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心与净土(净界法师)▪P11

  ..续本文上一页你前生修得很好,你前生的菩提心、善根很强,但是你今生的善根不一定像前生一样。理论上来说,我前生再加今生,我应该比前生更好,对不对?答案是——不是。因为我们会退转,会退失。外在环境的干扰,自身攀缘外境,你自身的堕落,外境的引诱,等等。但是在阿弥陀佛的发愿当中,就是说,即便你不是求生净土,那你能够在你修止观的过程当中兼念我的佛号,而且有一定的功课,产生成片、产生信仰,那么在你的成佛之道当中,你的善根会比一般人不容易退转,善根不退,你的菩提心不容易退转。

  善根在《大乘起信论》讲到两种:内善根和外善根。内善根是你的菩提心,外善根就是三宝的加持力。如果你是有志于走难行道的话,你一定要多修皈依,修皈依佛、归依法、皈依僧、皈依上师,因为你一定要得到三宝的加持。三宝是增上缘,你内心的菩提心是亲因缘。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老人家,他退休以后在家里面靠子女的供养,可能子女对他不是很恭敬,老人家就不舒服啦,就很伤心,说我一辈子把你们养大了,长大以后吃东西还要看你们的脸色,就万念俱灰,就跑到精舍去出家。跑到精舍以后,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用神通力来观察,说你这个人不合乎出家的标准,佛陀说要在八万大劫要有善根,你八万大劫都没善根,出家也没有用,空过了,浪费信施、不能成就圣道,所以僧团就拒绝他的出家的要求。他就很伤心,在那边哭啊。那么在精舍门前哭的时候,释迦牟尼佛刚好回来。当然,佛陀就明知故问,说你为什么哭呢?他就如是如是地报告。佛陀说没关系,他们不剃度我亲自为你剃度。释迦牟尼佛亲自为这个老者剃度,但是没多久他果然证得阿罗汉果。弟子们就疑惑啦,说他没有善根为因,云何会证得阿罗汉果呢?佛陀说,你们阿罗汉只看到八万大劫,他在八万大劫之前曾经做一个樵夫,去山上打柴的时候,遇到老虎的逼迫,跑到树上,老虎在摇晃这棵树的时候,他很紧张,念一句“南无佛”,他跟三宝结下缘,他今生能够遇到三宝而出家,就是外善根强。他缺乏内在善根的菩提心,但是他有外善根,虽然他的出家的动机不是很正确,为了受到家里的刺激,不是出于菩提心,但是起码他外善根强。诸位想想看,诸法因缘生嘛,对不对?为什么他在精舍哭的生活,佛陀刚好回来?我们在外面哭的生活,佛陀就刚好不回来?

  这就是说,蕅益大师说,佛陀跟众生的因缘的确是有亲疏浅深的差别。你看阿难尊者跟佛陀的缘特别深,阿难尊者生生世世跟着佛陀。那这个因缘是栽培的。就是说,你今天你遇见佛陀,你就跟他缘深嘛。你缘深,他要救拔你就比较容易嘛,就在这儿。你跟佛陀没有缘,就糟糕了,他没办法救拔你。你生生世世生长在没有佛法住世的地方,你怎么修学呢?即便你善根深厚,你顶多做一个缘觉。所以我们在栽培内善根,也要栽培外善根,跟三宝结缘。那么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忆念阿弥陀佛,因为阿弥陀佛有这个愿力——“闻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转”,你能够成就善根不退转。

  到这个地方的名号都是偏重在现世的增福报、增长善根,这以下两个愿就很重要,牵扯到往生的问题。丙四、十念必生。我们看经文,请合掌。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这个愿在四十八愿中特别重要,善导大师说是“愿中之王”。因为有四十八愿的十念必生,使令净土法门构成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上至文殊普贤、下至五逆十恶,全部都能够收。为什么?因为有第十八愿,使令净土法门的门庭变成特别的开阔。因为解释第十八愿善导大师解释最为深入,我们就引用善导大师的思想。

  善导大师把这段愿分成三段:根基、法门跟利益。我们看这个愿所摄受的根基: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这个地方是本愿所摄受的根基。什么叫十方众生呢?善导大师说是——罪恶生死凡夫,就是我们一般这种颠倒众生。有时候遇到好的因缘,善念起现行造善;有时候遇到染污的因缘的刺激就开始造恶。所以我们内心当中善恶具足,而且恶法多于善法,叫做罪恶生死凡夫,就是我们一般的颠倒众生,跟着感觉走的。那么这个地方是本愿所加被的根基。

