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心與淨土(淨界法師)▪P15

  ..續本文上一頁他要去聽佛法。那麼他聽法是什麼樣的相貌呢?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就是說,每一個人成佛的過程是不一樣的,因爲我們的根基不同。有些人在佛法的規劃,在《法華經》上說,有些人是要人天種姓的,他的成佛之道,他一定要先成就人天的果報,他才願意發菩提心、成佛的。你要讓他直接發菩提心,你說,你天上不要去了,不可以!他一定要去那麼幾回。有些人是他一定要成就二乘的涅槃,他才甘心發菩提心——二乘種姓。有些人可以直接“正直舍方便,但修無上道”——這種人是菩薩種姓,他不必經過人天安樂的安撫,他也不要經過二乘涅槃的休息,他直接可以直趨大乘。所以我們過去生的生命的經驗所造成的善根不同,所以我們在修學佛法的過程就有所不同。這是《法華經》上說的。佛陀雖然是想要開示悟入佛的知見,但是,“良由衆生根基不一,致使如來巧說不同”。佛陀爲什麼講五乘法呢?因爲衆生有那個需要。那麼到了極樂世界,我們雖然都依止信仰、依止願力到了極樂世界,但是我們要面對我們過去的根基。有些人可能到了極樂世界,他還是喜歡聽一些四谛、十二因緣;有些人還是喜歡聽人天善法;有些人喜歡聽大乘的圓頓法門。雖然發了菩提心,但是都有過去的習氣。那麼到了極樂世界,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你願意聽什麼法門,你都能夠在極樂世界的環境當中,比方說你在樹下經行——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之心。微風吹動,産生音樂,都能夠讓你聽到你相應的法門。也就是說,你不一定要到佛堂去,也不一定是阿彌陀佛,他是一個五塵說法,而且是隨順你的根基、隨順你心中的願望而很自然地聽到相應的法門。

  我們一個人的善根要增上,只有一種情況——聽法。我們不可能從人生的經驗當中累積佛法的智慧。你有可能累積一下世間的智慧——我知道怎麼跟人家做生意,我知道怎麼樣去醫療病人,有可能。假設你不聽聞佛法,你出世的善根不可能成就,因爲那是日常生活所接觸不到的東西。所以我們在叁皈依當中其實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正式所皈依的是法寶,因爲唯一只有法寶能夠開啓我們的智慧,法有開慧之恩。你看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大國王叫波斯匿王,他有很強大的軍隊,所以有很多小國家就要巴結他,隔壁的鄰國就送他五百只白雁。波斯匿王就把白雁這麼大群的鳥放在哪裏呢?就把它放在佛陀祇桓精舍的隔壁的樹林當中。這些白雁平常白天就在空中裏面盤旋、飛翔,等到佛陀帶著諸位比丘中午去應供以後,佛陀應完供、洗完腳、把雙腿一盤,佛陀按照規矩要先說法,然後再入定。所以,過午以後佛陀說法,五百只白雁就飛到佛陀的前面很恭敬地聽法,聽完法以後又很歡喜地飛回自己的樹林。經過幾個月以後,有一天,這些白雁要早上從樹林飛出來的時候,遇到一群獵人,就被網子網住,全部被殺死。殺死以後,那一天下午的說法就沒有現前。諸位比丘就起疑惑,就請問佛陀說,爲什麼這五百只白雁淨土沒有來聽法呢?佛陀說,這五百只白雁今天早上被獵人所殺死,因爲聽法的善根而往生到忉利天去了。當天晚上,因爲往生到天上的人剛開始前半段的時間他還會憶持他爲什麼升天,所以他們就對佛陀産生感恩心,所以到晚上的時候,五百個忉利天的天人、那五百只白雁就來到佛陀的精舍的地方,跟佛陀頂禮、向佛陀感恩,繞佛陀叁匝,贊歎佛陀的功德。那個時候,佛陀爲他說四谛法門,這五百只白雁證得初果。證得初果以後,阿難尊者作爲佛陀的侍者就問佛陀說,這五百只白雁是畜生道,爲什麼聽法以後那麼快地增上而且成就初果呢?佛陀說,這五百只白雁是迦葉佛時代五百個修行的居士,他們雖然受了戒、也聽聞佛法、也修持佛法,但因爲心中的貪欲煩惱很重,破壞了五戒的戒體,墮落到畜生道。但是我們知道,善根是不可以破壞的。福報會破壞,你做了一個錯事,折損你的福報,有可能。你做了一件錯事,折損你的善根,不可能!我們每一次聽聞佛法的善根,一旦進入到你的心中,在你未來的生命它永永遠遠不會消失掉,一入耳根永爲道種。你今生所聽的法,即便今生不能讓你成就聖道,但是它永遠不會失掉。因爲善根是一種根,強大力量的根。所以,這五百只白雁爲什麼,同樣是畜生道,它們能從那個地方很快跳脫出來而成就初果呢?因爲它有善根。

