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心與淨土(淨界法師)▪P12

  ..續本文上一頁很熟的妄想,你的親屬、你所熟悉的子女……很多很多的所緣境,七八個都會同時現前。你到底要跟哪一個妄想走?你平常就要做好准備,因爲每一個跟你的感應力量都很強,都很強,而且你沒有第二次選擇的權利。你一旦“瞥爾情深,叁界枷鎖,萬劫纏繞”——蕅益大師說的。你臨終考試只能考一次,你念頭一動就投胎了,投胎以後,你就要爲你臨終時候錯誤的選擇付出幾十年生老病死的代價。你只要選擇錯一次,就再來一次。當然爲什麼有些人選擇對、選擇錯呢?平常的栽培。我們必須把佛號把它當作是本命元辰。當我們不提佛號的時候,打妄想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當佛號現前的時候你還打妄想,這件事情淨土宗的人不應該!你沒有順從佛號的音聲。佛號都現前了,你的皈依境現前,你還打妄想,表示你的心態准備不夠。我們要訓練成——我們不提佛號的的時候我打妄想,因爲生死凡夫哪有不打妄想的?!但是佛號現前的時候,我的心就知道,這是我的皈依心,我一定要遵循佛號的聲音、遵循佛號的腳步走。打佛七就是什麼——跟著佛的腳步走,不要跟著妄想。我們不能要求大家念很多佛號,但是我希望大家要對佛號産生強烈的皈依的心,這是很重要的。你這樣,臨終的時候,你很多妄想現前,佛號現前,你才能做正確的選擇。你在平常要做出很多很多正確的選擇,你平常都選擇跟佛號走,你臨終才會選擇跟佛號走。諸位知道嗎?這叫做等流性。如果你平常都選擇跟妄想走,你臨終的時候就跟著妄想走,這叫做等流性。當然,你現在調整還來得及,在死亡到來之前,我們都還可以調整我們的心態。所以應該怎麼樣調整呢?你要不斷地聞思,你要跟自己溝通。佛法的觀照就是跟自己溝通。你不要跟著妄想走,你看我們付出的什麼樣的代價——生老病死,我們得到了什麼?我們跟著佛號走,我們有種種的功德莊嚴,下一堂課我們會說。你必須要去說服自己,改造你的思考模式,用智慧來化解你的顛倒。你不能強迫你念佛,諸位知道嗎?強迫是沒有用的。說你一定要念佛,不能念要他念——不可以的!你要用你的智慧來引導你,好好地溝通,跟你的妄想溝通,這才是究竟之道。

  所以這個地方我們提出了五種的觀想,你要慢慢慢慢地去消化這些法義,然後把你的妄想慢慢化解,慢慢地對阿彌陀佛建立起一種皈依的心。這個是我們講的第一個——思惟名號的功德、建立堅定的信心。好,我們今天上到這裏。

  向下文長,付在來日!回向!

  

  

  第五講

  《淨心與淨土》。諸位法師慈悲,諸位菩薩阿彌陀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十五面。乙二、觀淨土殊勝以啓願力。我們大智慧的佛陀在經典當中對我們凡夫的生命現象講了一個非常清楚的譬喻,他說我們凡夫的生命就是什麼呢?就是“恒轉如瀑流”。瀑流就是一個流動的水流。我們的生命就像一個流動的水流,從過去流到現在,它也會從現在流到未來。這個水流有什麼樣的特性呢?佛陀說有兩個特性,一個是恒,一個是轉,恒轉如瀑流。什麼是恒呢?就是水流是恒常相續的,它不會停止。生命是生生不息的,我們未來有無量的生命要面對,不管你願不願意,我們一定會有來生、還有來生、還有來生……有無止境的來生在等待著我們,這個叫做“恒”——生命是不可能停止的。第二個、“轉”,生命是變化的。我們的來生跟今生不會長得一樣、思想也不會一樣,會有變化。這樣的一種相續變化的水流,到底它背後的力量是什麼在推動?是什麼力量來決定它的方向呢?在經典上說是兩種力量來決定我們生命的水流,第一種是我們所造的業力,我們過去所造的善惡的業力,它會引導我們的生命水流它往天上去或者往叁惡道去,業力不可思議。第二個就是我們內在的思想,而思想是主要因素。這個思想,在唯識學上講到思想的時候,特別是講到我們心中的思心所,就是我們的願力、我們的希望。希望帶動了我們生命的行爲,也就推動我們生命的水流,在六道裏面得果報。所以,我們看到我們生命的整個核心力量,最主要的力量就是我們心中的希望來引導著我們生命的整個相續跟整個變化。爲什麼我們從小願意去讀書?因爲我們心中有希望。爲什麼我們願意去工作?因爲我們對生命有所期待,也是一種希望。這樣的希望是從什麼地方來呢?在佛法上說是從“觸”,觸、作意、受、想、識。我們過去所經曆的生命的經驗而來。你小時候的經曆、你前生的經曆産生很多的感受,特別是快樂的感受,快樂的感受會帶動希望。你過去曾經吃過一個東西,産生快樂的感受,你對這個東西會對未來産生再一次出現的希望;你遇到某一個人,這個人給你很大的快樂,你對與他的再次相逢充滿了希望;我們過去曾經住過一棟房子,這個房子給我們很多的快樂,我們對于這種房屋的執著會産生一種希望。所以我們凡夫的希望是從我們對于生命經驗的感受,這種快樂感受的點點滴滴的累積而産生一種堅固的希望,也就因爲這種希望推動我們去造很多很的的業力。所以我們的生命是我們自己心中的希望創造出來的。

