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陀说,可以。第二天佛陀就带领着诸位比丘到了长者家去应供。应供以后,佛陀为长者开示,结果这个长者听了以后起欢喜心,就当下证得初果。
这个地方是说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当我们去接触一个物质世界的时候,除了它的相状,它的本质特别重要,本质!为什么我们在娑婆世界看到黄金铺地,我们就起贪爱?因为它的本质是有漏的。我们在造善业的时候我们是用有所得的心来造善业。那么极乐世界的国土它的本质是一种菩提的愿力,我们在受用阿弥陀佛的国土的时候,是阿弥陀佛发了菩提心以后所修的六波罗蜜所庄严的国土,所以它每一个宝石的背后就是菩提心的摄持。所以我们在受用国土的时候不但是有安乐、而且解脱,因为它都有弥陀的菩提的本愿在那个地方摄受着我们。所以这个地方,国土的庄严包括有安乐的功德跟解脱的功德。我们在娑婆世界,它的世界是对立的,我们要知道它是对立的。因为我们凡夫是执着么,它是对立的。所以你看,我们的善根跟福德是对立的。有善根不一定有福德。你花很多时间去修福报,你就没有时间来听闻佛法,善根相对薄弱,智慧相对少;有智慧的人福德就会受到影响,因为你花很多时间修智慧,福报就会不足,有善根不一定有福报。极乐世界的善根跟福德是一体的,它是一种一真法界。所以我们要知道,印光大师说,往生净土是怎么回事?是“即众生心投大觉海”。我们的有漏身心世界到了弥陀的大功德海,它的佛法界是一真法界的,没有对立的世界。当我们看到极乐世界福报的时候,我们要同时想象那个地方有无漏的戒定慧的善根、有菩提心的善根在那个地方。所以我们到极乐世界八功德水去泡温泉的时候虽然是一种福报的享受,但事实上也是把弥陀的善根得到一种受用。所以极乐世界的法宝跟善根是一体的,因为它是一真法界,这个地方我们在研究极乐世界国土庄严的时候,我们要把它弄清楚。
看丙三、衣食自然。我们看经文,请大家合掌。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欲得衣服,随念即至,如佛所赞,应法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缝染治浣濯者,不取正觉。
前面是讲到整个依报的国土,这个地方是讲我们极乐世界日常的受用。日常生活的受用,所谓的衣食的受用。设我得佛,国中天人——这些国土的众生,心中希望得到身上的衣服,这个时候,随念即至,随着心中的希望,一起心动念马上出现。如佛所赞,应法妙服,自然在身,出现什么衣服呢?正如佛陀所称叹的这种如法庄严的衣服,自然穿在身上。也就是说,它不需要经过裁缝——裁缝就是决定布料的大小;染治——决定布料种种的颜色;浣濯——穿过以后还要洗涤。也就是说,它是一个思食得食、思衣得衣的境界。
这段经文我想我们要注意四个字,极乐世界的受用啊,我们前面讲国土庄严,这个地方讲受用——“随念即至”。这四个字你懂了以后你大概可以知道极乐世界是怎么个受用,它的平常的吃穿住是怎么回事。随念即至,我们一般叫“心想事成”。在我们凡夫的世界,我们聚集很多的善业,布施持戒忍辱的善业,你可以成就安乐的果报,但是我们这个安乐的果报是不能得自在的。你不是说你心想事成,不是这样的。我们凡夫的安乐是带有障碍的。你福报很大,但是不是你说了算。你看我们历史上很多皇帝,他贵为皇帝,他很多事情都不得自在。所以我们凡夫的福报是不得自在的福报,没办法随念即至、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是这样子的。一个功德要达到随念即至、心想事成,除了你的善业以外,在佛法的道理上说,还要有正念力,还要有戒定慧的波罗蜜的功德。即便你不是圣人的这种波罗蜜的正念,起码你要达到一种凡夫的正念,戒定慧的正念跟善业的结合。我有一个师兄弟,那个时候我们两个住隔壁,他住在隔壁的茅棚,我住在他的旁边。他一天拜阿弥陀佛拜三千拜,他发心闭关三年,每天拜三千拜。拜到第三年的时候,有一个特殊情况出现。他心中动一个念头,比方说他想要一个钢杯,过没几天就有人送钢杯过来,他需要一个枕头,就会有人送枕头过来,就是心想事成。后来他把这个事跟我讲,我说,你不要动这个念头,你动这个念头以后,你以后念佛的善业力还有观照力,完全落入人天果报。所以一个人能够达到随念即至,那是一种善业跟修行的善根的结合。所以,极乐世界的受用,它那个福报力是得自在的,就是随念即至,那么这个地方也包括了整个善业跟正念的结合,衣食自然。
