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心與淨土(淨界法師)▪P13

  ..續本文上一頁智慧當中我們告訴我們自己,回歸到我們的本性,我們的生命是本來清淨的,本來沒有感受、本來沒有想象、本來沒有希望。這是第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先把生命歸零,然後再重新出發,否則我們不能夠抗拒過去的欲望的幹擾。

  第二個,假觀。假觀就是我們這次上課的重點。首先,我們在修假觀第一個産生對名號的信仰、産生信心。念佛人你的整個成就、你的過程完全靠佛號的帶動。所以我們對佛號要建立非常密切的關系,要把它當本命元辰,通身靠倒。你要不斷思惟名號的功德,這個我們上一堂課講得很清楚,它能夠給我們現生業障消除、福慧增長,它可以給我們來生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對名號的皈依——這個是第一個假觀。第二個就是淨土宗的重點——對淨土的依正莊嚴要産生一種堅定的願力。淨土宗的願力很難生起,爲什麼?因爲我們沒有一個人去過淨土,我們人生沒有這樣經曆過。诶,釋迦牟尼佛,你帶我去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看一看,我再決定要不要去。不可能嘛!你要去了,那你就可以自在了。所以難就難在它完全是靠想象,就是如理作意。我必須很清楚地告訴大家一個思想——我們不可能往生到一個,或者說,我們不可能投胎到一個你完全陌生的地方。很多人念佛念了很久,你問他說淨土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相貌,他講不出來。這個是一個非常不吉祥的事情,因爲你不能産生一種功德的想象,你不可能産生強大的意樂,你就不能抗拒對叁界的貪愛,因爲我們本身對叁界就有貪愛。如果你對淨土的功德還是如此地陌生,那你幾乎是往生沒有希望。因爲我們對一個陌生的東西不可能産生強烈的願力,不可能!所以産生一種正見、勝解是很重要。我們講過了,淨土在十萬億佛土外,我們不可能經曆過,所以我們必須靠聖言量的學習、佛陀的開示,從這個地方慢慢慢慢告訴我們自己淨土法門是什麼相貌,讓我們産生功德的聯想、功德的想象,從功德的想象當中建立對淨土的願力。因爲你只有念佛,沒有願力,你的佛號是人天福報。所以我們前面建立了對名號的信心以後,接下來是整個淨土宗的主軸思想——建立對淨土的願力:我一定要往生。“我一定要往生”,它的關鍵在哪裏呢?你對淨土的功德要很清楚地了解,很清楚地了解。

  好,這以下我們開始根據佛陀的經典把淨土的功德這堂課跟大家做一個介紹。乙二、觀淨土殊勝以啓願力。來帶動我們往生的願力。

  首先我們看第一段。我們有八段,首先我們看第一段,丙一、遠離惡道。就是在四十八願裏面的第二個願——不共惡道願。大家請合掌,我們看經文: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壽終之後,複更叁惡道者,不取正覺。

  這個願它是說,阿彌陀佛在成佛以後,往生到極樂世界的國中的天跟人——極樂世界是沒有六道的,它只有兩道,要麼是天道、要麼是人道——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跟天,他一旦壽終之後,在他的未來生命當中,假設他又到了叁惡道,到地獄餓鬼畜生的話呢,那麼佛陀不取正覺。淨土的殊勝也就是說,當你往生到淨土,你只要去過一次淨土,在你未來的生命當中、在你成佛之道當中,你永遠不可能到叁惡道去了。所以從淨土回入娑婆的衆生,他的生命只有兩種選擇,第一個他做人,第二個他做天,不可能到叁惡道去。

  叁惡道的過失對我們修行人是一個很大的打擊。我想只要是有志于菩薩道的,不管你是淨土門、不管你是聖道門,叁惡道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它有兩個大的過失。第一個,它是極大的痛苦。在地獄裏面刀山油鍋的痛苦,在宗大師的開示當中說,地獄的痛苦就好像人間的一個人,你用叁百只刀矛同時砍殺他的身體,叁百只刀矛,這樣子用叁百只刀矛砍他的身體,還不及地獄的痛苦千萬分之一。所以它是一個很痛苦很痛苦的過失,極度的痛苦。第二個,它會造成善根的隕殁,這個是很嚴重的。我們娑婆世界也會有些痛苦,但是我們娑婆世界的痛苦往往會啓發我們的慚愧心、啓發我們出離脫離的道心,所以娑婆世界的苦其實是有正面的力量。所以佛陀第一個講苦谛,主要是勸勉我們産生出離。所以,人間的苦是有正面的道心的啓發,但是叁惡道的苦卻不是這樣。你在刀山油鍋痛苦的時候,你的善根慢慢地消失、慢慢地消失,慢慢地隕滅掉。也就是說,即便我們有兩個人或者叁個人同時受菩薩戒,如果有一個人不小心墮落到叁惡道去,他再出來的時候,他過去所發的菩提心、他所聽聞佛法的善根,面目全非,受到很大遮障。所以經典上說,從叁惡道出來的人,身心暗鈍,特別地愚癡。要經過長時間地慢慢、慢慢地把這個暗鈍相化掉,才能重啓他的善根。所以你一旦到了叁惡道去,你就跟你同發菩提心的同梯的人落後一大節。所以這個是八難之一,八難當中以叁惡道爲最嚴重,因爲它的障道力量最強,它比六根不具足的、盲聾喑啞的、眼睛看不到的、耳朵聽不到的人,善根的傷害更爲嚴重。

