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陀說,可以。第二天佛陀就帶領著諸位比丘到了長者家去應供。應供以後,佛陀爲長者開示,結果這個長者聽了以後起歡喜心,就當下證得初果。
這個地方是說什麼意思呢?就是說,當我們去接觸一個物質世界的時候,除了它的相狀,它的本質特別重要,本質!爲什麼我們在娑婆世界看到黃金鋪地,我們就起貪愛?因爲它的本質是有漏的。我們在造善業的時候我們是用有所得的心來造善業。那麼極樂世界的國土它的本質是一種菩提的願力,我們在受用阿彌陀佛的國土的時候,是阿彌陀佛發了菩提心以後所修的六波羅蜜所莊嚴的國土,所以它每一個寶石的背後就是菩提心的攝持。所以我們在受用國土的時候不但是有安樂、而且解脫,因爲它都有彌陀的菩提的本願在那個地方攝受著我們。所以這個地方,國土的莊嚴包括有安樂的功德跟解脫的功德。我們在娑婆世界,它的世界是對立的,我們要知道它是對立的。因爲我們凡夫是執著麼,它是對立的。所以你看,我們的善根跟福德是對立的。有善根不一定有福德。你花很多時間去修福報,你就沒有時間來聽聞佛法,善根相對薄弱,智慧相對少;有智慧的人福德就會受到影響,因爲你花很多時間修智慧,福報就會不足,有善根不一定有福報。極樂世界的善根跟福德是一體的,它是一種一真法界。所以我們要知道,印光大師說,往生淨土是怎麼回事?是“即衆生心投大覺海”。我們的有漏身心世界到了彌陀的大功德海,它的佛法界是一真法界的,沒有對立的世界。當我們看到極樂世界福報的時候,我們要同時想象那個地方有無漏的戒定慧的善根、有菩提心的善根在那個地方。所以我們到極樂世界八功德水去泡溫泉的時候雖然是一種福報的享受,但事實上也是把彌陀的善根得到一種受用。所以極樂世界的法寶跟善根是一體的,因爲它是一真法界,這個地方我們在研究極樂世界國土莊嚴的時候,我們要把它弄清楚。
看丙叁、衣食自然。我們看經文,請大家合掌。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贊,應法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縫染治浣濯者,不取正覺。
前面是講到整個依報的國土,這個地方是講我們極樂世界日常的受用。日常生活的受用,所謂的衣食的受用。設我得佛,國中天人——這些國土的衆生,心中希望得到身上的衣服,這個時候,隨念即至,隨著心中的希望,一起心動念馬上出現。如佛所贊,應法妙服,自然在身,出現什麼衣服呢?正如佛陀所稱歎的這種如法莊嚴的衣服,自然穿在身上。也就是說,它不需要經過裁縫——裁縫就是決定布料的大小;染治——決定布料種種的顔色;浣濯——穿過以後還要洗滌。也就是說,它是一個思食得食、思衣得衣的境界。
這段經文我想我們要注意四個字,極樂世界的受用啊,我們前面講國土莊嚴,這個地方講受用——“隨念即至”。這四個字你懂了以後你大概可以知道極樂世界是怎麼個受用,它的平常的吃穿住是怎麼回事。隨念即至,我們一般叫“心想事成”。在我們凡夫的世界,我們聚集很多的善業,布施持戒忍辱的善業,你可以成就安樂的果報,但是我們這個安樂的果報是不能得自在的。你不是說你心想事成,不是這樣的。我們凡夫的安樂是帶有障礙的。你福報很大,但是不是你說了算。你看我們曆史上很多皇帝,他貴爲皇帝,他很多事情都不得自在。所以我們凡夫的福報是不得自在的福報,沒辦法隨念即至、你想幹什麼就幹什麼,不是這樣子的。一個功德要達到隨念即至、心想事成,除了你的善業以外,在佛法的道理上說,還要有正念力,還要有戒定慧的波羅蜜的功德。即便你不是聖人的這種波羅蜜的正念,起碼你要達到一種凡夫的正念,戒定慧的正念跟善業的結合。我有一個師兄弟,那個時候我們兩個住隔壁,他住在隔壁的茅棚,我住在他的旁邊。他一天拜阿彌陀佛拜叁千拜,他發心閉關叁年,每天拜叁千拜。拜到第叁年的時候,有一個特殊情況出現。他心中動一個念頭,比方說他想要一個鋼杯,過沒幾天就有人送鋼杯過來,他需要一個枕頭,就會有人送枕頭過來,就是心想事成。後來他把這個事跟我講,我說,你不要動這個念頭,你動這個念頭以後,你以後念佛的善業力還有觀照力,完全落入人天果報。所以一個人能夠達到隨念即至,那是一種善業跟修行的善根的結合。所以,極樂世界的受用,它那個福報力是得自在的,就是隨念即至,那麼這個地方也包括了整個善業跟正念的結合,衣食自然。
