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心与净土(净界法师)▪P10

  ..续本文上一页是你要去栽培,这叫诸法因缘生。很多人以为,我念佛、念佛,念到最后我自然会产生一种往生的愿力。世界上没有自然而生,这是自然外道才这样讲。诸法因缘生。你要用听闻、思惟去栽培你的正念,而不是说谁会把正念送给你,乃至于佛陀都不能把正念送给阿难尊者。阿难尊者在《楞严经》、他被摩登伽女诱惑的时候,他就跟佛陀说

  :如来有无量三昧,随便送我一个三昧,不牢我修。佛陀说,你吃饭,我会饱吗?我吃饭,你会饱吗?佛陀说,身心不可相代,修行不能取代。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在念佛的时候,你有两个功德。第一个,当你准备了对名号的信仰,阿弥陀佛给你现世的安乐,消业障、增福报;(第二个,)当你有来生的愿力,阿弥陀佛给你更好的东西——临终把你带走,带到净土去。所以我们在念佛的时候要具足两种的心态:第一个、坚定对名号的信心,第二个、对净土庄严的一种欣求好乐。那么这两个就是我们这次上课的主题­心态的准备:对名号的信仰、对净土的愿力。

  好,我们看甲二、正文。正文当中有三段:乙一、观佛号功德以生信心,乙二、观净土殊胜以启愿力,乙三、依摄心专注以立行持,信愿行三资粮。

  我们看信心要怎么栽培呢?乙一、观佛号功德以生信心。观想佛号的功德来启发我们对佛号坚定、不可动摇的信心。很多人对佛号的信心还是活在一种仰信。人家这么说,我就这么听,他没有真正地学习。信心,在经典上说,是来自于胜解——一种坚定的理解、殊胜清楚的理解。把疑根拔掉以后的理解。所以我们一定要透过学习。

  那么我们把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当中提出五点来建立我们的信心。

  丙一、消除业障。第一个,在四十八愿的第十二愿当中,“光明无量愿”,清楚地讲到,念佛是可以得到弥陀的光明的摄受而消除灾障的。我们看经文,大家请合掌。

  设我得佛,光明有限,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解释一下。设我得佛,那么阿弥陀佛发愿说,当我得佛的时候,我身上的光明,光明有两个,一种是常光,经常显现的光明;第二个是放光,就是佛陀有特殊的因缘才显现的光明,比方佛陀显神通来破障,等等。那么这个地方的光明指的是常光,就是佛陀身上经常性的光明。假设这个光明是有限量的话呢,它的最低的限量,绝对不能低于百千亿那由他,“那由他”也是一个亿,百千亿亿诸佛国者。一个佛国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一尊佛教化的地方。

  阿弥陀佛对众生的加持,今生的加持,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光明的摄受。我想很多人念佛,临命终的时候会经常看到光明,就是一种感应的力量。在《印光大师文钞》讲到一个事,他说有一个年轻人,这个年轻人他学佛不是很深,可能只是建立在信仰的状态,没有达到一种真信。这年轻人他的母亲往生很多年,突然间有一天他梦到他母亲。他母亲对他讲说,我现在在三恶道当中非常痛苦,希望你到苏州去求印光大师为我念佛诵经把我救拔。这个年轻人很孝顺,他得到这个梦境以后就到苏州去找印光大师。印光大师当时在闭关修行,但是印光大师被他的孝心感动,在关房特意地召见他。年轻人说明来意以后,老法师说,这样子,我现在为你念佛超度你的老母亲。你就跪在我后面,你一定要记住,我念佛的时候,你听我的声音就好,但是你要观想你那个声音转成一道光明照耀着你的母亲,而且你要相信在照耀的过程当中你妈妈业障慢慢消除、功德显现。让他观想他母亲被光明照耀,年轻人说好。那么印光大师就在佛堂帮他妈妈念佛,念到一段时间的时候,这个年轻人突然间看到他母亲、在观想的时候突然间看到一道金色的光明,他看到以后起欢喜心,打妄想——为什么会有这个光明啊、这光明从什么地方来啊……打妄想。打妄想,就忘掉观想。等他回去以后,没多久,他母亲托一个梦,说老法师帮我超度,但是不完全,还差一点。那么这个时候她说,你再去求印光大师,再帮我超度一次。这个年轻人第二次又去找大师。大师说,怎么会这样子呢,你怎么回事呢?年轻人说,我在想的时候刚好看到一道光明,就打妄想。印光大师说,你这次再观想,看到光明不能起心动念。后来第二次,印光大师再为他超度一次,他母亲后来又托梦说,我现在完全离苦得乐了,感谢印光大师。所以我们在修学过程当中,我们那个信仰的心是很重要。当然我们在念佛的时候也不是说经常要忆念光明,不是这个意思,而是说你在念佛之前的心态准备,这叫道前基础,教理、这种正见是一种基础。就是说,你要深深地相信,在念佛的时候你的身心世界是进入弥陀的光明,你要相信这件事情。但是我们提起佛号的时候,其实,只有听自己的音声,但是这个音声当中是有信仰的,但是你不一直在观想光明,不是这样子。你还是听音声,但是你相信你进入到弥陀的光明当中,因为弥陀的本愿就是这样的。阿弥陀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好,一一好有八万四千的光明,一一光明摄受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是这个意思。第一个,我们要做光明的信心,消除灾障,这是第一个。

