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心与净土(净界法师)▪P8

  ..续本文上一页地讲出来:往生与否在信愿之有无。你念佛没有坚定的信仰、没有坚定的愿力,那个佛号是个空壳子,那只是消你的业障、增长你的福报,如此而已。所以,往生与否在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在持名之浅深。所以我们要永远知道,佛教什么是根本法门、什么是枝末法门。事相的修学,只要是事相的,外在的因缘都是事相的、都是枝末的,你内心的状态、你的菩提心、你内心的观照力,这个永远是根本法门,这个是关键。《法华经》是佛教最圆满的思想,对不对?《法华经》里面佛陀在最晚年讲的思想,最晚年讲的一部经,临灭度的时候讲的。佛陀就公开地宣说,我出世的时候讲了很多法门,讲三皈、五戒、十善、四谛、十二因缘、六波罗蜜,到底我出世的真正的目的在哪里?佛陀出世的本怀只有一个,主要的宗旨只有一个——开示悟入佛的知见,就是把我们凡夫的知见把它教育成佛的知见,主要是这个目的,其它的事相的修学都是方便。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法华经》的时候,汇三归一,佛陀说我所说的法门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启发我们内心的觉悟,就做这件事情。这个目的你没有达到,你就没有达到佛法里面真实的功德,你还是门外汉,你跟佛法只是结缘。也就是说你修学佛法,你没有做改造思想,虽然你也布施、你也持戒、你也忍辱,但是你跟佛法你还是不得其门而入,你还是在门外欣赏佛法,如此而已。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们要知道,念佛亦复如是。你心中的依止智慧的观照产生的信仰,相信你一定可以往生,第二个、你产生愿力——我一定要往生,这个信愿是很重要的。

  好,我们看第二段,丙二、感应道交。净土宗我们前面说过它是一个他力加被的法门,所以我们必须跟阿弥陀佛的功德产生感应,就是转他成自,把弥陀的功德转成我们自身的功德。那么感应的整个过程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看这个地方有两段经文,首先我们看第一段: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

  这是一个譬喻。佛陀对感应道交先讲出一个譬喻说,比方世界上有两种人,有两个人。一专为忆,就是说某甲他不断地忆念某乙的好处、某乙的功德,一直希望能够再跟某乙再一次地相逢;但是另一方面,某乙早就把某甲完全忘得一干二净,他心中想其它的事。那么某甲忆念某乙,某乙却把某甲忘掉了,那么这两个人未来的因缘未来会产生什么情况呢?若逢不逢,或见非见。“若逢”就是说彼此间都能够听到对方的名字、生长在同一个地方,乃至于彼此不但能够听到对方的名字、还能够彼此见过面,那么也就是说呢,若逢而不逢;即便是“见”而“非见”,也就是说即便两个人生长在同一个地方,比方说住隔壁,而且经常见面,也都是当面错过,不能产生一种交互的感应作用。因为人跟人之间的因缘不是单方面的过程,我不断忆念你,你不把我当回事,我们两个不可能产生感应。

  那应该怎么办?二人相忆,二忆念深。“二人相忆”就是说两个人把工作做完以后偶尔地去忆念对方,某甲偶尔忆念某乙,某乙也偶尔地忆念某甲。这样的因缘也是有,但是比较浅,它会创造一生的因缘。就是说,你们两个在一生当中偶尔地有一次两次的相逢,然后就离开一段时间,离开一段时间以后又偶尔地相逢一两次,又离开了好几次。为什么呢?因为你们两个彼此忆念是有间断的、不相续的,不坚固的忆念。但是,“二忆念深”,如果说某甲用一种很坚定的信仰、很坚定的愿力来忆念某乙,而某乙也以很坚定的信仰、坚定的愿力来忆念某甲,那么这两个人呢就会生生世世都在一起,“同于形影,不相乖异”,永远不可能再分开,因为他们心中忆念的力量太强了。

  那么这样的譬喻,佛陀到底想要讲什么道理呢?我们看第二段,请合掌: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佛陀这个时候道出他内心的心声——身为一个佛陀,佛陀是干什么呢?佛陀是“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佛陀的心安住在一切法空的寂静当中,但在一切法空当中佛陀有种大悲的愿力来悯念一切众生,就好像慈悲的母亲平等地忆念儿子一样,如此地至诚恳切。但是,身为儿子假设离家出走,也不再忆念母亲、也不想回家,那么母亲单方面的忆念是不能构成感应的作用。反过来假设儿子也能像母亲一样地来忆念母亲,那么这样子,母子之间的关系,多生多劫相逢在一起。

