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感应道交的决定权不在阿弥陀佛身上,我们这段讲得很清楚,阿弥陀佛就是平等地释放他的关怀。所以,感应道交是操之在我们自己,我们自己的准备、我们对弥陀名号的功德的想象、忆念。
好,我们休息十分钟。
第四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面。丙三、功德利益。
我们上一堂课讲到净土宗是一个本尊相应的法门。所以,我们要做的主要的是一种感应道交的力量的产生。而大乘佛法的感应道交,它是“莫向外求”,你只要动念向外追求,方向就错误,这叫做心外求法。所以我们必须做好内心的准备,诸法因缘生,就是你内在的思想、内在的想象要很正确地准备好。所以在感应道交的过程当中,在经典里面讲到两个重要的过程。诸法因缘生,那到底什么样的因缘能够创造什么样的功德?我们看第一段的现世的安乐,丁一、现世利益。念佛人今生能够产生业障消除、福慧增长的功德,我们看经文,大家请合掌。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那么先讲出一个法说再讲譬喻。说一个凡夫的心,凡夫的心当然善恶都具,但是他能够以一种虔诚恭敬的心来忆念佛的功德,这个地方的忆佛偏重在对名号的信心,相信阿弥陀佛的名号是万德庄严,他相信阿弥陀佛的名号一定可以救拔我。而且能够念佛,这个念佛是指能够专注地“止”——每一句都能够听到自己的声音,心于佛号专一安住、心于佛号相续安住,这个就是“止”,止的力量。他有这种观照的名号功德,再加上止的安住,这个时候这个人,“现前当来”,“现前”是今生,“当来”是临终,他可能在现生或者在临终就能够见到佛陀的显现,那么他就经常地安住在佛的光明当中。有什么好处呢?“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一个人经常忆念佛的功德、安住在心中的佛号音声,我们就安住在弥陀的大光明当中,我们就怎么样呢——不假其它的方便,就能够业障消除、福慧增长,业障就打开了。讲出一个譬喻,比方说一个做香的人。我们身为一个凡夫,身上没有香气,但是我们经常跟沉香接触,沉香的香气就跑到我们身上来,就好像我们身上没有光明,但是我们经常跟光明在一起,我们身上就出现光明,这个叫做“香光庄严”,这个道尽了他力加被的法门。我们跟香在一起、跟光明在一起,就有香气和光明,就好像说我们经常跟名号的功德在一起,我们就能够沾染佛陀的功德的气氛,这个是仰仗一种愿力和信心产生的一种灭恶生善的效果。
在明朝有一个杨显一的居士,杨显一居士这个人在地方做一个小官,他跟他夫人两个都学佛,但是看样子他夫人学得比他精进。后来,这个杨夫人在三十一岁的时候生了个儿子,因为她前面生了几个女儿嘛,生了儿子以后她就跟她先生说,我传宗接代的责任已经了了,我现在要好好专心念佛,希望你成全我。她先生也不错,就找了一个空房子给她住,让她专心地好好地念佛、拜佛。那么杨夫人在拜佛几个月以后,突然有一天业障现前,背后长了一个很大的脓疮,流脓流血,看尽所有的医生、吃尽所有的药就是不见好,她就知道这个是冤亲债主来讨债。我们一般来说,修行人一旦是你真实地用功、真实地发心,你心中跟道相应的时候,我们很多过去的罪业都会提前显现,叫重报轻受,这个是很正常,重报轻受,把三恶道的果报变成暂时的病痛显现出来,因为它的罪业的力量被破坏了,因为你心改变了,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忘。这个杨夫人她真实的道心生起的时候,她把过去的业障逼出来,然后她就更虔诚地忆念阿弥陀佛的圣号,然后回向给自己的冤亲债主。后来有一天晚上她做梦,她梦中她看到一个大鬼拿着一个刀子要杀她。她一直跑一直跑,跑到前面有一个很大的神放大光明,她就躲到那个尊神的后面,结果那个拿刀的鬼就害怕。她做这个梦醒过来以后,她的脓疮就慢慢慢慢不流脓、不流血,慢慢枯萎了,最后自然好了。这个就是她的冤亲债主业障消掉了。后来再念了几年以后,她对她先生说,我昨天做梦梦见有四个童子要来迎接我,我最近要往生。当天就在他先生的助念之下,还有很多人的护持下,安然坐化,往生西方。
所以我们讲“香光庄严”,就是说我们今天念佛人的确能够去分享佛陀的功德,这是印光大师说的“即众生心投大觉海”。我欠这个人一百万,但是我还不起,阿弥陀佛,我好好地忆持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帮我们还掉了。他力法门的确是可以产生香光庄严,就是说我自己没有香气,我自己没有光明,但是我不断地跟佛号在一起,我就能够把佛号的功德转成我的功德。不过这个地方要注意,要注意一点——转他成自,把佛陀的功德转成我们的功德,这个地方要做一个区别。龙树菩萨在《智度论》上说,佛陀的福德力可以转化给我们,佛陀在无量劫所修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的福德力可以转化成给我们消业障、增福报,可以;但是佛陀的善根,比方说他的菩提心、比方说他的空假中的智慧,不可以传送给我们。你说,我母亲往生了,我把我的善根回向给他,话是这样子讲,但是善根不能输送,连佛都做不到。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依止一种信仰,把我们无始劫的业障消除,这是一种什么方式呢?比方说,我身上没有香气,但是我跟香气接触我就有香气。我们经常一个带有身口意罪业的凡夫,我们把佛号在我们的身口意不断地运转,一句弥陀念诵听,我们一句万德洪名的音声在身口意运转的时候,诶,我们的业障慢慢消除、我们的福报慢慢增长,这是一个事实。但是有一个条件——你要充满坚定的信心,你要有信心。这是第一个,依止信仰而创造现世的安乐。