  我想我們慢慢地學佛久了,要把善根跟福報區分出來。你去做義工、你積集一個善業、成就一個福報,但這個福報有什麼樣的不足呢?它對你的煩惱沒有對治力。你以前的貪愛煩惱很重、你的脾氣很大,你做一輩子義工,你修了很大福報,你的脾氣還是這麼大,不可能改變。善業不能對治煩惱。但是你聽聞佛法産生的智慧觀照,它對煩惱有對治力。所以,善根是解脫分。在經典上說,福報不是解脫分,它是一個安樂,但它沒有解脫,因爲它不能對治煩惱。在佛教裏面有一個很有趣的故事,說有一個商人,這個商人一年長時間在外面做生意,到了過年除夕的時候他就把他賺的錢希望回家能好好過個年。他走著走著,回家的時候,他就想:我長時間在外面工作,家裏面的事情、家裏面的子女都是我太太照顧。他覺得他太太很辛苦,應該慰勞一下,他就沒有直接回家,到城市去買一些他太太喜歡的東西。買完以後,正當要離開城市回家的時候看到一個老頭,那個老頭就在賣一張紙。這個時候,這個商人說你賣這張紙是幹什麼呢?他說,我這張紙是我祖先留下的智慧,我要賣這個智慧。這個時候這個商人他本身很歡喜,要回家過年啊,又對這個老頭很憐憫,就說,好,你把這張紙賣給我好了,就給他十兩銀子。他要走的時候,等到這張紙拿到手上一打開,它裏面寫了四句偈,他祖先留下的四句偈:“向前叁步想一想,退後叁步想一想”,就是你遇到事情的時候不要反應太快,向前叁步想一想,退後叁步想一想;“嗔心來時善思量”——發脾氣的時候你要好好地思惟思惟前因後果;“調伏嗔心最吉祥”。四句偈值十兩銀子。他就對這四句偈就很好奇,這是他祖先留下的法寶,他就不斷地、不斷地默誦這四句偈頌。回到家以後,因爲他到市集去買東西,到家就已經晚了,天黑了,一看他太太已經睡著。他就摸黑進去,到她的床鋪一看,哎呦,床鋪底下除了一個女衆的鞋子還有一雙男衆的鞋子,他就很生氣,他太太可能做出一些羞恥的事情。他一氣之下就要到廚房去拿刀子去殺他太太跟那個另外一個男人。但是他拿刀子的時候,突然間他手上的紙掉下去。他就把那紙拿起來一看,“向前叁步想一想,退後叁步想一想”。他想,有道理,不要這樣沖動,幹脆把事情弄清楚再說。他就把電燈打開,一看,只有他太太一個人在裏面睡覺,他把他太太叫醒。他說,你一個人睡覺,怎麼床下放兩個鞋子呢?他太太說,我等你很久都不回來,今天除夕,我們的習俗啊,旁邊放一雙鞋子這樣比較吉祥,所以我就把你的鞋子放在旁邊了。這個先生因爲這個偈頌的救拔而沒有釀成大禍。也就是說,其實我們在煩惱起現行的時候,我們的福報救不了你,你修的福報再大救不了你;但是,你所聽聞佛法的智慧在那個時候會産生一種抗拒煩惱的力量,就是善根。只有善根可以對抗煩惱,福報沒有辦法。所以一個人要增上,你不說只有做義工。做義工叫修福報,做善事、做慈善事業是修福報,但是你內心的煩惱是原封不動的;但是你聽聞佛法、如理思惟産生了一種智慧的觀照,它會消滅你這種顛倒煩惱。所以在極樂世界我們能夠“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也就是說在極樂世界你會不斷地增上,增上你的善根、消滅我們的煩惱。這是聞法歡喜。

  我們看第六個,丙六、具足五通。我們看經文,請合掌。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神足,于一念頃,下至不能超過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極樂世界國中的天人,每一個人都必須要成就五通,這當中特別談到神足通。這個神足通的力量,在一念頃,就是很短暫的時間,他的最低的程度一定要能夠超越百千億億諸佛國者。我們看佛陀在講事情的胸量都是很大,他那個單位都是以佛國做計量。我們給大家一個概念好了。在阿羅漢的神通當中,比方說,目犍連、舍利弗這種大阿羅漢,具足叁明、六通、八解脫的阿羅漢,這些阿羅漢他們的神足通是叁千個大千世界,一個佛國。你看目犍連尊者有一次他聽佛說法,這個時候他突然間起了一念分別心,他說佛陀的音聲這麼的美妙好聽,它到底可以傳多遠啊?他就以他的神足通一直飛、一直飛、一直飛,還聽到佛陀的聲音,結果飛到了叁千大千世界以外,超越了叁千大千世界出去了,還聽到釋迦牟尼佛的音聲。飛出去以後他到了另外一個國土,那個國土的人特別地高大莊嚴。這個時候那個國中的人說,這個人好像一個小蟲啊,從什麼地方過來?那邊國土的佛陀說,你們不要輕視他,那是娑婆世界的釋迦牟尼佛的弟子目犍連尊者,他爲了測試佛陀的音聲跑到這個地方來。結果目犍連尊者要回去的時候,回不來了,因爲超越他的範圍。這個時候,另外一個國土的佛陀說,你要憶念釋迦牟尼佛的名號,仰仗佛的加持,你才飛得回去。結果他就憶念釋迦牟尼佛的聖號,又飛回去了。所以,一般的阿羅漢、大阿羅漢,他的神足通只能到一個佛國。那麼我們到極樂世界我們的神足通是在很短暫的時間超越百千億億諸佛國者。爲什麼在極樂世界他必須有這種神足通呢?在《大智度論》裏面講到說,菩薩發菩提心,修習摩诃波羅蜜,雲何修學五通?一個菩薩,你具足菩提心、又具足空正見,爲什麼還要修五通呢?這個地方龍樹菩薩提出兩個理由:第一個,要堅固菩提的善根,因爲菩薩發了菩提心、具足空正見以後,他有神通,他…

《淨心與淨土(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