  在禅宗有一個很有名的公案,叫做野鴨子的公案。禅宗的大德馬祖禅師帶著他的徒弟百丈禅師在山中經行,這個時候眼前有一群野鴨子在前面飛過去。百丈禅師動了一個念頭,就看了一眼。馬祖禅師看到這個機會,機不可失,因爲禅宗的教育都是機會教育,它不立文字,抓住當下的因緣來啓發他的悟性。他就問百丈禅師說,剛剛是什麼東西啊?禅師說是一群野鴨子。它們到哪裏去了呢?百丈禅師說,它們飛過去。他說飛過去的時候,百丈禅師又往那個鴨子的方向又看了一眼。馬祖禅師立馬抓住他的鼻子,說,真的飛過去了嗎?結果百丈禅師開悟了,大徹大悟。這個公案是什麼意思呢?野鴨子是我們所經曆的一種經驗,經驗佛法叫所緣境,他面臨的一個人事的一個所緣境。當時百丈禅師是有動念頭,仁者心動;馬祖禅師沒有動念頭,他用平常心看野鴨子。當時百丈禅師仁者心動,他念頭一動。我們念頭一動,帶動你的感受,帶動你的想象,留下一種希望的力量。也就是說,這個公案就是說,即便這個野鴨子飛過去了,但是在百丈禅師的心中,他心中的鴨子還在。所以,馬祖道爺說,這個鴨子真的飛過去了嗎?表面上的鴨子是飛過去了,但是心中的鴨子還在,你還執著在那個影像。

  這個公案到底告訴我們什麼事呢?我們從小到大經曆了很多很多的人,遇到很多很多的事,而這樣的人生經驗都累積成一種我們心中的妄想、而累積成一種希望,有些人爲什麼他願意賺錢去買房子?因爲他心中有希望,他過去曾經有這樣的快樂感受的經驗;有些人爲什麼他賺了錢,他辛辛苦苦賺的錢去買車子?因爲他對車子有所期望;有些人爲什麼願意去買包包?因爲他對包包有希望,他曾經有這樣的快樂的經驗。那麼這樣子的希望有什麼問題呢?最嚴重的問題是貪戀娑婆。所有的希望,我們一般人的希望都沒有離開叁界的五欲的快樂,這是非常嚴重的問題。而這樣的快樂感受、這樣的希望,卻是我們日常生活、從小到大、從每一生的經驗累積起來的一種生命經驗,所以我們會産生一種堅固的執著。因爲我們每一個人曾經經曆過,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站在淨土宗的角度,對叁界的希望是往生淨土的最大的敵人。畢竟我們在叁界流轉太久,就像古人說的,在叁界裏面的一棵草、一塊石頭都跟我們有深厚的感情。這就是爲什麼臨命終的時候我們容易起顛倒,因爲我們累積了太多的感受,累積了太多的對叁界的希望——貪戀娑婆的希望、貪戀娑婆的感受。即便每一次的受生我們都受盡了老病死的折磨,即便我們每一生的生命都如此地疲累,但是我們還是願意一次一次地再來投胎,因爲我們對于叁界還是充滿了期待、充滿了希望。那這怎麼辦呢?當然你如果說繼續想要輪回,這個就不用去處理,你只要積集善業就夠了。但是當你開始想要求生淨土的時候,這個就是一個嚴重的問題,而且是最難處理的問題。古人說一句話:念佛法門——念佛容易信願難,特別是畏願力,厭離娑婆欣求極樂。我們要把對叁界的那種五欲的希望轉成對淨土的希望,這個是非常難的一件事情,但是你轉不過來你就不可能往生。即便你把佛號念得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銅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因爲你對叁界充滿了堅固的希望、堅固的愛取,你就離不開十二因緣的生死的業力。

  怎麼辦呢?偉大的佛陀告訴我們,要改變我們心中的希望,只有一個方法:你必須生起智慧的觀照。我們前面說過了,用空假中的叁觀來調伏你的希望、來轉變我們的希望。我們前兩天講得很清楚,第一個一定先修空觀。我們一開始要看到我們的本來面目。我們一般人流轉在叁界太久了,我們在叁界的因緣當中打滾太久,我們很多人已經“忘知來時路”,我們從什麼地方來?已經不知道了。這個小孩離家出走以後在外面打滾,他忘了他的家在哪裏。古人說太久地在叁界裏面打滾,忘知來時路。你從什麼地方來?我們已經沒有印象了。所以我們首先一定要看到生命的本質“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也就是說,即便我們經曆了很多的生命經驗,它感覺是這麼的真實,沒有錯!叁界曾經給我們很多的快樂的感受,但是我們從本性來看,這些都是如夢如幻,我們內心當中本來沒有感受、本來沒有想象、本來沒有希望。從本來無一物當中,我們就可以慢慢慢慢達到一個無住的境界,這個很重要。大乘佛法觀一切法空,不能否定因緣的存在,只是我們執取的心。所以空是空掉內心的執著,我們對于那種曾經經曆過的快樂的感受慢慢地松脫,我們告訴我們自己——我們是可以改變的。爲什麼?憑什麼說我們今天是一個具足很多很多煩惱、具足很多很多顛倒妄想的衆生能夠成佛呢?因爲這些都是不真實的,因爲“何其自性本自清淨”。所以從空觀的…

《淨心與淨土(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