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心與淨土(淨界法師)▪P11

  ..續本文上一頁你前生修得很好,你前生的菩提心、善根很強,但是你今生的善根不一定像前生一樣。理論上來說,我前生再加今生,我應該比前生更好,對不對?答案是——不是。因爲我們會退轉,會退失。外在環境的幹擾,自身攀緣外境,你自身的墮落,外境的引誘,等等。但是在阿彌陀佛的發願當中,就是說,即便你不是求生淨土,那你能夠在你修止觀的過程當中兼念我的佛號,而且有一定的功課,産生成片、産生信仰,那麼在你的成佛之道當中,你的善根會比一般人不容易退轉,善根不退,你的菩提心不容易退轉。

  善根在《大乘起信論》講到兩種:內善根和外善根。內善根是你的菩提心,外善根就是叁寶的加持力。如果你是有志于走難行道的話,你一定要多修皈依,修皈依佛、歸依法、皈依僧、皈依上師,因爲你一定要得到叁寶的加持。叁寶是增上緣,你內心的菩提心是親因緣。

  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老人家,他退休以後在家裏面靠子女的供養,可能子女對他不是很恭敬,老人家就不舒服啦,就很傷心,說我一輩子把你們養大了,長大以後吃東西還要看你們的臉色,就萬念俱灰,就跑到精舍去出家。跑到精舍以後,舍利弗尊者、目犍連尊者用神通力來觀察,說你這個人不合乎出家的標准,佛陀說要在八萬大劫要有善根,你八萬大劫都沒善根,出家也沒有用,空過了,浪費信施、不能成就聖道,所以僧團就拒絕他的出家的要求。他就很傷心,在那邊哭啊。那麼在精舍門前哭的時候,釋迦牟尼佛剛好回來。當然,佛陀就明知故問,說你爲什麼哭呢?他就如是如是地報告。佛陀說沒關系,他們不剃度我親自爲你剃度。釋迦牟尼佛親自爲這個老者剃度,但是沒多久他果然證得阿羅漢果。弟子們就疑惑啦,說他沒有善根爲因,雲何會證得阿羅漢果呢?佛陀說,你們阿羅漢只看到八萬大劫,他在八萬大劫之前曾經做一個樵夫,去山上打柴的時候,遇到老虎的逼迫,跑到樹上,老虎在搖晃這棵樹的時候,他很緊張,念一句“南無佛”,他跟叁寶結下緣,他今生能夠遇到叁寶而出家,就是外善根強。他缺乏內在善根的菩提心,但是他有外善根,雖然他的出家的動機不是很正確,爲了受到家裏的刺激,不是出于菩提心,但是起碼他外善根強。諸位想想看,諸法因緣生嘛,對不對?爲什麼他在精舍哭的生活,佛陀剛好回來?我們在外面哭的生活,佛陀就剛好不回來?

  這就是說,蕅益大師說,佛陀跟衆生的因緣的確是有親疏淺深的差別。你看阿難尊者跟佛陀的緣特別深,阿難尊者生生世世跟著佛陀。那這個因緣是栽培的。就是說,你今天你遇見佛陀,你就跟他緣深嘛。你緣深,他要救拔你就比較容易嘛,就在這兒。你跟佛陀沒有緣,就糟糕了,他沒辦法救拔你。你生生世世生長在沒有佛法住世的地方,你怎麼修學呢?即便你善根深厚,你頂多做一個緣覺。所以我們在栽培內善根,也要栽培外善根,跟叁寶結緣。那麼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憶念阿彌陀佛,因爲阿彌陀佛有這個願力——“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轉”,你能夠成就善根不退轉。

  到這個地方的名號都是偏重在現世的增福報、增長善根,這以下兩個願就很重要,牽扯到往生的問題。丙四、十念必生。我們看經文,請合掌。

  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這個願在四十八願中特別重要,善導大師說是“願中之王”。因爲有四十八願的十念必生,使令淨土法門構成叁根普被、利鈍全收,上至文殊普賢、下至五逆十惡,全部都能夠收。爲什麼?因爲有第十八願,使令淨土法門的門庭變成特別的開闊。因爲解釋第十八願善導大師解釋最爲深入,我們就引用善導大師的思想。

  善導大師把這段願分成叁段:根基、法門跟利益。我們看這個願所攝受的根基:設我得佛,十方衆生——這個地方是本願所攝受的根基。什麼叫十方衆生呢?善導大師說是——罪惡生死凡夫,就是我們一般這種顛倒衆生。有時候遇到好的因緣,善念起現行造善;有時候遇到染汙的因緣的刺激就開始造惡。所以我們內心當中善惡具足,而且惡法多于善法,叫做罪惡生死凡夫,就是我們一般的顛倒衆生,跟著感覺走的。那麼這個地方是本願所加被的根基。