  我想我們現在可能很多人對我們過去生的叁惡道都沒有印象。在印光大師說,末法時代我們是很容易墮叁惡道的,他說“易墮難出,出已還墮”。就是說我們娑婆世界因爲到了末法時代,第一個煩惱粗重,因爲我執、我見很重,遇到環境刺激的時候就産生煩惱的活動,就造業。所以說,當我們凡夫修行的時候,尤其在末法時代的時候,我們到了極樂世界的淨土去,我們即便過去還有叁惡道的罪業,但是它已經不能得果報了,這是彌陀本願的攝受,第一條——遠離惡道。所以在《阿彌陀經》當中說,“極樂國土,無有衆苦,但有諸樂”。其實“無有衆苦”在經典的解釋、在古德的解釋當中,它主要是遠離惡道的痛苦,因爲這種痛苦是有過失的痛苦。

  我們看第二個,丙二、國土莊嚴。前面是約著離苦,這以下是約著, 得樂,依報的國土的莊嚴。這個出自第二十七願,一切嚴淨願。我們看經文: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極妙,無能稱量。其衆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辯其名數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就是在我成佛以後的國土是什麼樣呢?國中天人,這個地方講到正報的身心;一切萬物,這講依報的國土。極樂世界的依正二報是怎麼回事呢——嚴淨光麗,形色特殊。“嚴”是一個總說,無量無邊的莊嚴。莊嚴當中開出叁個條目。第一個是“淨”,清淨而不雜染。第二個是“光”,光明而沒有黑暗。極樂世界是沒有晚上的,因爲它每一個寶物都是放光。第叁個是華麗,美麗而不醜陋。而且它的形狀、顔色特別地殊特,殊勝奇特,爲世間所無。它是整個造型精純微妙,不但不能用口業來描述,乃至不能用心思來加以測量,是不思議境。其中衆生,這個地方也包括了在極樂世界這種叁乘的聖賢,這些叁乘的聖賢即便得到了菩薩的天眼通,在極樂世界受用這個果報的時候,他用心思去明了分別極樂世界的國土,或者用口業來稱述它的名稱、數目都是不可得。我們到極樂世界,我們沒辦法去評論那個世界的好壞,因爲那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功德境界。不可思議當中,其實在蕅益大師的《彌陀要接》他把極樂世界的國土莊嚴,比方說國土莊嚴包括寶樹樓閣——住處莊嚴,還有我們的身處的——池水莊嚴,七寶池、八功德水的莊嚴,乃至于種種的大地的莊嚴。極樂世界的莊嚴,蕅益大師把它分兩種,第一個是殊勝,第二個是微妙。殊勝就是說極樂的國土,它每一個釋放出來的五塵,我們接觸以後會産生安樂,比方說光明相、香氣、音樂,我們在接觸的時候産生安樂;第二個,極樂世界的國土會産生一種解脫的力量——聞是音者,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國土莊嚴代表什麼意思呢?代表了極樂的國土它不是一個業力所成就的國土。這個地方我們在研究淨土一定要清楚。很多人他不了解淨土。他說,極樂世界黃金鋪地,住的房子都是七寶所成,那我們到那個地方就是貪圖享受。這個思想是錯誤的。極樂世界的莊嚴,即便它是七寶所成,關鍵在哪裏呢?它是彌陀的法身變現出來的七寶,它不是我們凡夫以一種有所得的有漏心去造善業而産生業感的七寶。我們有漏的業力造成的七寶,我們接觸的時候會産生貪愛的心。但是佛菩薩的那種功德力所變現出來的那種法界,那是會産生我們念佛、念佛、念僧之心。這個叫做定自在所生色,就是佛菩薩的叁昧力所變現出來的一種色法,不是業果色,叫定果色。比方說佛在世的時候,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大富長者叫做瞿沙長者,瞿是瞿昙的瞿,沙是恒河沙的沙。這個長者雖然福報很大,但是他有兩個過失:第一個,他高慢心很重,看不起貧窮人,第二個,他貪圖享受。雖然他有善根,但是他一看到很多的精舍都是很樸素、很破舊,所以他剛開始對佛法不能生起恭敬的心,反而他看到外道婆羅門的宮殿裝點得非常莊嚴華麗,反而啓發他的歡喜,所以他信奉了外道。這個時候目犍連尊者有一次在神通道力的時候,有一次他觀察到這個瞿沙長者即將因爲他的邪知邪見、毀謗叁寶的口業要墮落到叁惡道,命即將終了。這個時候,目犍連尊者就等待機會,剛好瞿沙長者要去辦事,他剛好要經過祇桓精舍。這個時候,目犍連尊者他就以神通力把祇桓精舍變成一種宮殿樓閣,非常莊嚴,而且在祇桓精舍的旁邊又放上很多寶鈴,放出美妙的音樂,中間坐著佛陀,旁邊又變現出很多很多的天女拿著扇子在扇風。瞿沙長者經過的時候,他一看,哎呀,這麼美麗的宮殿是從什麼地方來呢?他從來沒有看過,起歡喜心。他就到裏面去,看到中間佛陀光明巍巍,旁邊很多人在侍奉他。他就向佛陀禮拜,禮拜的時候他就向佛陀說,偉大的聖人,你如此地光明,我感到非常歡喜,你可不可以在明天來到我家來應供?他就起歡喜心、恭敬心。這個時候,佛…

《淨心與淨土(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