我們看第四段,丙四、身心安樂。前面的衣食自然偏重在一種外在的享受,身心安樂是偏重在自身的色身的受用。我們看經文: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在極樂世界的天人,他的色身所受用的快樂,假設比不上漏盡比丘,則不取正覺。“漏盡比丘”我們解釋一下。“漏”指的是我們內心的煩惱,見煩惱跟思煩惱,見思煩惱,就是我見跟貪嗔癡的思惑的煩惱。這個指的是誰?阿羅漢的比丘。阿羅漢的比丘他把煩惱調伏以後,他進入到一種滅盡定,在滅盡定當中他承受一種寂靜的快樂,就是快樂當中帶有寂靜,安穩的快樂。在這個地方,極樂世界的色身,他的快樂是安穩的,強調是一種無漏的快樂。
我們娑婆世界的快樂是不安穩的,因爲它在快樂當中會産生一種放逸的過失。佛陀在經典上講出一個譬喻說,有一個大富長者,這個大富長者用很多很多的牛奶去燒烤,把牛奶燒烤成很香的酥油,然後把很多的酥油盛在一個很大的甕裏面,很大的罐子裏面,然後把這個罐子放在一個很高的倉庫。有一只老鼠,它饑餓得很厲害,它就慢慢爬、慢慢爬,花了很多的時間爬到那個倉庫,也爬到那個很大的罐子上面,就跑到酥油裏面吃酥油。它想說,你看,從地上爬到倉庫,從倉庫又爬到罐子裏面去,花了很多精神體力。但這個老鼠一吃到酥油的時候呢,它就不自主地放逸、貪求,結果它吃太多,爬不出來,就死在那個酥油罐子裏面。佛陀講這個故事的比喻就是說,我們凡夫亦複如是。我們在六道輪回當中,我們在娑婆世界遇到痛苦的刺激的時候,我們起慚愧心,開始布施、開始持戒、開始忍辱,積集善業。積集善業之後,好不容易依止這樣的善業力得到安樂果報,我們開始就放逸,放縱六根;然後在放縱當中,所造的事業、所創造的安樂果報就開始造殺盜淫妄的業力,然後來生又到叁惡道去受苦。所以我們娑婆世界的安樂是會帶動煩惱罪業的,是一種不安穩性的,是引生放逸的。極樂世界的身心是安穩快樂,快樂當中帶有安穩的力量,猶如漏盡比丘,而且是超過漏盡比丘。也就是說,娑婆世界的快樂是一種輪回力量,極樂世界的快樂是一種菩提性的,有有漏、無漏的差別。
到這個地方,都講到極樂世界的安樂,包括離苦、包括得樂;後面四條就講到它的解脫的功德。好,我們休息十分鍾。
第六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十八面,丙五、聞法歡喜。我們在思維、觀察極樂世界的國土的時候,我們分兩部分來觀察,一個是極樂世界的安樂道,第二個是極樂世界的解脫道。極樂世界的正報的身心跟他所受用的整個外在環境是安穩快樂的,他沒有痛苦的感受。這種安穩快樂基本上不同于娑婆世界的地方有兩個差別。第一個,它是增上的。我們娑婆世界在受用快樂的時候,我們是墮落的,我們是在耗損我們的福報,是在退失我們的善根,所以我們在娑婆世界享受快樂是要付出代價的。也就是說,我們今生受用了快樂,我們一定犧牲來生。所以你今生享受快樂,你一定是使令來生墮落,這叫叁世冤。沒有一個人在娑婆世界是你今生活得很快樂、來生也很快樂的,沒有這回事情。你選擇享受今生,你來生就要付出代價。因爲你快樂,你肯定就會放逸;放逸,你就會造業。所以我們娑婆世界一旦你今生享受了,你要付出很多很多生的叁惡道的代價來彌補你今生的快樂。所以我們今生娑婆世界的快樂,是猶如刀上的蜂蜜,不足一餐之美而有割舌之患。你就在娑婆世界享受快樂,好像刀上的蜂蜜,這個蜂蜜你也吃不飽,但是你吃完蜂蜜以後你肯定把石頭割傷了。極樂世界的蜂蜜不是刀上的蜂蜜,是桌子上的蜂蜜,它沒有過失,它沒有墮落的過失、沒有放逸的過失。所以我們在觀察安樂的時候,你要知道,極樂世界的安樂道,他享受快樂的時候,他的善根是增上的,是正面的,這是第一點;第二個,極樂世界的快樂是自在的,隨念即至。我們娑婆世界的快樂要很多的條件具足——你福報大,你想要享受快樂,你家人當中其中有一個家人不配合,他就破壞你的快樂,他的情緒就會影響到你。所以娑婆世界的快樂要很多很多外在的條件跟你配合了,你才有快樂的感受出現,不是你操之在我,不可能你說了算的,那是一種共業的和合。所以我們覺得娑婆世界福報再大,總也覺得不得自在——就是這個問題。極樂世界的快樂是思食得食、思衣得衣,你完全不必跟別人配合,自在的快樂。你的衣服不必別人幫你做,這個人做得不好,他肯定傷害到你的快樂。所以,你完全獨立自主的快樂。所以當我們在觀察極樂世界快樂的時候,你要知道這個快樂是增上的、是自在的。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把它跟娑婆世界的快樂區別出來。
好,我們再看極樂世界的解脫道跟我們娑婆世界在行菩薩道去增長善根有什麼差別。我們看第五段的丙五、聞法歡喜。看經文,大家請合掌。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在我成佛以後,極樂世界的這些菩薩想要去增長他的智慧、善根,怎麼辦呢?…
《淨心與淨土(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