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心与净土(净界法师)▪P7

  ..续本文上一页命,我们也可以去改造我们的未来,这个前面我们讲过了。

  那么第二个我们介绍佛陀的加持力,乙二、佛陀的加持力量。身为佛陀,在我们整个修学过程当中到底对我们有什么加持力,这个我们应该了解。我们看讲义。

  佛陀对我们的加持,最为简单的就是以他的名号来加持我们。我们都知道,佛陀的应化身是不能成就住世的。比方说释迦牟尼佛,他两千五百年前出世以后,他活了八十岁的寿命他就入涅槃,不跟我们在一起。所以佛陀他知道他不可能长久跟我们在一起,他必须怎么样——留下他的名号。所以,佛陀虽然不在了,但是他有一些跟我们接触的、感应的管道,就是他的音声,“南无阿弥陀佛”的音声留下来。所以,所有的佛菩萨在临终之前一定会把他的名号留下,当作我们跟他感应的一个重要的桥梁。当我们在忆念这个佛号的时候呢,对我们生命来说产生两种的加持力:第一个是他力门,第二个是果地教。他力门主要是偏重于现世的业障消除、福慧增长,果地教偏重在来世的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一种究竟的解脱。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

  在我们念佛法门的传承当中其实是有两个部分。在早期,在印度的龙树菩萨在佛灭度七百年以后的传承,龙树菩萨提出了念佛的思想,他是偏重在他力门。所以早期,因为那个时候还是佛灭度一千年左右,还是一个正法时代,那个时候人的善根特别强。所以早期的念佛主要是以念佛来消除罪障、来增长我们的福报,并不是求往生。你平常修止观还修止观,但是我们怎么样呢?就是天台宗所说的“多障众生念佛观”,消除我们的罪障。所以龙树菩萨在他的《十住毗婆沙论》提到,他说我们修行有难行道、有易行道,假设唯靠自力、不求他力,这样子经过很长时间的修学,过程也非常困难,这个叫难行道;假设我们在修行当中仰仗佛力的加持,过程是顺利的,时间也比较短暂,这个叫易行道。这个地方,难行道犹如一个人步行,陆道的步行;易行道犹如水道的行船,轻松而且快速。所以在早期的念佛其实主要念佛是把它当作一个助行,修学圣道的助行,当作一个破障的法门,破除业障的法门,不是当正修。那么这个思想一直到,传到中国以后,北魏的昙鸾大师他提出一个往生净土的思想,他根据《净土三经》。他提出什么思想呢?他提出五浊恶世的概念。他说早期的念佛人因为都是在正法、像法时代,而时值五浊,我们现在到了末法时代、一个魔强法弱的时代,这个地方,一个修行人他面临着两种障碍:第一个、你内心的障碍,你面对着障深慧浅的障碍。我们生长在末法时代表示我们的善根是薄弱的,我们的烦恼障是比较重的,所以我们很容易产生退转。第二个、外在的障碍,我们遇到邪恶的因缘,邪师恶友的误导。我们在这个地方很多很多邪知邪见,我们分不出来什么是正确、什么是不正确;恶友,软硬二贼,有些人是你的冤亲债主,整天破坏你、诽谤你、刺激你、让你生气,有些人是用贪爱的烦恼来诱惑你,让你失去道心,叫软贼。所以,一个末法时代的众生,他本身善根已经非常浅薄了,又遇到这么多的外在因缘的刺激,他就有退转的疑虑。比方说一棵小树,它还没有长成之前就经历了暴风雨的摧折,这棵小树就一定会消灭掉。所以这个时候,在北魏的昙鸾大师开始提出了末法时代应该为菩提道求生净土。那么当然后来善导大师也传承这个思想,到了印光大师就把龙树菩萨的他力的加被跟昙鸾大师的果地庄严两个结合起来,提出一个“即众生心投大觉海”的思想,就是把念佛应该包括了现世的消业障、增福慧,也包括了来世的往生净土、成就解脱,就是我们一念的苦恼的心忆念佛陀的时候,我们同时可以消业障,也可以同时求生净土,这样一个传承就比较完整。到印光大师的时候,念佛就是包括今生的安乐,也包括了出世的解脱。