  这个众生修三个法门: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善导大师把这三个法门偏重在“至心信乐”。他说这个“至心信乐”就是一种决定的信心。念佛的时候对阿弥陀佛的名号有决定不可动摇的信心,善导大师给它一个名称叫做“顺从本愿”。就是你的那一念明了的心可能有很多的妄想,但是你的种种妄想的心跟佛号接触的时候你能够把所有的妄想都集中起来而顺从弥陀本愿的摄受,所以你能够对阿弥陀佛的佛号通身靠倒。那么这个信心包括什么内涵呢?包括两个内涵。第一个,你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久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的因缘。那么我们深深地相信我们是生死罪恶凡夫,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我们不可能出离,不管我们每天拜多少拜的佛、修多少的止观,我自己没有这个力量来出离,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相信阿弥陀佛一定可以救拔你,这叫顺从本愿。顺从本愿的标准就是你平常可以打妄想,可以打妄想,但是你佛号提起来的时候你就不能打妄想!当你佛号提起来的时候,你还打妄想,说——哎呀,我业障深重,阿弥陀佛是不是可以救拔我?——你没有顺从本愿,你顺从你的妄想!即便有妄想你也不能顺从,不随妄转。也就是说,当佛号、你的本尊功德没有现前的时候,你打妄想,可以理解;但是当佛号、你的本尊功德在心中出现的时候、阿弥陀佛的音声在你的身口意出现的时候,你的心只能够顺从一个东西——就是弥陀的功德,其它妄想都不能再顺从。你有这么一个强大的信念,再加上“欲生我国”、加上临终的十念,当然这个“十念”是相续的功夫。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这个地方的“五逆”、“诽谤正法”我们解释一下。“五逆”是指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诽谤正法”就是诽谤大乘的佛法。但莲池大师说,即便你五逆、诽谤正法,如果临终之前能够忏悔而断相续心,必得往生,因为忏悔则清净嘛,这是约着没有忏悔来说的。

  所以在这段经文当中,善导大师以“至心信乐”来带动我们的带业往生。也就是说,往生的人有两种人,一种是念到净业成就、业净情空。第二种人是随念往生,临终的时候仰仗对弥陀名号的强烈的信仰而顺从本愿,临终的时候各式各样的妄想现前,他都不理它,只有顺从心中的佛号,相信阿弥陀佛一定可以救拔我,把我救到净土去,依止这样的信愿而把生死罪障凡夫把他带到净土去,随一种强大的念力,就是本愿的主要内涵。

  我们看下一段,丙五、临终接引。下一段就不一样了。前面的十念必生是偏重在信仰的修学。那么这个地方的临终接引这个人是比较偏重在智慧的观照。我们看经文,大家请合掌。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这个地方的“十方众生”是约着大乘的菩萨,这个地方主要还是约着凡位的菩萨。这个菩萨他做了三件事:第一个、发菩提心。菩萨的发心有两种,第一个缘众生苦而发心,这种是悲增上菩萨。他为什么行菩萨道?因为他缘众生苦,这种人大部分来说会比较偏重在做慈善事业,在佛堂里用功的时间少,相对少。第二个是缘佛道的功德而发心。看到佛的智慧、看到佛的神通起欢喜心而发心,这种人一般来说,他属于智增上,他会花比较多的时间来研经典、增长智慧,他会花比较多的时间在佛堂做功课,而少在外面做义工。总而言之,悲增上也好、智增上也好,总而言之,这个人发了菩提心。他不但是有心中的愿力,他还付诸行动,在他生命当中随缘尽份、修诸功德——布施的功德、持戒的功德、忍辱的功德、各式各样的功德。那么他修这么多功德以后呢,他最后至心发愿,欲生我国。菩萨是要成佛、要度化众生,但是这个菩萨他很务实地观察到时值五浊恶世,这个时候多诸障碍、多诸退转,所以他为菩提道而求生净土。那么这个人临寿终的时候,假令阿弥陀佛不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诸位菩萨现前来安慰开导、增加其正念、乃至于把他接引到往生的话呢,不取正觉。

  那么这个地方就说明往生的人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三业专修的,第十八愿。其实净土宗的修行的派系分两种,一种是善导大师提倡的身口意三业专修的,他主要思想来自第十八愿——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另外一个是强调圆修的思想,包括永明延寿大师、包括莲池大师、包括蕅益大师,强调圆修。圆修他就必须以正行跟助行两个配合,以信愿持名为正行,以戒定慧为助行。

  总而言之就是说,不管是专修也好,是圆修也好,我们在念佛的时候,你心中要有种坚定的信仰,你要相信名号的功德能够有消除罪障、增长福德、善根坚固、十念必生、乃至临终接引,你才能够把你那念妄想的心很真实地靠在佛号上。你有一分的信心,阿弥陀佛相对给你一分的加持力;你有三分的信心,他可以三分的加持你;你有十分的信心,阿弥陀佛给你十分的功德。所以,我们自己的准备是很重要。因为感应道交不是单方面的,所以我们在平时你一定要训练你的心跟佛号一种很深的因缘,你临终的时候佛号提起来,你真的会跟佛号走。我告诉大家,你临命终提起佛号的时候,妄想一定会现前。你在临终的时候肯定有佛号的音声,有人帮你助念,但是也会有平常…

《净心与净土(净界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