  我们看第二段,丙二、增长福慧。我们看经文,请合掌。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这个地方讲到,我们一个人,有些人念佛他也不见得求往生,那么即便他不求往生,他不断地拜佛、念佛,他的福报力也不可思议。我们看经文就知道。他说,设我得佛,他方国土,“他方国土”就是说他不是极乐世界的众生。非极乐世界国土的菩萨,闻我名字。这个“闻”我解释一下。蕅益大师说,这个“闻”不是听闻而已,要得到闻持的功能,执持名号的“持”。什么叫“闻持”呢?要听闻欢喜、具足信心,要受持不失、具足愿力。就是你在念佛的时候充满了信心而且充满了专注力,信仰跟专注两个结合叫做“闻”,叫“闻持”。那么你有一定的功课,当然,既然是念力、专注力,就是说你肯定有些定课、有些成片的功夫。

  那么这个人寿终之后他并没有求生净土,他可能是修难行道的,或者说他临终的时候突然间起颠倒了,没有求生净土,但是他所念的佛号并不会因为这样而空过。有什么好处呢?来生生在尊贵之家,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尊贵之家,古德解释说,第一个是有权势之家,有权势,做官的;第二个是有学问之家,读书人;第三个、有财富之家。三个具足,既尊且贵,权势、学问、财富。那么阿弥陀佛为什么发这个愿呢?古德说,一个菩萨,他这个地方针对法菩提心的菩萨而发的,就是说你发了菩提心、你念佛,可能你本身的规划就没要求生净土,或者你临终的时候出了一点差错,你也没有求生净土,那么你在佛堂当中所念的佛号最后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呢?生尊贵家。那么生尊贵家为什么呢?受到众生的尊重,有利于弘法利生、行菩萨道。因为菩萨是要有福德力的。你看佛陀的出世,释迦牟尼佛生在哪?生在王族家,所以他在弘扬佛法就很方便。如果说释迦牟尼佛是生长在非常低贱的奴隶家,对他的弘法就产生障碍。

  我想,其实我们也不一定要说看到来生,我不知道诸位有没有注意到法师的福报力有差别。我自己的观察啊,修密宗的、修净土宗的这两个宗派是最重视他力法,对不对?最强调本尊相应法。这两个宗派的法师平均的水平,福报比较大,平均水平啊。修三论宗的、修唯识宗、观一切法空的,福报比较差。平均啊,少数几个特殊个案不谈。为什么会这样呢?当然事出必有因。你想想看,观一切法空的人,他是修自力法门。一个人经常跟佛号在一起,经常拜佛、念佛,如染香人身有香气。你注意看,只要是修他力法门,西藏的上师,福报都特别大,他们都是修他力法门;净土宗的法师,尤其是经常拜佛的人。你看忏公师父,特别喜欢拜佛,他每次都要去拜几拜。我们那个时候在斋戒协会的时候,他一到斋堂,我们在念供,念供要念十五分钟,他老人家就在那边拜拜拜,拜到我们念完他才起来,上去吃饭;你跟他一起出去,出去办事,车子还没有来,还有三分钟,他跑到念佛堂再拜几拜,他逮到机会就拜。你看忏公师父,诸位有些人没有看过忏公师父,他那个身相特别尊贵。我们台湾有一个很大的企业家,是很高慢的。他有一次看到忏公师父他很自然地就拜下去。别人说,诶,你平常不是都不拜佛的吗?为什么拜这个法师呢?他说。我也不知道,我看到他就控制不住,想要跟他拜啊。忏公师父那种尊贵啊!他拜佛拜到一种程度,如染香人身染香气。他整天跟阿弥陀佛的功德庄严在一起。所以,我们一个人拜佛、念佛,即便你今生没有往生,佛号也不会失掉。因为佛号曾经在你的身口意跑过一次、跑过两次、跑过三次,它留下的香气、留下的光明我们还是可以受用,这个是佛陀说的:“闻我名字,寿终之后,生尊贵家”。

  丙三、善根坚固。这是比较重要的。前面是讲福德力,这个地方讲大乘的善根。我们看经文,请合掌。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在我得佛以后呢,他方国土,这个地方也指的是极乐世界以外的国土,发菩提心的菩萨,闻我名字,这个“闻”跟前面的一样,听闻欢喜而生信心、受持不失而生正念。不即得至,不能够快速地成就不退转的功德,于无上菩提不退转呢,不取正觉。我们在修习菩萨道,最大的障碍就是退转,也就是说,我们生生世世的善根不能把它累积起来,这是一个最严重的问题,就是一加一不一定等于二。…

《净心与净土(净界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