  好,我们看整个修学的差别。在大乘佛法当中我们可以把修行人分成三种。第一种是偏重心力的修学。有些人他平常修行不念佛的,他完全依靠自己的戒定慧来修学,这种情况——入道多辛苦,因为你要用你短暂的一生的修学来抗拒你多生多劫所留下的烦恼障和业障,这个地方是很辛苦的。第二个、偏重佛力的修学。净土宗很多人是完全仰仗他力,自己的妄想完全不加以调伏——修道多障碍。我想我们要很诚实地面对自己,这是很重要的。比方说,我们这个房间有一堆垃圾,如果我们不去扫它,这个垃圾是永远存在的,即便我们不想去看它,它还是存在,它不会自动消失掉。我们的颠倒妄想亦复如是。我们现在从无始劫打妄想打到现在,我们都不加以处理,它不会自己消失掉。我们也可能只是一时的缘缺不生,因为没有因缘的刺激,它暂时在一种种子位,但临命终的时候就不一定了。所以我们不对治烦恼、不对治我们的妄想,那它肯定是不断增长。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们没有创造一个让妄想消失的因缘,它就永远不会消失掉。世界上没有一个东西是没有因缘生起,也不可能有一个东西它自动会消失掉,不可能。生起跟消失都是有因缘的。所以说我们一个人假设你只是念佛、不对治妄想,那表示你心中有两种力量:一个是念佛的力量,一个是对娑婆世界颠倒妄想的力量。你的心中一定两种力量都有,除非你是圣人转世。只要你是一个凡夫,你两种力量一定有。临终的时候真妄交攻,到底是谁出现就不知道了,你的生命充满了不确定。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完全仰仗他力的人你要好好地想一想,什么叫做“诸法因缘生”,这个你要想一想。我们一定要很务实地面对自己内心的世界,要很务实地面对。第三个是心力跟佛力的结合,这是最好的。我们一方面能够以心中的正念的理性的观照、空假中三观来调伏心中的颠倒想,一方面我们生起强烈的皈依的心、忆佛念佛,这样是事半功倍。末法时代,心力跟佛力的结合是最稳当的方法。提出这个观念的人包括宋朝永明大师、包括明朝的莲池大师、包括蕅益大师都提出这样的概念——以圣道门做基础、以净土门为究竟,持戒为本、净土为归。蕅益大师更提出了正助双行,以念佛为正行,以波罗蜜、戒定慧为助行,强调心力跟佛力的结合。

  这三个地方的修行的好坏我们比较过以后,我们看第三段,乙三、心力与佛力结合。前言的第三段我们就正式讲到心力跟佛力的结合。有三段,第一个是总述法要,第二个正式讲到感应道交,第三个讲到功德利益,有三段。

  丙一、总述法要。净土宗的总述法要我们看,净土宗它的作意力就是忆佛念佛。忆佛其实是一种智慧的观照。忆佛,要以《楞严经》的思想,我们在忆念佛应该是三种忆念:第一个忆念你的真如佛性——何其自性本自清净,这个我们刚才已经讲过了,因为你必须修空观,你才能够跟妄想产生一种脱离的作用,所以忆念真如、破妄;第二个、忆念弥陀;第三个、忆念净土。我们这次的课程偏重在忆念弥陀产生信心、忆念净土产生愿力这个地方的观照,我们这次的主题偏重假观。第二个、念佛。念佛当然称念佛名,以音声为所缘境,一句弥陀念诵听,这个是偏重在专注力。但是净土宗的修行是以观照力引导专注力。

  没有一个法门是可以没有智慧观照的,没有一个,只要是大乘佛法。佛法根本思想跟外道差在哪里?外道也拜佛,他们也礼拜他们的神明,外道也做慈善事业,那么为什么外道的慈善事业不能称为波罗蜜,只有佛教的善法、我们的布施持戒才能叫波罗蜜?因为我们在修善法我们的心态跟他们的心态不一样。我们在佛堂扫地跟外道在扫地产生的功德是不同的。在民国初年有一个文学大师叫林语堂,他曾经做北京大学英文系的系主任。他带一个大学部的时候,他上英文的第一堂课,他拿了一个很大的手提包进去。大家以为今天上课要发很多资料,结果不是。他拿一大包带壳的花生。他说我们今天第一堂课不上课,大家吃花生。一个人发十几颗,大家坐在那儿,大家吃花生。他说,我们很多人都吃过花生,但是我们不一定知道花生真实的味道。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缺乏吃花生的过程。他说你想把这种花生的味道吃出来,你要吃带壳的,剥的过程是很重要的。所以带大家慢慢把这个壳剥掉,然后一颗一颗地吃。诶,果然味道不一样。他讲完这个花生的道理以后,他说,学英文亦复如是,过程是很重要,你那一副用心、那一份虔诚的心是很重要。所以他希望大家,他说,我不期望你们英文考试有多高,但是我们希望你们尽量能够来上课,过程是很重要。结果他上课,学生很少缺席,也带出很多的人才。

  其实他这种过程的思想正合乎佛法的概念。佛法也是强调诸法因缘生。你看佛教讲因、缘、果、报,因缘是过程,果报是最后的结果。诸位知道佛教是重视果报、是重视因缘?(答:因缘)对!佛教是重视过程。同样一件事情,你用不同的因缘、用不同的心态,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同样一句佛号,你用颠倒妄想的心去念,跟你用空假中三观的智慧的观照来念,它所产生的加持力是不一样的。这就是为什么同一句佛号进入到不同的心中,它产生无量的差别,因为每一个人他心态准备不一样。所以,我们自己的理观会决定到底阿弥陀佛给你多少东西。阿弥陀佛本身是一个平等的法性,他是一个无量光、无量寿的功德,但是他赐给众生的功德,每一个人是不一样的,他可能给你一分的功德,他也可以释放出三分的功德,它也可能给你十分的功德。有些人念佛只有消消业障,有些人念佛除了消业障还增福报,有些人念佛的时候可以往生净土、成就佛道。这个跟阿弥陀佛没有关系,阿弥陀佛的心是平等的,是因为我们内心的准备不同,我们心中产生的观照力不同,所以产生的感应的力量是不一样的。这个地方我们要知道,观照力是任何修行的一个根本法门。念佛,这个音声,其实它是枝末,所以蕅益大师很清楚…

《净心与净土(净界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