  那么这段经文讲到了两件事情。第一个、讲到佛陀的心情,佛陀对我们的心态是什么。美国有一个总统叫杜鲁门总统,他的政绩做的不错。有一天记者去访问杜鲁门的母亲。他说,女士你真的是很伟大,你看你生出一个美国总统,又这么优秀,你应该为他感到骄傲、感到自豪。他母亲说,是的,我为杜鲁门感到骄傲,但是我同时也为我另外一个儿子感到骄傲,我另外一个儿子在田里面现在正在挖地瓜。在母亲的心中,不管他做总统、不管他挖地瓜,母亲的心情是平等的。当然世间人他会从一种功利主义来看,但是母亲的心态不会因为他有多大的福报、多大的差别而产生差别。所以,佛陀的加持力对我们是平等的。也就是说,身为一个无量光、无量寿的佛号,它对我们的加持力,其实它的本质、它本身是没有选择性的。名号的功德并没有锁定对象,这是第一个我们要知道的。

  佛陀以母亲的心情来做比喻,就是说身为佛陀的加持力是平等的。但是身为众生的感应力是有差别的。这个地方的“忆念”包括什么?主要是什么?心中的想象!你对弥陀名号的功德的联想。我们的想象力,诸位如果学过唯识你会知道,我们的想象力是多么的厉害。比方说,我们同样有福报,我们过去生修福报,但是当这种福报、善业转成一种果报来受用的时候,它又会有不同的相貌出现。你看有些人他的福报表现在房子,他买很多房子,他没什么钱,他房子特别多,为什么?因为他对房子产生一种功德联想,他用最美好的名言来赞叹房子,所以他生命当中跟房子的法产生感应、产生一种联系。有些人福报表现在车子,他特别喜欢买车子,因为在他的名言当中他用美好的功德想来忆念车子,所以他生生世世经常会遇到好车,他会把所有的善业往车子方向走。很多人你看他没什么钱也没什么车,但衣服特别多、名牌包包特别多,因为他心中的想象力就是把它想成功德相。所以,诸位要知道,你今生的物质哪一个地方偏多,跟你前生的想象是有关系,你对它产生美好的想象,所以当你造作善业的时候,它就往那个方向跑。你今生跟什么人结婚、你今生会受用什么物质,除了你的善业力以外,来自于你前生的想象,你前生打什么妄想打得特别重,它就会出现。很多人都问我说,师父,你看我会不会出家?我都会问他一个问题,你现在静下来,你生命当中跟不跟出家这个法相遇,那你想到出家的时候,你第一个直觉会想到什么?你说出家很不错啊、很寂静啊、没有挂碍啊,出家是享清福啊,世间人是享洪福,洪福是带业、带有尘劳。如果你对出家法是充满了一种美好的想象,即便你今生没有出家,你来生一定有因缘出家,因为你用美好的想象来忆念出家法。反过来,你说哎呀,出家真是很可怜啊,在山上住很孤独,我宁可在人群当中行菩萨道。那我告诉你,你今生不可能出家,你来生也不可能出家。当然这个没有对错,只是说为什么有些人,这个法、这个人会在他生命中出现呢?因为他长时间地忆念,他产生一种美好的想象。

  我们的生命是由我们的想象力创造出的。你前生打什么妄想,今生就出现;你今生打什么妄想,来生就会出现。所以我们现在必须把我们今生的妄想都就集中起来,投入到对名号功德的想象、对净土庄严的想象。我现在问大家一个问题:当你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当你的身口意创造一个音声的时候、“南无阿弥陀佛”的时候,你想象一下,你会产生什么联想?“我都没有什么感觉”——那糟糕了!呵呵,那糟糕了!你要相信它可以救拔你啊,产生一种救拔的联想,产生一个往生的联想啊。你对它没有产生联想,你就不能产生坚定的信仰。信仰是建立在正见的基础,否则就叫迷信。迷信是没有力量的。没有一种坚定的信仰,你不能产生一种坚定的力量。有些人念佛的时候说,哎呀,我念佛的时候阿弥陀佛会不会救拔我?你看——疑惑!因为你没有做好心理准备。你平常还没关系,临终的时候,你念佛的时候心中还存有疑根,那就糟糕了。疑根未拔,这是一个障碍。我们必须要对阿弥陀佛的名号做出很正确的想象,我们才会在临终的时候放下一切,全心全意地一心皈命、通身靠倒,把身口意全部交给阿弥陀佛这个音声,才会追随弥陀的脚步走,否则你临终的时候你就犹豫不决。所以我们是需要透过教育的,透过思想的教育,把我们很多很多妄想集中起来,一心皈命到佛号上,这个就是我们这个课的主题。我们不可能整天想着阿弥陀佛,要面对现实生活,我们也不可能整天想着净土,但是你必须要把对名号功德的想象、对净土的想象变成是你内心思想的主流思想,这很重要。要大家整天想阿弥陀佛,强人所难。我们没有成就三昧,我们每天要面对很多世俗的事情,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你一定要把你往生净土的思想变成主流思想,强者先牵。所以唯识学上说,我们临命终的时候一定有很多妄想,但是念佛的妄想,念佛的想象,念佛不能讲妄想啊,念佛的想象是最有力量的,你必须要把它训练成是最有力量的想象,才能够构成强者先牵,这叫带业往生或者叫随念往生,用强大的愿力来引导你的业力。那么这个力量的栽培当然要透过学习,闻思的学习。

  这个地方就说明,感应道交,…

《净心与净土(净界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