終的時候就不一定了。所以我們不對治煩惱、不對治我們的妄想,那它肯定是不斷增長。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們沒有創造一個讓妄想消失的因緣,它就永遠不會消失掉。世界上沒有一個東西是沒有因緣生起,也不可能有一個東西它自動會消失掉,不可能。生起跟消失都是有因緣的。所以說我們一個人假設你只是念佛、不對治妄想,那表示你心中有兩種力量:一個是念佛的力量,一個是對娑婆世界顛倒妄想的力量。你的心中一定兩種力量都有,除非你是聖人轉世。只要你是一個凡夫,你兩種力量一定有。臨終的時候真妄交攻,到底是誰出現就不知道了,你的生命充滿了不確定。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完全仰仗他力的人你要好好地想一想,什麼叫做“諸法因緣生”,這個你要想一想。我們一定要很務實地面對自己內心的世界,要很務實地面對。第叁個是心力跟佛力的結合,這是最好的。我們一方面能夠以心中的正念的理性的觀照、空假中叁觀來調伏心中的顛倒想,一方面我們生起強烈的皈依的心、憶佛念佛,這樣是事半功倍。末法時代,心力跟佛力的結合是最穩當的方法。提出這個觀念的人包括宋朝永明大師、包括明朝的蓮池大師、包括蕅益大師都提出這樣的概念——以聖道門做基礎、以淨土門爲究竟,持戒爲本、淨土爲歸。蕅益大師更提出了正助雙行,以念佛爲正行,以波羅蜜、戒定慧爲助行,強調心力跟佛力的結合。
這叁個地方的修行的好壞我們比較過以後,我們看第叁段,乙叁、心力與佛力結合。前言的第叁段我們就正式講到心力跟佛力的結合。有叁段,第一個是總述法要,第二個正式講到感應道交,第叁個講到功德利益,有叁段。
丙一、總述法要。淨土宗的總述法要我們看,淨土宗它的作意力就是憶佛念佛。憶佛其實是一種智慧的觀照。憶佛,要以《楞嚴經》的思想,我們在憶念佛應該是叁種憶念:第一個憶念你的真如佛性——何其自性本自清淨,這個我們剛才已經講過了,因爲你必須修空觀,你才能夠跟妄想産生一種脫離的作用,所以憶念真如、破妄;第二個、憶念彌陀;第叁個、憶念淨土。我們這次的課程偏重在憶念彌陀産生信心、憶念淨土産生願力這個地方的觀照,我們這次的主題偏重假觀。第二個、念佛。念佛當然稱念佛名,以音聲爲所緣境,一句彌陀念誦聽,這個是偏重在專注力。但是淨土宗的修行是以觀照力引導專注力。
沒有一個法門是可以沒有智慧觀照的,沒有一個,只要是大乘佛法。佛法根本思想跟外道差在哪裏?外道也拜佛,他們也禮拜他們的神明,外道也做慈善事業,那麼爲什麼外道的慈善事業不能稱爲波羅蜜,只有佛教的善法、我們的布施持戒才能叫波羅蜜?因爲我們在修善法我們的心態跟他們的心態不一樣。我們在佛堂掃地跟外道在掃地産生的功德是不同的。在民國初年有一個文學大師叫林語堂,他曾經做北京大學英文系的系主任。他帶一個大學部的時候,他上英文的第一堂課,他拿了一個很大的手提包進去。大家以爲今天上課要發很多資料,結果不是。他拿一大包帶殼的花生。他說我們今天第一堂課不上課,大家吃花生。一個人發十幾顆,大家坐在那兒,大家吃花生。他說,我們很多人都吃過花生,但是我們不一定知道花生真實的味道。爲什麼呢?因爲我們缺乏吃花生的過程。他說你想把這種花生的味道吃出來,你要吃帶殼的,剝的過程是很重要的。所以帶大家慢慢把這個殼剝掉,然後一顆一顆地吃。诶,果然味道不一樣。他講完這個花生的道理以後,他說,學英文亦複如是,過程是很重要,你那一副用心、那一份虔誠的心是很重要。所以他希望大家,他說,我不期望你們英文考試有多高,但是我們希望你們盡量能夠來上課,過程是很重要。結果他上課,學生很少缺席,也帶出很多的人才。
其實他這種過程的思想正合乎佛法的概念。佛法也是強調諸法因緣生。你看佛教講因、緣、果、報,因緣是過程,果報是最後的結果。諸位知道佛教是重視果報、是重視因緣?(答:因緣)對!佛教是重視過程。同樣一件事情,你用不同的因緣、用不同的心態,就會産生不同的結果。同樣一句佛號,你用顛倒妄想的心去念,跟你用空假中叁觀的智慧的觀照來念,它所産生的加持力是不一樣的。這就是爲什麼同一句佛號進入到不同的心中,它産生無量的差別,因爲每一個人他心態准備不一樣。所以,我們自己的理觀會決定到底阿彌陀佛給你多少東西。阿彌陀佛本身是一個平等的法性,他是一個無量光、無量壽的功德,但是他賜給衆生的功德,每一個人是不一樣的,他可能給你一分的功德,他也可以釋放出叁分的功德,它也可能給你十分的功德。有些人念佛只有消消業障,有些人念佛除了消業障還增福報,有些人念佛的時候可以往生淨土、成就佛道。這個跟阿彌陀佛沒有關系,阿彌陀佛的心是平等的,是因爲我們內心的准備不同,我們心中産生的觀照力不同,所以産生的感應的力量是不一樣的。這個地方我們要知道,觀照力是任何修行的一個根本法門。念佛,這個音聲,其實它是枝末,所以蕅益大師很清楚…
《淨心與淨土(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