  這個衆生修叁個法門: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善導大師把這叁個法門偏重在“至心信樂”。他說這個“至心信樂”就是一種決定的信心。念佛的時候對阿彌陀佛的名號有決定不可動搖的信心,善導大師給它一個名稱叫做“順從本願”。就是你的那一念明了的心可能有很多的妄想,但是你的種種妄想的心跟佛號接觸的時候你能夠把所有的妄想都集中起來而順從彌陀本願的攝受,所以你能夠對阿彌陀佛的佛號通身靠倒。那麼這個信心包括什麼內涵呢?包括兩個內涵。第一個,你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久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的因緣。那麼我們深深地相信我們是生死罪惡凡夫,靠我們自己的力量我們不可能出離,不管我們每天拜多少拜的佛、修多少的止觀,我自己沒有這個力量來出離,這是第一個。第二個,“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衆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相信阿彌陀佛一定可以救拔你,這叫順從本願。順從本願的標准就是你平常可以打妄想,可以打妄想,但是你佛號提起來的時候你就不能打妄想!當你佛號提起來的時候,你還打妄想,說——哎呀,我業障深重,阿彌陀佛是不是可以救拔我?——你沒有順從本願,你順從你的妄想!即便有妄想你也不能順從,不隨妄轉。也就是說,當佛號、你的本尊功德沒有現前的時候,你打妄想,可以理解;但是當佛號、你的本尊功德在心中出現的時候、阿彌陀佛的音聲在你的身口意出現的時候,你的心只能夠順從一個東西——就是彌陀的功德,其它妄想都不能再順從。你有這麼一個強大的信念,再加上“欲生我國”、加上臨終的十念,當然這個“十念”是相續的功夫。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這個地方的“五逆”、“誹謗正法”我們解釋一下。“五逆”是指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誹謗正法”就是誹謗大乘的佛法。但蓮池大師說,即便你五逆、誹謗正法,如果臨終之前能夠忏悔而斷相續心,必得往生,因爲忏悔則清淨嘛,這是約著沒有忏悔來說的。

  所以在這段經文當中,善導大師以“至心信樂”來帶動我們的帶業往生。也就是說,往生的人有兩種人,一種是念到淨業成就、業淨情空。第二種人是隨念往生,臨終的時候仰仗對彌陀名號的強烈的信仰而順從本願,臨終的時候各式各樣的妄想現前,他都不理它,只有順從心中的佛號,相信阿彌陀佛一定可以救拔我,把我救到淨土去,依止這樣的信願而把生死罪障凡夫把他帶到淨土去,隨一種強大的念力,就是本願的主要內涵。

  我們看下一段,丙五、臨終接引。下一段就不一樣了。前面的十念必生是偏重在信仰的修學。那麼這個地方的臨終接引這個人是比較偏重在智慧的觀照。我們看經文,大家請合掌。

  設我得佛,十方衆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衆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十方衆生,這個地方的“十方衆生”是約著大乘的菩薩,這個地方主要還是約著凡位的菩薩。這個菩薩他做了叁件事:第一個、發菩提心。菩薩的發心有兩種,第一個緣衆生苦而發心,這種是悲增上菩薩。他爲什麼行菩薩道?因爲他緣衆生苦,這種人大部分來說會比較偏重在做慈善事業,在佛堂裏用功的時間少,相對少。第二個是緣佛道的功德而發心。看到佛的智慧、看到佛的神通起歡喜心而發心,這種人一般來說,他屬于智增上,他會花比較多的時間來研經典、增長智慧,他會花比較多的時間在佛堂做功課,而少在外面做義工。總而言之,悲增上也好、智增上也好,總而言之,這個人發了菩提心。他不但是有心中的願力,他還付諸行動,在他生命當中隨緣盡份、修諸功德——布施的功德、持戒的功德、忍辱的功德、各式各樣的功德。那麼他修這麼多功德以後呢,他最後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菩薩是要成佛、要度化衆生,但是這個菩薩他很務實地觀察到時值五濁惡世,這個時候多諸障礙、多諸退轉,所以他爲菩提道而求生淨土。那麼這個人臨壽終的時候,假令阿彌陀佛不與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諸位菩薩現前來安慰開導、增加其正念、乃至于把他接引到往生的話呢,不取正覺。

  那麼這個地方就說明往生的人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叁業專修的,第十八願。其實淨土宗的修行的派系分兩種,一種是善導大師提倡的身口意叁業專修的,他主要思想來自第十八願——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另外一個是強調圓修的思想,包括永明延壽大師、包括蓮池大師、包括蕅益大師,強調圓修。圓修他就必須以正行跟助行兩個配合,以信願持名爲正行,以戒定慧爲助行。

  總而言之就是說,不管是專修也好,是圓修也好,我們在念佛的時候,你心中要有種堅定的信仰,你要相信名號的功德能夠有消除罪障、增長福德、善根堅固、十念必生、乃至臨終接引,你才能夠把你那念妄想的心很真實地靠在佛號上。你有一分的信心,阿彌陀佛相對給你一分的加持力;你有叁分的信心,他可以叁分的加持你;你有十分的信心,阿彌陀佛給你十分的功德。所以,我們自己的准備是很重要。因爲感應道交不是單方面的,所以我們在平時你一定要訓練你的心跟佛號一種很深的因緣,你臨終的時候佛號提起來,你真的會跟佛號走。我告訴大家,你臨命終提起佛號的時候,妄想一定會現前。你在臨終的時候肯定有佛號的音聲,有人幫你助念,但是也會有平常…

《淨心與淨土(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