我们看第四段,丙四、身心安乐。前面的衣食自然偏重在一种外在的享受,身心安乐是偏重在自身的色身的受用。我们看经文: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所受快乐,不如漏尽比丘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在极乐世界的天人,他的色身所受用的快乐,假设比不上漏尽比丘,则不取正觉。“漏尽比丘”我们解释一下。“漏”指的是我们内心的烦恼,见烦恼跟思烦恼,见思烦恼,就是我见跟贪嗔痴的思惑的烦恼。这个指的是谁?阿罗汉的比丘。阿罗汉的比丘他把烦恼调伏以后,他进入到一种灭尽定,在灭尽定当中他承受一种寂静的快乐,就是快乐当中带有寂静,安稳的快乐。在这个地方,极乐世界的色身,他的快乐是安稳的,强调是一种无漏的快乐。
我们娑婆世界的快乐是不安稳的,因为它在快乐当中会产生一种放逸的过失。佛陀在经典上讲出一个譬喻说,有一个大富长者,这个大富长者用很多很多的牛奶去烧烤,把牛奶烧烤成很香的酥油,然后把很多的酥油盛在一个很大的瓮里面,很大的罐子里面,然后把这个罐子放在一个很高的仓库。有一只老鼠,它饥饿得很厉害,它就慢慢爬、慢慢爬,花了很多的时间爬到那个仓库,也爬到那个很大的罐子上面,就跑到酥油里面吃酥油。它想说,你看,从地上爬到仓库,从仓库又爬到罐子里面去,花了很多精神体力。但这个老鼠一吃到酥油的时候呢,它就不自主地放逸、贪求,结果它吃太多,爬不出来,就死在那个酥油罐子里面。佛陀讲这个故事的比喻就是说,我们凡夫亦复如是。我们在六道轮回当中,我们在娑婆世界遇到痛苦的刺激的时候,我们起惭愧心,开始布施、开始持戒、开始忍辱,积集善业。积集善业之后,好不容易依止这样的善业力得到安乐果报,我们开始就放逸,放纵六根;然后在放纵当中,所造的事业、所创造的安乐果报就开始造杀盗淫妄的业力,然后来生又到三恶道去受苦。所以我们娑婆世界的安乐是会带动烦恼罪业的,是一种不安稳性的,是引生放逸的。极乐世界的身心是安稳快乐,快乐当中带有安稳的力量,犹如漏尽比丘,而且是超过漏尽比丘。也就是说,娑婆世界的快乐是一种轮回力量,极乐世界的快乐是一种菩提性的,有有漏、无漏的差别。
到这个地方,都讲到极乐世界的安乐,包括离苦、包括得乐;后面四条就讲到它的解脱的功德。好,我们休息十分钟。
第六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八面,丙五、闻法欢喜。我们在思维、观察极乐世界的国土的时候,我们分两部分来观察,一个是极乐世界的安乐道,第二个是极乐世界的解脱道。极乐世界的正报的身心跟他所受用的整个外在环境是安稳快乐的,他没有痛苦的感受。这种安稳快乐基本上不同于娑婆世界的地方有两个差别。第一个,它是增上的。我们娑婆世界在受用快乐的时候,我们是堕落的,我们是在耗损我们的福报,是在退失我们的善根,所以我们在娑婆世界享受快乐是要付出代价的。也就是说,我们今生受用了快乐,我们一定牺牲来生。所以你今生享受快乐,你一定是使令来生堕落,这叫三世冤。没有一个人在娑婆世界是你今生活得很快乐、来生也很快乐的,没有这回事情。你选择享受今生,你来生就要付出代价。因为你快乐,你肯定就会放逸;放逸,你就会造业。所以我们娑婆世界一旦你今生享受了,你要付出很多很多生的三恶道的代价来弥补你今生的快乐。所以我们今生娑婆世界的快乐,是犹如刀上的蜂蜜,不足一餐之美而有割舌之患。你就在娑婆世界享受快乐,好像刀上的蜂蜜,这个蜂蜜你也吃不饱,但是你吃完蜂蜜以后你肯定把石头割伤了。极乐世界的蜂蜜不是刀上的蜂蜜,是桌子上的蜂蜜,它没有过失,它没有堕落的过失、没有放逸的过失。所以我们在观察安乐的时候,你要知道,极乐世界的安乐道,他享受快乐的时候,他的善根是增上的,是正面的,这是第一点;第二个,极乐世界的快乐是自在的,随念即至。我们娑婆世界的快乐要很多的条件具足——你福报大,你想要享受快乐,你家人当中其中有一个家人不配合,他就破坏你的快乐,他的情绪就会影响到你。所以娑婆世界的快乐要很多很多外在的条件跟你配合了,你才有快乐的感受出现,不是你操之在我,不可能你说了算的,那是一种共业的和合。所以我们觉得娑婆世界福报再大,总也觉得不得自在——就是这个问题。极乐世界的快乐是思食得食、思衣得衣,你完全不必跟别人配合,自在的快乐。你的衣服不必别人帮你做,这个人做得不好,他肯定伤害到你的快乐。所以,你完全独立自主的快乐。所以当我们在观察极乐世界快乐的时候,你要知道这个快乐是增上的、是自在的。这个地方我们一定要把它跟娑婆世界的快乐区别出来。
好,我们再看极乐世界的解脱道跟我们娑婆世界在行菩萨道去增长善根有什么差别。我们看第五段的丙五、闻法欢喜。看经文,大家请合掌。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其志愿,所欲闻法,自然得闻,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在我成佛以后,极乐世界的这些菩萨想要去增长他的智慧、善根,怎么办呢?…
《净心与净土(净界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