再看第二个,丁二、究竟解脱,这是比较关键的。净土宗的人主要目的是求往生,不是现世安乐。我们看经文,请合掌。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
我本因地,这个“我”指的是大势至菩萨。他说他过去是一个凡夫的因地,他怎么修行呢?他以念佛心,他以忆佛、念佛的心而悟入无生法忍,证得我空法空的真理。换句话说,大势至菩萨在当时的修学并没有求生净土。但是,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但是现在是一个娑婆世界,一个障深慧浅的时代,所以他呢劝所有念佛人一定要为菩提道而产生求生净土的决心。《阿弥陀经》释迦牟尼佛三次劝我们往生,他的理由在哪里?最后的流通分也说: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什么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们都知道释迦牟尼佛是精进第一的。释迦牟尼佛因地修行,为了自己的波罗蜜,他可以成就一个布施的波罗蜜,为一个持戒的波罗蜜,他可以舍身命。他如此地精进,他的行力很强。你看他超越了弥勒菩萨成佛超越十二劫,弥勒菩萨生生世世做释迦牟尼佛的老师,他发菩提心在释迦牟尼佛之前,但释迦牟尼佛超越弥勒菩萨先十二劫成佛,超越十二劫,主要是精进。一个那么修精进波罗蜜的人他自己亲口讲出来,在五浊恶世修行是很困难的,诸位弟子你们不要走我的后尘。释迦牟尼佛自己是在难行道里面、在五浊恶世成佛,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一段经文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有非常恳切的开示,他说,世尊自己以他自己走过的路恳切地劝我们不要再走这条路了。三界火宅,成就无上菩提的路不是那么容易,所以他劝我们一定要“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关键在于念佛要有愿力,要有往生的愿力。
很多人把自己的思想都用在今生的事业、今生的家庭,我想很多念佛人很少想到来生的问题,这个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如果你今生在修行都很少想到来生,临命终的时候你一定非常害怕,因为你没有做好心理的准备。一个人要经常想到来生,尤其是净土法。我们是把今生当作通向来生的一个过程——我今暂作娑婆客,不久莲池会上人。如果你很少想到来生,很少想到来生啊,那你临命终会非常害怕,因为你所想象都在今生,而今生的因缘破坏的时候,你没有做好来生的规划,你肯定很多的挂碍、很多的恐怖、很多的放不下。念佛人要把心思慢慢地从今生里面抽出来,慢慢慢慢地把心的重点、重心放到来生。就像一棵树,佛陀以这个树来做一个比喻,树的倾倒原理,就是说,这一棵树,如果它平常往西方发展,把它砍断,它肯定往西方倾倒;如果这棵树是往东方倾倒的,你把它砍断,它一定往东方倾倒。所以,我们心中会有很多的希望,对不对?我希望我挣很多钱、我希望我买一栋房子、我希望我的子女怎么样……身为一个凡夫,你有这样的希望,可以理解。我们要面对今生的,我们不能否认今生;但是,你不能把这个希望当作你生命的重心,否则你临命终的时候你走不掉的。你要知道这只是一个过程。我们必须把往生的希望是在你生命当中变成——来生的希望是你生命当中最大的希望,任何一个希望跟这个希望冲突,你能毫不犹豫地放弃这个因缘。也就是说,我们不敢奢望每一个人心中只有一个希望,那凡夫其它生活还活不活?!但是你必须把往生的希望变成是你心中的主流,就成功了。最强大的希望!强者先牵嘛!这叫带业往生。所以,我们除了培养一种对佛号的信仰,更重要是一种心中的愿力。我今暂作娑婆客,不久莲池会上人。所以,你平常就做好这样心态的准备,你死亡到来的时候,你会很放心地放下今生的因缘而面对来生。
一个人要多想想未来,不能活在过去。我们很多的心态、临终的心念都平常要准备好。没有一个想法会无中生有,包括往生的想法,都…
《净心与净土(净界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